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石油工業

2021-12-26 國家人文歷史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以下簡稱邊區)政府從邊區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戰爭廢墟油礦的基礎上,不僅很快地恢復了石油生產,而且迅速地建立了邊區自己獨立的石油工業,為邊區工業建設提供了能源保障,促進了邊區經濟建設的發展,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的經濟封鎖,增強了邊區抗戰的能力,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石油工業,也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培養了技術和管理幹部,提供了艱苦創業的寶貴經驗。

一、抗日戰爭爆發前陝北地區石油開採的概況

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邊區地處中國內陸西北高原的腹地,早在北宋時期,這裡就發現了石油。在陝西北部的延川、延長、永坪、宜川、安塞等地有著豐富的石油儲量,屬於中國西北主要的產油區。

1907年清政府設立「延長石油官廠」,聘請日本技師,並從日本購買了1部蒸汽鑽機開採石油。同年8月,在延長成功鑽鑿了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延1井」。而後又開掘了2口油井,均因原油產量不豐以及運輸困難等問題而放棄開採,所有打井機器工具等因運輸困難大都留於延長。

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邊區地處中國內陸西北高原的腹地,早在北宋時期,這裡就發現了石油

1914年,北洋軍閥政府與美商美孚公司籤訂《中美合辦油礦》的合同,聯合開採陝北的石油。同年成立了中美油礦事業所,在延長、延安、洛川等地勘探油礦,由美孚洋行運來打井、採油、煉油等機器設備,經過3年的開採經營,至1916年先後打了7口油井,均因出油量不高而終止。

所有開採石油的機器設備等均被收歸陝西省地方政府管理。陝西省政府也曾聯絡一些地方紳商出資,利用遺留下來的油礦機器設備開採石油,但都未取得較大的業績。

1934年,國民黨政府成立陝北油礦探勘處,從國外購置了一批掘井機器工具及材料,又先後在陝北的延長、永坪兩地各打了4口油井。截至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前,陝北共有油井20口,除永坪一口井出油較多外,其餘均未有大的出油量。

1933年底,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的陝北地區的土地革命戰爭迅速發展起來,因延長、永坪產油區處在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邊緣地帶,也處在紅軍開展遊擊戰爭的地區,由於持續的反革命「圍剿」與革命的反「圍剿」戰爭環境的影響,陝北的石油開採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

1934年底至1935年春,陝北紅軍相繼解放延長、永坪等地區後,由於戰爭影響和缺乏石油生產及管理經驗,石油的開採和生產處於停止狀態,「機器工具材料有破壞者,有失散民間者,也有移到機械廠作修理材料者,餘留部分也不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為解決軍需困難和增加財政收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克服了種種困難,組織力量重新開採石油,迅速恢復了石油生產。

據時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國家銀行行長、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的毛澤民的報告記述:僅在1935年12月至1936年2月的3個月中,延長油礦共生產原油約7萬餘斤,煉製的石油產品有揮髮油400斤、汽油2000斤、頭等油2.5萬餘斤、二等油1.35萬斤,以及大批油墨、石蠟、凡士林等,「除充分供給了紅軍與機關需用外,最近還大批運輸出口。同時,在這一時期,打完了永坪第三井,現在正著手打第四井。三個月共盈利2000餘元。這是全中國僅有的石油礦。」

1936年6月,由於戰爭形勢的變化和影響,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大部隊主動撤離了瓦窯堡,暫時放棄了延長油礦。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進駐後,延長油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進駐延安,中央經濟部接手整理延長油礦,開始了恢復原油的生產工作,並制定出生產計劃,以留下來的部分工人和殘舊機器設備,「恢復永坪第一號井,開始抽油,並開始打永坪第四號井。」

由於經過戰爭的破壞,許多機器設備的零部件散落於民間,大多數油井無法生產,僅有個別油井出油,石油產量極低,「當時每日原油產量多至500斤,少至100餘斤。」這種狀況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儘管當時原油產量極低,但這些石油的開採和煉製生產活動,為抗日戰爭時期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與發展

(一)抗日戰爭時期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接管了延長油礦,在延長正式設立了石油廠,先後設立工務、總務、會計、材料四科,開始迅速開展了恢復邊區石油生產的工作,至年底共投資10574元,對個別油井進行了清理修復,並準備新建四號油井。

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破壞,油礦打井和煉製原油的機器設備遭到破壞,一些機器零件散失於民間的也較多,石油廠協同當地政府「召集群眾大會,動員群眾,把在紅軍撤離時失散的機器零件,向鄉、區、縣政府報告或送歸油廠,政府分別給以獎勵。

