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沒】特別節目之小記者帶您感受「將軍故裡的那一抹紅」~

2021-03-02 南安市廣播電視臺

在人生的長河裡,人們牢記的是歷史,品茗的是故事,長留的是精神。我們始終不會忘記在歷史長河裡,那些鑲嵌著鑽石一樣名字的英雄人物。本期《長大了沒》特別節目,南安臺小記者將帶您走近將軍故裡,重溫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金淘鎮佔石村,是革命戰爭時期「安、南、永」中心縣委金海工委會所在地。有90%的農戶參加革命,全村曾有27位烈士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為此,該村也被稱為「紅軍前哨一顆明珠」。同時,這裡也走出了新中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葉飛。

南安電視臺小記者 陳治中:

他是一位歸國華僑,沒有當過士兵,沒有上過軍校,卻在二十歲時創建閩東蘇維埃政權。二十四歲時,率領一千多名閩東健兒奔赴抗日前線。三十五歲時率領五十萬大軍解放福建。他就是共和國開國上將葉飛。今天啊,我們就來到了葉飛將軍的故裡——金淘佔石村,進一步去感受他的愛國情懷和了解那段浴血奮戰的烽火歲月。


青山環繞間,幾幢園林式閩南建築方陣錯落有致,映入眼帘,這就是「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

踏足華僑將軍專題陳列館,一進門,一尊半身石雕像矗立廳前,時尚的貝雷帽和寬柄金邊眼鏡,裝扮如此時尚的老者讓人很難想像,他竟是一位一生涉險無數的開國將軍。

細細瀏覽陳列館,小記者發現了一顆鏽跡斑斑的手槍子彈頭,靜靜地躺在那裡。

那枚子彈,裡面是有一個故事,講的是1933年的時候,葉飛在一個叫獅子頭渡口的一個客棧裡面接頭的時候,不幸被特務所傷,連中3槍,其中有一槍划過頭部,一槍打在他的左臂上面,還有一槍是打在他的左胸口處。其中有2枚子彈後面有經過手術取了出來。那我們博物館呈現的那個子彈頭,所打的那一槍因為離心臟比較近,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手術搶救,都沒有取出來,後面這一枚子彈頭一直留在了葉飛將軍的身體中。

1914年,葉飛出生於菲律賓奎松省迪阿旺鎮,父親葉蓀衛,福建南安金淘人,結婚幾個月就跟隨同鄉漂洋過海到菲律賓謀生。後與菲律賓妻子麥爾卡託生下了葉飛。當時,取名葉啟亨。在與生母生活五年後,葉飛隨父親、二哥一起回到福建南安。

說到他的思想啟蒙就不得不說到他的老師——葉驥才老師。那葉驥才老師是他高小的一位老師。那個時候因為葉飛非常地刻苦以及非常地聰明,一般都是在班級一二名。是很受到葉驥才老師的喜歡。那課餘時間,葉驥才老師都會把他叫到自己的身邊,向他傳授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所以說,如果要提到啟蒙時期就是差不多就是葉飛讀高小的這段時期。

葉飛將軍素以驍勇善戰著稱,被稱為三野「悍將」,這和骨子裡有著閩南人敢闖敢拼的精神不無關係。抗日戰爭爆發後,葉飛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勝利指揮了郭村保衛戰、車橋戰役等,屢建奇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期間,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重要戰役更是戰無不勝。

抗戰勝利後,這位老者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交通、水利水電、工業、農業、教育方面,至今這些改造都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葉飛在省委工作呢,有一些社會主義建設。像水電水利方面,是惠女水庫,古田溪水電站,以及我們南安的山美水庫都是他有參與到的。特別是南安山美水庫,他當時有寫一封親筆信,寫給國務院。當時是為了爭取一個山美水庫的建設資金。還有交通建設方面,有建成了廈門海堤,廈門海堤工程,當時是有向毛澤東毛主席親自匯報的一個工作。還有1956年建成的鷹廈鐵路。這一條鐵路的建成,是結束了我們福建路無寸軌的歷史。以及我們的泉州晉江機場,他也有參與到機場的建設。

此番,小記者們走進將軍故裡去感受葉飛的那份赤子情懷和了解他所經歷的那些驚心動魄,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成為小記者們寶貴的回憶。

南安臺小記者 陳芊妤: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除了國內有識之士的奮力拼搏還需要自海外僑胞的共同支持。在這個博物館裡不僅展示了開國上將葉飛的卓越成效還展示了那些曾經為革命做出努力的泉州華僑們濃濃的赤子情懷。

