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美反恐轉向和阿暴恐亂局的此消彼長,將是國際社會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2001年爆發的9.11事件可謂改變國際進程的大事件,美國由此出兵阿富汗,開啟反恐戰爭序幕。其打著反恐的「旗號」既反恐又謀霸,但事與願違,美在此過程中難以為繼,反恐越反越恐,反恐戰線一縮再縮,反恐戰略一調再調。
今年,美終於從阿完成撤軍,這標誌著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徹底結束,但這並不代表恐怖主義的終結。由上世紀70年代抗蘇「聖戰」所引發,以「基地」組織及其繼承者「伊斯蘭國」為代表的伊斯蘭極端主義,仍然是國際社會面臨的重要威脅。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阿富汗塔利班的上臺,美北約倉促撤軍很可能給各類踞阿恐怖組織捲土重來提供可乘之機,鑑於阿富汗塔利班與國際恐怖勢力的微妙關係等因素,國際恐怖主義的潛在風險很可能會增加,如何應對美反恐轉向和阿暴恐亂局的此消彼長,將是國際社會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內同仇敵愾,國際社會也對美報以極大的同情與支持。2001年10月7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出兵阿富汗,誓要將9.11事件幕後黑手「基地」組織繩之以法,並推翻塔利班政權。11月13日,在反塔武裝配合下,美不到40天就攻克喀布爾,後又對阿富汗進行「國家建設」和「民主改造」,圖謀反恐維穩,同時欲將阿打造成其重要的戰略支點。然而,進展並不如其意,塔利班並未被擊垮,轉而回到農村山地打遊擊,實力緩慢復甦,一直對美軍和阿政府構成重大威脅。而「基地」組織等也未曾消亡,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藏匿蟄伏期間還不時試圖對美本土再製造襲擊,美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不降反升。
小布希之後,歐巴馬和川普政府都一度向阿增兵,但並未遏制這種態勢,美反而越陷越深,遭致大量人員傷亡和慘痛的經濟損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8月18日說,共有2448名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身亡,20722人受傷,還有更多美國軍人留下了戰爭的心理創傷。美國布朗大學也有研究指出,20年來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共投入約2.26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天花費超過3億美元。拜登上臺後,執行川普時期與塔利班籤訂的和平協議的同時,宣布將完全從阿撤軍。8月30日,美國國防部宣布,美國已完成從阿富汗撤軍行動。
拜登撤軍之舉遭到大量批評。外界輿論認為,此舉破壞了美國的國際聲譽,且阿有可能重新淪為襲美的策源地。也有聲音稱,美從阿撤軍實際上也是一種戰略止損。美反恐戰爭的結束也並不代表其反恐任務的終結,美此前早就在進行反恐布局,其專注於打恐本身,從而實現反恐的進一步收縮轉向。
一是從域外轉向本土。歐巴馬時期,美就發布新的反恐戰略,開始強調本土防禦,反恐資源由外向內傾斜。川普時期,美進一步強化本土反恐。美近年的極右恐怖主義威脅甚至超過伊斯蘭極端主義成為其面臨的最大恐怖主義威脅。6月,美發布打擊國內恐怖主義的國家戰略,極力遏制國內恐患。
二是均衡應對全球各地的恐怖主義威脅。美不光面臨來自南亞的恐怖主義威脅,近年來中東、非洲等地的恐怖勢力對美的威脅也逐年增長。拜登在此次美撤軍電視講話中就稱:「美在阿富汗耗費了大量資源,美須專注反恐本身,而美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遠不止阿富汗,還需打擊索馬利亞『青年黨』、『基地』半島分支、敘利亞『支持陣線』等。」可見,美未來在南亞的反恐資源將釋放至中東及非洲等地。
三是硬實力打恐轉向「巧實力」打恐。長期以來,美都衝鋒在前,直接武力剿恐,再推進社會治理,但這種手段收效甚微。美輿論近年對直接軍事幹預、武力打壓的模式多有反思。美安全專家亞當·溫斯坦表示,美失敗在於其長期錯誤地認為可以通過武力促進有效治理,但這都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美借反恐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耗費了國力,傷了士氣,事後證明「竹籃打水一場空」。為此,美近年逐步強調「巧實力」打恐,即:一方面,從大規模軍隊圍剿到藉助無人機、特種部隊的針對性打擊;另一方面,從直接出兵、衝鋒在前、他國搭便車到由美幕後主導、給予他國物質與情報等支援、藉助盟友力量推動國際反恐合作的共同打恐模式。
9.11事件至今,恐怖勢力的發展經歷了兩輪高潮,即「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引領的國際「聖戰」運動。作為9.11事件的肇事者,「基地」組織此後20年裡幾多沉浮,至今仍有餘威;而從「基地」組織蛻變而來的「伊斯蘭國」更是趁著伊拉克和敘利亞亂局突兀而起,一度給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攪動國際關係和地區局勢,其威脅甚至超過「基地」組織。兩者至今仍然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西方及地區國家面臨的主要恐怖威脅,並難以消散。
