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20周年:「反恐戰爭」已結束,但恐怖主義未終結

2021-12-29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如何應對美反恐轉向和阿暴恐亂局的此消彼長,將是國際社會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2001年爆發的9.11事件可謂改變國際進程的大事件,美國由此出兵阿富汗,開啟反恐戰爭序幕。其打著反恐的「旗號」既反恐又謀霸,但事與願違,美在此過程中難以為繼,反恐越反越恐,反恐戰線一縮再縮,反恐戰略一調再調。

今年,美終於從阿完成撤軍,這標誌著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徹底結束,但這並不代表恐怖主義的終結。由上世紀70年代抗蘇「聖戰」所引發,以「基地」組織及其繼承者「伊斯蘭國」為代表的伊斯蘭極端主義,仍然是國際社會面臨的重要威脅。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阿富汗塔利班的上臺,美北約倉促撤軍很可能給各類踞阿恐怖組織捲土重來提供可乘之機,鑑於阿富汗塔利班與國際恐怖勢力的微妙關係等因素,國際恐怖主義的潛在風險很可能會增加,如何應對美反恐轉向和阿暴恐亂局的此消彼長,將是國際社會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內同仇敵愾,國際社會也對美報以極大的同情與支持。2001年10月7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出兵阿富汗,誓要將9.11事件幕後黑手「基地」組織繩之以法,並推翻塔利班政權。11月13日,在反塔武裝配合下,美不到40天就攻克喀布爾,後又對阿富汗進行「國家建設」和「民主改造」,圖謀反恐維穩,同時欲將阿打造成其重要的戰略支點。然而,進展並不如其意,塔利班並未被擊垮,轉而回到農村山地打遊擊,實力緩慢復甦,一直對美軍和阿政府構成重大威脅。而「基地」組織等也未曾消亡,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藏匿蟄伏期間還不時試圖對美本土再製造襲擊,美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不降反升。

小布希之後,歐巴馬和川普政府都一度向阿增兵,但並未遏制這種態勢,美反而越陷越深,遭致大量人員傷亡和慘痛的經濟損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8月18日說,共有2448名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身亡,20722人受傷,還有更多美國軍人留下了戰爭的心理創傷。美國布朗大學也有研究指出,20年來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共投入約2.26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天花費超過3億美元。拜登上臺後,執行川普時期與塔利班籤訂的和平協議的同時,宣布將完全從阿撤軍。8月30日,美國國防部宣布,美國已完成從阿富汗撤軍行動。

拜登撤軍之舉遭到大量批評。外界輿論認為,此舉破壞了美國的國際聲譽,且阿有可能重新淪為襲美的策源地。也有聲音稱,美從阿撤軍實際上也是一種戰略止損。美反恐戰爭的結束也並不代表其反恐任務的終結,美此前早就在進行反恐布局,其專注於打恐本身,從而實現反恐的進一步收縮轉向。

一是從域外轉向本土。歐巴馬時期,美就發布新的反恐戰略,開始強調本土防禦,反恐資源由外向內傾斜。川普時期,美進一步強化本土反恐。美近年的極右恐怖主義威脅甚至超過伊斯蘭極端主義成為其面臨的最大恐怖主義威脅。6月,美發布打擊國內恐怖主義的國家戰略,極力遏制國內恐患。

二是均衡應對全球各地的恐怖主義威脅。美不光面臨來自南亞的恐怖主義威脅,近年來中東、非洲等地的恐怖勢力對美的威脅也逐年增長。拜登在此次美撤軍電視講話中就稱:「美在阿富汗耗費了大量資源,美須專注反恐本身,而美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遠不止阿富汗,還需打擊索馬利亞『青年黨』、『基地』半島分支、敘利亞『支持陣線』等。」可見,美未來在南亞的反恐資源將釋放至中東及非洲等地。

三是硬實力打恐轉向「巧實力」打恐。長期以來,美都衝鋒在前,直接武力剿恐,再推進社會治理,但這種手段收效甚微。美輿論近年對直接軍事幹預、武力打壓的模式多有反思。美安全專家亞當·溫斯坦表示,美失敗在於其長期錯誤地認為可以通過武力促進有效治理,但這都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美借反恐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耗費了國力,傷了士氣,事後證明「竹籃打水一場空」。為此,美近年逐步強調「巧實力」打恐,即:一方面,從大規模軍隊圍剿到藉助無人機、特種部隊的針對性打擊;另一方面,從直接出兵、衝鋒在前、他國搭便車到由美幕後主導、給予他國物質與情報等支援、藉助盟友力量推動國際反恐合作的共同打恐模式。 

  

