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在大陸時期推行過兩次軍銜制度,到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各軍師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剿總司令等高級將領均配有相應的將官軍銜。而在國軍部隊的各種高級軍銜中,最特別而又不好理解的一種,當屬「中將加上將」。到底是中將,還是上將?職權有多大?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軍銜。
這一軍銜名義上仍屬於中將,但實際可被理解為國民黨上將的「入門款」,也就是準上將。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上將陣營有4種細分。第一種是特級上將,就一個人;第二種為一級上將,都是早期各派系大佬,如李宗仁、閻錫山、程潛等,或中央軍的元老級人物、參謀總長級將領;第三種是二級上將,多為實力或者資歷稍遜的地方軍閥,如傅作義、劉文輝、鄧錫侯,再加上資歷較深的中央系名將如劉峙、湯恩伯等;最後就是中將加上將,和二級上將一樣佩三星肩章,享受二級上將待遇,只是聽起來比較拗口。
之所以出現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軍銜,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實行的上將名額限額制,導致一部分高級將領無法及時從普通的中將軍銜獲得晉升。國軍有接近1000名中將,但到了這一級基本就是瓶頸,連杜聿明這樣多次擔任戰區長官的將領,到48年淮海戰役時也不過是個中將,最後當了俘虜。所以不管實力多強,再往上只好先掛一個中將加上將之名,享二級上將之實。一旦正規上將員額開缺(比如有人病故),再補為二級上將。
這一軍銜的職權有多大,也不能一概而論。首先軍銜就不是一種職務,而更多是軍隊內資歷、地位的象徵,只能對職務進行大致匹配。有的軍權在握,未必軍銜高,因為資歷不夠深;而有一些軍銜是為了拉攏地方軍閥派系才授予的,實際獲得軍銜者軍權、職務十分有限。大陸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權力最高的將領非一人莫屬,就是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西北最高軍政長官)胡宗南。此人是黃埔學生身份出身的國軍將領中,唯一一個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前就獲得「中加上」軍銜的人。眾所周知胡宗南是老蔣的愛將,國民黨在大陸作戰時有四大剿總,如果有第五個,那就是西北王胡宗南統率的西北國民黨中央軍集團,總兵力高達24萬人,相當於一個集團軍群。而在抗戰兵力巔峰期,胡宗南麾下甚至有接近50萬人,是國軍最重要的軍事集團之一。
當然,也有一些中將加上將軍銜的獲得者,真實地位遠不如胡宗南這種黃埔嫡系。比如川軍系統的王陵基,此人在解放戰爭後期被俘,後來死在了功德林戰犯管理所。論軍權,即便在川軍當中他也不是楊森、劉湘、鄧錫侯這種能獨當一面的角色。但是資格老,蔣為了平衡派系,王陵基在解放前是國民黨中將加上將軍銜,手下並沒有多少部隊。作為地方大佬,也不是所有的中將加上將都像王陵基這樣有名無實,西北彪悍軍閥馬步芳,也是匹配這一軍銜。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更多精彩推薦:
1955年授銜時,此人沒有任何職務,為何被授予中將軍銜?
我軍唯一被授銜5次的傳奇將軍,38年間,從上尉晉升至上將軍銜
55年授銜時,軍委讓他自己填寫軍銜,他寫下「中將」,領導卻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