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緣伊朗 ● 波斯彼岸
借據網站和書籍資料整理了伊朗縱向時間軸發生的重要事件
重要事件年表
公元前550-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第一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的最大範圍內,我從愛琴海和利比亞延伸到印度河谷。
公元前492-479:波斯試圖徵服希臘失敗。
(波斯帝國疆域)
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徵服波斯帝國,在323年死於巴比倫之前創立了一個短命的帝國。
(亞歷山大像)
公元前312-140年:波斯大部分是由亞歷山大大將軍建立的希臘統治(希臘主義)塞琉古帝國的一部分。
公元前140-公元224年:波斯 - 被稱為帕提亞帝國 - 在阿爾薩西王朝統治下。
公元224-651年:薩珊王朝統治波斯帝國; 瑣羅亞斯德教是主要的宗教。
| 伊斯蘭教來臨 |
公元636年:阿拉伯入侵帶來了薩珊王朝的結束和伊斯蘭統治的開始。
(古蘭經)
9世紀:使用阿拉伯文字寫成的現代波斯語(或波斯語)的出現。
(波斯語字母表)
9-13世紀:伊斯蘭哈裡發國家的衰落,被伊朗和突厥的一系列王朝所取代,包括什葉派布衣,塞爾柱土耳其人和Khwarezm帝國。
1220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部隊超越波斯,成為伊爾汗族的一部分,由成吉思的孫子胡拉古的後裔統治。
(成吉思汗像)
15世紀 :競爭伊朗,突厥和蒙古王朝,包括伊朗東部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
1501年:在Shia Qizilbash武士部落的支持下,Shah Ismail我成為伊斯蘭薩法維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 什葉派伊斯蘭教宣布國教。
1571-1629:在改革軍隊的沙阿巴斯一世的薩法維德帝國的遠地點旁觀齊澤爾巴什,並與西歐建立了第一次外交聯繫。
1639年:卡斯爾希林條約(或蘇哈條約)結束了與奧斯曼帝國大約150年的戰爭。
1736年:納迪爾沙阿下了最後一位薩法維德統治者,並創立了短命的阿沙利德王朝。
1751:贊德王朝的卡裡姆汗簡要恢復穩定。
1794年:穆罕默德汗卡扎爾殺死最後一位贊德沙阿,並創立了卡扎爾王朝,經過半個世紀的不穩定之後恢復了伊朗的穩定。
(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
1828年:伊朗在第二次俄羅斯 - 波斯戰爭後將高加索控制權交給俄羅斯。
1890年: 「菸草暴動」:統治者Naser al-Din Shah在大規模抗議之後被迫撤銷授予英國的貿易讓步。
1907年:引入限制統治者絕對權力的憲法。
1914-1918年:伊朗宣布中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激烈的戰鬥場面。
1921年2月:軍事指揮官利扎汗奪取政權。
1923年:利扎汗成為總理。
1925年12月:議會投票選舉使Reza Khan統治者,處決Ahmad Shah Qajar。
1926年4月:Reza Khan加冕Reza Shah Pahlavi。沙赫的長子穆罕默德禮薩被宣布為王儲。
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伊朗被採納為該國的正式名稱。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沙赫的親軸效忠導致英俄佔領伊朗,沙赫的立場為他的兒子Mohammad Reza Pahlavi所支持。
1950年:阿里·拉茲馬拉成為總理,不到九個月後被暗殺。他由民族主義者Mohammad Mossadeq接替。
1951年4月:議會投票將石油工業國有化,石油工業由英國的英國 - 伊朗石油公司主宰。英國實行禁運和封鎖,停止石油出口並打擊經濟。1945年8月,沙阿與摩沙德克之間發生權力鬥爭,沙赫逃離該國。
1953年8月:莫薩德克因英美情報機構策劃的政變而被推翻。法齊拉赫扎赫迪將軍被宣布為總理,沙阿回歸。
(沙阿和皇后法拉赫-巴列維與子女)
| 現代化運動 |1963年 1月:沙阿開始推動該國現代化和西化的運動。他發起了一場土地改革和社會經濟現代化的「白色革命」。在六十年代後期,沙阿越來越依賴秘密警察(SAVAK)控制批評他改革的反對派運動。
1978年 9月:沙赫的政策疏遠了神職人員,他的專制統治導致暴動,罷工和大規模示威。戒嚴是強加的。
(白色革命後的暴動)
