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風雲——中印邊界問題全解析

2021-03-02 鳳凰衛視

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

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

同為亞洲文明古國的中國與印度

為何一直陷入邊界衝突的困境?

中印邊界衝突對兩國關係乃至亞太局勢

又有怎樣的影響?


本期《大新聞大歷史》為您帶來

中印邊界問題全解析


據印媒報導,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在拉達克東部地區和錫金邦北部地區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雙方事後均向涉事地區增派了士兵。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事件表示,目前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外交、軍事溝通渠道是暢通的。

在中印的對峙事件中,川普6月初突然高調宣稱,美國願意調解和仲裁中印雙方的邊境爭端。

有分析認為,川普在為自己的選舉而考慮,因為印度裔美國人在過去十多年裡,人口翻倍增長,並且他們的收入在美國各族群中排名第一,社會影響力很大,是非常值得拉攏的票倉。

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支點,川普一直強力要加強美印關係。然而中印雙方卻不約而同地拒絕了川普的調停提議。

中國外交部的態度很明確,表示中印之間有完善的機制和渠道,雙方有能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兩國間的問題,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人口和幅員大國,歷史文明同樣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兩國長期和平共處有著悠久而又深厚的友誼。而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期間,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也就是後來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向中國伸出了援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期中印進入政治蜜月期,兩國在國際舞臺上同聲共氣緊密合作,但1962年發生中印戰爭後,兩國關係陷入了冰封。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導火索,便是中印邊界喜馬拉雅山脈中的爭議地區。

1988年12月,時任印度總理拉甘地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中印兩國領導人均表示,願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2003年「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建立,會晤內容從原來的聚焦邊界問題擴大至整個中印關係。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上臺後,開始著手布局亞太再平衡戰略,而作為亞洲大國的印度由於其人口體量、發展潛力以及與中國的矛盾,印度和中國的關係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美國在軍費、技術和資金等方面不斷加大對印度的供應,自2008年以來印度從美國採購了超過一百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2009年,美國向印度出口了價值2.37億美元的武器,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0億美元。

2013年10月時任印度總理辛格訪問北京,兩國籤署了邊防合作協議,中國總理李克強說,中印共同利益要遠大於分歧,兩國政府有能力管控好邊界分歧,避免影響兩國發展大局。

201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首站來到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中方宣布將投資五十億美元在古吉拉特興建商業園區,習近平訪問印度期間,兩國同意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並重申要早日解決邊界問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透露,6月6日下午,中印兩軍在莫爾多邊境會談會晤站舉行了軍長級會談,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進行了磋商。

華春瑩透露說,中印雙方一致同意,要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共同努力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為雙邊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目前,中印邊境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雙方有意願、有能力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這真是,古今多少蒼茫事,前車歷歷未能忘。

