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利用外骨骼機器人幫助殘疾人行走

2021-02-07 新華社客戶端

外骨骼機器人就像穿在身上的「骨骼」,傳感器可以讀取人體的運動意圖,驅動系統發出指令帶動肢體運動。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新華社深圳12月16日電(記者陳宇軒)站起來、走兩步、坐下,這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對於趙業雲來說卻並不容易——9年前的一場車禍損傷了他的脊髓,導致下半身癱瘓,他的餘生很可能在輪椅上度過。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發布消息稱,他們研製的最新一代外骨骼機器人有望幫助像趙業雲這樣的病人暫時離開輪椅,體驗站立和行走的感覺。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吳新宇告訴記者,外骨骼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計算機、人工智慧等技術於一身的複雜智能系統,人們把特製的「骨骼」穿在身上,安裝在膝蓋和髖關節等位置的傳感器可以讀取人體運動意圖,給驅動系統發出指令帶動腿部運動,從而實現行走。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在下肢助行外骨骼機器人的帶動下向前行走。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吳新宇領導的研究團隊從2012年開始研究輔助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目前,該團隊已經研製出4種類型、6個型號的外骨骼機器人,申請專利38項。

趙業雲在2013年成為了吳新宇團隊的測試志願者,他希望自己測試的反饋能為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工作貢獻一份力量。五年來,他見證了外骨骼機器人在技術上的進步。

「最開始的測試沒有成功,當時的設備很重,穿上之後我的腰直不起來,膝蓋控制不住,走的時候腳步抬得也不夠高。」趙業雲說。

在測試志願者反饋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對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進。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春傑介紹,外骨骼機器人的結構設計和控制算法一直在不斷迭代更新中,最初的產品重達25公斤,而最新一代只有14公斤。過去常用鋼鐵材料,現在開始使用合金乃至更輕的碳纖維材料。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一種僅有4公斤重的柔性外骨骼機器人讓爬樓梯更加輕鬆。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2018年,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主辦的國際權威期刊《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刊發了吳新宇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可以根據人體的參數,讓外骨骼機器人更加符合人的步態,行走可以更加個性化。

因此,在最近的一次測試中,趙業雲已經可以操作最新一代外骨骼機器人,連貫完成站立、行走、坐下等一系列動作。

「最近五年來,國內外針對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越來越多,技術也不斷進步,這對於傷殘病人的康復以及他們今後的生活都有直接的好處。」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康復科主任楊萬章說。

對趙業雲來說,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意義是增加了他對生活的信心,他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有朝一日能夠擺脫依靠輪椅的生活。

但是,楊萬章對此並不樂觀。他告訴記者,從臨床上看,目前使用外骨骼機器人的醫院和病人還很少,雖然前景不錯,但短期內恐怕難以大規模普及。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正在調試無需拐杖輔助行走的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楊萬章分析認為,一方面,外骨骼機器人還需要在技術上實現突破,靈巧性、輕便程度、續航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目前產業化程度較低,導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現在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太貴了,一套動輒二三十萬元,不是我們普通人能買得起的,希望今後價格能夠便宜一點。」趙業雲說。

