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
抗戰期間,中國曾兩次出兵緬甸,這是抗日戰爭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當時整個國際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一環。當時國內抗戰那麼困難,為什麼當時國民政府對遠徵緬甸那麼重視,關注度超過對國內任何一個戰場呢?其關鍵就在於當時這裡已成為中國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1942年中國軍隊第一次進入緬甸,口號是保衛國際交通線。
《中國遠徵軍》劇照
舊中國是一個極其落後的農業國,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門大型火炮都不能生產,武器主要靠國外輸入。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就封鎖了中國東部沿海,外援通道一是蘇聯通過新疆和甘肅的長途陸路交通線,蘇德戰爭爆發後中斷;另一條通過越南到雲南廣西的交通線,1940年日軍佔領越南後也被切斷,只剩下雲南通向緬甸的滇緬公路。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本大本營就認為佔領緬甸對「切斷援蔣公路的重大戰略意義」。1942年2月,進入泰國的日軍就越過泰緬邊界進入緬甸,這時英國軍隊在遠東的主力覆沒於新加坡,中國遠徵軍才被英國人匆匆邀請入境。
第5軍下屬第200師是中國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也是當時全中國最強的一個師。
10萬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的場面是壯觀的,當時國內唯一的摩託化部隊——第5軍第200師為先鋒,上千輛汽車組成的隊伍好像一條望不到頭的灰色長龍,戰歌聲響徹雲霄。可是他們剛剛沿滇緬公路進入緬甸,先鋒還未到達港口城市仰光,這個國際交通線的終埠岸便於3月8日被英國軍隊放棄。中國遠徵軍入緬後便陷入進退兩難的騎虎難下狀態。入緬的這支勁旅,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美國派來的參謀長史迪威以及英軍司令亞力山大都爭指揮權。軍隊雖屬中國,供應和裝備卻要靠英美,不能完全不聽從其調遣指令。正如諺語所說:「廚師多了燒壞湯」,三頭指揮造成了部署混亂。
史迪威
中國遠徵軍的第5軍、第6軍是當時國內裝備最好的部隊。杜聿明為軍長的第5軍中有戴安瀾為師長的第200師,曾在崑崙關一戰中打出過威風。此番入緬他們首戰東籲,頓挫日軍第55師團鋒芒。孫立人指揮新38師又在仁安羌為英軍被圍的一個師解圍。不過面對日軍兩個師團的進攻,4萬多英國軍隊節節退卻,讓中國軍隊為他們打掩護。遠徵軍入緬後經兩個月作戰節節阻擊了日軍前進,不過其主力放在緬甸中部前線,後方千裡只放了一個較弱的第66軍掩護側翼。這個軍疏忽大意,未發現從泰國清邁出發後穿越泰緬叢林山路大迂迴的日軍第56師團抄了他們的後路。
中國遠徵軍攻克侵華日軍第56師團司令部駐地芒市
4月29日,泰國和緬甸之間密林中鑽出的日軍突襲佔領緬甸東北的重鎮臘戍,切斷了中國遠徵軍同國內唯一的公路聯繫。中方第66軍一時潰不成軍,雲南西部又無預備隊,日軍一個聯隊四天內窮追150公裡,想一鼓作氣奪取雲南保山的惠通橋,再直下昆明。混在上萬難民中的日軍便衣隊接近橋頭時,守衛憲兵發現敵情果斷炸橋,內地援兵也趕到,才將日軍擋在怒江以西。
孫立人
被截斷了回國道路的中國遠徵軍一時群龍無首,部隊分道揚鑣。聽從美國將領史迪威命令的孫立人、廖耀湘率2個師撤入印度。聽從蔣介石歸國命令的杜聿明率主力進入緬北野人山,在沒有食物的瘴癘之地幾乎陷入絕境,當時士兵倒下幾小時便會被螞蟻啃成一堆白骨。戴安瀾率部忍飢穿越叢林遇日軍伏擊傷重犧牲。餘部歷經艱辛翻過高黎貢山回國後,國民政府為振奮士氣,隆重追悼了戴安瀾。毛澤東當時賦詩稱頌他:「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戴安瀾
第一次緬甸之戰,日軍動用了4個師團10萬人以三個月的時間便佔領了緬甸,付出的代價又很低,只不過4000人傷亡(其中陣亡1400人),便擊潰14萬中國、英國軍隊。日軍能輕易獲勝,一是掌握了制空權,二是戰前有嚴格的叢林戰訓練,擅長在熱帶雨林地帶穿插迂迴。中國遠徵軍首次入緬戰鬥傷亡不過1萬多人,退入叢林喪生於病餓而死的竟達5萬,回國或退入印度的僅剩4萬人。後來杜聿明在回憶中懊悔說,下令北退繞道野人山回國是他最大的錯誤。此時日軍只有一個輕裝師團迂迴後方,如以有大量裝甲車輛的第5軍向其衝擊很可能打通回國之路,比丟棄裝備和讓多數官兵白白葬身野人山好得多。此時遠徵軍不敢硬衝,恰恰是指揮者過去的恐日症未除而造成。這次悲劇證明,思想上有敢於鬥爭的精神才有可能爭取勝利,恐懼強寇之心未除就只能不斷招致失敗。
廣播播出時段:7月7日至9月3日,中國之聲6:25-6:30《國防時空》欄目、16:50-16:55《新聞晚高峰》欄目、經濟之聲12:50-12:55《天天315》欄目 、21:50--21:55《那些年》欄目。
視頻播出平臺:愛奇藝 騰訊新聞 銀河網際網路電視
音頻播出平臺:中國廣播客戶端
來源:國防時空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