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什麼?美國為何至今未加入?

2021-12-23 微風安家美國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什麼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英文全稱「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縮寫是「UNCLOS」。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規範當代國際海洋關係最重要的法律文件,被譽為當今世界的「海洋憲章」。《公約》1982年通過,1994年生效。
公約的全文可以參見聯合國官網的「這個連結」

有多少國家加入公約


籤署並批准:160國。
籤署但未批准:4國。包括 阿富汗、 伊朗、 朝鮮、 中非
未籤署:15國: 委內瑞拉、 梵蒂岡、 敘利亞、 南蘇丹、 美國、 土耳其等

美國態度

美國在第三次海洋法會議期間,積極參與了《公約》整個起草過程,主導了議題設置、規則確定,是會議的主要發起國、主要談判國。是美國後來不熱心了嗎?也不是!從柯林頓到小布希再到歐巴馬,幾任美國政府都曾推動國會批准《公約》。當今美國的國務院、五角大樓、海軍、產業界甚至眾多的國會議員也都認為加入《公約》更有利於維護美國利益,是大勢所趨。既然如此,作為一個海洋強國,一個活躍與國際海洋法領域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為什麼當時不籤署、至今仍不加入《公約》呢?

直接原因

反對《公約》確立的國際海底區域制度是美國拒絕加入《公約》的直接理由。國際海底制度事關美國的安全利益,多位美國總統都十分關注這個問題。第三次海洋會議召開初期,美國積極參與整個《公約》草案擬定,其海底政策轉向如何在聯合國範圍內安排具體的資源開發機制,以技術和資本優勢確立對深海海底資源的分配主導權和利益壟斷。可以說,美國對《公約》「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簡稱「區域」)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但是,由於根本理念的差異,在國際海底歸屬及其資源分配這一攸關海洋秩序面貌的核心問題上,美國與大多數國家爭鬥逐漸尖銳。美國國內對《公約》的反對意見也會在會議後期日盛,並佔據上風。裡根總統於1982年7月9日明確表示,「《公約》關於深層海底礦藏開發部分不符合美國的目標。」
  「區域」是《公約》第十一部分新建的一種海洋制度,它將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資源規定為「人類的公共繼承資產」,建立「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進行管理。
  對《公約》的規定,美國表示了強烈不滿。第一,美國反對國際管理局理事會席位設置及大會、理事會表決機制,認為其不能確保美國在「區域」事項決策中發揮足夠影響。第二,美國反對「審查會議」的功能安排,不滿於《公約》可以在美國不同意的情況下,就能改變深海採礦制度的結構、向成員國增加新的義務;反對《公約》對發達國家向「管理局」企業部提供貸款的比例安排,因為這意味著美國提供的貸款數額最多。第三,美國認為「區域」實行「平行開發制」,使企業部在早期成為一個享有特殊優勢的競爭者;認為《公約》賦予了開採者向發展中國家無償轉讓深海採礦技術的「強制性技術轉讓」義務,卻未對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給予足夠補償;認為「生產限額政策」與自由市場經濟不符,損害美國經濟利益。
  為確保《公約》的普遍性,77國集團主動宣布願意無條件對話解決分歧。1994年達成的《關於執行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定》(以下簡稱《執行協定》),對《公約》第十一部分做了實質修改:取消了強制性技術轉讓制度、締約國對企業部的活動提供資金資助的規定、審查會議的設置,生產限額制度;還修改了「管理局」的決策機制,並在深海海床採礦決策小組中為美國保留了一個永久的席位。
  可以說,這一結果基本上滿足了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大國提出的反對意見,符合美國經濟利益和海洋政策。此後,法、英、德、加等國陸續加入了《公約》,柯林頓政府也籤署了修改後的《公約》。但是,美國國會仍拒絕批准加入《公約》。

近期意見批判公約

美國布希政府當局對批准的態度是正面的。但是美國政界與學界仍有甚多反對聲浪。理由大致有五:

若干美國經濟學界意見傾向認為,此公約將海洋資源視為人類「共同財富」,實即「公共財產」的同義語。這種財產觀念嚴重違背自由經濟政策。而且他們認為,「公共財產」並沒有真正起到保護資源的作用。
由於美國與加拿大等國仍有水域爭端,有些美國政界人士認為,公約將損及美國主權。


