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當時還是泰國陸軍司令的巴育,用軍事政變的方式將英拉趕下了臺,隨後,軍人出身的巴育接管了泰國政府。
然而,在全球經濟寒冬下,加上巴育在戰略上的失誤,泰國經濟開始每況愈下,疫情之後,泰國經濟更是出現了一蹶不振之勢。經濟的持續惡化,讓泰國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加上泰國王室生活奢侈、泰王常年滯留在外,泰國民眾的憤怒值開始呈現指數式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泰國隔三差五就會爆發大規模遊行,開啟''街頭混亂''模式後,泰國部分城市時常會處於無序狀態。泰國抗議者表示,必須限制王室權力,泰王不應過多幹預政事,此外,泰國王室的財政開支比例也應得到削減。
可即便如此,在德國''樂不思蜀''的泰王,仍然選擇了坐視不理——泰國軍方支持泰王,所以泰王才能坐懷不亂。
泰王處變不驚,但德國卻急了。
德國外長馬斯表示,如果客人想留在德國管理本國事務,柏林決不會答應,泰王不能在德國''統治''泰國。為迫使泰王回國,德國打算在經濟領域向泰國政府施壓。
德國發出''逐客令''後,泰王終於回國了。
泰王在此時突然回國,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 前泰王逝世4周年紀念日到了,作為現國王,泰王自然得回去。此外,在泰國軍方支持王室的前提下,泰王並不擔心自己及家人的安全——雖然泰王所在的車隊與抗議者發生了衝突,但夾道歡迎泰王的人更多。
第二, 泰國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泰國危機四伏、民眾吃苦受難時,即便泰王不關心子民們的生活狀況,但為了不讓支持者寒心,泰王該做的事還是得做的。比如告訴英拉支持者他很好。
第三, 泰國軍方曾表示,在泰國爆發的混亂中,有美國介入的影子。泰王很清楚,一旦美國CIA支持抗議者,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如果時機合適,美國沒準會在泰國發起''顏色革命''。
在王室搖搖欲墜之時,泰王怎麼也得回國一趟,否則親美勢力將會更加盛氣凌人。
不過話說回來,在泰王醜聞不斷、泰國王室無所作為後,對泰王感到不滿的泰國民眾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想泰國王室就此沉淪,泰王最好的辦法,應該就是勵精圖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