因延川是老蘇區,群眾都有組織,在大會上,好多群眾自動報告,將機器送歸油廠。」為促進恢復和發展石油的生產,邊區貿易局也為石油廠從西安等地購進了一批機器零件。經過邊區石油工人一年多時間的修復之後,一些舊有的油井開始出油,新打的1口油井也開始出油,不僅很快地恢復了石油生產,而且原油的產量也有所增加。到1938年時,邊區生產原油3527桶(每桶12.5公斤),煉製汽油167桶、特甲油1381桶、白蠟油856桶,這標誌著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

陝甘寧邊區的石油是邊區重要的工業能源和抗戰物資,也是邊區自給工業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由於對石油及其產品的迫切需求,就使邊區政府對石油的生產極為重視。

早在1937年5月,在邊區政府成立的籌備工作中,後來擔任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就提出了「在工業上注意發展石油、鹽、煤、鐵等主要生產」的邊區工業建設任務。1938年,為了保障軍需公用的供給,延長石油廠移交由中央軍委後勤部管理,任命陳振夏為石油廠廠長。石油廠最初實行供給制,1943年初進行了體制改革,「由供給為主,改為企業為主供給為輔的國家企業公司性質。」

基本上實行國家企業化管理,在行政上設生產管理科、經營管理科;在生產部門設有打油抽油部、煉油部、修理部等,並建立和規範了相應的各項管理制度,全體職工均實行集體合同制。

1939 年1月,在陝甘寧邊區政府對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的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把「加強對石油、煤礦的管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作為邊區工業經濟建設中的主要任務之一。

1941年1月,邊區政府在經濟建設計劃中提出:「擴大石油的產量,最低限度應比去年提高3倍」的計劃和要求。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邊區高幹會議上論述邊區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時指出:在發展邊區的工業經濟建設中,要把「增加煤油出產,保障煤油自給,並爭取一部分出口」作為邊區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42年,朱德(右三)、賀龍(右四)在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長兼政委王震(右二)陪同下,視察南泥灣

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對石油生產予以高度重視,不僅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投資石油生產,在每年的邊區經濟建設計劃中都對石油做出了生產計劃和要求,而且在生產物資和糧食供給上也給予照顧,以保障邊區石油的生產。邊區貿易局多次派人到西安等地,為石油廠購買生產機器設備及零件工具等,邊區政府還指示當地政府為石油廠代購糧食等。

(二)抗日戰爭時期邊區石油工業的發展

在邊區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邊區的石油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邊區的石油產量1938年至1943年一直處於持續上升的發展狀態,見表1。從1939年開始,國民黨頑固派對陝甘寧邊區開始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禁止一切工業品、生活日用品、工業生產材料及工具等進入邊區,甚至扣押和暗殺邊區派出的採購人員,「四〇年曾派人至西安購買機械被國民黨扣留,至今生死不明。」

由此給邊區石油工業造成了嚴重的困難。為克服國民黨政府對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而造成的邊區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領導邊區抗日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以發展邊區的自給經濟,堅持持久的抗戰。在這種情況下,邊區對於石油的生產及其產品的需求更為凸顯,發展邊區的石油工業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接收了延長石油廠,油廠廣大職工積極研製了汽油、煤油、蠟燭、蠟片、擦槍油、凡士林等石油產品,有力地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延長石油成了陝甘寧邊區政府主要經濟支柱之一

從1940年開始,邊區石油工人積極響應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克服技術落後、設備簡陋、技術工人少、生活條件差等種種困難,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努力發展石油工業,使邊區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

1941年在延長七裡村打出了新井,年產原油達1.24萬餘桶,1942年以後又打出新井,年產量增加到1.63萬餘桶,1943年的石油產量激增到6.34萬多桶,石油生產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若以三八年產量為100,則三九年為114,四〇年為118,四一年為450,四二年511,四三年2295,」由此可見,此時邊區的石油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抗日戰爭期間,邊區的石油工人隊伍不斷擴大。延長石油廠的技術工人大多數是原來舊廠留下來的,隨著石油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石油廠自己不斷地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使石油職工隊伍逐漸擴大。如在1937年,石油廠僅有職工24人,到1941年工人有58人,1942年技術工人達到68人,1943年職工人數達到126人,1944年達到了159人。

最初,職工實行津貼制,1943年初開始實行工資制,以技術水平、工作時間及工作實際評定級別,最高月工資為1.2石小米,最低為7鬥小米,平均月工資約為1.09石小米。

