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I E1200專業版多旋翼動力系統

2021-02-14 RCFans遙控迷

大疆創新DJI正式發布E1200專業版多旋翼動力系統。全新動力總成系統致力於創造極致的飛行體驗,其一體化設計將旋翼、電機及電調完美融合,安裝簡易,穩定可靠。 E1200專為7~15kg級別的多旋翼飛行器量身定製,適用於S900等碳管直徑為25mm的多旋翼飛行器,著重提升了力效和最大拉力。與前幾代動力系統相比,飛行器的續航時間提高近30%,最大起飛總重增加1.8-2.4 kg(6-8軸)*。 E1200可承受更嚴酷的環境挑戰,耐受作業環境溫度上限提升至60˚C,起飛海拔升限提高2000米,在多種複雜環境中飛行表現依然出色。 智能電調可實時診斷電機工作狀態,及時預警故障,安全可靠。動態電池電壓波動補償,保證速度-油門曲線良好線度,帶來流暢的操作手感。 配備17寸Z-Blade碳纖摺疊槳及優良的散熱系統,動力強勁,響應敏捷,安全流暢,E1200專業版多旋翼動力系統讓飛行更加隨心所欲。

*以上最大起飛總重及續航時間的比較對象為配備15寸(38釐米)螺旋槳的4114電機。實際飛行參數受飛行環境及其他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互動

