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受訪專家對「偶爾治癒」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深化,老年抑鬱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將愈發凸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末,國內 60 歲及以上人口約有 2.54 億,佔總人口的 18.1%,這意味著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
根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預測數據,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比例雙雙達到峰值。
而今年發表於《中國循證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對 2010 年至 2019 年中國老年人群抑鬱症的患病率進行 meta 分析,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抑鬱症患病率為 25.55 %,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北方患病率高於南方,農村患病率高於城市。
這與燕江陵的臨床觀察一致。目前老年抑鬱患者的就診比例不高,在患病率較高的農村,有為數眾多的老年抑鬱患者未被識別。而與此成相關的,是國內精神疾病資源的匱乏與分布不均。
燕江陵舉例說,北京周邊的省份如內蒙古、河北等精神類疾病醫療專科資源較少,部分病人於是選擇來京看病。
家在北京的王建國也說,他在陪妻子就診時,碰到許多從其他省份來的病人和家屬。「有內蒙古、陝西、山西、東三省的,都大老遠過來。」
在精神專科類醫療資源匱乏且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受訪專家均向「偶爾治癒」表示,需加強基層精神疾病機構的建設。
陳樹林認為,有關部門需要為老年抑鬱症的診療提供更多的醫療資源。他指出,社區醫生、村醫在識別和處理老年抑鬱症這件事情上,可以起到關鍵作用。
「很多出現症狀或病情較輕的老人,都不會去專科醫院就診。這時候,基層的篩查、處理就顯得很重要。」陳樹林說,「具體到識別和處理方面,社區醫生、村醫可以根據有關指南來處置。經過培訓,他們能承擔起這一公共衛生責任。」除此之外,針對這一疾病的「去汙名化」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老年人抑鬱被忽視也是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一個映射。對於「變老」,我們準備不足。
燕江陵說,目前社會各方對於老齡化的加速所做的心理建設不足,不僅一些老年人沒準備好迎接老年生活、適應新的養老方式,家屬也同樣如此,所以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和關心。
一方面是老人本身。「一個是身體的衰老他不接受,一個是得了病他不接受。」一方面是子女。「對於老人的心理狀況不了解,發生了變化以後沒有及時察覺,就一如既往地還把他們當年輕時候對待。」
不同專家指出,除了應定期就醫、維護好生理功能外,「積極老齡化」對於防止老年人抑鬱也很關鍵。這既包括,老年人自己依據興趣愛好安排日常活動,獲得價值感、減少孤獨感,也包括人至老年,遇到喪偶、突患重大疾病、生活角色改變、居住環境變遷等諸多問題時,家屬的理解與陪伴。
「在國內的大環境裡,沒有人說主動地去迎接老年,一方面是中國本身變化比較快,一方面這方面的教育確實比較少。」燕江陵說。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患者及家屬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