相關焦點

  • 新型康復輔具——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如何走進尋常百姓家?
    早在19世紀,英國插畫師Robert Seymour作品「Walking By Steam」中的蒸汽動力行走輔助裝置為未來動力外骨骼技術的發展醞釀了雛形。自此隨著傳感器、控制系統、電子技術的革新,外骨骼系統從藝術作品走向實驗室,從軍用走向商用,也從國外工業巨頭走向國內眾多機器人初創公司。
  • Cyberdyne,它創造了全球首個獲得安全認證的外骨骼機器人
    用戶全身都可以穿戴外骨骼機器人,下肢外骨骼用於幫助腿部無力的使用者提供腿部助 力,手臂外骨骼可以幫助使用者抬起 100kg 的重物,針對使用者對機器人助力的不同要求。到現在,根據動脈網此前的分析:《政策、技術、資金,看清網際網路醫療創業三大門檻》這三大技能他都有了,那麼開公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科技|國產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發布,看似鋼鐵戰衣
    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野練國產「外骨骼」,讓你分分鐘變身自主「鋼鐵俠」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研製的「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對外發布第二代樣機,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於2013年組建了外骨骼機器人科研團隊,歷經五年的多輪設計迭代及優化,項目團隊解決了人機耦合系統面臨的高動態性、特異性與不確定性難題,取得了人機協同智能傳感控制技術、人體運動適應性承載機構設計技術和輕小高效液壓驅動技術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如果不突破這些核心關鍵技術,外骨骼機器人就動不了、動不好,更別說實現為士兵助力等多種功能。
  • 國外軍用外骨骼機器人發展淺析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提高士兵身體機能的外骨骼裝備就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案。外骨骼機器人是模仿生物界外骨骼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機電一體化裝置,結合傳感、控制、信息融合、移動計算等機器人技術,在為穿戴者提供諸如保護、身體支撐等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夠在穿戴者的控制下完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務。
  • 韓國製造機械外骨骼
    點擊右上角的(…)→【查看公共帳號】→【查看歷史消息】來查看過往發布的所有文章 - 在今年的巴西世界盃上,一位腦癱少年在機械外骨骼的幫助下成功站立起來,並完成了開幕式的開球儀式。但除了讓殘疾人有機會再次站立和行走之外,機械外骨骼還有其他的能力。  韓國大宇造船海洋集團的造船廠,常常需要搬運許多很重的金屬材料,且實際裝配時也要靠人工來搬運。現在,大宇造船研發新的工具——外骨骼動力裝。雖然他們的這套外骨骼動力服看起來不像是電影中的鋼鐵俠那樣有科技感,但是在設計上非常實用。
  • 五種軍用外骨骼:全身動力外骨骼、下肢動力外骨骼、被動外骨骼、能量轉換外骨骼、和固定式外骨骼
    相對受控的環境,比如醫院、康復中心和工廠等,更適合發展未成熟的可穿戴式機器人技術。時間到了21世紀10年代,軍方終於又開始關注起這項技術,並展開了多項大規模的研發項目。數年來,軍用外骨骼越來越小型化、輕型化、專用化,且派出出了相當多種不同類型。本文就將簡單介紹一下不同類別的典型產品。
  • 揭秘中國各類國產軍用機器人
    二是行走控制技術。這是足式機器人的關鍵技術。早期機器人,腿只要跟隨指令,到一定時間放到一定位置就可以了,而新一代機器人是要分析落地時腿與地面的力反饋的情況,遇到障礙時要能保持穩定。要能做到推它一下它會退兩步然後自動調整,這樣才能真正「翻山越嶺」。
  • 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從科幻走向實戰
    近日美陸軍研究實驗室總結2019年十大科技進展,將士兵-機器人編隊列於首位。無獨有偶。
  • 解放軍單兵外骨骼全面試用,民用領域前景廣闊
    上月,中國軍視網在《國防軍事早報》中提到在海拔5000米高原的惡劣環境下解放軍戰士們配備了全新的機械外骨骼的場面。官兵們身穿機械外骨骼,在它的幫助下普通士兵能夠輕鬆背起接近成人重量的物資,有效避免腰部和腿部的損傷減少體能消耗,有效解決了高原高寒環境下士兵背不動、走不遠、走不快的問題。