有美國人士意見認為,公約實際上將人類空間的極大部分—海洋,奉送給「不負責任」、獨裁腐敗的聯合國會員、流氓國家和失敗國家濫用。
美國法界的通行觀念從來認為國際法不應約束美國國會與政府。特別是像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會員及本體並非依照嚴格民主方式產生。墨守其相關規定僅是使得若干國家漁利,卻損及美國主權。美國因此也沒有參加締造國際刑事法院的羅馬公約。


美國另一個觀點認為,本公約一個重要項目是保障公海自由航行,但這一權利早在前次公約會議已經獲得滿足,不需另定新約。

聲援公約

但一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的學者John Norton Moore對前述意見提出了反省,而且有不少學者也認為,當初不批准公約的理由都已經獲得「改善」,公約實際上越來越對美國有利。以下列舉若干:

美國事實上已經遵守。美國批准了1958年會議的公約,而且裡根政府也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除了保留少數條款,大體上願意遵守此一公約。所謂損及美國主權,或者開先例擴張國際組織的官僚專制,這種理由並不充分。

美國不宜破壞外交準則。美國往往宣稱國際法和公約對美國沒有拘束力。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整體國際外交準則的踐踏。美國不宜,也無能如此做。

對水域航行確有保障。現實中存在一百多個重要的國際水域、海峽,其爭端對美國的船隻與貿易也是阻礙。若能有一個統一的協定來規範,比美國逐個與相關國籤訂雙邊協定要有效率得多。

和平解決爭端的工具。公約提供了解決爭端的和平手段,對解決美加水域等問題也是有幫助的。在多數國家承認公約的情況下,如果像伊朗這樣的對美不友好國家要封鎖波斯灣,美國訴諸公約才有號召力,而不是直接單邊主義地動用武力。

擴大了美國管轄的水域。公約對阿拉斯加、夏威夷等地專屬經濟區的擴大,實際上是擴充了美國可以管轄的水域,對美國利多於弊。另一方面,公約對經濟區的保障,應能使大型美國海洋鑽探企業更願意投資開發。以往因為缺乏保障,這一工業的發展反而有瓶頸。

