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修建三峽大壩,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如今是否後悔?

2022-01-31 陽光泡麵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西起重慶奉節,東至湖北宜昌,全長193千米的長江三峽,是我國「基建狂魔」稱號的時代印記。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佇立在萬裡長江上的人造奇蹟,不僅給我國帶來了上千億的清潔電源,也造福了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


如今的三峽,已經成為了人們外出旅遊打卡的必備景點之一,如果追溯它的起源,其實早在1918年,孫中山同志就提出了興建三峽工程的設想:「建造攔水的大壩,既能使得航運便利,又可以利用地勢之差,帶來水力。」

這一設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結合長江水能的實際規模,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三峽大壩的修建上,花費了將近2000億人民幣,這一天文數字,可以養活多少百姓,因此在三峽工程設計之初,自然存在一些反對的聲音。

1992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京召開,審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


在上呈國務院的專家團隊意見表決書中,九位專家拒絕籤名,他們分別是:李玉光、侯學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郭來喜、黃元鎮、方宗岱,以及廖文權。

以郭來喜為主的九位專家,為何會一致反對修建三峽大壩?他們所反對的理由,或者所擔心的危害,是不是真的會發生?

這個帶著反對意見的表決書,至今還珍藏在國家文物保管所,可見其歷史意義,對於邁向21世紀新徵程的中國,是十分深刻的。

一波三折

作為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母親河,萬裡長江九曲迴腸,水文豐富。


1932年,國民政府為開發揚子江上遊水力,首次組織專業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將近三個月的勘查測量,初步提出了在黃陵廟以及葛洲壩進行水庫建設的方案。

1944年,受國民政府委託,美國專家薩梵奇在三峽進行實地考察,提出了《三峽——揚子江計劃初步報告》,2年後,國民政府和美國正式籤訂合約,委派美國墾務局代理負責三峽大壩的設計工程。

次年春,國統區通貨膨脹嚴重,經濟社會一片混亂,隨著解放戰爭拉開帷幕,連連退敗的國民黨政府撤回了美國技術人員,三峽水電設計工作被迫停止,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再次提上日程。

1949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中下遊地區特別是湖北境內的荊州流域防洪抗洪問題,成為了每年春夏雨季必須重點關注的自然災害之一。


1950年初,由國務院直接督辦的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武漢正式成立。

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後,首先規劃建設了「荊江段分洪工程」。

這個工程的第一期,由30萬軍民參與,在短短75天之內爭分奪秒的興建完工,速度之快震驚了中外水利界,極大的緩解了長江上遊噸量巨大且頻繁來臨的洪水,確保了荊江大堤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然而南方汛期反覆無常,洩洪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臨時舉措。

1953年,毛主席聽取長江幹流水庫規劃工作報告,言簡意賅地指出了建設三峽工程的必要性:「這麼多大水庫依然無法控制洪水,為什麼不在三峽這個總閘上就把它關起來?」

在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士的通力合作下,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的科研、勘探、設計論證工作全面展開。


1955年3月,一批蘇聯專家抵達武漢,在長江水利委員會第七地形勘測隊的帶領下,深入調研三峽地區地貌單元、巖層屬性、水文狀況等多方麵條件。

然而在同年年底,周總理在聽取國內專家和蘇聯專家的意見時,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蘇聯專家認為,三峽工程規模巨大,基本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而國內學者則認為,三峽大壩的建立,可以起到「上調蓄、下補償」的整體效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敢闖敢幹的民族,為了充分利用長江流域高達五億千瓦的水力資源,保障長江中下遊地區民眾生存的長遠發展,1958年,在中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上,周總理正式報告批准了《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


「二五」期間,水電部組織100餘名專家在三峽研究壩址,並計劃投資4億元,於1961年正式動工。

然而由於國際形勢,蘇聯方面撤回了有關專家和資金技術支援,國內也遭遇糧食欠收和經濟困難,三峽工程的原定計劃不得不進行調整。

直到1970年年底,中共中央批准了武漢軍區和湖北省報告的「葛洲壩工程」,為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三峽打下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四個現代化建設擺在了國家發展方向的重點議程之上。


自1986年起,鄧小平同志多次聽取了三峽工程相關工作匯報。

作為帶動中部地區發展的極具潛力的項目,他明確指出:

「三峽建設是關乎子孫後輩千代萬代的大事,要找到一個『利遠大於弊』的方案,謹慎謹慎再謹慎,再決定開工。但幹成此事的決心是萬萬不可動搖的!」

在黨中央的指導下,國務院組織了14個專家團隊,對三峽工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可行性論證,一致認為「早建比晚建好,建比不建好」,規劃三峽大壩初步方案為高185米,蓄水位175米。


然而直到1993年,三峽工程才正式開始動工,可見其中的困難艱巨。

聯名反對

1992年,在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審議的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這個被預估為世界上最大水利發電工程的三峽大壩,水庫淹沒區域覆蓋湖北、重慶等20多個區縣,3400萬平方米的住宅房屋,預計移民人數將達到110多萬。

如此巨大的規模,在我國基礎建設行業堪稱史無前例,從當時國民經濟狀況和各方面的實際考量下,說服民眾、籌集資金、設備招標等方面,都是空前的挑戰。

因此三峽到底「該建還是不該建」、「建在哪最好」、「怎麼建最好」,各種意見眾說紛紜。


在七屆五中投票表決《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前夕,以郭來喜為主的九位專家公開表示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而結合九位專家的學術背景,他們的反對意見自然不是空口無憑,或者泛泛而談。

以兩位學者為例:郭來喜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成員,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旅遊地理研究組織創建者,主持的省市級旅遊地理規劃項目多達13個;侯學煜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首屆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植被學、土壤學的奠基者之一。

從深厚的學術視野中關注的三峽大壩建設問題,有理有據。

其一,九位專家認為三峽大壩的攔截,不僅會造成上億噸的泥沙囤積,魚類的洄遊也會被迫中斷,超過50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在三峽完全蓄水後會被全部淹沒,這將對長江水域生態多樣性帶來不可挽回的打擊。


其二,三峽大壩靜態投資預計為1350億人民幣,這其中還不包括原有城鎮的損毀價值,如此巨大的資金在當時的國力之下,完全可以直接用來改善國民生活條件。

而被包圍在內的水庫覆蓋區,也還留有許多不可搬遷的古代建築和文物,這一破壞性也是不可挽回的。

其三,三峽大壩總設計長約2300米,全線澆築高度達185米,完工後便會一舉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如此巨大的目標,在當時國際局勢的嚴峻氛圍下,也不由得擔心其成為國防建設的負擔之一。

時至今日,仍有「炸毀三峽大壩以毀滅中國」的謬論之談。

反對建設三峽大壩的意見還有很多版本,但最能引發人們思考的,還是前兩條。


關於生物多樣性的擔憂,確實在三峽大壩建成後,類似於中華鱘這樣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生存繁殖上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而位於三峽周邊的巴楚文明,也有將近1200多個重點文物建築。

從多方面的考量出發,除了九位公開聯名反對的專家之外,在七屆五中全會的最終表決上,也有一部分代表選擇了棄權。

這些人的觀點,僅僅是從自然生態利益以及傳統文化保護的角度出發,展示了政府決策的多元性,而絕不是站在國家的對立面,來汙名化三峽大壩的建設。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方案如果沒有任何的不同意見,是不切實際的。


三峽大壩從討論研究到實地勘測、從可行性分析到正式落地動工,自始至終都是公開、透明、專業化的決策氛圍,也只有在前期調研中,吸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

正是存在以這九位專家為代表的反對意見,在三峽的施工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文物保護、堤壩設計等等方面,都從科學性、可持續性等多方面進行反覆研究,而不僅僅是將目光放在短暫的經濟效益上。

隨著實踐的發展,三峽工程的全局性和正確性也逐步顯現。

利在千秋

全國人大通過三峽工程的決議後,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國務院在1993年1月成立了三峽建設委員會,由李鵬同志擔任委員會主任,直接領導管理三峽工程建設的有關工作。


同時,負責移民工作的三峽工程移民開發局,也在三峽建設委員會的督辦下正式成立。

1993年夏,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獲批成立,負責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建設和建成後的運營管理。