| 霍梅尼回歸,沙阿流亡 |1979年 1月:隨著政局的惡化,沙阿及其家人被迫流亡。
1979年 2月1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在伊拉克和法國14年流亡伊斯蘭政權後返回伊朗。
(霍梅尼結束流亡生涯返回伊朗)
1979年 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公民投票後宣布。
1979年 1 月4日:伊斯蘭武裝分子在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內將52名美國人質劫為人質。他們要求引渡當時在美國接受治療的Shah在伊朗面臨審判。
(狂熱份子衝向美國大事館)
1980年 1月:Abolhasan Bani-Sadr當選伊斯蘭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他的政府開始制定一項重大的國有化計劃。
1980年 7月:流亡的Shah在埃及死於癌症。
1980年 9月22日:伊朗伊拉克戰爭開始,持續八年。
(倆伊戰爭戰線圖)
1981年 1月:美國人質被釋放結束444天被囚禁。
1981年 6月:巴尼薩德被解僱,後來他逃往法國。
1985年:美國和蘇聯停止武器供應之後,美國試圖通過提供秘密武器交易來贏得黎巴嫩的人質釋放,後來這種交易被稱為伊朗 - 反政府武裝事件。
1988年 7月:一架伊朗空中巴士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被美國文森斯號錯誤地擊落。
(美國軍艦文森斯號飛彈巡洋艦)
| 停火 |
1988年 7月:伊朗在聯合國主持下在日內瓦進行談判後接受了與伊拉克的停火協議。
1989年 2月: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布宗教詔令(法特瓦)命令穆斯林殺死英國作家薩爾曼拉什迪,因為他的小說「撒旦詩篇」被認為是對伊斯蘭教的褻瀆。
1989年 6月3日:阿亞圖拉霍梅尼去世。6月4日,哈梅內伊總統被任命為新的最高領導人。
(霍梅尼陵墓)
1989年 8月:Ali Akbar Hashemi-Rafsanjani宣誓就任新總統。
1989年 11月:美國公布凍結的伊朗資產5.67億美元。
大地震造成數千人死亡
1990年 6月:伊朗發生大地震,造成約4萬人喪生。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伊朗保持中立。
1990年 9月:伊朗和伊拉克恢復外交關係。
| 美國實施制裁 |1995年:美國對伊朗所謂贊助的「恐怖主義」實施石油和貿易制裁,尋求獲取核武器和敵視中東進程。伊朗否認這些指控。
1997年 5月:穆罕默德哈塔米以70%的選票贏得總統選舉,擊敗了保守的統治精英。
1998年 9月:在塔利班承認殺死8名伊朗外交官和一名記者在馬扎裡沙裡夫之後,伊朗在與阿富汗接壤的邊界部署了數千名部隊
| 學生抗議 |1999年 7月:德黑蘭大學的親民主學生在改革派報紙「薩拉姆」結束後展示。與安全部隊發生衝突導致6天的騷亂,並逮捕了1000多名學生。
2000年 2月:議會選舉。自由黨和支持者哈塔米首次從保守派手中奪取議會的控制權。
2000年 4月:司法部門在通過新的新聞法後禁止出版16部改革報紙。
第六屆議會就職典禮。
| 哈塔米的第二任期 |2001年 6月:哈塔米總統再次當選。
(哈米塔)
2002年 1月: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描述為「邪惡軸心」,警告這些國家正在發展遠程飛彈的擴散。這一講話引起了伊朗的憤怒,並受到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譴責。
2002年 9月:儘管美國強烈反對,俄羅斯技術人員開始在布希爾建造伊朗第一座核反應堆。
2003年 6月:數千人在德黑蘭參加學生領導的抗議活動,反對文職機構。
2003年 9月:聯合國核監督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給予德黑蘭數周時間來證明它不追求原子武器計劃。
2003年 10月:希林埃巴迪成為伊朗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律師和維權人士於1975年成為伊朗第一位女法官,但1979年革命後被迫辭職。
2003年 11月:伊朗表示正在暫停鈾濃縮計劃,並將允許聯合國對其核設施進行更嚴格的檢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結認為沒有任何武器計劃的證據。
2003年 12月:伊朗東南部地震中有4萬人遇難; 巴姆城被毀壞了。
