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話:大後方 抗戰另一面

2021-02-13 騰訊圖片

圖話丨第481期

抗戰時期,大半個中國淪陷,國民政府退守重慶,共產黨在延安、晉察冀等地建立敵後根據地。這些地方雖少有前線戰場的激烈廝殺,但平靜的背後卻培育著抗日軍民的堅忍意志。大後方的人民在戰亂之中儘量維持著正常生活,他們整軍備戰,保障供給,成為維繫抗戰勝利的力量源泉。圖為軍營中的女子在做早操訓練。照片提供:重慶科教頻道《大後方》(除署名外)

重慶雖然身處大後方,但仍會受到日軍不定時的戰略轟炸,在校學生也不得不接受各種應急培訓。圖為學生們在練習穿戴防毒面具。

戰場上死傷慘重,大後方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不斷訓練新兵,為前線提供作戰力量。在全民皆兵的情況下,婦女也成了生力軍。圖為在一間室內射擊場裡,兩名年輕女子用三角架上的步槍練習瞄準,提高射擊技術。

圖為一群女學生在進行軍訓。一般情況下,她們在部隊中主要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並不會真正上戰場廝殺。

右邊的中國姑娘在日軍南京屠城中失去了所有親人,她身旁的夥伴已經幾個月沒有收到上海家人的一絲音訊。兩人都在重慶讀書,並加入了戰爭救援者組織。

兒童團是中共在廣大抗日根據地建立的組織,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如今耳熟能詳的《小兵張嘎》《雞毛信》的影視情節就發生在當年的兒童團期間。圖為晉察冀邊區的兩個兒童團成員扛著木頭槍放哨。沙飛/CFP

1938年,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站崗並教路人識字。在特殊時期,想進村的人必須得有路條(一種簡便的通行憑證),否則不讓進。沙飛/CFP

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成立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到戰爭結束時前後共收容了近3萬名兒童。圖為1944年5月2日,擔任理事長的宋美齡造訪重慶一所保育院離開後,一群兒童敬禮。作為大後方的重慶當時有多達12所保育院。

國難當頭,要想在這場擴日持久的戰爭中堅持下來,大量的軍費支撐就必不可少。身處大後方的民眾無論錢多錢少,紛紛慷慨解囊。圖為在捐款箱前,一個男孩在大人的陪同下捐錢。

圖中這個小男孩打破存錢的罐子,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捐了出來。

中共中央在大力發展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同時,舉行了大規模的基層民主選舉。圖為晉察冀邊區舉行的一場民主選舉,牆上寫著「以戰鬥的姿態完成村選工作」,當選的代表則被一群孩子高高舉起。李途/CFP

1940年,河北根據地舉行民主大選舉,老大娘在慶祝大會上向當選為阜平縣縣長和邊區第一屆參議員的馬叔乾獻花。劉博芳/CFP

與此同時,大後方的軍民大力發展生產,為前線提供了各種緊需的物資。圖為晉察冀邊區女幹部紡線織衣。沙飛/CFP

為了保持軍民的抗戰士氣,各種文體活動也必不可少。圖為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合唱團舉行歌詠大會。

端午節划龍舟比賽。

軍營遊泳比賽中的冠軍青年。

1938年8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戰士劇社青年隊在晉西演出。戰士劇社1930年由紅一軍團政治部成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戰士劇社隸屬於一一五師。CFP

1940年,河北省唐縣稻園村兒童團表演大合唱,紀念「四四」兒童節大會。國民政府從1932年起,每年4月4日被定為兒童節。趙烈/CFP

1945年,抗大二分校的八路軍戰士在做單槓表演。沙飛/CFP

1939年,延安抗大二分校運動大會上舉行的刺殺比賽。沙飛/CFP

自1937年起,長達八年的抗戰是對中國軍民身體和意志的雙重考驗。大後方相對安寧的表面,與前線將士的浴血奮戰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但也正是大後方的種種努力,為抗戰的最終勝利提供了堅強的基石。圖為抗戰時期的中國士兵在警戒。


「大師」王林丨原子彈誕生丨冥王星往事丨希臘苦日子丨吃狗爭議丨人蚊戰爭丨無人村丨中國股民丨高考狀元丨留守童年丨狂飆青春丨王室「備胎」丨朝鮮二當家丨華人女首富丨告密者丨武瘋子丨救助站丨可穿戴設備丨中國製造丨馬桶丨健身丨綁票丨種菜丨櫻花丨土豆丨文物丨