9.11事件至今,恐怖勢力的發展經歷了兩輪高潮,即「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引領的國際「聖戰」運動。作為9.11事件的肇事者,「基地」組織此後20年裡幾多沉浮,至今仍有餘威;而從「基地」組織蛻變而來的「伊斯蘭國」更是趁著伊拉克和敘利亞亂局突兀而起,一度給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攪動國際關係和地區局勢,其威脅甚至超過「基地」組織。兩者至今仍然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西方及地區國家面臨的主要恐怖威脅,並難以消散。

「基地」組織這20年裡的發展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巴阿核心發展受限,但其分支及個體支持者卻在其他地區蓬勃發展,分支力量及個體支持者一度成為襲擊美西方最重要的力量。如,2001年後,「基地」組織策劃的幾起重大恐襲事件,包括2004年3月11日的馬德裡鐵路連環爆炸案、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連環爆炸案以及2010年11月的包裹炸彈襲擊美航班等,都是由「基地」組織分支或其相關支持者完成。這主要由於美國一直對「基地」組織保持高壓打擊態勢,不僅藉助特種部隊、無人機對巴阿的「基地」頭目發起「斬首」行動,還動用外交、經濟等手段對「基地」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多種制裁,使得「基地」組織總部人員常年被困巴阿,對外襲擊能力被嚴重削弱。美打擊「基地」組織的資源重點在南亞,其他地區缺乏投入,而這些地區國家反恐能力又不足,所以「基地」組織的分支常能對其發起突襲。

二是拉登被斃是「基地」組織發展的分水嶺。拉登2011年5月1日在巴基斯坦被美特種部隊擊斃,這成為「基地」組織進一步衰落的象徵。拉登對「基地」組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死對「基地」組織的聲望和號召力影響較大。「基地」組織2011年後大多在巴阿處於自保狀態,鮮有對美襲擊成功的案例。

除了「基地」組織以外,這段時間主導國際恐情走向的便是「伊斯蘭國」。「伊斯蘭國」從「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演變而來,但其成立後一路「高歌猛進」,到處攻城略地,並於2014年6月宣稱建立所謂「哈裡發國」,一度控制了伊拉克西部、北部以及敘利亞北部、東部和中部大片土地。「伊斯蘭國」的成立可謂「基地」組織的升級版,其實現了恐怖分子長期以來的「建國」夙願,後有數十個恐怖組織宣稱對其效忠,並有超過100多個國家的「聖戰」分子赴伊、敘並加盟其中。自此,「伊斯蘭國」在全球各地興風作浪,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首要恐怖威脅。

為打擊「伊斯蘭國」,國際社會建立起多個反恐聯盟,全力打擊,終於在2017年12月及2019年3月分別收復「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最後據點,至此「伊斯蘭國」的恐怖實體才被摧毀。同時,2019年10月,美特種部隊擊斃「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伊斯蘭國」也開始進入「後巴格達迪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雖然都遭到了重大打擊,但其威脅仍不可小覷,兩者仍然繼續在其老巢巴、阿及敘利亞苟延殘喘,並藉助地方分支、虛擬網絡和外圍個體支持者圖謀再興。

隨著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權,美軍從阿撤離,阿富汗局勢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恐情的走向。

一是阿富汗塔利班雖然奪權,但其在國家治理領域還將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政治分權、糧食、難民、經濟發展等問題均是阿富汗塔利班必須跨過的坎,否則阿內亂仍然可能持續,一旦阿再次陷入內亂,極端思想有可能在此迅速滋生,恐怖主義將藉機孕育、孽變。

二是阿富汗塔利班解決恐怖主義問題面臨挑戰,這其中涉及兩方面內容。

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如何應對「伊斯蘭國」的挑戰。「伊斯蘭國」在巴阿的勢力多由前阿富汗塔利班及巴基斯坦塔利班內部的極端「聖戰」派構成,過去幾年其與阿富汗塔利班在阿爭奪地盤並多次大打出手,加上其與巴阿其他暴恐勢力亦盤根錯節,已成為現階段阿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8月26日,「伊斯蘭國」分支在喀布爾國際機場製造特大恐襲,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美軍人員。

