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迴響》第八講:悲壯的「一二八」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僅四個月,1932年1月28日上海方面又燃起戰火。當時日本軍方鑑於國際聯盟要求中日雙方都從東北撤軍,便想在敏感地區製造事端轉移注意力。時任駐上海武官的田中隆吉戰後回憶說:「想讓滿洲獨立起來,可是外國方面非常麻煩。於是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大佐打了一個電報給我:『外國的目光很討厭,在上海搞出一些事來!』」田中隆吉便和他的姘婦、臭名昭著的女特務川島芳子指揮一些浪人故意尋釁,先砸中國店鋪並襲擊警察,又火燒日資企業,日本海軍陸戰隊則以「保護」僑民之名在上海租界進入臨戰狀態。
抗戰現場(資料圖)
東北淪陷時,蔣介石、汪精衛主持的南京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一心只顧保全上海這一經濟中心。當日本特務在上海尋釁滋事時,南京政府對日本領事提出無理條件全部接受,同意將有抗日激情的第十九路軍從市區撤出。移防還未完成,1月28日夜間日本海軍陸戰隊1000餘人卻在20輛裝甲車掩護下衝出租界區,向十九路軍發起進攻,歷史上所稱的「一二八事變」就此發生。
十九路軍是不屬於南京中央系統的粵軍部隊,官兵早被「九一八」的仇恨注滿胸膛,面對日軍進攻毫不猶豫地當即舉槍還擊,並發起反衝鋒。十九路軍領導人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隨之發表的「告全體官兵同志書」中也宣布:「不抵抗無以為人,不抵抗無以救國,認清楚此次與仇日拼命」。「一二八事變」發生當夜,狂妄的日軍出乎意外地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和反擊,死傷累累,狼狽退回日租界並要求停戰。
十九路軍非常清楚,日軍不過是以緩兵之計待援。前線的旅長翁照垣提出應乘在滬日軍只有2000餘人,以現有十倍於敵之兵力攻入日租界將其消滅,卻被南京當局阻止。國民政府慌忙遷都洛陽,同時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這雖比「不抵抗」有進步,仍是寄希望於美英調解。隨後上海市內交戰地帶出現了奇特現象──日軍得到增援後不斷從租界內向閘北區開槍開炮,中國軍人卻奉命不還手,只有當敵人衝進華界才能開火。來犯日軍見勢不妙便縮回租界,中方官兵又不能追擊。人們形容日本是拳腳相加,中國只能以一隻手還擊。
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資料圖)
當時十九路軍能不顧南京政府的後撤命令進行了英勇抵抗,與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各界民眾自發組織了義勇隊、敢死隊、救護隊、通信隊、運輸隊踴躍支前,宋慶齡、何香凝等著名愛國領袖還親赴戰地慰問,極大激發了官兵鬥志。國民政府內一些愛國將領也請纓殺敵,張治中便向政府提出堅決要求,得到蔣介石同意後率第5軍增援上海,也打著十九路軍旗號參加戰鬥。不過南京政府仍認為共產黨是「爛心」大患,日本只是「割肉」,不肯對十九路軍多撥援兵餉彈,同時還壓制民眾運動,這使前線部隊一直陷於被動之中且處境日益困難。
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受挫後,等待陸軍第9師團和混成第24旅團登陸,又於2月中旬又發起瘋狂進攻,十九路軍和第5軍在廟行反擊,斃傷敵千餘人並將其擊退,取得淞滬抗戰中最大一次勝利。不過中國前線部隊因無增援,兵力只有4萬人,日軍卻因第11、第14師團陸續趕到,兵力已近10萬,更有海空掩護和陸上火力的絕對優勢。
3月初,日軍憑藉優勢的火力和兵力優勢,突破了中方陣地,十九路軍和第5軍被迫撤向上海以西。此番參戰部隊苦戰一個多月,雖敗猶榮,特別是那些穿青布軍衣、背竹製戰笠的十九路軍官兵一時成為國人崇拜的英雄。這一仗中國軍隊傷亡共1.4萬人,日軍傷亡為3100人,那時有此損失對比也屬不易,說明敢於抵抗與不抵抗的結果大不相同。
中日籤訂《上海停戰協定》(資料圖)
上海戰事擴大後,美英出於自身在滬利益出面調停,狡猾的日本當局便想以同意停戰換取國際上承認偽滿。同年5月,中日籤訂《上海停戰協定》,規定日本仍保留上海租界駐兵權,中國正規軍卻不許駐滬,只能留下警察和保安隊。這又是一個喪權辱國的協定!
雖然「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妥協退讓結束,卻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正如美國著名作家、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復始之旅》一書中所說:「上海一·二八之戰對中國人民的思想產生了永久不可逆轉的影響。它使中國許許多多青年人相信,如果全國團結一致進行愛國鬥爭,中國就是不可戰勝的。」
廣播播出時段:7月7日至9月3日,中國之聲6:25-6:30《國防時空》欄目、16:50-16:55《新聞晚高峰》欄目、經濟之聲12:50-12:55《天天315》欄目 、21:50--21:55《那些年》欄目。
視頻播出平臺:愛奇藝 騰訊新聞 銀河網際網路電視
音頻播出平臺:中國廣播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