相關焦點

  • 大後方,一座城的抗戰記憶
    在我們的印象中,抗戰似乎是那些抗戰英雄在前方浴血沙場,用血肉之軀抗擊著強敵的入侵,但這並不是抗戰的全部。一場戰爭勝利的取得,民族大義與英雄犧牲當然極其重要,但僅靠精神與犧牲,中國贏不了戰爭。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在戰場之外,兵如何調?糧如何供?傷兵如何救治?學生如何教?
  • 銘記瀘州大後方為抗戰做出那麼多貢獻,有些你未必知道
    抗日戰爭必需的許多由國外供應的軍用和民用物資,其中包括製造槍炮彈藥的五金材料和至關重要的汽油、柴油,無法運往大後方。唯一的通道是經緬甸轉口到雲南,然而從雲南到重慶卻沒有公路。因此,儘快修建這樣一條公路就成為關係大後方工業生產成敗的一個重於一切的緊急任務。」「通過精心選擇,決定從四川南部的長江港口瀘州修築一條公路,穿過貴州省的西北部,直達雲南省境的霑益,連接滇緬公路。
  • 紀實電影《沖天》對話紀錄片《大後方》
    到抗戰結束,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一千七百人衝上天空。」在這兩年裡面,我們各自做了一部抗戰的片子,剛才令我激動的是,我看到你在片子裡面想做的,就是我在《大後方》裡面試圖做的。首先,我們把我們的人物推向歷史的前景,其次我們用他們當年的語言、日記、書信來還原當年的歷史情境。
  • 抗戰經典書單 特別策劃
    導語:本書單力圖反映當下抗戰史研究的基本面貌,突出抗戰史中的熱點問題與前沿問題,如日軍暴行、戰爭責任、戰爭遺留問題、偽政權問題、大後方建設、戰役過程等。同時注意推介反映抗戰全貌的通史著作,包括學術含量較高的專業著作,也包括圖文並茂的通俗讀物,力求為讀者建構對抗戰的全景式認知。
  • 這裡曾是大後方最大「兵工廠」,供應抗日軍隊三分之二槍械彈藥|草地·說人解史
    自全面抗戰爆發,全國兵工廠西遷以來,重慶一時成為大後方最大的「武器彈藥庫」。
  • 徐宗懋:存放於臺灣的抗戰照片
    (四)陪都重慶與大後方:1937年11月,國民政府由武漢遷至崇山峻岭環抱的重慶,抗戰進入長期僵持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正面戰場基本上集中在長江中遊地區,著名戰役包括南昌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此外,重慶市與作為大後方的西南地區遭到日機猛烈的轟炸,死傷慘重,雖然如此,日軍佔領區的中國人仍不斷冒死湧往大後方,隴海鐵路的列車上擠滿了難民。
  • 勝利迴響 抗戰史證明「無空防即無國防」
    自1938年末起,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為壓迫中國屈服,就以空襲作為對大後方施壓的手段,重慶、成都、西安、蘭州和延安都成了重點目標,從1939年至1941年秋季以前經常終日防空警報不斷。日軍出於以恐怖嚇倒中國人的目的,還故意選擇居民區實施轟炸,並滅絕人性地投擲過毒氣彈和細菌彈。這種轟炸又主要針對城市居民區,目的是以恐怖手段讓中國人喪失抗日意志。
  • 史話|漢傣雙語帶你了解血肉築成的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
    血肉築成的抗戰「生命線」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迅速佔領了中國主要的大城市和沿海幾乎所有的港口,截斷了滇越鐵路,阻止世界援華物資進入中國境內。為保障國內抗日戰場戰備物資以及大後方的經濟供應,一條起於雲南昆明,止於緬甸臘戍的公路開始修築,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起了中華民族在抗戰中的「生命線」:滇緬公路。1937年,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出海口,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的計劃》。對於蔣介石來說,開闢新的國際運輸通道是頭等重要的軍國大事。所以蔣介石對龍雲提出建的計劃非常贊同。
  • 圖話:「陌生」的忠烈祠
    忠烈詞主要奉祀對象是辛亥革命、北伐、抗戰及國共內戰期間的陣亡將士,尤以抗戰犧牲烈士居多。國民政府原本計劃在南京建立「首都忠烈祠」,作為國家最高祭祀場所,但因抗戰爆發和其後的內戰失利,一直未能如願。抗戰中英勇殉國的烈士,是入祀忠烈祠的重要群體,如張自忠、佟麟閣、謝晉元等。當然忠烈祠也少不了國共內戰中的陣亡者,包括抗日名將張靈甫、吉星文等。圖為1959年3月28日,在「金門炮戰」中陣亡的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三位將軍靈位入祀忠烈祠,各界代表追悼致敬。
  • 不能忘卻的抗戰赤子,南僑機工
    不能忘卻的抗戰赤子,南僑機工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時我國與國際聯繫的陸海通道絕大多數被日軍封鎖,海外援華物資無法運輸回國。抗敵除了要依靠國人的英勇抵抗,及時補充武器和物資至為重要。