關注RCFans微信,每天為您帶來最新RC資訊
微信號:RCFans2003
新浪微博:RCFans

相關焦點

  • E1200標準版多旋翼動力系統正式發布!
      E1200標準版多旋翼動力系統正式發布!
  • 我們把多旋翼無人機「拆」了,看看它都有些什麼
    如果有人問起這樣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或許你下次會拋出專業的反問:「你了解多旋翼無人機的結構嗎?」了解多旋翼無人機的結構,對選擇購買、後續使用及維護都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將以大疆精靈Phantom 4 Pro V2.0 為例,介紹目前市面主流多旋翼無人機的結構。
  • N3多旋翼飛控系統 —— 可靠開放,隨心所為
    作為NAZA系列的最新一代飛控產品,N3多旋翼飛控系統採用DJI最新的控制導航算法,新增的內置雙IMU冗餘設計,可實現數據實時互為備份,結合全新內減震結構設計
  • 多旋翼無人機發展史——第一臺多旋翼發明者竟然是...
    其實,多旋翼的發展歷史已經超過了100年,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述這段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歷史。早在1907年,法國Breguet兄弟在C.Richet教授的指導下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多旋翼飛行器,並進行了試飛,這是有文字和圖片記錄的最早的多旋翼飛行器。但是這臺飛行器最終只飛了1.5m就落在了地上。
  • DJI 大疆創新發布航拍小飛機 DJI Mini 2
    汲取用戶反饋而提升的動力、圖傳、相機等核心性能,能在飛行時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性能支撐、更高質量的拍攝素質。此外,DJI Mini 2 還優化了整個飛行體驗末端的數據傳輸、編輯分享等功能操作,進一步減少用戶的使用成本,讓飛行創作到作品產出更加流暢。DJI Mini 2 從出行、飛行、拍攝以及分享等多維度為用戶減負,是「飛行零負擔」的又一次創新實踐。
  • 簡述多旋翼無人機總體設計思路
    [1]在消費級領域,四旋翼無人機居多,主要是體積小,效率高,在工業級領域,六旋翼,八旋翼無人機則比較常見。1.1 起飛重量起飛時,多旋翼無人機必須能產生大於本身重力的升力,才能使多旋翼無人機離開地面升空。由於多旋翼無人機只能產生有限的升力,因此多旋翼無人機本身的總重必須受到限制,以保障能夠正常起飛離地,即機體結構重量和航電設備的總和。
  • 大疆發布Takyon系列多旋翼電子調速器
    Takyon系列電子調速器採用高度集成定製晶片設計,將核心算法硬體化,大幅簡化了控制系統,降低了能耗、重量和體積,可被廣泛應用到航拍無人機、競速穿越機以及行業無人機等產品中。此外,該系列電子調速器支持DJI Assistant 2全新調參,提供豐富的參數配置及固件升級功能。
  • 淺析共軸雙旋翼無人直升機系統設計
    1 前言 一套完整的共軸雙旋翼無人直升機系統一般有7個系統組成,包括:直升機平臺,飛控系統,動力系統,舵機系統,數據鏈系統,地面站系統,載荷系統。近年來隨著旋翼槳轂技術的發展。槳轂結構大大簡化,槳轂的阻力,重量,維護性都有了很大改善。這使降低直升機機體的振動水平成為選擇槳葉片數的決定因素,因此,現代直升機一般都選擇槳葉片數多,在中小型共軸無人直升機中,使用最廣泛的是2個葉片數和對應的一種蹺蹺板式旋翼系統。
  • 多旋翼無人機在工程方量測繪中的應用
    2 多旋翼無人機測繪原理2.1飛控平臺多旋翼無人機作為一種微型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不僅易受由身物理特性(空氣動力特性、重力特性、陀螺效應和旋翼慣量矩等)限制的影響,還很容易受到氣流等外部環境的幹擾。因此,飛行控制技術對保證無人機穩定性、安全性至關重要。
  • 解剖:四旋翼無人機結構
    四旋翼飛行器的電機 1和電機 3逆時針旋轉的同時,電機 2和電機 4順時針旋轉,因此當飛行器平衡飛行時,陀螺效應和空氣動力扭矩效應均被抵消。(1)垂直運動:同時增加四個電機的輸出功率,旋翼轉速增加使得總的拉力增大,當總拉力足以克服整機的重量時,四旋翼飛行器便離地垂直上升;反之,同時減小四個電機的輸出功率,四旋翼飛行器則垂直下降,直至平衡落地,實現了沿 z軸的垂直運動。當外界擾動量為零時,在旋翼產生的升力等於飛行器的自重時,飛行器便保持懸停狀態。
  • 四旋翼無人機結構組成及飛行控制原理介紹
    隨著晶片、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無人機開始了智能化、終端化、集群化的趨勢,多元應用場景也使得大批自動化、機械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的專業人才投入到了無人機研發大潮中,飛控技術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起到至關重要推動的作用。什麼是飛行控制系統?無人機主要由動力系統、飛行控制系統、電氣系統、通信系統以及地面控制等多方面構成。
  • 四旋翼無人飛行器自主飛行控制原理
    形式如圖所示,電機1和電機3逆時針旋轉的同時,電機2和電機4順時針旋轉,因此當飛行器平衡飛行時,陀螺效應和空氣動力扭矩效應均被抵消
  • 【重磅】零零無限推出730g和249g雙旋翼航拍機,續航均達50分鐘!
    V-Coptr 精簡的 V 型雙旋翼結構設計目前已申請專利,結合零零無限其自主研發的舵面傾轉技術和非線性動力模型設計及控制算法,使得無人機在兩個螺旋槳的情況下,也可進行穩定飛行。這款730g的無人機具備控制距離達7公裡的圖傳系統,同時也具備了三軸穩定雲臺,由於其特殊結構設計,其航向軸轉動角度竟可達160°,可拍攝1200萬像素的相片和4K視頻。
  • 遠去的休斯傳奇:槳尖噴氣與世界最大的旋翼系統
    奇力公司設計了一個能夠滿足4.5噸吊運指標的旋翼系統方案:碩大無比的一對旋翼抓住了休斯的心。在奇力的方案中,直升機的旋翼工作面的直徑達39.62米!小火箭在這裡要強調的是:XH-17直升機根本就沒有採用傳統的直升機方案,而是將兩臺渦噴發動機的高溫燃氣導入到碩大的槳葉中,然後從槳葉尖端的後緣向外噴出來產生讓旋翼轉動的動力。上圖的鋸齒結構就是高溫燃氣的噴嘴。主旋翼轉動的動力來自槳尖的高溫高速噴流而不是旋翼轉軸,稍有理論力學知識的人都能立刻意識到:哈!可以取消尾槳了!
  • 研發一款多旋翼,對愛生無人機來說需要多長時間?
    靈鵲X10多旋翼無人機從研發設計、試驗定型到生產製造,僅僅只用了46天的時間。
  • 【一】多旋翼飛行器介紹
    (一)飛行原理絕大部分飛行器都運用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那就是所謂的翼型(Airfoil)的設計部分,本節我們從翼型設計原理開始,最後導入多旋翼的飛行1.2機翼VS螺旋槳機翼(Wing)跟螺旋槳(Propeller)的設計都是採用先到提前的翼型原理設計的,而機翼一般是使定機翼產生升力的東西,但是機翼要必須有速度ucaineng產生升力,所以我們一般看不到飛機垂直的飛行,而螺旋槳是一種變形的機翼,運用一個轉子帶動兩個或跟多的機翼旋轉,運用旋轉的方式讓翼型與空氣產生一個相對的速度來產生升力
  • 四旋翼無人機,螺旋槳的旋轉方向,你注意了麼?
    四旋翼飛行器的電機 1和電機 3逆時針旋轉的同時,電機 2和電機 4順時針旋轉,因此當飛行器平衡飛行時,陀螺效應和空氣動力扭矩效應均被抵消,實現反扭矩。此處解釋一下:什麼是「反扭矩」。直升機飛行主要靠旅翼產生的拉力。
  • 35張圖看清全球首款V型雙旋翼無人機
    據官方描述,「獵鷹」(Falcon)採用了劃時代的「雙軸、雙旋翼」技術,不僅在造型設計上極具創新和未來感,也打破了傳統航拍無人機多年來的「四軸、四旋翼」的技術壁壘,可大幅提高無人機的續航力,並將改變未來無人機的發展形態。作為全球首款V型雙旋翼無人機,再加上官方宣稱續航50分鐘,V-Coptr Falcon(「獵鷹」)一經問世就吸引了眾多無人機、航拍愛好者關注。
  • 2018 美國國際無人系統展(AUVSI-Xponential)無人機製造商大掃描
    不僅如此,無人系統相關配件和極端專業的解決方案也一一亮相於本屆展會,諸如螺旋槳、動力系統、載荷單元:攝像、跟蹤系統、不同功能的吊倉等,應用在無人飛行器上的各種虛擬駕駛裝置、傳感器、材料、連接器、電氣系統、機械裝置、機電組件等系統,與此同時,各種全球知名企業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無人機地面系統,無人機外包裝保護裝置等等均出現在本屆展會的展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