為了籌集資金,中國三峽總公司和國家對外貿易經濟部開展對外合作,1996年,國家批准發行三峽債券,首次發行債券認購總額便高達10億人民幣。

1997年11月8日,在完成了1.4億立方米的土石方開挖後,三峽工程第一階段的大江截流目標圓滿完成。

而為二期、三期工程準備的各項招標工作也在國際社會上取得了強烈反響,德國、瑞士、法國、加拿大等多國的知名企業,在水輪發電機的國際採購招標中中標建造。


二期工程從1998年持續到2003年,耗時六年才徹底完成,實現了水庫的初期蓄水、第一批發電機組正常運營和永久船閘正式疏通。

直到2009年,全部機組發電和樞紐工程全體竣工,三峽工程全部施工任務才宣告完成。

從1993年到2009年,三峽工程總工期耗時17年,總投資2039億人民幣,主體建築物三峽大壩,蓄水庫容393億立方米,左右安裝的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以及2臺5萬千瓦電源站,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的紀錄保持者。


三峽工程帶來的水文發電,全年累計近一千億千瓦,相當於降低了五千多萬噸煤的使用,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近一億噸,換算成GDP,三峽一年所產生的電能,相當於為國家創造了一萬億元產值,而在西電東送工程中,三峽電力所輻射的範圍也遍布數十個省份。

自1992年起,文物部門便在三峽周邊進行搶救性發掘,在2009年全部蓄水完成之前,已經對所有文物進行保護完畢。

而對於攔河築壩改變上下遊水文特徵的必然結果,中國三峽集團在魚類保護、增殖放流、植物野外遷地管理等多方面開展了後續工作。

2013年,三峽集團在長江宜昌江段放流了中華鱘幼魚八千餘尾,胭脂魚兩千餘尾,在三峽庫區的天然生態漁場中,放流的經濟魚類總共達到1300萬尾。


以中華鱘研究所為基礎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平臺,在珍稀魚類的保護和科普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三峽庫區多達129座城鎮、將近114萬移民的巨量級安置工作中,45%的三峽工程投資資金都用於此。

通過就近搬遷、舉家搬遷等開發性移民,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多元產業建設,也帶動了就業率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從三峽大壩延及長江中下遊,直至河口相關地區,27個重點監測站,全年無休實時監測,覆蓋的監測內容包括水文、農業、溼地、大氣、地震,以及人群健康等十幾個項目。


2014年夏季,三峽大壩旅遊景點正式對遊客免費開放,單日接待遊客上限為4萬人,帶動了附近地區第三產業的階梯式增長。

四百裡的長江三峽風光,成為了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一期工程結束後,長江水位從66米提高到88米,二期工程水位提升至135米,三期完工後最終水位提升至175米,而在貫徹穩生態、保質量的長期施工方案下,水位的上漲幅度基本容納在自然條件可以接受的範圍。

如今的三峽航道上,上萬噸的船隊可以直達重慶,三峽大壩在防洪、灌溉、發電、旅遊等等方面的效益,到目前為止都是世界上任何水利設施無法超越的。


當初在資源緊張的條件下,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的三峽工程,如今反哺給中國的效益,遠遠大過了人們的想像。

結語

三峽工程橫跨兩個世紀,耗時之久前所未有,也彰顯了我國國力逐步發展的事實。

有人擔憂水庫變「泥庫」,而經過水文學、泥沙模型、洩槽結構等多方面設計的堤壩,不僅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長江流域的生態條件,更是日日俱新。

在後來記者對郭來喜教授的採訪中,當問到他對三峽大壩如今取得的成就看法時,郭來喜教授的觀點也依舊不失偏頗。


在他看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追求經濟效益,永遠不是對立的,而是合而大同、共生共榮的良性循環。

三峽工程的建設,是在綜合考慮防洪抗災、水利航運、清潔能源等多方面基礎上,作出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正確決定。