| 保守的復甦 |2004年 2月:保守黨在選舉中重新獲得議會的控制權。數千名改革派候選人在民意測驗之前被強硬派監護人委員會取消資格。
| 核危機 |2005年 8月-9月:德黑蘭說,它已在伊斯法罕工廠恢復了鈾轉化,並堅稱該計劃是為了和平目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定伊朗違反核不擴散條約。
2004年 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指責伊朗未能充分配合對其核活動的調查。
2004年 11月:伊朗同意根據與歐盟達成的協議暫停其大部分鈾濃縮活動。
2005年 6月:德黑蘭的超保守市長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贏得總統選舉的決選票,擊敗神職人員和前總統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
2006年 1月:伊朗在納坦茲核研究設施打破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封條。
南部城市阿瓦士的炸彈襲擊事件是近幾個月零星騷亂的場面,造成8人死亡,40多人受傷。
2006年 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投票通過伊朗向聯合國安理會通報其核活動。伊朗在納坦茲恢復濃縮鈾。
2006年 4月:伊朗稱其已在納坦茲工廠成功地濃縮了鈾。
2006年 8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關於伊朗停止核燃料通行證的最後期限。國際原子能機構稱德黑蘭未能暫停該計劃。
2006年 12月:伊朗舉辦關於大屠殺的爭議性會議; 代表包括大屠殺否認者。
聯合國安理會投票對伊朗敏感核材料和技術貿易實施制裁。伊朗譴責這項決議並誓言加快鈾濃縮工作。
2007年 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稱伊朗未能按期限中止濃縮鈾,使德黑蘭面臨可能的新制裁。
2007年 3月:在伊朗扣留15名英國水兵和海軍陸戰隊在阿拉伯河航道口分隔伊朗和伊拉克之後與英國進行外交對峙。
2007年 4月: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表示伊朗可以在工業規模上生產核燃料。
國際原子能機構稱伊朗已經開始在地下鈾濃縮工廠製造核燃料。它還說,伊朗已經啟動了1300多臺離心機。
2007年 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稱如果伊朗願意的話,伊朗可以在三到八年內發展核武器。
2007年 6月:由於擔心可能的聯合國制裁,政府實施汽油配給後爆發抗議。
2007年 7月:伊朗宣布計劃停止生產僅使用汽油的汽車,並轉用也使用燃氣的雙燃料汽車。
伊朗同意允許視察員在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談判後訪問阿拉克核電廠
| 新制裁 |2007年 10月:美國宣布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這是自從近30年前首次實施制裁以來最嚴厲的制裁。
2007年 12月:美國的一份新的情報報告淡化了伊朗所構想的核威脅。
2008年 2月:伊朗發射研究火箭為新建的太空中心揭幕。華盛頓將這次發射描述為「不幸」。
2008年 3月: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對伊拉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正式訪問,他呼籲外國部隊離開伊拉克。他還強調他的政府希望幫助重建伊拉克並籤署一些合作協議。
在議會選舉中,保守黨贏得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許多改革派候選人被剝奪了立場。保守派包括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的支持者以及反對他的對抗性外交政策的更實際的保守派。
聯合國安理會加強對德黑蘭的經濟和貿易制裁。
2008年 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稱伊朗仍在隱瞞有關其核計劃的信息。
伊朗新議會選舉前核談判代表拉裡賈尼為其發言人。
| 提供的激勵措施 |2008年 6月:歐盟外交政策主管哈維爾索拉納提出貿易利益的提議,德黑蘭表示它將會考慮,但如果它要求停止鈾濃縮,將會拒絕。
2008年 7月:伊朗試射了一種新型Shahab-3,一種能夠擊中以色列目標的遠程飛彈。
