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軍轟炸後的重慶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對中國和城市鄉村經常進行不分軍用目標和民用目標的無差別轟炸,這也是違反國際法的戰爭重大罪行之一。因為人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空中轟炸的作戰樣式後,1923年世界主要國家籤署的國際空戰規律便明確限定,禁止進行對平民造成恐怖、以非戰鬥員為目標的轟炸,日本政府也曾聲明遵守這一國際規律。然而在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根本不顧任何國際規律,在世界上開創了無差別轟炸的野蠻先例,後來它自己的本土遭受轟炸報復,很大程度上也是惡有惡報。
彩畫:一二八事變
從日本入侵東北和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就經常以飛機狂轟濫炸。當時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航空兵分別隸屬於陸軍和海軍。自1938年末起,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為壓迫中國屈服,就以空襲作為對大後方施壓的手段,重慶、成都、西安、蘭州和延安都成了重點目標,從1939年至1941年秋季以前經常終日防空警報不斷。日軍出於以恐怖嚇倒中國人的目的,還故意選擇居民區實施轟炸,並滅絕人性地投擲過毒氣彈和細菌彈。這種轟炸又主要針對城市居民區,目的是以恐怖手段讓中國人喪失抗日意志。
日軍轟炸重慶
對中國大後方最大的城市重慶,日軍還實行了一種連續轟炸(日方又稱「疲勞轟炸」),那就是一批飛機轟炸返航後不久,馬上又來一批,讓整個城市白天防空警報不停,人們被迫呆在防空洞裡出不來,造成機關無人辦公,商店停業和工廠停工。
重慶大隧道慘案
面對大轟炸,國民政府「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搶修了的防空洞大多用木板、磚頭、石灰臨時拼湊而成,炸彈氣浪便可將其衝倒,老百姓多不願進入。各城市一發警報,民眾大都向戶外空地躲避,因缺乏組織又擁擠亂跑又成為敵機明顯目標。1938年夏天,廣州市遭到一次大空襲,市民便死傷上萬人。當時一些天然隧洞和工程設施被用於防空,如桂林的巖洞便成為市民的主要防空場所,重慶也將大隧道闢為防空洞。不過因官員疏於管理,對重慶大隧道事先不考慮通氣問題,人流擁擠時又不儘快疏導,結果在1941年6月5日發生了躲空襲時因窒息和踐踏死亡累累的「重慶大隧道慘案」(官方只承認死992人,民間估計有1.2萬人殉難)。
資料圖:蔣介石視察部隊
在防空作戰時,國民黨軍也以高炮作戰,卻只擊落了數十架敵機。這不僅是由於高炮數量少,也因射擊技術差和聯絡不暢。1938年3月,蔣介石乘飛機到開封視察前,城防司令劉峙為防行刺竟下令拉防空警報以淨街,卻忘記通知機場高炮部隊。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乘前導飛機降落時,高射炮兵誤以為是敵機便集火射擊,幸虧未命中。在機場上迎接的劉峙嚇得滿頭大汗,央求不要將此事報告隨後降落的蔣介石。白崇禧憤然說:「如果命中,我無法報告。所幸射術不精,我便無需報告。保護領袖之途多矣,絕不可用此烽火戲諸侯之法。」
劉峙,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敗將」之稱。
日軍航空兵對延安這座小城一再進行猛烈轟炸,並以著名的寶塔作為地形識別標誌。橫直不過二三裡的延安城,房屋基本被炸平。中共中央機關和居民都搬到山間窯洞中,炸彈不易命中且防震性強,成為天然的防空洞。在楊家嶺等重點山頭上八路軍還架設了重機槍,使日機不敢低飛投彈和掃射。這樣,日機每次轟炸至多只造成幾個人傷亡。外國來訪者曾評論,延安是在空襲中傷亡最小、秩序最好的城市。
抗戰期間,日本飛機總計對中國後方投彈3萬噸,炸死的中國平民近50萬。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航空兵主力調往南洋,美軍航空兵又來華參戰,不久掌握了大陸的制空權,日軍對中國大後方只能在夜間進行一些零星的擾亂性空襲。不過,抗戰期間空中鬥爭的歷史就已經證明,「無空防即無國防」,只有建設一支強大空軍和防空力量才能有效地保衛國內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大型系列報導《抗戰歷史公開課——勝利迴響》,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旋律,從波瀾壯闊的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精選70個富有代表性、標誌性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戰役和抗戰名將,邀請著名軍史學家、國防大學徐焰少將深情講述,回顧歷史瞬間。通過重溫抗戰歷史,給國內外受眾以全新的時代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