邊區石油工業是在原有油礦廢墟的基礎上建立的,石油機械設備也是在艱苦創業中添置的。由於原來油礦的石油「機械設備大多數已廢舊,經多次修理勉強使用。」

為了保障和促進邊區石油工業的生產和發展,一方面,邊區貿易局按照邊區政府的指示,多次派人到國統區的西安、武漢等地,衝破種種阻撓和封鎖,想方設法購進石油生產所需的機器零件及工具等;另一方面,石油工人們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通過開展技術革新先後改造和製造了一批石油機械設備,如石油廠的煉油設備就是邊區自己設計製造的,保障了邊區的石油生產。

到1941年10月,延長石油廠的生產設備有打井工具1套,蒸汽機3部,鍋爐3個,煉油鍋4口,僅在當年上半年就生產石油7225桶。儘管邊區的石油生產「設備雖技術條件極為困難,但仍有增加,如以三八年為100,則四四年時動力為290,打井設備為200,煉油設備為346,儲油設備為475。」由此可見,邊區的石油機械設備的發展指數在不斷增長。

在邊區石油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邊區石油工人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他們在生產實踐中,大膽地對生產設備和生產流程進行技術革新,不斷提高和改進了生產技術,促進了石油生產的發展。如在對原油的提煉中,為提高石油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採用了新的煉製技術,以「改良滑機油質量,用過熱蒸汽或真空節筒以提高機油質量,另將高沸點油如柴油重油分解後為汽油、特甲與普甲,增加這類低沸點上等油產量,以應供銷。」通過這項煉製技術的改進,提高了石油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邊區石油工業建立後的布局簡單明了,延長石油總廠設在延長縣縣城西3.5公裡處,原油的加工煉製設在延長石油總廠;在永坪、七裡村(兩地均在延長縣境內)設立了石油分廠。

邊區延長石油總廠的永坪、七裡村等分廠生產的原油,都集中用毛驢馱運到延長石油總廠煉製,在原油的運輸中,工人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組織毛驢用大小油桶,甚至裝酒的簍子」裝運。

延長石油廠的煉油設備也十分簡單,採用單一的蒸餾法提煉原油,所用的燃料為木材,有時也用煤炭,後來不斷地對煉油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設計製造了新的提煉設備,採用了新的提煉技術,大大提高了提煉水平和產品質量。延長石油廠生產的石油產品有汽油、特甲油、普甲油、白蠟油、滑機油、洋燭、煙子等多種產品。

僅在1941年上半年,就生產了原油7225桶,延長石油廠原油煉製的情況大致為,「汽油每月平均70桶,特甲油146桶,普加油282桶,白蠟油150桶,柴油44桶,機油18桶,洋蠟20箱。較去年平均每月增加:汽油336%,特甲油220%,普加油384%,白蠟油384%,柴油29%,機油50%,洋蠟233%。上述產量較去年增加3倍,如果只算延長油井產量,則較去年增加18倍。」可見,邊區石油工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邊區的石油生產在發展中也出現了波折。邊區1943年原油產量為6.34萬餘桶,1944年降為2.58萬餘桶,1945年繼續下滑,下降到1.13萬桶,僅相當於1941年的產量。邊區石油生產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生產技術、鑽探設備落後,缺乏熟練技術工人,缺乏探明新的油礦的能力,只是在原來舊礦的基礎上開採。

1943年在七裡村打出的第三號井,「這是延長地區一口空前的旺井」,打井時「油流噴射而出,直衝井架頂部。」同時在「繼續打原產量較低的七裡村一號井,也出現了噴射情況」。因此,在1943年邊區的原油產量突破6萬桶。

但是,由於邊區的石油提煉加工能力有限,「延長煉油廠每月提煉80噸」,剩餘的原油無設備儲存,最後只好「在窯洞裡挖大土坑,塗敷一層紅膠泥用以儲油」,這樣仍然不能滿足儲油的需要,後來又只好在「延長東廠挖了幾個1丈見方、6尺深的大窖,鋪上邊區大量出產的石板,用石灰膠泥勾縫」,用來儲存原油。

由於儲存原油的條件簡陋,安全設備不完善,引發了1943年冬天的原油儲存庫的火災爆炸事故。1943年冬天,由於原油結冰,提取原油提煉必須通過蒸汽把原油融化開,再進行提煉。

