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
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
同為亞洲文明古國的中國與印度
為何一直陷入邊界衝突的困境?
中印邊界衝突對兩國關係乃至亞太局勢
又有怎樣的影響?
本期《大新聞大歷史》為您帶來
中印邊界問題全解析
據印媒報導,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在拉達克東部地區和錫金邦北部地區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雙方事後均向涉事地區增派了士兵。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事件表示,目前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外交、軍事溝通渠道是暢通的。
在中印的對峙事件中,川普6月初突然高調宣稱,美國願意調解和仲裁中印雙方的邊境爭端。
有分析認為,川普在為自己的選舉而考慮,因為印度裔美國人在過去十多年裡,人口翻倍增長,並且他們的收入在美國各族群中排名第一,社會影響力很大,是非常值得拉攏的票倉。
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支點,川普一直強力要加強美印關係。然而中印雙方卻不約而同地拒絕了川普的調停提議。
中國外交部的態度很明確,表示中印之間有完善的機制和渠道,雙方有能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兩國間的問題,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人口和幅員大國,歷史文明同樣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兩國長期和平共處有著悠久而又深厚的友誼。而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期間,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也就是後來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向中國伸出了援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期中印進入政治蜜月期,兩國在國際舞臺上同聲共氣緊密合作,但1962年發生中印戰爭後,兩國關係陷入了冰封。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導火索,便是中印邊界喜馬拉雅山脈中的爭議地區。
1988年12月,時任印度總理拉甘地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中印兩國領導人均表示,願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2003年「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建立,會晤內容從原來的聚焦邊界問題擴大至整個中印關係。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上臺後,開始著手布局亞太再平衡戰略,而作為亞洲大國的印度由於其人口體量、發展潛力以及與中國的矛盾,印度和中國的關係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美國在軍費、技術和資金等方面不斷加大對印度的供應,自2008年以來印度從美國採購了超過一百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2009年,美國向印度出口了價值2.37億美元的武器,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0億美元。
2013年10月時任印度總理辛格訪問北京,兩國籤署了邊防合作協議,中國總理李克強說,中印共同利益要遠大於分歧,兩國政府有能力管控好邊界分歧,避免影響兩國發展大局。
201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首站來到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中方宣布將投資五十億美元在古吉拉特興建商業園區,習近平訪問印度期間,兩國同意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並重申要早日解決邊界問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透露,6月6日下午,中印兩軍在莫爾多邊境會談會晤站舉行了軍長級會談,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進行了磋商。
華春瑩透露說,中印雙方一致同意,要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共同努力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為雙邊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目前,中印邊境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雙方有意願、有能力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這真是,古今多少蒼茫事,前車歷歷未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