它在洩洪能力、升船機效力、水電站總裝機等十個方面打破了世界紀錄,也用多年的檢測數據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絕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2021年1月1日,長江、漢江幹流武漢段進入十年休漁期,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舉措。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只有在良性的開發之上,合理利用資源,規避自然災害風險,我們才能讓子孫後代,經濟發展、生活富裕,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飛彈來了會怎樣?
    此前也經常有境外人員叫囂,與中國發生戰爭時,直接炸毀三峽大壩,將重創中國、不戰而勝。▲美國飛彈打擊敘利亞那麼,三峽大壩到底是否堅固?能不能經受住炸彈襲擊?三峽大壩如被炸毀,長江中下遊會不會成為一片澤國?今天,超級建築給大家說一說。三峽大壩,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3335m,壩高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 三峽大壩到底有多堅固,飛彈打上去就像撓痒痒
    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上有越來越多宏偉壯觀、令人驚嘆的建築,如我國三峽大壩。
  • 三峽大壩的最強防禦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混凝土澆築量為2800萬立方米。三峽大壩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壩基開挖最低高程為4米);壩頂寬度15米;底部寬度一般為126米如果說要粉碎壩體,這個地球上還沒有這樣威力的核彈,頂多炸開一個缺口。一般的常規武器就算了,頂多弄個坑出來,不過弱點在船閘,壩體基本是不用擔心的。
  • 三峽大壩潰壩、變形?連島內專家都聽不下去了…
    一如往年,從島內綠媒、親綠電視節目主持人、所謂的資深媒體人,以及民進黨「立委」等人口中一再傳出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等種種抹黑三峽工程言論。臺媒今日(21日)報導稱,臺灣成功大學水力學者表示,「潰壩」根本就是謠言,從目前獲知的消息,大壩「超級安全」,完全沒有潰壩的問題。
  • 兩枚中程地地飛彈炸毀三峽大壩, 這位臺灣專家太狂妄了
    現場有聽眾提問,若要炸掉三峽水壩需要幾枚中程飛彈?蘇紫雲答曰:應該兩枚就夠了。關於用中程飛彈封鎖機場的說法,這裡暫且不作討論,下面重點討論一下臺灣購買中程飛彈及其炸毀三峽大壩的可行性問題。首先必須強調一點,這位臺灣專家所謂的「花300億新臺幣買1000枚中程飛彈」,這個是根本不現實的,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沒有人敢賣這個東西,國際上的軍火貿易是有規則的,300公裡以上的飛彈是禁止出售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各大防務展會上,大家見到的地地飛彈的射程都不超過300公裡的原因。無論是歐洲國家,還是美國,都不會向臺灣出售超過300公裡射程的地地飛彈。
  • 如果敵人的飛彈命中三峽大壩,專家:我國將會採取最強反擊
    對全世界而言,三峽大壩不僅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最大的發電廠。然而世界有實力建造出這麼大高難度工程的國家,也只有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基建能力羨慕不已,雖然我們也很想低調,但實力很多人明眼就能看得到。因此對於中國的這份特殊能力,很多國家也只能在遠處投來羨慕的目光。
  • 「飛彈炸三峽大壩」狂言背後的危機
    此言論一出引得發兩岸一片譁然,臺灣民眾罵其「無知」、「冒傻氣」、「狂言」,而大陸網友也紛紛力挺三峽大壩「可抵禦小型核彈」、「飛彈還沒起飛就會被解放軍攔截」各種反擊聲音可謂層出不窮。❏臺灣飛彈到底能不能炸三峽大壩?
  • 三峽大壩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壩型?
    最近一篇標題為《三峽大壩為什麼採用混凝土重力壩?》
  • 二枚飛彈搞定三峽大壩? 環時: 尊重他人做白日夢的權利
    ▲三峽大壩。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近日指出,炸掉三峽大壩只需要二枚飛彈就夠了。
  • 臺灣專家放言:2枚飛彈就能炸掉三峽大壩
    臺灣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在公開演講中建議臺當局,面對大陸軍機繞臺等舉動,臺灣應朝「防務經濟」的方向發展,必須有正確的投資,例如優先部署1000枚中程飛彈,兩枚就可炸毀三峽大壩。現場有聽眾提問,若要炸掉三峽水壩需要幾顆?蘇紫雲則宣稱「應該兩枚就夠了」。他聲稱,部署飛彈主要是防禦性質,且在戰爭法上水壩是民用目標,並不是軍事正當的目標。他還自作幽默的說,「有些事能做但不能說」。從軍事角度來看,臺軍有能力威脅三峽大壩的安全嗎?