網址:http://www.livinginusa.net

相關焦點

  • 美國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較量
    ,美國國內再度掀起關於是否應當加入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熱議。  一、海底資源分配引發的歷史較量  1973至1982年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產生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世界海洋的每一部分建立起相應的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以制度為基礎的海洋秩序,是國際海洋政治和法律發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公約》於1994年11月16日生效,至今已得到166個國家的批准, 具有廣泛的國際基礎。
  • 南海 九段線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因為美國感到《公約》的很多地方是對美國不利的。一個沒有籤署《公約》的國家,不斷拿這個《公約》向中國說事,這能說得成嗎?這樣的話,《公約》成了什麼?美國打算尊重它嗎?《公約》變成了美國的武器,美國用得著的時候、對它有利的時候,就拿起來,當作武器向別的國家揮舞;用不著的時候就把《公約》棄之一邊。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問題:美國準備什麼時候加入《公約》?」
  • 學習|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指聯合國曾召開的三次海洋法會議,以及1982年第三次會議所決議的海洋法公約(LOSC)。在中文語境中,「海洋法公約」一般是指1982年的決議條文。
  • 美國不加入《海洋法公約》,作為最大的海洋大國,是如何維護海上權益的?
    現在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1982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時通過,1994年正式生效。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有167個締約方,(包括歐盟)但唯獨沒有美國的身影。美國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發起者,在制定《海洋法公約》的過程中,一直都是積極的。但在1982年《海洋法公約》通過時,美國卻成為四個反對國之一。為何美國不加入《海洋法公約》?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現行的全球海洋法體制(譯文)
    :現行的全球海洋法體制》,介紹了一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情況,及斯方對這一公約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現將其全文譯出,與對這一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共享。 從1973年起,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召開,目的是在海洋領域建立一個平等(equitable)的體制,人們期待著會議的成果能夠最終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但1982年會議落下帷幕時,其成果僅僅是籤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約的最終文本包含320條和9個附件,此外還有處理各方面相關問題的最後文件。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版、節選)
    編者查閱了聯合國官網,今天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約》共25萬字,包括1個序言,正文17部分,共320條,另有9個附件和4個決議)進行分享,對該公約第十七部分及附件七做一列示,供大家學習參考,全文詳見左下角「閱讀原文」。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官方中文版的翻譯錯誤舉例
    例如,中國已經加入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版(詳見聯合國官方網站上的中文版本)中,就存在著五處翻譯錯誤。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三百二十條規定:「本公約原本應在第三○五條第2 款限制下交存於聯合國秘書長,其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國(圓桌會議)| 法寶推薦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國(圓桌會議)作者:楊澤偉;劉丹;王冠雄;張磊(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內容提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是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折中和妥協的產物所導致的,對其缺陷和不足需要用理性的態度予以應對,特別是對其存在的問題,需要有建設性的態度,對其缺陷的舉證應讓國際社會所接受,這樣才能對其發展和完善發揮推動和促進作用。對此,中國也不例外。
  • 美方拿《海洋法公約》說事,趙立堅反將一軍,直接讓白宮下不了臺
    美國憑藉著強大的海軍,用「拳頭」強行開闢出所謂的「自由航行」,以此希望將全球海域都變成美國可以自由進出的
  • 【海洋界-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22個群島國
    最近我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的「群島國」概念和各國實踐很感興趣,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有了一些初步的認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簡稱UNCLOS)於1982年12月10日在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並開放給各國籤字、批准和加入,並在第60份批准書或加入書交存之日後12個月,即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可查閱公約完整中文版文本。
  • 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會議上闡述海洋治理四點主張!
    在2021年6月23日舉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1次締約國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就當今海洋治理闡述中方四點主張。第一,要堅定奉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談判制訂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和國際海底資源開發規章等立法進程當前正在深入推進。
  • 布林肯出訪東南亞,拿《聯合國海洋公約》說事,趙立堅的回答亮了
    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速度越來越快,美國著重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加大了在中國南海地區的軍事力量部署,更是聯合自己在印太地區拉攏的盟友打著「自由航行」的旗號頻頻挑釁中囯。而在布林肯出訪東南亞國家的時候,就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指責中國,稱中國正在南海地區進行「侵略」。
  • 美方拿《海洋法公約》說事, 趙立堅高智商回應, 直接讓白宮下不了臺
    美國的目的無非是要打斷中國的崛起進程,維持其霸權地位。最令人惱火的是,這顯然是強盜行為,但它必須「嚴肅」地談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表達其「正義」。在這方面,趙立堅給出了高智商的回應,這直接讓白宮感到尷尬。據觀察家網絡12月16日報導,目前在東南亞的國務卿布林肯,最近以"海洋法衛士"的形象,拿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充當海洋法衛士,攻擊和污衊中國。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仲裁庭對烏俄「沿海國權利案」俄方初步反對作出裁決
    2020年2月21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仲裁庭就俄羅斯針對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於在黑海、亞速海和刻赤海峽中沿海國權利的爭端」提出的反對意見作出的裁決
  • 2020年第1期 | 楊朋:從刻赤海峽事件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軍事活動」之認定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國際法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本文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25周年回顧與前瞻」徵文大賽獲獎作品,已發表於《中華海洋法學評論》2020年第1期(總第33期),轉載請註明來源。
  • 中國軍艦現身美國專屬經濟區,為何選擇阿留申群島
    (視頻來源百度百科)這次中國軍艦現身美國專屬經濟區的地方叫阿留申群島,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何選擇在那?這當中有什麼玄妙嗎?阿留申群島大部分屬於美國,西部屬於俄羅斯阿留申群島絕大部分屬於美國阿拉斯加州,西部屬俄羅斯。島上居民為阿留申人。
  • 退出《聯合國海洋公約》是一種選擇
    我前不久在微博評論說,中國並不善於國際遊戲,加入《聯合國海洋公約》是主動把頭伸進繩套裡;美國則洞悉國際契約遊戲的規則,所以一直拒絕加入這個公約
  • 【房旭】《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巖礁條款」的 理論爭議與實踐歧異 ——兼論南海仲裁案對太平島法律地位認定的缺陷與不足
    [關鍵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巖礁條款; 太平島; 南海仲裁案; 條約解釋   本文刊載於《東南亞研究》2018年第3期。     一   問題的提出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121條第3款(以下簡稱「巖礁條款」)規定了島嶼(islands)和巖礁(rocks)的區分標準,即「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
  • 日本向拜登表忠心,在聯合國指責中國破壞海洋公約,限制航行自由
    在聯合國告狀,對象是否搞錯了根據俄羅斯媒體的報導,前不久日本駐聯合國大使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出了照會,日本居然在聯合國告了中國的狀,日本方面表示,中國在南海地區破壞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限制了別國在該地區的自由航行和空中飛行。這樣的言論真的讓人不敢相信是日本方面說出來的,日本可是出了名的重來沒有遵守過國際公約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