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迴響 勝利需要一顆勇敢的心——中國遠徵軍首次出國的苦難徵程

2021-02-13 央廣網



1942年3月,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

抗戰期間,中國曾兩次出兵緬甸,這是抗日戰爭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當時整個國際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一環。當時國內抗戰那麼困難,為什麼當時國民政府對遠徵緬甸那麼重視,關注度超過對國內任何一個戰場呢?其關鍵就在於當時這裡已成為中國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1942年中國軍隊第一次進入緬甸,口號是保衛國際交通線。


中國遠徵軍》劇照

舊中國是一個極其落後的農業國,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門大型火炮都不能生產,武器主要靠國外輸入。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就封鎖了中國東部沿海,外援通道一是蘇聯通過新疆和甘肅的長途陸路交通線,蘇德戰爭爆發後中斷;另一條通過越南到雲南廣西的交通線,1940年日軍佔領越南後也被切斷,只剩下雲南通向緬甸的滇緬公路。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本大本營就認為佔領緬甸對「切斷援蔣公路的重大戰略意義」。1942年2月,進入泰國的日軍就越過泰緬邊界進入緬甸,這時英國軍隊在遠東的主力覆沒於新加坡,中國遠徵軍才被英國人匆匆邀請入境。


第5軍下屬第200師是中國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也是當時全中國最強的一個師。

10萬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的場面是壯觀的,當時國內唯一的摩託化部隊——第5軍第200師為先鋒,上千輛汽車組成的隊伍好像一條望不到頭的灰色長龍,戰歌聲響徹雲霄。可是他們剛剛沿滇緬公路進入緬甸,先鋒還未到達港口城市仰光,這個國際交通線的終埠岸便於3月8日被英國軍隊放棄。中國遠徵軍入緬後便陷入進退兩難的騎虎難下狀態。入緬的這支勁旅,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美國派來的參謀長史迪威以及英軍司令亞力山大都爭指揮權。軍隊雖屬中國,供應和裝備卻要靠英美,不能完全不聽從其調遣指令。正如諺語所說:「廚師多了燒壞湯」,三頭指揮造成了部署混亂。


史迪威

中國遠徵軍的第5軍、第6軍是當時國內裝備最好的部隊。杜聿明為軍長的第5軍中有戴安瀾為師長的第200師,曾在崑崙關一戰中打出過威風。此番入緬他們首戰東籲,頓挫日軍第55師團鋒芒。孫立人指揮新38師又在仁安羌為英軍被圍的一個師解圍。不過面對日軍兩個師團的進攻,4萬多英國軍隊節節退卻,讓中國軍隊為他們打掩護。遠徵軍入緬後經兩個月作戰節節阻擊了日軍前進,不過其主力放在緬甸中部前線,後方千裡只放了一個較弱的第66軍掩護側翼。這個軍疏忽大意,未發現從泰國清邁出發後穿越泰緬叢林山路大迂迴的日軍第56師團抄了他們的後路。


中國遠徵軍攻克侵華日軍第56師團司令部駐地芒市

4月29日,泰國和緬甸之間密林中鑽出的日軍突襲佔領緬甸東北的重鎮臘戍,切斷了中國遠徵軍同國內唯一的公路聯繫。中方第66軍一時潰不成軍,雲南西部又無預備隊,日軍一個聯隊四天內窮追150公裡,想一鼓作氣奪取雲南保山的惠通橋,再直下昆明。混在上萬難民中的日軍便衣隊接近橋頭時,守衛憲兵發現敵情果斷炸橋,內地援兵也趕到,才將日軍擋在怒江以西。


孫立人

被截斷了回國道路的中國遠徵軍一時群龍無首,部隊分道揚鑣。聽從美國將領史迪威命令的孫立人、廖耀湘率2個師撤入印度。聽從蔣介石歸國命令的杜聿明率主力進入緬北野人山,在沒有食物的瘴癘之地幾乎陷入絕境,當時士兵倒下幾小時便會被螞蟻啃成一堆白骨。戴安瀾率部忍飢穿越叢林遇日軍伏擊傷重犧牲。餘部歷經艱辛翻過高黎貢山回國後,國民政府為振奮士氣,隆重追悼了戴安瀾。毛澤東當時賦詩稱頌他:「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戴安瀾

