外骨骼機器人就像穿在身上的「骨骼」,傳感器可以讀取人體的運動意圖,驅動系統發出指令帶動肢體運動。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新華社深圳12月16日電(記者陳宇軒)站起來、走兩步、坐下,這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對於趙業雲來說卻並不容易——9年前的一場車禍損傷了他的脊髓,導致下半身癱瘓,他的餘生很可能在輪椅上度過。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發布消息稱,他們研製的最新一代外骨骼機器人有望幫助像趙業雲這樣的病人暫時離開輪椅,體驗站立和行走的感覺。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吳新宇告訴記者,外骨骼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計算機、人工智慧等技術於一身的複雜智能系統,人們把特製的「骨骼」穿在身上,安裝在膝蓋和髖關節等位置的傳感器可以讀取人體運動意圖,給驅動系統發出指令帶動腿部運動,從而實現行走。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在下肢助行外骨骼機器人的帶動下向前行走。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吳新宇領導的研究團隊從2012年開始研究輔助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目前,該團隊已經研製出4種類型、6個型號的外骨骼機器人,申請專利38項。
趙業雲在2013年成為了吳新宇團隊的測試志願者,他希望自己測試的反饋能為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工作貢獻一份力量。五年來,他見證了外骨骼機器人在技術上的進步。
「最開始的測試沒有成功,當時的設備很重,穿上之後我的腰直不起來,膝蓋控制不住,走的時候腳步抬得也不夠高。」趙業雲說。
在測試志願者反饋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對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進。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春傑介紹,外骨骼機器人的結構設計和控制算法一直在不斷迭代更新中,最初的產品重達25公斤,而最新一代只有14公斤。過去常用鋼鐵材料,現在開始使用合金乃至更輕的碳纖維材料。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一種僅有4公斤重的柔性外骨骼機器人讓爬樓梯更加輕鬆。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2018年,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主辦的國際權威期刊《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刊發了吳新宇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可以根據人體的參數,讓外骨骼機器人更加符合人的步態,行走可以更加個性化。
因此,在最近的一次測試中,趙業雲已經可以操作最新一代外骨骼機器人,連貫完成站立、行走、坐下等一系列動作。
「最近五年來,國內外針對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越來越多,技術也不斷進步,這對於傷殘病人的康復以及他們今後的生活都有直接的好處。」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康復科主任楊萬章說。
對趙業雲來說,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意義是增加了他對生活的信心,他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有朝一日能夠擺脫依靠輪椅的生活。
但是,楊萬章對此並不樂觀。他告訴記者,從臨床上看,目前使用外骨骼機器人的醫院和病人還很少,雖然前景不錯,但短期內恐怕難以大規模普及。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正在調試無需拐杖輔助行走的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楊萬章分析認為,一方面,外骨骼機器人還需要在技術上實現突破,靈巧性、輕便程度、續航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目前產業化程度較低,導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現在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太貴了,一套動輒二三十萬元,不是我們普通人能買得起的,希望今後價格能夠便宜一點。」趙業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