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變亂不息,客觀上是因為中東的位置過於重要,中東包括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約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個國家和地區,面積740萬平方公裡,銜接亞、非、歐三大洲,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十字路口和能源交易中心。
任何大國、任何勢力、任何想實現工業化的地區都不得不來到中東。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已經足夠複雜,何況又添上一個「死灰復燃」的以色列。
將近110年前,第一屆世界猶太人代表大會召開,猶太復國主義不再是紙上談兵。眾所周知,早在約3000年前,古猶太民族就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與「猶太國」,但中東地區強敵環伺,這兩個國家成為亞述與巴比倫的獵物。猶太人不甘屈服,但在公元135年起義失敗後,被驅逐出故土,開始了將近2000年的流浪生涯。有民族,有信仰,有文化,沒國土,沒國家,這樣一個悲慘的群體成為迫害的對象與屠殺的犧牲品。
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結尾,骨瘦如柴的猶太倖存者終於走出集中營,迎面而來的蘇聯軍人卻冷漠地通知他們:隨便去哪,不要去東方。赤裸裸的逐客令標誌著猶太人的境遇並未好轉。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與整個歐洲對猶太人的排斥,令猶太人下定決心回老家建國。
二戰後,西方對猶太人懷有愧疚之心,允許並支持其復國。離開家太久的遊子,回到家鄉一看這裡已經成為阿拉伯人的牧場,而對於阿拉伯人而言,這片土地是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家園。近70年中的6次移民浪潮令46萬猶太人「闖入」巴勒斯坦人的世界。
猶太移民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以及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庇護,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許多城市和工業,使阿拉伯人的工商業受到很大的打擊。阿拉伯已經不是最會做生意的猶太人的對手,因此兩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本來如果好好商量一下,也許不會兵戎相見,但原則問題容不得折扣。
問題在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被西方給耍了。英國在一戰時為打敗德國,瓦解奧斯曼帝國,稱霸中東,以承認和支持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人在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獨立國家為條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國很不地道,又背著阿拉伯人同法國籤定了處理戰後奧斯曼領土的《塞克斯——皮科爾協定》。協定除劃分兩國的勢力範圍之外,規定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
隨後在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相當於「一女三嫁」,每家都覺得無論從法理還是情感上都應該是自己佔有巴勒斯坦。情況變得更加難以收拾是在二戰期間,美國又開始介入中東,大力扶持猶太復國主義,排擠英國。
1943——1945年間,美國國會通過了贊成在巴勒斯坦無限制移民和建立猶太國家的決議和宣言。猶太建國協會徵集17—25歲的猶太青年入伍,同時,美國以優惠的價格向猶太復國主義者提供價值千萬美元的製造軍火的機器和武器裝備。
1947年11月29日,西方操縱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並使耶路撒冷國際化。準備良久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立即用武力搶佔了擬議中所謂猶太國的領土,同時強佔了分治計劃中屬於阿拉伯國家的部分地區,在4個月內迫使30多萬阿拉伯人離鄉背井,成為難民。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者宣布建立以色列國。
猶太人終於結束了漂泊的苦難,西方實現道德感的代價卻由阿拉伯人來償付,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決定,必將成為戰火之源。果不其然,15日,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戰爭正式開始。以色列人很快頂不住了,亡國的陰影再次籠罩。
不過,與歷史上孤立無援的情況不同,美國人這次站在猶太人這一邊。在聯合國調停下,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在這期間,以色列從美國、英國進口了轟炸機,從法國運來了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尤其是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還從國外購買了小型艦船和巡邏艇。
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以色列相當於重建了陸海空三軍。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最後,歷時15個月的戰爭以猶太人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而告終,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大國操縱和直接介入中東局勢最明顯的就是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1957)。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60年代,美蘇爭霸成為中東變亂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美蘇在中東的對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蘇聯向埃及、敘利亞等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以色列也從美國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為了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
