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令人振聾發聵:「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溫良恭儉讓是君子交往之道,對付惡人必須用打狗棍,「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當前,南海局勢日趨緊張,航母、巡洋艦、驅逐艦悉數登場。中國南海軍演閃亮登場,「4上將坐鎮3大艦隊出動」,「 戰役級規模」,這就是中國對仲裁結果「不過是一張廢紙」的最有力的回應。
中國人民從來不怕事。我們看看當年桐城人姚瑩是怎麼用拳頭告訴入侵海域的英軍——「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姚瑩(1785—1853),安徽桐城派姚鼐(姬傳)的侄孫和受業者,也是桐城派的一代繼承者和代表者。他曾三度赴臺,先後任臺灣縣令兼理海防同知、噶瑪蘭通判、臺灣兵備道(當時臺灣最高行政長官,1838年2月-1843年3月)。1823年至1825年3月,還應新任臺灣知府方傳(車酋)之邀,在臺襄助其政務。姚瑩在臺任職前後達10年之久,對臺灣貢獻良多。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殖民者看到中國的臺灣孤懸東海,便把進攻的矛頭直指臺灣,欲圖搶佔臺灣作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與協同防禦的總兵達洪阿,對此早有洞察和預防,並做了認真的應戰準備,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添置槍炮彈藥等。他們居安思危,「枕戈籌餉,練勇設防」。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9月30日,英國侵略軍侵入臺灣基隆港,英國一艘雙桅炮艦重炮轟擊二沙灣炮臺及兵房。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與協同防禦的總兵達洪阿,毫不示弱,狠狠還擊。參將邱鎮功發射八千斤巨炮,轟斷其桅捍,斃英軍32人。
英艦退出口外,於逃竄中觸礁沉沒。英軍紛紛落水。有的鳧水上岸,有的搶搭舢板逃生。當侵略軍上岸逃命時,又被臺灣「屯丁鄉勇」分頭追擊捕獲。擊斃和俘虜英軍一百六十六人,繳獲武器及地圖,其中新式大炮十門。這是臺灣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月11日,英「納爾布達」號和「安因」號三艘艦艇,進犯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姚瑩不與其海上交鋒,採取「計誘擱淺,設伏殲擒」戰術,密示巡檢高春如等,募漁民周梓偽裝奸細,把敵艦「安因」號引入土地公港,觸礁擱淺,即令該處伏兵奮力攻擊,打死打傷英軍60人,漢奸5人,俘虜200餘名,繳獲大小銅鐵炮十三門,鳥槍二十支,短刀二十七把。
另還有三次小勝:1840年7月,英國一艘雙桅船入侵臺灣鹿耳門外海面,被姚瑩派兵擊退。這是首戰英軍的勝利,士氣為之大振;第二次是1841年7月,英軍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擊退;第三次是1841年10月,英軍又一次捲土重來,並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基隆,在姚瑩指揮反擊下,全殲登陸英兵。
這五戰五勝,戰果豐碩,震撼中外,清道光帝曾多次嘉獎。究其五戰五勝之因,並非天意,更非僥倖,而是姚瑩積極備戰,身先士卒,英勇抗敵出色指揮的結果。
在鴉片戰爭中,姚瑩是堅決擁護林則徐、鄧廷楨等抗英的主戰派的。他系抗英保臺的有功之臣,在率領臺灣軍民抗擊英國殖民侵略軍中,從未打過一次敗仗,也未丟失過一寸土地,不愧為愛國保臺的一面光輝旗幟,也為中國近代史在抗擊外敵入侵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