1939年冬天,陝甘寧邊區正處在極度困難時期。為了自力更生解決延安煉鐵廠急需的焦炭問題,邊區政府決定在子長縣西川因陋就簡開小煤礦

管理員用馬燈去檢查原油融化情況時,不慎發生爆炸而引起火災,在滅火的過程中為避免引起油池附近的大油罐爆炸,用淋溼的32床被子撲滅了大火。這次事故使石油廠受到了嚴重損失,除一些原油及財產損失外,有2名職工死亡,多人被燒傷。鑑於這次事故,1944年「經上級批准,七裡村一號井暫停抽油。」

但是沒有料到的是,在「兩個月後試抽時,產量減少了很多,同時三號井也在緩慢遞減。」這就使邊區1944年的原油產量大為減少。之後,雖然石油廠在七裡村新打了四號井,又在七裡村附近的槐樹坪打了五、六、七號井,但是,由於勘探技術落後,打井設備陳舊,鑽井深度不夠,這些新打的油井出油量始終都很低。這種石油生產狀況一直持續到1945年抗戰勝利。

從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石油工業建立和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當時,邊區在自給經濟建設中對石油及其產品具有迫切需求,也顯示出了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對建立和發展邊區石油工業的重視,因此,就使邊區石油工業總體上呈現出持續發展的趨勢。

但是,由於發展資金、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限制,1944年以後,邊區的石油產量出現了下降;特別是在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的環境下,加之邊區使用石油產品的汽車數量有限,現代機器工業不發達,能源需求量有限,就使邊區的石油工業的發展始終沒有再度出現高潮,這也充分體現了當時邊區現代工業整體建設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特點。

三、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石油工業建立與發展的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對於促進邊區建設,以及爭取抗戰的勝利都有著如下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是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增強了邊區軍民堅持抗戰的能力。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在邊區的自給經濟建設中,從邊區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落後的實際出發,把石油生產放在突出的地位,使邊區的石油工業得以建立和發展。

邊區的「原油產量滿足了軍民的需求」,為邊區的機器工業、軍事工業、化學工業以及紡織工業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以及汽車運輸等行業提供了能源,從而粉碎了國民黨對邊區的經濟封鎖,克服了邊區出現的嚴重財政經濟困難,較好地解決了石油產品供給問題,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中,邊區在自身石油機械設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還從全民族抗戰的大局出發,積極支援國統區的石油工業發展,以增強全民族堅持持久抗戰的能力。

1938年9月,由於沿海援華抗戰物資的通道被日寇封鎖,為了解決抗戰急需的油品,國民政府在後方擴建甘肅玉門油礦,經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的同意,邊區政府將延長石油廠的兩套衝擊式掘井機,以及鍋爐蒸汽機等全套設備拆遷調往甘肅玉門石油礦區,以發展石油生產,為爭取全民族抗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二是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保障了邊區工業生產和建設中對石油產品的供給。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以及生產的石油和眾多的石油產品,「百分之百的保證了無線電臺及各機器工廠所需之各種產品,並供給了一部分汽車及點燈用油。」「石油廠所生產各種油類除煤油可全部自給外,其他油類亦可解決公家之大部需要。」

邊區石油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邊區化工、機器、紡織、造紙等其他工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為爭取實現邊區工業品自給或半自給發揮了積極作用。「經過邊區軍民的努力,到1944年底,在工業方面,生活日用品之毛巾、肥皂、火柴、襪子、紙張、陶瓷、紙菸、藍靛等,已能全部自給或部分自給。」「石油、肥皂已全部自給,且有能力供給臨近和前方需要。」

邊區生產的石油產品主要是保障工業生產和建設的需要,一些產品還通過邊境口岸對外貿易,換回邊區所急需的電訊器材、西藥、布匹、紙張等,一些產品也供應民用。如煙子是煉油剩下的油渣,可以用來做肥料,農民一般用來伴種冬小麥,還可以用油渣燻取炭黑製造油墨。

石油廠生產的煤油是上好的點燈用油,1939年至1945年共生產煤油56809.5桶;白蠟油是邊區民間紡織生產中紡車最佳的潤滑油,石油廠「且月產百箱洋蠟向外推銷,」以滿足邊區群眾生產和生活的需求。

三是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彰顯了邊區石油工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成為新中國石油行業的寶貴精神財富。抗戰時期邊區的石油工業是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和環境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邊區石油工人為促進生產發展,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克服了技術落後、設備陳舊老化、生活環境艱苦等種種困難。

在原油的生產中「打井鋼繩折斷不能再用,設法箍起重新使用,缺乏洋灰則用三合土代替,缺乏石棉則用帆布代替。」石油廠廠長陳振夏是一位從上海到邊區參加革命工作的工程師,他不僅帶領職工為克服技術和設備落後的困難積極開展技術革新,改造生產設備,而且為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帶領職工上山砍柴、開荒種地,解決燃料和糧食的問題。為促進石油工業的發展,增進各生產部門的團結協作,延長石油廠時常組織勞動競賽。

