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建築太極壇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管轄現今特克斯和昭蘇一帶的特克斯設治局所在地位於科布。科布在哈薩克語中意為乾溝,「地方狹窄,背山面水,永無發展之可能」。其時,伊犁政府當局已有計劃將特克斯設治局升格為縣,但科布的地理位置不能勝任一方縣城政府所在地的發展要求。於是,伊犁屯墾使邱宗浚親自到特克斯察看選址。
靳文濤介紹,在選址建縣這件事情上,邱宗浚稱得上民主。他找來前蘇聯的技術專家,在老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阿訇、千戶長,以及精通地理風水的堪輿家。一行20餘人騎著馬,浩浩蕩蕩地沿著特克斯河流域實地察看、選址。
這一走就是十幾天,他們擬定了三個地方。其一是特克斯河南岸的阿家鋪子(今喬拉克鐵熱克鎮阿特恰比斯村),這個地點遭到了前蘇聯技術專家和堪輿家的共同反對。前蘇聯技術專家說,特克斯縣的主要居民生活在特克斯河北岸,縣府建在河的南岸,交通不便。堪輿家說:「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為什麼我們不選在陽面來建城呢?」於是,這個地點被否定了。
另一個地點為齊勒烏澤克鎮阿克奇村。這裡生長著成片的白芨芨草,地勢開闊,但仍不適於建城。前蘇聯技術專家說,這一片屬於丘陵地帶,地勢忽高忽低,不利於城鎮供水、排水。堪輿家稱:「一個最佳的城鎮選址,應該前有朱雀、後有玄武,兩側有青龍、白虎護衛左右。因而,該地並不是理想的建城之地。」
最後一個擬定的地方就是當今特克斯縣城所在地。一行人行至此地,眼前所見的是一片位於特克斯河南岸的開闊臺地。這裡北靠烏孫山,南抵包紮墩山,東有達根別勒山,西有阿騰套山,中間特克斯河穿過。
前蘇聯技術專家終於點頭,說:「翻過烏孫山就是縣城,交通便利。西北方向高,東南方向低,坡度適中。同時,土地肥沃,陽光充足。」堪輿家亦點頭稱是,說:「此地山氣剛,川氣柔,脈氣盛,不失為理想的建城之地。」
靳文濤解釋,堪輿家的見解事實上是一種經驗和智慧的積累。特克斯縣城所在地海拔1200米,烏孫山抵禦了來自於西伯利亞的寒流,包紮墩山則抵擋了南面的熱浪,這裡成為一塊冬暖夏涼的地帶。而兩側的高山也讓該地免受風害,源源不絕的特克斯河則為灌溉提供了保障。
「可以說,沒有比這裡更適合作縣城的選址了。」靳文濤的言語間透漏出他20餘年建設工作生涯賦予他的篤定。
為什麼按照八卦圖說來修建此城?靳文濤解釋,這取決於邱宗浚自身的文化涵養,因為他了解《易經》。
當時,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柯爾克孜、漢、回等多個民族在特克斯縣生活,各民族和諧相處為第一要事。《易經》中有泰卦,其意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所說即表達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上下通達、和諧舒暢的生活狀態。
於是,邱宗浚蹲下身,在地上畫出一幅八卦圖,前蘇聯技術專家深以為然。當時,歐洲國家出現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而位於英國的霍華德小鎮放射狀的規劃布局引起人們關注,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田園城鎮。「八卦圖說」式的城鎮布局,無疑會在城鎮建成後降低出現交通擁堵問題的概率。
城址已定,規劃既成,就剩下建設的問題了。建設由時任縣長的班吉春組織實施。打樁放線,勘查測量。由於沒有足夠長的線繩,班吉春派人到店鋪購來成捆的布匹,撕成布條,系在一起,用以測量。城鎮街道的雛形是由20頭牛拉犁犁出來的。一座由中心向外輻射出八條大街的八卦城誕生了。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特克斯縣政府從科布正式遷入新縣城。
如今,穿過烏孫山,進入縣城首先看到的是兩片形似犁鏵的黑白建築——這是興建於1994年夏的特克斯城標。其前有一尊立石,上書「城標記」。黑白兩片犁鏵所指城鎮建設歷史,寓意勤勞開拓的精神。上小下大的犁片,從正面看,為「八」字;若從頂端看,加上中心黑白兩球及四周環形築臺,則為八卦圖,此為城鎮文化內涵的象徵。而最外一圈銅鐵澆築的欄杆和圍繞相扣的鏈條,寓意各族人民團結、安康。
撰寫此段碑文的書法家杜殿卿正是記者尋訪的另一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