  • 臺灣又一明白人說了實話,用「雄風飛彈」炸三峽大壩,想都不用想.
    :最近他們在討論三峽大壩「變形潰壩」之危的同時,又開始暢談他們視之為「臺灣之光」的雄風飛彈炸毀三峽大壩的可能性。不過,島內媒體人謝寒冰卻在一檔政論節目中表示:臺灣的雄風飛彈,只配給三峽拍灰塵。6月24日晚播出的《新聞龍捲風》中,謝寒冰稱,有一位不具名的旅德專家日前分析認為,如果三峽大壩一旦潰壩的話,洪水將直接衝到南京和上海,整個出海口全部完蛋。
  • 境外謠傳「三峽大壩已變形將潰堤」?真相是……
    「三峽大壩已經變形,潰堤在即」。 然而尷尬的是,就是這麼一則的謠言,居然還被人「進口」到了境內的微博上,逼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門拿出的一張高解析度低軌光學遙感衛星高分六號衛星的圖像出來特意澄清了此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7月1日,境外一個反華帳號突然發帖,宣稱「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堤,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
  • 能打到三峽大壩?臺媒:雄風二E飛彈列裝,射程1200千米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了三年前有臺灣所謂專家表示,買1000枚飛彈就可以封鎖大陸30多個機場,炸掉三峽大壩只需要2枚的言論。在地圖上量了一下距離,臺北到三峽大壩的距離不多不少,正好1200公裡。(臺灣試射的"雄風二E"巡航飛彈)巡航飛彈其實是飛彈武器的"鼻祖"之一,早在1944年的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用來轟炸英國首都倫敦的V-1型飛彈就是最早的"巡航飛彈"。
  • 臺灣專家放言兩枚飛彈炸毀三峽大壩 臺網友聽完不幹了
    沙特距葉門那麼近,都能攔截胡塞武裝的彈道飛彈,臺灣距離三峽遠著呢,什麼飛彈能不被攔截?臺灣的飛彈想打大陸,簡直是開國際玩笑,飛彈還沒起飛就被發現,起來就要被擊落了。  三、三峽是飛彈能攻擊的嗎?  三峽大壩,全長約2309m,壩高185m,壩頂寬度15米,底部寬度為124米。
  • 飛彈摧毀三峽大壩有多難? 看了大壩的軍事防護,這下你可以放心了!
    但總有人對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心存疑慮,總有人擔心未來爆發戰爭三峽大壩很容易被摧毀。那麼三峽大壩這麼一個偉大工程,真是那麼容易被人摧毀嗎?我們不妨先看看三峽大壩所處的位置。三峽大壩地處華中地區西部的湖北省宜昌市,距離上海地圖直線距離1000公裡左右,遠離四周邊境。以解放軍目前的空中力量和地面防空實力,恐怕即使是美國也不會相信自己有能力毫髮無損的飛臨宜昌上空對三峽大壩實施遠程轟炸吧。
  • 中國有三大禁地,別國不敢動,除了三峽大壩,還有這兩個地方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首先看的就是其軍事力量,如果軍事力量發展起來了,其國家一定不錯。
  • 假如戰斧飛彈摧毀三峽大壩,有多難?你能飛到三峽算我輸
    但總有人對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心存疑慮。總有人擔心未來爆發戰爭三峽大壩很容易被摧毀。那麼三峽大壩這麼一個偉大工程,真是那麼容易被人摧毀嗎?要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三峽大壩所處的位置。三峽大壩地處華中地區西部的湖北省宜昌市,距離上海地圖直線距離1000公裡左右,遠離四周邊境。
  • 「臺獨」分子狗吠火車 狂言部署千枚飛彈炸三峽大壩!
    而且炸掉三峽大壩,只要2枚飛彈就夠了。而北京駐美公使李克新則說,我們遏制臺灣分離主義的手段更多了,主導臺海形勢發展的能力更強,推進實現統一的信心也更足了。對此,國民黨的林郁方表示,炸掉三峽大壩只是恐怖份子會做的事情,因為只會傷到很多無辜百姓,一定會受到世界的制裁。另一方面,臺灣真的有這方面能力嗎?像這樣子的規劃,當然讓「臺獨」份子非常雀躍。
  • 我國有兩處地方碰不得, 三峽大壩算一個, 另外一個誰也不敢硬闖
    對此,有軍事專家指出,我國也有兩大核心「禁地」,一個是三峽大壩,另外一個是潛艇基地,很多人沒有想到。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在防洪、航運、抗旱以及發電上效果顯著,是一項十足的民生工程,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守衛在世界第一大壩,這群武警官兵的年夜飯是咋吃的?
    4年前,他新兵下連分配到船隊,為了學做菜,就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做菜的APP,有空就跟著視頻學。如今他已學會做20多道菜品,尤其擅長用青椒、茄子、土豆做東北家常菜地三鮮。在躉船一樓飯堂,7名官兵圍成一桌,正吃著美味可口的年夜飯。一陣風從江面吹來,濃鬱撩人的香味伴著熱氣消散開來,瀰漫整個艙室。一牆之隔的哨位上,機電班長、四級警士長陳玉寶正在站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