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顯而易見,Ⅹ級戰列艦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創作靈感,來自費拉蒂將軍設計的G系列方案。只不過現實中費拉蒂的設計是一項權宜之計:當時義大利無法在短時間內研製出口徑更大的火炮,只能通過增加火炮數量來提升火力。
主炮質量不行,數量來湊,法國人:這個我熟啊!(圖為開創法國戰列艦主炮四聯裝先河的諾曼第,由於造型過於奇葩,玩家為其設計了豪華遊輪一樣的塗裝)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此時義大利海軍已經與奧匈帝國海軍和駐紮在地中海的帝國分艦隊進行了多年的合作。1881年,法國突然吞併了與義大利隔海相望的突尼西亞。面對法國的威脅,義大利選擇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組建的軍事同盟,並於1882年籤訂同盟合約。因此,從1882年到20世紀初,義大利海軍把建設計劃的重點放在了對抗法國上。
在這一戰略框架下,1913年擔任義大利海軍參謀長的保羅·陶內·迪·萊費爾獲準進行一個龐大的造艦計劃: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大量輕型艦艇。其中在1914年訂購的卡拉喬洛級是義大利海軍設計的第一型超無畏型戰列艦,類似於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高速戰列艦。設計工作由埃德瓦多·費拉蒂將軍負責。最初的設計裝備12門381毫米主炮和20門152毫米副炮,但在最終定案時,由於成本問題,主炮數量和副炮數量分別削減至8門和12門。
卡拉喬洛級戰列艦線圖
而法國也在1912年通過了一項海軍法案,計劃在1920年新建28艘戰列艦,並開始準備建造新的諾曼第級和裡昂級戰列艦。顯然,義大利海軍還需要制定更多後續的海軍建設項目,以應對法國人的威脅。
1915年,義大利海軍決定在卡拉喬洛級戰列艦的基礎上設計新的戰列艦。費拉蒂將軍決定回到最初的設計思路上,大幅加強新艦的火力,並為此引進了四聯裝炮塔設計。現存的檔案中共有9個設計方案,分為F、D和G三組,均裝備四聯裝381毫米炮。
F'方案設計圖
F級分為F和F'兩個方案,排水量較小,裝備兩座四聯裝381毫米炮。F方案排水量27300噸,長200米,裝備2座四聯裝381毫米炮、8座雙聯裝170毫米炮、24門120毫米和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動力系統的功率為55000-75000馬力,航速25-27節。270毫米厚的主裝甲帶佔據2/3長度,從艦艏延伸至第一個尾舵處。F'方案排水量31300噸,長210米,動力系統的功率為95000-115000馬力,航速29-31節,其餘參數和F方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