  • 抗戰 | 十萬青年十萬軍
    由於不能採取強徵的手段,徵兵起初並不順利。這是因為中華民國的《兵役法》明確規定,大專院校學生、公教人員都是免、緩兵役的對象,不能強徵,只能發動他們志願從軍。大後方的兵役單位,各軍、師管區的負責人,面對這個艱巨的任務如坐針氈,無計可施,甚至都做好了聽候撤職議懲的思想準備。兩個月後,預定的徵兵任務遠未完成,於是,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為號召,發動廣大知識青年從軍報國。然後,他又下達緊急手令:「三月內發動十萬知識青年從軍,必須如期如數完成!」
  • 抗戰期間中國的空軍機場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7月下旬,為了抵禦日軍對華北的侵略,國民政府決定首先搶修華北地區的重要機場。
  • 中蘇空軍聯合抗戰史記
    其中中蘇聯合抗戰,最為重要;在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幫助下,中國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而且給中國軍民負擔也最小。當然蘇聯也是基本自身利益。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解中蘇聯合抗戰史。向中國空軍,蘇聯志願航空隊英烈致敬。
  • 抗戰八年, 日軍在為何沒能佔領陝西一分地?
    陝西作為西北的咽喉之地,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陝西在抗戰中也是有名的抗日模範之地,此地抗日決心之強,又是八路軍和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 抗戰大刀――中國冷兵器的壯烈史詩
    二十多年醉心於刀劍收藏和研究,尤其是專著於抗戰大刀的收藏,經手研究幾千把,目前收藏有國內型制最全的各種類抗戰大刀。抗戰大刀是如何成為民族不屈的象徵的? 這把抗戰大刀,在收藏界被稱為「漢械字」抗戰大刀,是被抗戰大刀收藏者廣為追捧的。刀身上「軍政部兵工署監製 漢械字第七號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的銘文,說明了它是當時國民黨部隊的制式裝備。
  • 夜讀|醫生白求恩的另一面:曾寫多篇中國抗戰報告文學
    可是在北美,他得知了中國人民抗戰爆發的消息。中國人在抵死求存,這個不死的民族生命岌岌可危!白求恩發現那時中國比西班牙更需要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戰場醫療救護條件更差。於是,他義無反顧地奔向了遙遠的中國。除了繁忙的工作和奔波,白求恩在這一年多時間裡還撰寫了大量的信函、日記、工作報告和散文;並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表了中國抗戰的報導、通訊作品,其寫作量之巨簡直令人不可思議。除去戰鬥和日以繼夜的救死扶傷,僅只是作為一個寫作者,白求恩的工作量和成績就幾乎不亞於任何一位多產作家(別忘了,他此間還寫了四本醫學教科書)。並且,還拍攝了大量圖片、電影資料等。
  • 揭秘傳奇酒廠—— 你所不知的畢節酒精抗戰史
    川滇東路與先修通的滇緬公路、滇黔公路在抗戰時期連接起來,成為當時從國外運進盟國援華軍事、經濟物資,從國內運出外貿物資的我國唯一的出海通道和國際交通運輸線,被譽為抗日戰爭的「輸血線」「生命線」和「鋼鐵運輸線」,對抗戰貢獻極大。抗日戰爭爆發後,美國一邊限制對日本的石油出口。
  • 抗戰中,長沙打贏了三次保衛戰,為什麼第四次卻敗得很慘
    抗戰全面爆發後,由於中日兩國國力上的差距,日本在戰爭之初佔據著較大優勢。從淞滬會戰開始,不斷向中原腹地推進。
  • 抗戰劇《南僑機工英雄傳》重磅來襲,帶你看華僑抗戰的真實故事
    說起抗戰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浴血奮戰在前線的將士但在抗戰的大後方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在前線卻依然為抗戰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那就是↓南僑機工1939年,抗戰進入最黑暗的時刻,中國所有的國際通道幾乎都被日軍封鎖,只有僻處大西南的滇緬公路仍然暢通,幾乎所有的援華物資和軍火都依賴這條
  • 阿拉伯「革命」隱藏的另一面
    454從 「 阿拉伯之春」 到 「 伊斯蘭之冬」 / 465參考文獻 /  476作者簡介 /  500法國情報研究中心簡介 / 504國際恐怖主義研究與受害者援助中心簡介 / 507————————————————田文林:「顏色革命」不是捕風捉影 ——讀《阿拉伯「革命」隱藏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