1943年4月,延長石油廠成立了競賽委員會,制定了增產節約、技術革新、團結協作等各項競賽的具體條件,組織各生產部門相互挑戰開展勞動競賽,各生產部門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打井抽油部在競賽期間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鑽探速度提高了61%,節約石炭37800斤,並「培養打井與燒鍋爐新手8人,一般已能單獨工作。」勞動競賽活動的開展,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和增強了石油生產的發展和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是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為新中國石油工業建設中開展技術革新和工藝創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邊區石油工人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對舊有的生產機器設備進行改造,大膽地對生產工藝流程進行技術革新,不斷提高和改進了生產技術。如在打井鑽探中,技術工人不斷提高改進了勘探技術和方法,創造了石油生產中的空套堵水技術。

這項生產技術不僅克服了缺乏水泥的困難,而且使用效果很好,促進了原油產量的不斷提高。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的石油工業在建設和發展中對這項技術和方法加以改進,一直沿用到現在。

這是在當時物資和生活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邊區石油工人對中國石油開採技術的一大貢獻。在對原油的提煉中,通過煉製技術的改進,提高了石油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來源:「石油觀察」微信公眾號,作者:王晉林,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革命時期如何過緊日子
    進入全面抗戰時期,為儘量減輕對人民的稅收負擔,爭取廣大群眾參加抗戰,黨創造性地採取了大生產運動這樣的取之於己的辦法,同時施行節約政策。陝甘寧邊區政府1942年12月頒布《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要求實行節省民力、物力和財力的節約政策,「不急之務不舉,不急之錢不用,且須在急務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經濟」。
  • 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偽鈔戰,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最終如何破解?
    為了配合日軍的侵華軍事行動,實施對中國抗戰經濟的破壞,日本當局對中國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以假鈔為重要手段的貨幣戰,給中國的國民經濟和抗戰造成很大的危害。中國方面也被迫進行了反擊。日本為配合軍事侵略發起「偽鈔戰」近代軍閥割據造成了中國長期以來貨幣不能統一。1935年國民政府在英、美等國支持下進行幣制改革,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發行的中國貨幣為法幣。
  • 抗戰勝利紀念日,勿忘父兄們「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 | 短史記
    ③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很難想像要如何將全面抗戰堅持八年之久。事實上,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不但無力支持軍事工業,連維持軍民的日常飲食,也已相當困難。全面抗戰期間,自農民、工人、公務員乃至軍人,無不時刻處於饑饉之中。農民的飲食狀況,可以參考張聞天1942年的「晉陝調查」。
  • 【往事回顧】抗戰時期太行山根據地的「小上海」
    抗戰時期,有一個地方被譽為太行山根據地的「小上海」。
  • 優撫抗戰老兵刻不容緩 紀念抗戰
    抗戰期間,為動員民眾抗日、穩定軍人抗日情緒、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在陝甘寧、晉察冀、山東、華中等抗日根據地大力開展「擁軍優抗」運動,頒布了一系列優待抗日軍人、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法規政策,且優抗對象推廣到在邊區的友軍及家屬。以陝甘寧邊區為例,在駐了友軍的地方,縣政府都組織了採辦糧食處,以幫助友軍解決給養,同時發動了自衛軍幫助運輸。
  • 圖話:大後方 抗戰另一面
    圖話丨第481期抗戰時期,大半個中國淪陷,國民政府退守重慶,共產黨在延安、晉察冀等地建立敵後根據地
  • 抗戰老物件:當年的抗日大刀
    封存歷史的抗戰老物件,抗日大刀裡的戰爭歲月。昨天我們給您介紹了抗戰時期最重要的武器之一,被稱作「邊區造」的手榴彈,今天,我們再給您介紹一種武器,這件武器在當時的戰場上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刀進行曲底音)抗戰初期,由於中國缺乏自己的軍事工業,簡單廉價,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都能大批製造的大刀,進入了中國軍隊的視線
  • 支援抗戰隨筆:蘇聯元帥崔可夫眼中的國民黨軍隊
    同盟會會員,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1940年任第八戰區司令長官和陝甘寧邊區總司令,網上稱之為「抗日名將」,其抗戰經歷為參與了淞滬戰役,指揮了綏西戰役,長期監視陝甘寧邊區,大概只要和日軍打過仗,都可以冠以「抗日英雄」或「抗日名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