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兄弟嫌隙更大了!韓國國防部2日發布的《2020國防白皮書》中,對日本的稱呼從「夥伴」降為「鄰國」。日本2日提出抗議,而韓方沒接受日方抗議。美國國防部2日也敲打兩位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盟友,「合作必不可少」,「要繼續謀求擴大合作,攜手應對威脅」。
設立在日本駐韓使館前的少女像
近年來,由於慰安婦問題、獨島(日本稱竹島)之爭、二戰勞工賠償案等歷史問題,韓日關係本就跌入谷底。歷史問題會影響兩國在軍事上的互信,進而民間的對抗情緒更延伸至經濟領域。2018年還被爆出,韓國外交部招募的駐日本東京韓國大使館秘書官一職無人應聘,因為駐日工作「費力不討好」。
軍事上
美國一直想把日韓兩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同自己的綁在一起,技術上倒是不難實現,畢竟在美日韓三國的聯合反導演習中就可以摸索。真正的問題在於日韓之間沒有信任的基礎。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信任都沒有,那還賴在一起玩個啥?
2016年11月,日韓籤署協定可以繞過美國,直接共享有關軍事情報,這可是兩國建交以來的一個突破。不過,協議籤署後,日媒披露,韓國只在涉及朝鮮核項目與飛彈項目的領域與日本共享情報。2019年8月,韓國單方面廢除與日本達成的該協定。
作為回應,日本在2020年7月發布的新版《防衛白皮書》中刪除了「日韓在廣泛領域推進防衛合作」的相關表述,並稱「竹島」(韓國稱「獨島」)是「日本固有領土」。
圖說:韓國民眾在首爾的日本大使館前撕毀一面巨大的日本軍旗
韓國於2019年7月宣布建造新一代兩棲攻擊艦LPH-Ⅱ,設計及體量均向輕型航母靠攏,還將以F-35B作為艦載機。韓國從兩棲攻擊艦一步跨越到輕型航母,相對日本先下水「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再將其改裝成輕型航母來說,步子要大得多。
經貿上
2019年7月,G20峰會剛結束,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將限制向韓國出口用於製造電子設備的3種半導體核心原料。嫉惡如仇的韓國民眾立即在國內掀起了全面的「抵制日本貨」運動,進口日本汽車、啤酒、化妝品及電子產品大幅下降。
韓國政府也是一邊尋求替代方案,一邊加快了扶植國產化的腳步。但隨著2020年日本逐步放開管制,表面風光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對日本的依賴不降反增。
2020年8月,日韓經貿摩擦甚至還擴散到農產品領域。韓國計劃縮減國內日本稻米種植面積,並推廣種植本土大米品種。
圖說:G20大阪峰會期間,安倍與文在寅握手8秒後各自離開
甚至在疫情期間,韓國民間還發起向青瓦臺的請願:「堅決反對給日本援助口罩」,因為「毫無良心和道義的日本人會將我們的憐憫心扔進垃圾桶」。
日韓兩國玩不到一起的背後,除了歷史遺留問題,還在於兩國戰略重心的不同。
日本主要的戰略目標就是盯防中國,日本自認為切身利益與中國息息相關,把中國作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最好是藉助更多的力量來從多方面合圍中國。
拜登上任以後,安撫了最近的加拿大墨西哥小兄弟,協調了英德法小兄弟,問候了北約後,打了個跨洋電話給日本小兄弟,老調重彈「釣魚島作為《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對象」。而後日美防長也通話提到了釣魚島,再然後,日本外相與美國新任國務卿又通話提到了釣魚島。
看吧,三次提到釣魚島,日本還不上趕著往美國屁股上貼,心裡得意著自己可是美國在亞太最得力的一顆棋子呢!能打壓中國,又能幫到大哥,一舉兩得。
轉過頭,日本就開始了小動作。與往常不同的是,現在可不是日本一顆耗子屎,而是兩顆。從大洋彼岸來了脫歐之後的英國。
日本和英國最近膩歪著呢!
歐洲脫了群,成了眾矢之的,跑來亞洲攪混水。攪混水的第一步就是入群。2020年10月,英國和日本火速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已於今年1月生效,這可是英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重要一步。美國退群後,日本當起了CPTPP的大哥。
果不其然,1月30日,英媒爆出,英國正在尋求加入由11個亞太國家組成的CPTPP。
經濟上有譜了,軍事上的動作也加快了。3日,日本與英國舉行了「2+2」視頻會議,商討在東海和南海「加強安全合作」。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歡迎英國向西太平洋派遣「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並與日本自衛隊進行海上聯合演習。
相茂木敏充表示,他和英國外交大臣對局勢「持嚴重關切,反對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將英國海軍向西太平洋派遣航母編隊的行為描述成,「既顯示了我們主權,又顯示了我們進一步合作的願望」。
看吧,這是不是符合日本的套路,在數十年如一日與中國的對抗中,無數次的跌倒,吸取到的教訓就是:對抗中國不敢走到前面,不是攛掇美國,就是英國印度澳大利亞。
這些引狼入室的小把戲有哪一次是成了的?最終還不是從自己身上割肉。
與日本不一樣的是,拜登今天才打了電話給文在寅。依然老調重彈,「將進一步升級韓美同盟關係,儘快制定全面的對朝鮮戰略」。
朝鮮和朝核問題對拜登政府而言,是一個用來加強東亞同盟關係、不斷收緊對華圍堵的良好藉口。既然是藉口,拜登政府定不會真心推動半島無核化進程取得實質成果。就像過去川普政府一樣,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給韓國的虛多實少,
自韓戰開始,韓國的命運便被綁上美國的戰車。隨著美國不斷施壓,要求韓國加大韓美同盟針對中國的傾向,以及要小弟分攤更多軍費、購買更多裝備,在嘗試了諸多苦果後,韓國逐漸開始動搖。眼看著疫情期間大搖大擺不戴口罩到處亂竄、卻是韓國最早接種疫苗的駐韓美軍,韓國民眾的心裡可謂五味雜陳。
經貿高度依賴中國,在地緣上與中國並沒有大的、直接的利益衝突,韓國主要的戰略方向在於應對朝鮮,時刻提防著,畢竟朝鮮一折騰起來,韓國實在是沒精力也抽不出身來對抗一個更強大的東方巨龍。畢竟「薩德」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記憶猶新。除此之外,韓國需要的是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保持平衡。
因此,此次韓國在白皮書中刪除了中韓兩國2016年因「薩德」反導系統入韓引發矛盾的內容,寫入「韓中兩國為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於2017年文在寅就職第一年舉行韓中首腦會談」。
文在寅政府不傻,發展經濟提升國民生活水平才是根本。要在國內進行全面大刀闊斧的改革,頭頂著韓國前總統都無善終的陰雲,幹不好這一屆,可不是要下課這麼簡單。
2020年12月22日,中俄兩國空軍組織實施第二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時,韓國外交部「表示遺憾」。韓軍聯合參謀本部稱,中俄軍機均未進入韓國領空,而且中方事先向韓方通報了相關計劃。韓國空軍出動戰機應對,這是正常的戰術措施。
而日本方面表態卻不一樣。一名日本防衛省官員稱,中俄行動並未進入日本領空。接著他抱怨道,雖然國際法並未對防空識別區做出具體規定,然而依照國際慣例,外國軍機在進入他國防空識別區前通常會事先通報飛行計劃並告知飛入位置,而這次日本並未收到關於這次行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