第一次緬甸之戰,日軍動用了4個師團10萬人以三個月的時間便佔領了緬甸,付出的代價又很低,只不過4000人傷亡(其中陣亡1400人),便擊潰14萬中國、英國軍隊。日軍能輕易獲勝,一是掌握了制空權,二是戰前有嚴格的叢林戰訓練,擅長在熱帶雨林地帶穿插迂迴。中國遠徵軍首次入緬戰鬥傷亡不過1萬多人,退入叢林喪生於病餓而死的竟達5萬,回國或退入印度的僅剩4萬人。後來杜聿明在回憶中懊悔說,下令北退繞道野人山回國是他最大的錯誤。此時日軍只有一個輕裝師團迂迴後方,如以有大量裝甲車輛的第5軍向其衝擊很可能打通回國之路,比丟棄裝備和讓多數官兵白白葬身野人山好得多。此時遠徵軍不敢硬衝,恰恰是指揮者過去的恐日症未除而造成。這次悲劇證明,思想上有敢於鬥爭的精神才有可能爭取勝利,恐懼強寇之心未除就只能不斷招致失敗。


遠徵軍在野人山大型系列報導《抗戰歷史公開課——勝利迴響》,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旋律,從波瀾壯闊的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精選70個富有代表性、標誌性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戰役和抗戰名將,邀請著名軍史學家、國防大學徐焰少將深情講述,回顧歷史瞬間。通過重溫抗戰歷史,給國內外受眾以全新的時代啟迪。

廣播播出時段:7月7日至9月3日,中國之聲6:25-6:30《國防時空》欄目、16:50-16:55《新聞晚高峰》欄目、經濟之聲12:50-12:55《天天315》欄目 、21:50--21:55《那些年》欄目。


