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
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
同為亞洲文明古國的中國與印度
為何一直陷入邊界衝突的困境?
中印邊界衝突對兩國關係乃至亞太局勢
又有怎樣的影響?
中印邊境對峙現狀
據印媒報導,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在拉達克東部地區和錫金邦北部地區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雙方事後均向涉事地區增派了士兵。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事件表示,目前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外交、軍事溝通渠道是暢通的。
在中印的對峙事件中,川普6月初突然高調宣稱,美國願意調解和仲裁中印雙方的邊境爭端。
有分析認為,川普在為自己的選舉而考慮,因為印度裔美國人在過去十多年裡,人口翻倍增長,並且他們的收入在美國各族群中排名第一,社會影響力很大,是非常值得拉攏的票倉。
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支點,川普一直強力要加強美印關係。然而中印雙方卻不約而同地拒絕了川普的調停提議。
中國外交部的態度很明確,表示中印之間有完善的機制和渠道,雙方有能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兩國間的問題,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中印邊境問題的由來
印度是中國目前在陸地邊界上存有重大爭議的唯一國家。要解釋中印爭議的三段邊界,就必須回顧一段帝國的歷史。
中印邊境爭議的特殊性和解決的困難可謂大於中國與其它不少鄰國的領土爭議,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在近代史上,它起始於一個崛起的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對一個衰落的亞洲大帝國(大清帝國)的持續挑戰。
這一長達約百年的挑戰總是大英帝國所屬印度方面不斷進展,中國方面不斷後退。但這一挑戰因為1947年印巴獨立分治和大英帝國的崩潰幾乎嘎然而止,並以1951年中國與西藏高層領導達成17條協議、解放軍進駐西藏取代藏軍承擔國防責任開始改變對比態勢。
剛剛實現自己民族國家獨的一些印度民族主義者,當年似乎無法將大英帝國的遺夢徹底忘記,直到他們與來自北京的強硬對手面對面相遇。雙方的邊境戰爭將邊界爭議置於全球目光之下。
中印邊境三段爭議到底是哪三段?到底現在是誰入侵了誰的領土?要解釋清楚,必須從現實回到塵封的歷史記憶之中。
三段邊境和被忘卻的傳統線
中印兩國擁有共同邊界大約2000公裡,有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裡區域存在領土爭議,涉及西段、中段和東段三個部分。
其中,東段爭議主要為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在印度方面,1986年印度議會才設立的阿魯納恰爾邦,包括了藏南大部地區)。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西藏糧倉之稱。它還是六世達賴喇嘛出生地。在這裡,中國的解放軍曾經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擊潰印軍北方主力,但又在佔領兩個月後主動宣布停火,全部撤走。印度隨即重新佔領。中方認為爭議領土面積大約9萬平方公裡,比兩個臺灣島面積還大。目前全部為印度佔領控制。
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裡,分為四處,都在扎達縣中段,傳統習慣邊界線長約400公裡,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目前控制在印度手中,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裡,分為四處,都在扎達縣,包括:中國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衝、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區,共約2100餘平方公裡的領土。完全是印度獨立後繼承英帝國主義的衣缽,逐步蠶食中國領土所致。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裡,所謂詹森線很可能是偽造的,阿克賽欽地區屬於中國故土.西段,傳統習慣邊界線長約650公裡,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崑崙山口。中印邊界問題久遠複雜。中國方面強調,在過去數百年有一條「傳統習慣線」。這條「傳統習慣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印度阿薩姆平原。這條傳統習慣線向北到喜馬拉雅山脊,包括歷來屬於西藏(古代吐蕃)地方管轄的不少藏人居住地區。
目前中國控制的領土遠在傳統分界線以北地區,為何印軍仍認為中國軍隊侵入了印度呢?