(Shahab-3型遠程飛彈)
2008年 8月:西方官員為伊朗回應暫停核活動而制定的一攬子激勵措施非正式的最後期限沒有得到答覆。
伊朗表示已經成功發射了一枚能夠將衛星送入太空的測試火箭。
2008年 9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一項新決議,重申要求伊朗停止濃縮鈾,但不施加新的制裁措施。在俄羅斯表示不會支持進一步制裁之後,文本得到了同意。
| 與美國的關係 |2008年 11月:議會投票解散內政部長阿里·科爾頓,他承認他說他從牛津大學獲得的學位是假的。此舉是明年總統大選前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的打擊。
(內賈德時期伊美關係惡化)
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以史無前例的舉動祝賀美國當選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當選。歐巴馬已表示願意與伊朗就其核計劃進行無條件對話。
2008年 12月:警方突襲並關閉了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Shirin Ebadi領導的維權組織的辦公室。官員說,該中心是一個非法政治組織。
2009年 2月:在伊朗伊斯蘭革命30周年之際,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表示,只要基於「相互尊重」,他會歡迎與美國會談。
2009年 3月:最高領導人阿里哈梅內伊對反以色列集會表示,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在布希總統的中東地區遵循「同樣錯誤的軌道」。
2009年 4月:一個伊朗法院認定伊朗裔美國記者Roxana Saberi犯有為美國進行間諜活動的罪名。她被判處八年徒刑。
2009年 5月:伊朗拒絕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報告稱,它仍然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恐怖主義國家贊助商」。
被監禁的伊朗 - 美國記者Roxana Saberi被釋放並返回美國。
| 選舉抗議 |2009年 6月: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被宣布在6月12日的總統選舉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競爭對手挑戰結果,指控投票。他們的支持者走上街頭,在隨後的抗議浪潮中,至少有30人死亡,1000多人被捕。
伊朗當局聲稱外國幹涉正在煽動騷亂,並挑出英國的批評。
2009年 7月:內賈德總統在最高領導人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的壓力下解散了他的最高級副總統埃斯凡迪亞爾拉希姆馬沙伊。
2009年 8月: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宣誓就任總統,提出內閣 - 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包括婦女在內的內閣。
一些反對黨的高級人物被指控與外國勢力勾結,組織動亂並受到審判。
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說,沒有證據表明反對派領導人指責選舉後的動蕩是外國勢力的代理人。
| 飛彈試驗 |2009年 9月:伊朗承認在庫姆附近建設鈾濃縮廠,但堅持認為這是為了和平目的。
該國試射了一系列中遠程飛彈,將以色列和美國在海灣的基地置於潛在的攻擊範圍之內。
2009年 10月:五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德國向伊朗提出在國外濃縮鈾的提議。
2009年 11月:伊朗拒絕接受國際上關於終止其核計劃爭端的提議。聯合國核監督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決議,譴責伊朗秘密開發第二座鈾濃縮場址。
伊朗譴責這一行動是「政治性的」,並宣布計劃增設10個鈾濃縮設施。
2009年 12月:有影響力的持不同政見的神職人員大阿亞圖拉霍西恩阿里蒙塔策的死亡引發了反對派支持者和安全部隊之間的進一步衝突。自有爭議的總統選舉以來,至少有8人死於最嚴重的暴力事件。
2010年 1月:伊朗執行兩名男子在2009年6月有爭議的總統選舉之後發生的動亂期間被捕。在12月份,有8人遇害,阿斯抹拉反對派抗議活動中還有16人受審。