相關焦點

  • 邊境風雲——中印邊界問題的來龍去脈
    中印邊境對峙現狀據印媒報導,中印兩軍曾於5月上旬在拉達克東部地區和錫金邦北部地區發生兩次「短時間」對峙,雙方事後均向涉事地區增派了士兵。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事件表示,目前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外交、軍事溝通渠道是暢通的。
  • 觀察 | 洞朗中印邊界對峙:一個洞察龍象之爭的地方
    中印軍隊此次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超過一個月,雙方都在增兵,緊張還沒有緩和跡象,更有可能升級。中國外交部再三呼籲印度軍隊撤出中國邊界,但印度軍方聲稱,準備打一場持久戰。印軍悍然越界,究竟出於什麼戰略動機?中印邊界爭端為何轉趨激烈?兩國的較量會否演變為戰爭?今晚9:40《皇牌大放送》將為您播出《洞朗戰雲——中印邊界對峙全解析》。
  • 中印邊境問題的來龍去脈
    8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答記者問時,對印度的這一做法進行了回應:「中方一直反對印方將中印邊界西段的中方領土劃入印行政管轄範圍。這一立場是堅定、一貫的,從無任何改變。近日印方以單方面修改國內法律的形式,繼續損害中方的領土主權,這一做法不可接受,也不會產生任何效力。我們敦促印方在邊界問題上謹言慎行,嚴格遵守雙方達成的相關協定,避免採取導致邊界問題進一步複雜化的舉動。」
  • 吳啟訥:中印邊界問題的回顧與展望
    2020年6月中印邊境對峙地區示意圖 目前世界上對於中印邊界問題有真正了解的人很少,即使是不抱偏見的人,看地圖時的第一感覺仍是「在中印邊境爭議裡,印度是更為佔理的一方」。這種感覺,源於近代以來一般人認為世界各國的自然邊界都是依照河流或者是山脈的稜線來劃分的印象。因此,中印邊界爭議裡的東段部分,印度佔領區位於喜馬拉雅山稜線的南半部,很多人便直覺認為其為印度所屬。然而,持這種看法的人不知不覺間就抱持了雙重標準,事實上,在中印邊界西段地區,中國的邊界根本未及喜馬拉雅山麓。可見現代人在認知上普遍具有「現代刻板印象」與「雙重標準」,而且這些認知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 這家香港媒體試圖炒熱中印邊界問題,結果被打臉
    首先,隆子縣是非爭議地區,即使按照印度對邊界的主張,它也完全是中國領土。在那裡搞不搞採礦開發,完全是中國主權內的事務。中印邊境地區的問題與南海事務長時間以來形成了不同的邏輯,把它們進行對比是讓人覺得有點怪的生拉硬扯。
  • 藏南的軍事政治現狀及中印邊界戰爭回聲
    一場已經過去半個世紀的邊界戰爭,最終沒有解決邊界爭端,達到應有的目的,留下了國土實際淪喪,而邊境未獲安寧的現狀。
  • 中印邊界紛爭的真實過程
    意思是中印是兄弟,並且印度還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所以在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和印度有一段「蜜月期」,但英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埋下了禍根。 02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裡,分為東、中、西三段。用地圖來標註的話大致是這樣的。
  • 1962與2020:中印邊界的恩怨情仇
    這裡我想把中印邊界的前世今生和恩怨情仇做系統的乾貨梳理。可以說,中印兩國近一個世紀的恩怨情仇,都逃不過邊界線爭端。 中印邊界的前世今生中印邊界全長約3000多公裡,分西、中、東三段。兩國邊界從未正式劃定過,但根據歷史行政管轄所及,自東向西中印邊界傳統以喜馬拉雅山南麓、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為界,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但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而且都有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複雜背景。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擴張,開始人為打破中國與印度的傳統邊界,染指了中國西藏和新疆等地區。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衝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 先驅評論 炒作中印邊界摩擦沒有意義
    中印解決邊界矛盾摩擦的機制是完善的。印度數任總理對維護中印邊境地區和平穩定都有信心,認為儘管兩國有尚未解決的問題,但由於雙方的共同努力,中印邊境地區過去數十年來從沒有響過槍聲,是世界上最和平安寧的邊境地區之一。
  • 中印邊界「一觸即發」?這個信號很重要!
    不過印度媒體們更多是帶著點瑟瑟發抖的自問自答:「中印要發生新的戰爭了嗎?」「沒有、不會、不可能。」事實上,印度與中國在邊境地帶發生對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5月18日,媒體報導稱,印方在中印邊境實控線西段、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修建邊境公路和橋梁。
  • 美國情報視野中的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
    在中印邊界戰爭結束後,美國情報部門又持續針對中印邊界衝突的由來、中印關係變化以及中印再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等方面,進行了較多的總結、研究和分析,可集中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關於中印邊界問題的緣起和現狀的分析。
  • 中印邊境為何衝突不斷?
    這是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之後,兩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對峙。「固有的傳統地緣戰略思維給印度帶來巨大影響。」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翠萍告訴本刊,印度總是希望維持地理上的優勢,不想在陸地邊境上再次吃虧,「這是它的一次機會」。中印邊境衝突不斷,談判始終踟躕不前。
  • 馮學榮:中印邊界爭端是怎麼回事?
    再後來,到了1913年,這時已經是民國二年了,當時英國有個外交家,名叫麥克馬洪,他想解決邊界的問題,於是,他草擬了一條中印邊界線,然後,他叫上當時西藏的實際行政負責人(藏人)、還有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陳貽範,在印度一個叫「西姆拉」的地方,開了一個會。
  • 中印邊境的印度軍力報告
    中印邊境的印度軍力報告 中印邊境的緊張情況事實上並未得到緩和,而是隨時有加劇的可能
  • 中印邊境對峙有了新進展
    即使本周會談沒完全解決問題,接下來的會談也會解決,因為多年來兩國領導人顯然採取了抑制任何直接軍事衝突可能性的政策。目前,中印兩軍已展開對話。雙方都表示,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是穩定的、可控的,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外交、軍事溝通渠道是暢通的。相信雙方通過談判協商,可以妥善解決兩國間的問題。
  • 外交部:中印邊境衝突的來龍去脈
    趙立堅: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今年4月以來,印度邊防部隊單方面在加勒萬河谷地區持續抵邊修建道路、橋梁等設施。中方多次就此提出交涉和抗議,但印方反而變本加厲越線滋事。
  • 中印邊界談判首次提到這四個字——
    文 | 資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原文首發於2018年11月26日,標題為《銳參考 | 王毅帶隊!中印邊界談判首次提到這四個字——》。1也許,僅從「第21次會議」的字樣,還無法判定這場會談的舉足輕重。
  • 中印邊界仍緊張對峙,巴基斯坦與印度交上了火!
    7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漢堡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  而觀察一段時間以來的國際形勢,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印邊界問題」是金磚國家中的兩大力量——中國和印度,無法迴避的「挑戰」之一。  同樣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個問題上中印態度的迥然。
  • 印度戰略誤判引爆中印邊境衝突,終將自食其果!
    但考慮到不丹外交被印度操控這個事實,中國其實只與印度一國沒有解決陸地邊界問題。這主要是由於中印邊界問題極其複雜。中印邊界問題的複雜性是由歷史決定的。中印邊境線綿延1700餘公裡,因雙方邊境劃分未達成共識,兩國領土存在爭議的區域達13萬平方公裡,比福建省的面積還要大。中印邊境線一般分為東、中、西三段,其中面積最大的爭議地區就是東段的藏南地區了。
  • 【解局】邊境鳴槍後中印外長會晤,傳遞了什麼信號?
    在這場被媒體稱作「緩解當前中印邊境實控線緊張局勢的關鍵一晤」中,兩國外長就中印邊境形勢發展達成五點共識,共同表達了不讓兩國分歧上升為爭端、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的願望。 一再趨緊的中印邊境局勢,是否會由此緩和?9月10日,王毅在莫斯科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期間會見印度外長蘇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