大英帝國劃的三條線
論及1947年獨立建國的印度與中國的國境線,不能不回顧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史,以及大英帝國劃出的三條線:「詹森線」,「麥克馬洪線」和「馬繼業-竇訥樂線」。三條線的名字均為大英帝國官員。
這三條線與大英帝國蠶食入侵大清帝國的歷史,以及目前中印雙方主權爭議的現實有關。
19世紀印度次大陸,臥末爾帝國衰落後印度分裂成的數百個大小土邦王公國已經被當時在世界崛起的大英帝國一一收入囊中。直到1857年大英帝國殖民者才真正首次統一印度。
但北邊的西藏元代則早已臣屬北京。在明清兩朝,直到大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擊敗前,北京一直在加強對西藏的主權控制。
19世紀印度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開始逐漸不斷向北方推進以印度為中心的殖民擴張,包括在西北控制了歷史上藏族傳統居住區拉達克(目前為中印西段邊界印控地區),並劃了一條「詹森線」,將阿克賽欽全部劃入英屬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借道這裡將大英帝國的影響拓展到西藏和新疆。為了和北方的沙俄帝國爭奪新疆中爭取清帝國的支持,又向清政府提出分割阿克賽欽的「馬繼業-竇訥樂線」。
在中段,英軍向北佔領了西藏亞東要塞(中印中段邊界以北地區)。
20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加強了北進行動。之後與印度官員在印度東北方向中印傳統邊界以北劃出「麥克馬洪線」,將約9萬平方公裡藏南區域劃入英屬印度。
這三條線,不論是當年的大清帝國,還是中國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政府都不予承認。
印度1947年獨立後,認為自己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印度的遺產,「詹森線」以西和「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控制地區都屬於印度,一直是中國非法佔領的地方。
在中國解放軍於1951年進駐西藏前,西藏的部分高層領導人物傾向於不斷加強和印度及西方的關係而疏遠北京。這也成為影響中印劃界的政治因素。
印度一直到2003年才首次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
帝國崩潰後的新形勢
中印邊境爭議沒有因為大英帝國崩潰消失,相反,因為原屬大英帝國的印度、巴基斯坦1947年分別獨立,中印邊境爭議出現了新的格局性變化。
印度、巴基斯坦獨立伊始兩國間就發生了領土劃界爭議,隨即當年在中國西南部地區比鄰新疆、西藏地區的克什米爾發生了長達一年多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將克什米爾一分為二分別控制。
巴基斯坦沒有要求以「詹森線」為界,而是提出了以大英帝國政府1899年向大清帝國政府建議的「馬繼業-竇訥樂線」為基礎進行較為合理的劃界談判,等於承認中國對阿克賽欽大部和整個喀拉喀什河源的主權要求。中國和巴基斯坦在劃界問題上互惠互利進行談判,迅速達成了一致,解決了邊境分界問題。
而印度因為聲稱對整個克什米爾的主權,拒絕承認中巴劃界協議。
印度建國後堅持認為,中印不存在邊界爭議,包括東段麥克馬洪線和西段詹森線都是中印之間的「已定界」,所以認為「中國實際上已經侵佔大片印度領土」。自1947年獨立後,印度就開始搶佔中印邊境爭議地區,以造成既成事實。1954年,印度政府全面修改官方地圖邊境,並在中印邊界東段、中段、西段都不斷蠶食爭議地區,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北推進,中印兩國之間的邊境衝突日漸增多。
前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其《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說:「印度對待邊界爭端的基本方法,即印度所主張的領土,都應自動成為印度的領土」。中印雙方談判無法進行,最終引發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1962年,尼赫魯向印度軍隊發出「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口號,隨即自衛反擊戰爆發。雖然印度軍隊氣焰囂張,但我軍並不買帳。在人民解放軍的英勇突擊下,印度的戰爭優勢損失殆盡,最終戰爭以中國軍隊的勝利而結束。但是中國軍隊撤離後,印度又重新又佔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的9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中印邊界問題又顯得尤為重要。其後兩國進行了多次磋商,但因對邊界線的分歧較大,談判沒有成功。之後印度又不顧國際影響,一直在邊界問題上大做文章。1986年,印度在其佔領的邊界地區成立所謂的「偽阿魯納恰爾邦」,企圖分裂邊境地區,但印度的操作顯然是違背法律的,因此其險惡用心也註定是失敗的。
雖然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兩國又展開了談判,但結果仍然是不理想的,兩國的主要爭端地區仍然存在著爭議。在邊界東段,即所謂的印度錫金邦地區兩國圍繞金手指地區存在爭端,而在中段地區印度控制著巨哇,曲惹等2000餘平方公裡的土地,最後在西段地區中國控制著克什米爾以東的阿里地區,印度則控制著巴裡加斯的部分地區。中印兩國的聚焦點主要圍繞東西段邊境地區展開。
其實在爭議早期中國政府準備和印度進行友好的談判,甚至做出了「送東段保西段」的決定,無奈印度貪得無厭,最終導致了雙方的武裝衝突。近年來,印度又開始在邊境蠢蠢欲動,甚至挑起了洞朗地區的對峙事件。如果印度在無理取鬧的話,等待它的無疑將是噩夢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