視頻播出平臺愛奇藝 騰訊新聞 銀河網際網路電視

音頻播出平臺:中國廣播客戶端


來源:國防時空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勝利迴響 中國裝甲兵在抗戰中的奮戰
    1938年3月,蘇聯開始向中國提供第一批的83輛T-26(1933年型)輕型坦克,同時還有裝甲車,國民政府利用這些裝備編成第200師,師長為杜聿明。第200師首次參加的作戰,是1938年5月的蘭封之戰。
  • 勝利的迴響 | 第二集:《英雄的讚歌》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從松骨峰、長津湖到上甘嶺,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不畏強敵、勇往直前,用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死作戰,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範例,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國防時空》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報導《勝利的迴響》。
  • 勝利迴響 偽蒙疆政權
    《勝利迴響》第十四講:偽蒙疆政權舊時滿洲西部的內蒙古地區
  • 勝利迴響 悲壯的「一二八」抗戰
    《勝利迴響》第八講:悲壯的「一二八」抗戰
  • 勝利迴響 抗日戰爭中國的海軍哪去了?
    《勝利迴響》第二十一講: 國民海軍自沉和被炸沉的結局
  • 勝利迴響 29軍大刀隊揚名喜峰口
    《勝利迴響》第十講:29軍大刀隊揚名喜峰口
  • 謹以《怒江之戰》殺青向赴緬作戰的遠徵軍致敬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根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和盟國的請求,組織遠徵軍先後兩次深入緬甸,在滇緬地區與英、美盟軍協同作戰,抗擊日軍。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打通了國際援華線,光復了緬甸,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勝利,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這一系列戰果,代價是中國政府投入兵力總計四十萬人,傷亡約二十萬人。遠徵軍用他們的肉身之軀堆積了最後的勝利,血灑他鄉,迢迢萬裡徵途上,是被雪藏的歷史。
  • 勝利迴響 偽「滿洲國」的炮製出籠
    《勝利迴響》第六講:偽「滿洲國」的炮製出籠
  • 中國遠徵軍真實歷史
    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徵戰的徹底勝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
  • 勝利迴響 中國抗戰拖垮日本經濟
    >當年日本敢於入侵中國,重要原因是依仗著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的優勢。大而弱的中國要戰勝小而強的日本,就只有打持久戰,熬時間,最終把侵略者肥裡拖瘦,瘦裡拖死。從發動甲午戰爭到盧溝橋戰事爆發前,日本當權者主要依靠入侵中國,勒索賠款和侵佔地盤,包括佔領了國民政府不抵抗丟棄的東北,越打越富,這就促成其極度的擴張性和冒險性,結果造成物極必反。
  • 遠徵軍騰衝血戰有多慘烈?
    1944年5月,在騰衝進行駐守的日軍被中國遠徵軍猛烈攻擊,日軍在此次戰鬥中憑藉優秀的防禦工程,頑強作戰。即使在破城之後,也無法避免和日軍進行巷戰,除此之外,還要進行房屋的搶奪,可見打的有多艱難,故整個進攻的進度非常緩慢,而且過程繁瑣,隨著遠徵軍一舉奪下險要地勢後,繼而就需要對騰衝的制高點——來鳳山進行奪取任務。
  • 勝利迴響 華南敵後舉起抗日戰旗
    東江縱隊雕像談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八路軍、新四軍威名天下揚。此外,在華南抗日戰場上,還活躍著黨領導的東江縱隊、瓊崖抗日遊擊隊。日軍登陸大亞灣在日軍大舉侵華時,中國戰場上有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國民黨軍敗退後丟棄的地區,共產黨都會在那裡建立根據地,在侵略者後方進行遊擊戰。
  • 勝利迴響 抗戰中的漢奸現象
    抗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相繼建立偽「滿洲國」,偽「蒙疆自治政府」、偽「南京國民政府」等傀儡政權,在中國關內戰場有時偽軍、偽警的人數還多於日軍。漢奸現象的出現是我們民族的恥辱,對此不僅要譴責,更要反思出現的社會原因。歸納起來,漢奸現象出現主要有國家整體環境,個人信念追求和社會文化氛圍這三個主要因素。
  • 勝利迴響 美國中將史迪威對中國士兵的高度評價
    當時想向中國運送重型武器,還需要打開地面通道,為此,中美兩國又於1942年9月制定了一個「反攻緬甸計劃」。在中國駐印連續猛攻下,缺乏供應的日軍第18師團節節敗退。美械裝備的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在緬北叢林作戰中,中國兵能夠戰勝以兇頑著稱於世的日本兵,這一事實使美英軍事觀察家大都承認美國中將史迪威對中國士兵的評價──「只要接受適當的訓練與裝備
  • 最後的中國遠徵軍戰士,流落緬甸70年絕不入籍,只說我是中國人!
    更有這樣一批英勇無畏的中國軍人,為抗擊太平洋戰爭後日益囂張的日本,遠赴緬甸協同盟軍對日作戰。這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不僅揚我國威,也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這些遠徵軍保衛滇緬公路,接收海外援華物資,不僅揚我國威,也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但是不幸的是,在這場戰爭中,中國遠徵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數萬同胞永遠長眠異國他鄉。
  • 勝利迴響 汪精衛叛國及建立偽國民政府
    他公開稱:「中國比較日本進步遲了六七十年,中國的國防力量不能擋住日本的侵略。」從「事事不如人」的國情觀出發,汪精衛認為「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所以應該能和則和。」 汪精衛開始是想代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同日本議和,當時日本侵略者需要的卻不是什麼議和,而是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只需要這些軟骨頭充當自己的統治工具。
  • 勝利迴響 「支那」=China的音譯? 軍事專家:別鬧
    內容介紹:大型系列報導《抗戰歷史公開課——勝利迴響》,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旋律,從波瀾壯闊的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精選70個富有代表性、標誌性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戰役和抗戰名將,邀請著名軍史學家、國防大學徐焰少將深情講述,回顧歷史瞬間。通過重溫抗戰歷史,給國內外受眾以全新的時代啟迪。
  • 紀念抗戰勝利 紅網《最後的勝利》大型全媒體報導團出徵
    (紅網《最後的勝利》報導團路線圖)  紅網長沙8月3日訊 「中國必然要取得最後的勝利」,這是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的著名論斷。勝利來之不易,勝利尤當珍惜。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國瑛為報導團顧問、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莫志斌頒發聘書,湖南省委宣傳部、省委網宣辦、紅網有關領導,報導團全體記者參加出徵儀式。  抗戰老兵發令「集合」 8組記者聞聲集結  所有的戰鬥,都是為了「最後的勝利」。
  • 勝利迴響 家家戶戶造地雷會是怎樣一種場面??
    電影裡扎著兩條大辮子、機智勇敢地給八路軍送情報、埋地雷炸鬼子的「玉蘭姑娘」的原型,就是全國民兵英雄孫玉敏。這部電影不同於前幾年靠想像胡編濫造炮製出的「抗戰神劇」,而是有真實的原型。在當年被稱為「地雷之鄉」的山東海陽縣,民兵們總共發明了36種地雷,在抗戰中共擊斃、擊傷和俘虜敵人1500多名,繳獲各類武器600多件,使鬼子一時談「雷」色變。
  • 勝利迴響 政治腐敗 軍隊必然潰敗
    進入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奪取最後勝利階段,德國和日本軍隊節節敗退,可是在中國戰場上卻出現了極其反常的情況,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卻出現了大潰敗,河南戰場又是悲劇開始的地方。至此,中國的大陸交通線完全被日軍打通。與此同時,日軍還攻佔了江西南部的贛州、福建的福州,摧毀了當地的機場。直至1945年春季,日軍還向豫西、鄂北發起攻勢,攻陷老河口機場。這樣,中國共有7個空軍基地和36個機場落入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