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戰敗。在6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加薩走廊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有來必有往。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部隊或飛機參戰。此次戰爭,埃、敘經周密準備對以實施戰略突襲,通過兩線夾擊首戰告捷,振奮了阿拉伯國家的民心士氣。由於在短時間內消耗巨大,雙方不得不在戰爭期間分別請求蘇、美供應武器裝備。中東地區仍舊處於美蘇爭霸的主旋律下。
到了80年代,所謂的「恐怖主義」與「極端勢力」開始成為中東變亂的根源之一。其實質依舊是阿拉伯與猶太的對抗。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在最初就是被以色列和西方定義為「恐怖組織」,直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才成為以色列的談判對象。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遊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遊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因此在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在這場戰爭中,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阿拉伯世界也並非鐵板一塊。教派衝突與國家利益的糾葛,也為中東的變亂增添戲碼。探客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黑九月」。1970年9月6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人陣"把英國、德國和瑞士的3架飛機劫持到約旦(共劫持5架,另有1架被劫持到它國,1架未遂),並扣留飛機上300名美國、英國、以色列、西德和瑞士的乘客,將他們囚禁於沙漠中一周時間。
劫持中,飛機迫降約旦機場發生大爆炸。9月12日,他們在沙漠中炸毀三架飛機,又在開羅機場炸毀一架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班機。在巴勒斯坦人支持下,敘利亞軍隊也竟然侵入約旦境內,約旦形勢危急,中東極有可能爆發全面戰爭。
約旦國王海珊作出了驚人決定:向英國求助,希望英國勸說以色列出動轟炸機,對敘利亞軍隊進行空中打擊!一名阿拉伯領導人請求以色列出動飛機轟炸一個阿拉伯鄰國,這證明阿拉伯世界已經因為國家利益發生分裂,世俗化與伊斯蘭化在此也發生分野。
在美國的支持下,約旦政府軍9月17日向總兵力達5萬人的巴解遊擊隊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就在那幾天裡,約旦政府軍重創了巴解遊擊隊,打死了至少4000名巴勒斯坦遊擊隊員,打傷無數。
整個衝突中,巴解組織一半以上成員被打死。約旦軍方的忍耐終於超過了極限,在沒有國王海珊命令的情況下,安曼街道上軍隊向巴勒斯坦人開槍射擊,在難民營裡大開殺戒。有資料稱幾萬巴勒斯坦難民死於這個1970年的「黑九月」。從此,約旦脫離可抗擊以色列的聯盟,逐步轉為世俗國家,在伊斯蘭國家中相對開放。
1978年9月9日,應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邀請,美國、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級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會議持續了12天。終於在9月17日埃以雙方籤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有力地推動了中東和平進程。協議的籤訂為實現中東和平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使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的關係開始由對抗向對話方向發展。
但是,由於協議未提出解決巴勒斯坦民族自決權和歸還其他阿拉伯被佔領土等問題,引起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和反對,使阿拉伯聯盟發生嚴重分裂。單一的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單獨媾和,成為破天荒的事件。隨後,約旦也於1994年10月同以色列籤署了和平條約,收回被以色列佔領的約340平方公裡失地。和平終於成為中東的主旋律。
然而,好景不長。拉登的蓋達組織,ISIS,紛紛粉墨登場。美國人擊斃拉登,卻讓中東的恐怖主義愈演愈烈。中東恐怖主義歷史悠久,但直到二戰結束才成為國際恐怖主義惡浪中的突出部分。
更多勁爆內幕文章請添加美女小編私人微信:MZyuying1206,朋友圈每天更新。從性質上分析,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阿以矛盾衝突為主軸的恐怖主義,又稱民族主義型或傳統型恐怖主義;第二類是以阿拉伯世界內部各種社會思潮為主軸的恐怖主義;第三類是以非傳統安全威脅為主要特徵,以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為主幹力量的新型恐怖主義。可悲的是,這三類恐怖組織都把敘利亞當成了試金石和練武場。
史事挖掘機
長按下面二維碼2秒識別就能關注本平臺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歷史史事
新型恐怖主義的興起,與經濟全球化關係很大: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的兩極分化,強化了人們的仇恨心理;經濟全球化作用在政治文化上,使西方民主體製得到擴展,一些國家主權受到挑戰,文化與民族價值觀受到衝擊,宗教與民族意識被激起,在宗教狂熱與極端主義的煽動下,因為實力懸殊,恐怖活動就成為一些弱勢群體的無奈選擇;全球化同時為恐怖主義提供了更大的國際舞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科技進步大大增強了恐怖活動的破壞力,對於恐怖主義者來說,社會結構越複雜,相互依賴性越強,攻擊的效果就越好。發生在英國地鐵、法國尼斯、德國火車上的事件,已經令西方感到世上沒有安全之地。
西方攪亂了中東,灰塵卻迷了自己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