伊朗物理學教授馬蘇德阿里 - 穆罕默迪在德黑蘭發生的一起炸彈襲擊中身亡。沒有任何組織要求責任 政府指責美國和以色列死亡,而伊朗反對派團體則表示,穆罕默迪先生在去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他們的候選人之一。
2010年 2月:伊朗表示,已準備好根據與西方達成的協議向國外發送濃縮鈾以進一步濃縮鈾。美國呼籲德黑蘭將言辭與行動相匹配。
反對派領導人Mir Hossein Mousavi表示,反對派將繼續與政府進行和平鬥爭。
2010年 5月:伊朗與土耳其和巴西進行調解談判達成協議,將鈾出國派往國外進行鈾濃縮活動。西方國家對此持懷疑態度,稱該協議不會阻止伊朗繼續濃縮鈾。
| 更多制裁 |2010年 6月: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核計劃實施第四輪制裁,包括更嚴格的財政限制措施和擴大的武器禁運。
2010年 7月:國際社會對女性的強烈抗議被通姦罪判處死刑。
27人在巴基斯坦邊境附近的扎黑丹襲擊了一座什葉派清真寺時遭到自殺式炸彈襲擊。
2010年 8月:德黑蘭將其描述為生產核能的裡程碑,工程師開始將燃料裝入布希爾核電站。
2010年 9月:Stuxnet--一種影響工業系統並可能由一個民族國家創建的計算機蠕蟲 - 據報在布希爾核電站的工作人員電腦中被發現。
美國公民Sarah Shourd在伊朗和伊拉克邊界附近與兩個朋友徒步旅行,經過一年監禁後獲釋。三人否認他們是間諜。
美國對八名伊朗高級官員的侵犯人權行為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制裁。
2010年 10月:一名前英國使館員工因間諜活動被判刑。
2010年 12月:伊朗與世界主要大國就伊朗核計劃在日內瓦舉行會談的主要成果是同意在1月份在伊斯坦堡舉行新一輪談判。
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譴責外交部長馬努切赫爾·穆塔基,他被認為是他在伊朗領導層中的主要對手。
2011年 1月:核主管阿里阿克巴爾薩利希說,伊朗現在擁有製造核反應堆燃料板和棒所需的技術。
2011年 2月:在中東和北非橫衝直波的浪潮中,一年來首次發生群眾反對示威遊行。
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首次通過蘇伊士運河發送兩艘軍艦,以色列稱之為挑釁行為。
| 領導裂痕 |2011年 4月:最高領導人阿亞圖拉哈梅內伊與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之間關於情報部長海達爾穆勒裡希辭職的罕見公共事件。
2011年 5月:伊朗原子能組織表示,布希爾核電廠的發電機組已經開始低水平運行。
2011年 8月:2009年在伊朗和伊拉克邊界被捕的兩名美國公民被判定有罪,並被判處8年監禁。
2011年 9月:伊朗宣布布希爾核電站已連接到國家電網。
2011年 10月:美國指責伊朗支持殺害沙特駐華盛頓大使的陰謀。德黑蘭拒絕這些指控是美國宣傳活動的一部分。
2011年 11月:據聯合國核監督機構IAEA報導,伊朗正在進行的研究只能用於開發核彈引發。伊朗拒絕調查結果是出於政治動機。
2011年 11月/12月:倫敦實行更嚴格的經濟制裁後,抗議者襲擊了德黑蘭的英國大使館。英國撤出其外交人員並驅逐所有伊朗外交官,但關係並未中斷。
2012年 1月:美國對伊朗中央銀行實施制裁,伊朗中央銀行是石油出口利潤的主要交易所。伊朗威脅要阻止通過荷姆茲海峽的石油運輸。
伊朗開始在其底下的福特工廠濃縮鈾,美國稱核反應堆「進一步升級」。歐盟對伊朗核計劃實施石油禁運。
2012年 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核查人員被拒絕進入德黑蘭以南的帕爾欽基地後離開伊朗。
2012年 3月-5月:最高領導人阿亞圖拉哈梅內伊的支持者在由改革團體抵制的議會民意調查中擊敗了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的支持者。
2012年 5月:伊朗和世界大國就伊朗在巴格達的核計劃舉行非決定性會談的第二天,聯合國核查人員發現伊朗福特核電站的濃縮鈾含量為27%。
2012年 6月:美國對印度,韓國,馬來西亞,南非,斯裡蘭卡,臺灣和土耳其等七大客戶免除經濟制裁,以換取其減少的伊朗石油進口。
| 歐盟抵制伊朗石油 |2012年 7月:歐盟抵制伊朗石油出口生效。
2012年 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季度報告稱,伊朗在福特核電站的產能翻番,並「嚴重阻礙」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帕爾欽軍事基地的能力。