小記者觀察手記↓↓

【《長大了沒》欄目組】

編輯:南安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軍營觀察丨跨越山海,那一抹紅給人最多感動
    跨越山海,那一抹紅給人最多感動■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一人升旗,一人敬禮。海風中,國旗獵獵作響,敬軍禮的手紋絲不動。上士羅耀和下士彭世炳站在海島最高峰,視線被國旗上那抹紅色聚焦。遠處,太陽躍出海平面,金色的陽光打在國旗和他們身上。這一幕,像極了一幅關於夢想的油畫。
  • 尋訪李守正將軍故裡
    4日一早,無暇欣賞美景,我們匆匆趕往新寧五中,想找到網文中提到的蔣雙捌老師,請他帶我們前往李將軍墓地和故居。9點左右到達新寧五中,然而正逢周末,蔣老師並沒在學校。我們央求另一位老師幫忙撥通蔣老師的電話,說明來意,蔣老師很痛快地答應了,說他馬上從家趕過來。接上蔣老師後,我們在他的指引下前往李將軍墓地。
  • 跨越山海,那一抹紅給人最多感動
    上士羅耀和下士彭世炳站在海島最高峰,視線被國旗上那抹紅色聚焦。遠處,太陽躍出海平面,金色的陽光打在國旗和他們身上。這一幕,像極了一幅關於夢想的油畫。這個海島通信臺站屬於東部戰區空軍某通信旅「前哨連」,島上只有羅耀和彭世炳兩個人。升國旗——這個迎接春節的特殊儀式,他們格外重視。此刻,遠隔千裡的大山深處,另一抹紅色悄然綻放。
  • 開國將軍的後代們組成合唱團重磅亮相央視!楊洪基、趙忠祥、萬山紅、莫華倫引吭高歌!小兵張嘎到場!
    莫華倫,中國男高音歌唱家,世界歌劇舞臺上為數不多能夠和西方歌唱家同臺較技的華人高音歌唱家,並且是第一個登上倫敦歌劇院的華人。今天,他先將一曲《松花江上》送給大家,以此也來抒發自己對祖國的熱愛。萬山紅帶來《東方紅》的原型歌曲《騎白馬》,並由此不忘感嘆恩師郭蘭英對自己的言傳身教。
  • 央視特別節目 | 航空人再度亮相,為勞動者獻歌
    在今年這個不同尋常的「五一」,由全國總工會、中央電視臺聯合錄製的「中國夢·勞動美」致敬勞動者「五一」特別節目於5月1日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
  • 熊式輝故裡:江西安義梓源
    就是這樣一位文武並舉、張馳有度而兼具英雄氣慨與士人氣質的氣場王,也還是抵不過直轉急下以至黯然收場——形勢終究比人強,一抹殘陽一抹傷,民國多少閒置客,更與何人話滄桑! 二、故裡概況熊式輝故裡,即南昌市安義縣萬埠鎮桃二村鴨嘴壠梓源
  • 臺灣記者向大陸「索要」三萬枚飛彈,王洪光將軍:不給!
    曾經採訪過伊拉克戰爭的臺灣戰地記者梁東屏在9日播出的綠媒政論節目《鄭知道了》指出,「渡海戰爭不是那麼容易的」,伊拉克戰爭的時候美軍發射了400
  • 九頭蛇之:紅骷髏檔案
    九頭蛇的領導人也是這幅德行,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頭目,有的時候內部還搞分裂,比較知名的領袖是九頭蛇夫人和西崔克男爵,後者是電影彩蛋裡那個帶單片眼鏡的傢伙。紅骷髏紅骷髏基本代表了九頭蛇的狀態,從裡到外都是打不死的小強,就算被挫骨揚灰,鬼魂還能接著搞你。
  • 那山、那路、那樓……「絕壁哨所」的春日戀歌
    每次前往拉則拉哨所,途中經過倉央嘉措的故居,記者腦海裡都會浮現出這句被後人傳唱的詩句。拉則拉的春天著實令人著迷,積雪消融,哨所周圍山花次第開放,爛漫如畫。自相識之日起,記者已把拉則拉當成老友,又待之如初戀,因為那山、那路、那樓,每次前往都有不一樣的風景。
  • 野莓紅透將軍嶺
    故鄉的山,大別山深處皖鄂交界的將軍山,是太湖縣第一高峰,將軍山是革命先烈用熱血染紅的山,將軍山有四紅:春來映山紅漫山遍野,盛夏紅裡透黑的野莓蓬勃生長
  • 毛主席與王平將軍二三事
    他見我和楊順國很熟悉,對我也格外熱情,在小餐廳吃飯或閒暇就擺手招呼:「小全,過來過來。」於是我們就坐在一起拉家常,他很是平易、隨和。就這樣,解放戰爭那幾年,使我對王平將軍有了一些比較親密的接觸和了解。   毛主席為他改名字   王平參加革命初期叫王惟允。