另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如何與外籍「聖戰」分子切割。「基地」組織、巴基斯坦塔利班、「烏伊運」和「東伊運」等國際恐怖組織在阿人員過萬,過去長期受阿富汗塔利班庇護,與阿富汗塔利班共建營地、合搞恐襲。阿富汗塔利班現在應對這些人員面臨兩難處境,若縱容這些人員發展,其自身將面臨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況且阿富汗塔利班已與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國保證嚴格約束這些人員行為,不會讓阿成為國際暴恐策源地。若阿富汗塔利班為了生存對這些勢力六親不認,或將面臨這些勢力的強烈反彈,甚至導致其與阿富汗塔利班為敵,這顯然也是阿富汗塔利班不願看到和承擔的後果。分析認為,短期內阿富汗塔利班將會對這些人員嚴加約束。目前,阿富汗塔利班已對這些人員進行登記、集中管理。但長期看,鑑於阿富汗塔利班的管控力度以及阿局勢走向都有較大不確定性,這些人員仍將是暴恐隱患。

相關焦點

  • 「9·11」事件20周年:恐怖主義與美國力量的悖論 | 新京報專欄
    20年後的今天,轟然倒塌於「9·11」恐怖襲擊的美國紐約雙子塔已成歷史,但那騰空而起的恐怖烈焰仍將長久地衝擊著我們以及未來無數代人的記憶,也催人思考我們該如何才能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值此之際,新京報評論部將連續三天重磅推出系列專欄,從美國反恐20年、大國關係、國際安全機制等三方面,深度解讀「被9·11改變的世界」。此為第一篇。
  • 「9·11」事件20周年:大國關係面臨新一輪重組 | 新京報專欄
    一味把矛頭對準中國,可能是美國在21世紀犯下的最大戰略失誤,其後果也將遠比「9·11」事件嚴重。▲「9·11」事件20周年紀念日前夕,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恐怖主義威脅仍在,因此宣布延長「國家緊急狀態」一年時間。
  • 失去的20年——被「9·11」改變的美國與世界
    「9·11」發生20年後,人們發現關於這場曠世慘劇還有兩件重要的事懸而未決。其一,是「9·11」主謀哈立德仍在等待審判。其二,是有關這起舉世震驚的恐襲事件的詳細報告至今尚未完全公開。據悉,該案預審已進入第9個年頭,法官也已經換到了第8位,聽證會已經開了第42次。後因新冠疫情等因素不斷推遲,上一次開庭還是20個月之前。
  •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國的反恐戰爭是什麼樣?
    儘管喬拜登總統承諾結束美國的「永遠的戰爭」,但他並不打算退出全球反恐任務。在他混亂的阿富汗撤軍一個月後,拜登正在繼續他的前任開始的工作,撤出高調的海外軍事任務,同時在麻煩地點保持全副武裝、高度參與的反恐特遣部隊。他說,總統計劃從「遠方」打擊恐怖主義,讓特種作戰人員空降,使用無人機和截獲的情報,並訓練夥伴外國軍隊。
  • 阿富汗反恐戰爭昭示美式反恐模式的失敗
    美國在阿富汗打了20年的反恐戰爭,最終在「9·11」事件紀念日到來之前
  • 9 .11事件後「東突」勢力的活動趨勢
    "事件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了國際反恐聯盟,通過阿富汗反恐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並重創「基地"組織、「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等國際恐怖勢力。阿富汗戰爭後,境外的「東突」組織為求生存,紛紛聲稱自己不是「恐怖主義組織」,而是所謂「爭取東突民族自決權的和平政治組織」,對外,主動表示支持美國的反恐軍事行動;對內,要求其成員不要發表過激言論,避免所在國將他們與恐怖組織聯繫在一起。同時, 「東突」組織還積極進行戰略轉移,將在阿富汗的成員迅速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 別斯蘭人質事件15周年:俄羅斯反恐啟示錄
    2004年9月1日開學日,33名車臣恐怖分子突襲了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將參加開學典禮的1200餘名師生家長扣為人質,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別斯蘭人質事件」。綁匪與俄軍警對峙了3天,在一系列意外事件發生後,雙方爆發了激烈交火,最終釀成了334人死亡的慘劇。
  • 美國要結束反恐戰爭?美國反恐到底是在反誰
    很顯然,老美不僅要反恐,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要反思自己。▼之前一直有新聞報導說,川普的特使在和塔利班接觸,希望能夠結束美國這場漫長的「反恐戰爭」。而後來,川普直接推特公開宣布所謂的「反恐戰爭」已經完全勝利,最後的塔利班組織成員已經被美國特種部隊消滅。
  • 「全球反恐戰爭」二十年:成功的失敗
    拜登「我們贏了」說的論據,是「美軍在阿富汗已圓滿完成了使命」。美軍在阿富汗、或擴而大之、在整個20年反恐戰爭期間,究竟「圓滿完成」了哪些使命?;第三,加強了美國本土反恐安保的力量,自「9.11」後未再在發生類似的大規模本土暴恐襲擊(中小規模的還是有且不少),以至於20年間死於原教旨恐怖襲擊的美國本土居民不過100人左右,在同期美國本土被殺害者中佔比小到幾可忽略不計;第四,一再顯示了美國通過軍情手段鎖定、尋找恐怖組織頭目,實施「斬首行動」的能力(一份報告稱,20年間美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內殺死或抓獲80%以上隱藏在這裡的