加拿大斷絕了伊朗核計劃的外交關係,並支持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
2012年 10月:伊朗的裡亞爾兌美元匯率跌至歷史新低,由於國際制裁導致2011年以來價格下跌了約80%。防暴警察在中央銀行以外攻擊約100名貨幣交易者。
歐盟國家宣布將進一步制裁伊朗核計劃,重點關注銀行,貿易和關鍵天然氣進口。
2012年 11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洩露的一份報告稱,伊朗準備在福特地下鈾濃縮設施中增加產量。
2013年 1月: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其計劃在其納坦茲工廠升級鈾濃縮離心機,使其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精煉鈾。
伊朗逮捕了11名被指控與外國波斯語媒體機構合作的記者,特別是針對BBC和美國之音的禁令。
2013年 4月:伊朗表示已開始在兩個鈾礦和鈾礦石加工廠開展業務,以提高其生產核材料的能力。
| 魯哈尼成為總統 |2013年 6月:改革派支持的神職人員哈桑魯哈尼贏得總統選舉,獲得剛剛超過50%的選票。
(魯哈尼)
2013年 9月:魯哈尼總統向美國廣播公司NBC表示,伊朗永遠不會製造核武器,並在他向聯合國大會發表的講話中重複提出有關核問題的「有時限和注重結果」的會談。
2013年 11月:與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德國的P5 + 1集團在日內瓦舉行的會談中,伊朗同意遏制濃縮鈾濃度超過5%,並讓聯合國視察員獲得更多獲得的回報約70億美元的制裁救濟。
2014年 1月:世界強國和伊朗在日內瓦激烈談判後開始就伊朗核計劃達成協議。
2014年 4月: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根據今年早些時候達成的協議,伊朗已經中和了一半的高濃縮鈾儲備。1979年,美國拒絕籤發給伊朗被任命為聯合國大使的Hamid Aboutalebi籤證,因為他參與了1979年在德黑蘭的佔領。
| 伊拉克危機 |2014年 6月:魯哈尼總統說,伊朗準備協助伊拉克政府打擊極端主義的遜尼派武裝分子,因為伊朗革命衛隊在伊拉克提供軍事訓練和建議。
英國表示計劃重新開放德黑蘭的英國大使館。2011年與使館發生襲擊後,與伊朗的全面外交關係中斷。
2014年 7月:伊朗與P5+組織的第六輪也是最後一輪核談判在維也納開始。
2014年 8月:伊朗表示已在納坦茲鈾濃縮場址附近擊落了一架以色列無人機。
議會駁回了改革科學部長Reza Faraji-Dana涉嫌支持參與2009 - 2010年大選抗議活動的學生和講師。
2014年 11月:俄羅斯同意在伊朗建造多達8個核反應堆,這可能會緩解伊朗提出的擁有濃縮鈾的要求。
維也納關於伊朗核計劃的談判未能完成2013年11月在日內瓦籤署的初步協議。雙方表示相信可以解決餘下的問題,並同意延長談判七個月。
| 核交易 |2015年 7月:經過多年的談判,世界大國與伊朗達成協議,限制伊朗的核活動,以換取國際經濟制裁。據報導,這筆交易給聯合國核查員提供了大量但並不自動進入伊朗的場址。
2016年 1月:沙烏地阿拉伯執行主要的什葉派教士Nimr al-Nimr後,兩國關係出現嚴重分歧。人群設置沙特大使館下車。
聯合國對履行核協議的進展感到滿意後,對伊朗的國際經濟制裁取消。魯哈尼總統開始對伊朗總統進行16年來首次歐洲國家訪問。
2016年 2月:改革派議員在選舉最高領導人的議會和專家大會(議會選舉)中表現良好。
2016年 12月:美國參議院批准延長伊朗制裁法案十年,後者懲罰美國公司與德黑蘭開展業務。
2017年 1月:據稱伊朗進行中程彈道飛彈測試。聯合國安理會建議進行調查,看它是否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關於禁止試驗運送核彈頭的飛彈的決議。
伊朗將在37年內交付其首架新飛機。
2017年 5月:哈桑魯哈尼連任總統。
2017年 6月:有數人在協調攻擊議會和阿亞圖拉霍梅尼神龕時遇難。伊斯蘭國家集團聲稱承擔責任。
2017年 12月:由若哈尼總統和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承認,在一些城市發生了經濟不滿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2018年 5月 - 6月:川普總統宣布美國退出2015年伊朗核計劃國際協議。伊朗反過來警告說,如果這次交易因美國的舉動而倒閉,它將開始增加鈾濃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