  • 您現在收看的是《科技圓夢傳媒時代》,奮鬥有傳媒,節目馬上開始!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超感知徠卡四攝,能夠給作戰記者全時段的超清體驗,更大感光、更多光線、更快對焦、更穩防抖,細膩入微的拍攝點滴都能被清晰記錄。利用著具有高超技術華為P30pro的張知仁通訊兵,這一次的作戰更加出色,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戰鬥任務。全場在呼喚著他的名字,他是張知仁,天生的記者之魂,世間新聞採訪無雙,古今新聞敏感第一!
  • 信陽英雄魂歸故裡!李道洲回家了,用生命收穫萬人敬仰……
    好男兒魂歸故裡,真英雄浩氣長存。下午三點,載著英雄骨灰的靈車緩緩駛出光山站,駛向烈士最終的安息之所——望城崗烈士陵園。當他第三次衝進火海,試圖救出老夫妻患有腦癱的女兒時,兩人被滾滾濃煙吞噬,再也沒能出來。英雄的遺體被找到時,仍背著他要救的人。葬儀式結束後,各級黨政幹部、有組織的方隊、自發組織的群眾等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烈士敬獻花籃和鮮花,截至傍晚已達數千人。這一朵朵滿含哀思的白花,寄託著群眾對李道洲烈士的無限敬仰。烈士忠魂歸故裡,英雄精神永長存!
  • 人生贏家:演了9次主角也沒紅,直到35歲時被趙麗穎帶紅,還娶了漂亮女演員
    巴基斯坦在邊境地區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顏色又暗又亮。中國和巴基斯坦就開啟了"雄鷹-9"空軍聯合軍演。淡雅。各個方面都非常不錯。這款煙有一種特別的香氣。教你一個好辦法。這款香菸菸葉選自全球五大經典產地。如。兩軍增長的軍事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但也不能高於60度。10分鐘就能發滿盆。不同廠家的燻肉。需要滿足26~35°C高溫條件。曬的時候用蒜葉蓋住蒜頭。比如鈣。近日。比較舒服的口味。如有侵權。
  • 民國綏江三將軍之楊宏光
    據統計,共接收日軍第十一軍所屬步兵第十三師團、第五十八師團、第二十二旅團、第八十四獨立旅團、第八十七旅團以及海、空軍和後勤人員一部共63000餘人,戰馬7900餘匹,步槍30000餘支,輕重機槍2000餘挺,山炮、野炮、海岸炮、守城炮以及各種步兵炮等1000餘門,彈藥器材以及其他軍事物資200餘庫,各種汽車、摩託車300餘輛,運輸輪船包括商輪、小汽艇、小駁船、小火輪等100餘艘。
  • 記者赴西北邊陲親身感受
    解放軍報記者赴西北邊陲親身感受——■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中國軍網記者 李慶桐 通訊員 陳飛瓊「暖和!」11月2日晚上,室外飄著小雪刮著寒風,可一走進新疆軍區某邊防連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記者的第一感受就像走進了暖房。外面冰天雪地,室內暖意融融。記者看到,很多官兵在方艙裡穿著襯衣活動,不少戰士甚至身著短袖體能訓練服在洗漱。
  • 「巴比倫之囚」回歸故裡
    」回歸故裡作者 李鐵(北京) 在新巴比倫王國比較強大的時候,和埃及發生了戰爭,以色列人恰好夾在中間,他們總是搖擺不定,不知該支持誰。那時候,以色列人的主體是猶大王國,在他們投降埃及幾年以後,猶大國王就死了,他兒子即位成為新的國王。新巴比倫國王認為,討伐以色列人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進攻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以色列人無法對付強敵,只好出城投降。新巴比倫為了懲罰他們的叛變行為,重新任命了一個新的猶大國王,把原來的國王、許多重要軍事將領、各部族首領和各種能工巧匠一萬多人,全部當成戰利品帶回巴比倫城。
  • 黑臉進日本,紅著臉離開了
    作者:海鼎 來源網絡打小是看著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長大的,自然對這個曾經的軍國主義國家的日本沒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