  • 說說機械外骨骼
    1889年7月,俄羅斯工程師Nicholas Yagn申請了世界上第一款機械外骨骼(圖1)的專利,以實現人們在行走和跑動中的助力問題。該裝置共由3個部件組成:1鞍座;2雙套筒的動力彈簧;3鞋子。當人在行走過程中腿部發生彎曲時,套筒上的彈簧被壓縮,這時彈簧就成為「動力源」,可提供對身體的支撐力。
  • 美軍外骨骼裝甲有開掛,力大無窮又刀槍不入,現實版鋼鐵俠!
    最近,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情報單位測試了由美國Onyx外骨骼公司開發的ONYX外骨骼系統,該系統最近被《大眾科學》雜誌評選為年度100項最佳發明之一。該系統可以識別用戶正在進行中的地形,無論是輕裝還是重裝,都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 新知 I 什麼才是好的外骨骼機器人
    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始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高效益機器人架構與電機系統(highly efficient
  • 下肢偏癱訓練中的機器人技術及應用
    跑步機式下肢康復設備       跑步機式康復系統主要由跑步機平臺、下肢動力外骨骼和支撐體重的BWS系統構成。由BWS 系統分擔部分患者體重以保證使用者運動平衡並且減少驅動下肢所需的動力。由動力外骨骼按編程軌跡帶動使用者下肢進行重複動作,並以跑步機模擬地面作原地行走。
  • 「機械腿」 「太空漫步」 康復機器人讓康復變得更「酷炫」 ——汝州市人民醫院康復機器人閃亮登場
    ——用於上肢肢體功能障礙康復訓練的Fourier M2上肢機器人Fourier M2上肢機器人 傅利葉M2上肢智能康復機器人以力反饋技術為核心,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力學場景,用基於機器人技術的神經康復解決方案,實現了將上肢的運動控制訓練和認知訓練相結合
  • 快訊|機器人「進化」出聽覺!準確率高達80%;量產微型機器人,可遊走於人體探索大腦信號;臺灣首個5G毫米波智能工廠問世等
    通過模擬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如果賦予機器人與聽覺相關的算法。在這項研究中,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機器人,它主體由一個機械臂、方形託盤、聲波捕捉裝置和其它裝置構成。通過對傾斜機器人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利用這些數據所建立起來的聽覺模型能夠較好地對物體進行識別。經過後期的驗證實驗,該算法通過聽覺來辨別物體的準確率接近80%,這已經是目前該領域最好的成績。
  • 業界 D-Wave創始人的新公司要將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外骨骼結合到一起
    圖片來自美國專利申請 US20160243701A1如果量子計算還不夠燒腦的話,D-Wave Systems 的一位創始人又看上了另一個未來十足的想法:使用人工智慧和高科技外骨骼讓人類(或者讓猴子——根據對該技術的一份描述文件)能夠控制和訓練智慧機器人大軍。
  • 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10月北京開戰
    美軍在DARPA的「增強人體機能的外骨骼系統(EHPA)」項目推動下,發展了下肢型和全身型外骨骼兩類,最具代表性的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HULC下肢外骨骼和薩克斯公司的XOS全身式外骨骼。另外,美國新研製的「輕型戰術突擊作戰服(TALOS)」是一款集成了全身輕型護甲、助力外骨骼、內置顯示器、態勢感知、生理監控系統的綜合性能的先進外骨骼系統。
  • 從「外骨骼」到「人造人」
    動力外骨骼「Powered Suit」,又被叫作「動力服」、「動力外骨骼」,是一種能將人類力量增強數倍的「戰鬥強化服」。史上最早的「動力外骨骼」概念,誕生於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的科幻小說《星船傘兵》(1959年出版)。
  • RE2拆彈機器人有多厲害?
    機器人拆彈專家:高敏捷度RE2機器人。這套機器人系統是由運動控制軟體系統、遠程互動控制高自由度機械臂、帶行走機構的軀幹組成,可以讓機器人進入火場、雷區、核洩漏區等人類不適合工作的地帶,遠程操控完成工作任務。拆除炸彈是一項不能有絲毫差池的高壓作業,在這樣如履薄冰的環境下,學者、業界人士們一直希望能簡化拆彈機器人的操作,降低出錯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