  • 反恐戰爭尚未折戟:二十年後的回顧與評估 | 國政學人
    The War on Terror Has Not Yet Failed A Net Assessment After 20 Years [J]. Survival,63(4), 33–54歸檔:《國際關係前沿》2021年第9期,總第36期。「9·11」事件二十周年之際,亦正值阿富汗局勢經歷猝變,有關美國反恐戰爭的討論再度升溫。
  • 海外網評:從「反恐」轉向「大國競爭」,美式霸權疲態盡顯
    (圖片來源:《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編者按】9月11日是「9·11」事件20周年紀念日。「9·11」事件是二戰後美國本土首次遭遇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美國隨即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兩場戰爭。然而,浸透血與淚的20年反恐戰爭卻難言勝利。
  • 中國是反恐戰爭最大收益者?不,是美國自己害了自己
    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反恐戰爭」都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霸權時期規模最大的計劃,而目前這一時期已接近尾聲。20年來,反恐一直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首要任務。為了在國內外打好這場無休止的戰爭,美國重塑了其政府機構、移民管理、政府設施建設、社區警務等基本職能;旅行、銀行業務、身份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都已經高度安全化。
  • 【反恐研究】恐怖主義的整合性治理
    [7]國際社會之所以未針對滋生恐怖主義和有利於其發展的深層原因進行有效處理,在於「政策圈對於通過明晰恐怖主義的根源並以之對恐怖主義進行解釋、理解、預測並預防興趣不大,而一些分析家並不願意考慮恐怖主義的根源,因為他們拒絕認為恐怖主義背後還有什麼原因或怨恨存在」。[8]然而,當拒絕考慮恐怖主義的結構性根源,並「拒絕對滋生恐怖主義並被其利用的肥沃土壤進行處理,很難想像如何應對恐怖主義」。
  •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首次與阿塔會晤 美國阿富汗戰爭原因始末!美國在阿富汗近20年軍事行動結束
    阿富汗戰爭簡介  (2001年美國為首發動的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 從法國大革命到9·11,「恐怖主義」由誰定義?
    恐怖主義的幾種源頭:政治、社會經濟與宗教2015年7月,美國南卡羅萊納州一名極端白人至上主義者闖入當地一座非裔社區教堂,開槍殺死9人。後續媒體報導無一將此事件定性為 「恐怖主義襲擊」 ,這引發了部分學者的質疑:假如這名槍手是穆斯林,那麼這起槍擊案毫無疑問會被定性為一場 「恐怖襲擊」 。
  • 美國為何不再提「反恐戰爭」?
    巴格達迪把歷史上的哈裡發名號加於自身,意味著試圖成為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統治者。在此之前,阿富汗塔利班等組織雖然都試圖建立神權政體,但都沒有顯露出如此龐大的野心。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設這件事發生在9·11事件之後,這會在西方激起多大的反應。
  • 反恐戰爭將於2020年基本結束
    看了標題不要太詫異,我還要告訴你,反恐戰爭雖然是在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恐怖襲擊後很快小布希總統就宣布開打的,但宣布開打和真的開打不是一回事
  • 9.11事件都過去16年了,阿富汗戰爭為什麼還沒結束?
    咱們先回顧一下阿富汗戰爭這16年。2001年,反恐戰爭的開端阿富汗塔利班政府拒絕交出蓋達組織頭目賓拉登,9.11事件過了不到一個月,美國總統小布希發動了代號為「持久自由」阿富汗戰爭。美軍通過大規模空襲、投入地面特種部隊,在阿富汗「北方聯盟」武裝力量的配合下,僅僅幾周之後,就推翻了已經在阿富汗掌權了5年的塔利班政府。
  • 族群分裂與宗教衝突:當代歐洲國家的恐怖主義 宋全成
    當代歐洲恐怖主義具有伊斯蘭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的重要特徵。儘管歐洲國家採取系列反恐措施,當代歐洲恐怖主義遭受沉重打擊,但由於歐洲恐怖主義根基未除,恐怖主義襲擊依然存在,而且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歐洲各國要徹底解決恐怖主義襲擊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 阿富汗事件標誌著福山的終結
    隨著塔利班佔領喀布爾,阿富汗政權易主,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認為阿富汗事件是美國霸權衰落的標誌,而這種衰落主要是美國內部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