「基地」組織這20年裡的發展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巴阿核心發展受限,但其分支及個體支持者卻在其他地區蓬勃發展,分支力量及個體支持者一度成為襲擊美西方最重要的力量。如,2001年後,「基地」組織策劃的幾起重大恐襲事件,包括2004年3月11日的馬德裡鐵路連環爆炸案、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連環爆炸案以及2010年11月的包裹炸彈襲擊美航班等,都是由「基地」組織分支或其相關支持者完成。這主要由於美國一直對「基地」組織保持高壓打擊態勢,不僅藉助特種部隊、無人機對巴阿的「基地」頭目發起「斬首」行動,還動用外交、經濟等手段對「基地」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多種制裁,使得「基地」組織總部人員常年被困巴阿,對外襲擊能力被嚴重削弱。美打擊「基地」組織的資源重點在南亞,其他地區缺乏投入,而這些地區國家反恐能力又不足,所以「基地」組織的分支常能對其發起突襲。
二是拉登被斃是「基地」組織發展的分水嶺。拉登2011年5月1日在巴基斯坦被美特種部隊擊斃,這成為「基地」組織進一步衰落的象徵。拉登對「基地」組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死對「基地」組織的聲望和號召力影響較大。「基地」組織2011年後大多在巴阿處於自保狀態,鮮有對美襲擊成功的案例。
除了「基地」組織以外,這段時間主導國際恐情走向的便是「伊斯蘭國」。「伊斯蘭國」從「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演變而來,但其成立後一路「高歌猛進」,到處攻城略地,並於2014年6月宣稱建立所謂「哈裡發國」,一度控制了伊拉克西部、北部以及敘利亞北部、東部和中部大片土地。「伊斯蘭國」的成立可謂「基地」組織的升級版,其實現了恐怖分子長期以來的「建國」夙願,後有數十個恐怖組織宣稱對其效忠,並有超過100多個國家的「聖戰」分子赴伊、敘並加盟其中。自此,「伊斯蘭國」在全球各地興風作浪,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首要恐怖威脅。
為打擊「伊斯蘭國」,國際社會建立起多個反恐聯盟,全力打擊,終於在2017年12月及2019年3月分別收復「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最後據點,至此「伊斯蘭國」的恐怖實體才被摧毀。同時,2019年10月,美特種部隊擊斃「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伊斯蘭國」也開始進入「後巴格達迪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雖然都遭到了重大打擊,但其威脅仍不可小覷,兩者仍然繼續在其老巢巴、阿及敘利亞苟延殘喘,並藉助地方分支、虛擬網絡和外圍個體支持者圖謀再興。
隨著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權,美軍從阿撤離,阿富汗局勢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恐情的走向。
一是阿富汗塔利班雖然奪權,但其在國家治理領域還將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政治分權、糧食、難民、經濟發展等問題均是阿富汗塔利班必須跨過的坎,否則阿內亂仍然可能持續,一旦阿再次陷入內亂,極端思想有可能在此迅速滋生,恐怖主義將藉機孕育、孽變。
二是阿富汗塔利班解決恐怖主義問題面臨挑戰,這其中涉及兩方面內容。
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如何應對「伊斯蘭國」的挑戰。「伊斯蘭國」在巴阿的勢力多由前阿富汗塔利班及巴基斯坦塔利班內部的極端「聖戰」派構成,過去幾年其與阿富汗塔利班在阿爭奪地盤並多次大打出手,加上其與巴阿其他暴恐勢力亦盤根錯節,已成為現階段阿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8月26日,「伊斯蘭國」分支在喀布爾國際機場製造特大恐襲,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美軍人員。
另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如何與外籍「聖戰」分子切割。「基地」組織、巴基斯坦塔利班、「烏伊運」和「東伊運」等國際恐怖組織在阿人員過萬,過去長期受阿富汗塔利班庇護,與阿富汗塔利班共建營地、合搞恐襲。阿富汗塔利班現在應對這些人員面臨兩難處境,若縱容這些人員發展,其自身將面臨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況且阿富汗塔利班已與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國保證嚴格約束這些人員行為,不會讓阿成為國際暴恐策源地。若阿富汗塔利班為了生存對這些勢力六親不認,或將面臨這些勢力的強烈反彈,甚至導致其與阿富汗塔利班為敵,這顯然也是阿富汗塔利班不願看到和承擔的後果。分析認為,短期內阿富汗塔利班將會對這些人員嚴加約束。目前,阿富汗塔利班已對這些人員進行登記、集中管理。但長期看,鑑於阿富汗塔利班的管控力度以及阿局勢走向都有較大不確定性,這些人員仍將是暴恐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