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雨欲來
1.1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1.1.1 同途殊歸——明治維新VS洋務運動
公元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之後,中國與英、法、俄、美等列強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在同一時期,與中國僅一海之隔的日本仍然處於閉關鎖國狀態。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十幾年後的1853年,馬休.佩裡準將率領的美國艦隊,僅僅只用了四艘軍艦,也一樣打開了日本的國門。由於這四艘軍艦都是通身漆黑,且航行中冒著滾滾黑煙,所以歷史上把這次事件叫做「黑船來航」。
這並不是一支多麼強大的艦隊。佩裡準將的旗艦「薩斯奎漢那」號排水量只有2450噸,驅逐艦「密西西比」號也僅僅1692噸,其餘兩隻武裝帆船「普利茅斯」號和「薩拉託加」號也就1000噸左右,艦隊大炮加起來只有65門。但就是這樣一支不起眼的艦隊,最終改變了日本的命運。
1854年3月12日,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被迫與美國籤訂了《日美神奈川條約》,又名《日美和親條約》。名字雖然為「和親」,看起來既和諧又溫馨,但卻屬於地地道道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日本開放通商口岸、美國在日本設立領事館、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一句話,閉關鎖國長達600年的日本和平開國。和中國被槍炮武力開國相比,日本的遭遇不算悲慘,但結局相同。
西方列強就像一群蒼蠅,聞到美國在日本攤上了這麼好的事之後迅疾蜂擁而至。在之後短短的幾個月裡,日本先後與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等國籤訂了類似的「和親」條約。1858年,美國又逼迫幕府政府籤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馬上荷蘭、俄國、英國、法國也立即強迫日本籤署了類似的條約。1866年,日本又被迫與上述國家籤署了《改稅議定書》。可以說,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西方列強取得了之前在中國通過武力所獲得的幾乎所有特權。
就這樣,當時亞洲遠東地區僅有的兩個獨立國家中國和日本都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與列強的妥協使得當時的幕府成為日本民眾的眾矢之的。在日本民間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尊王攘夷」運動,繼而發展為武裝暴動。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1863年的6月25日,7月8日和7月11日,日本著名強藩「長州藩」的武士就先後炮擊了美國、法國、荷蘭的商船和軍艦,這些舉動無疑當即遭到了這些國家強力的武裝鎮壓,是為「下關戰爭」。
隨後在1863年8月,英國與日本另一個強藩「薩摩藩」爆發了「薩英戰爭」,在以往一向無敵的英國艦隊卻在小河溝翻了船,遭受重大損失。儘管最後取得了勝利,但英國軍艦被重傷一艘,輕傷兩艘,艦長、副艦長以下共陣亡63人,日軍連傷者加起來才17人。當時的世界老大英國人大丟面子。率先開炮擊中英艦的那名炮手後來大大有名,他就是日本陸軍的第一位元帥大山巖。給他搬炮彈的兩個人名氣也不小,一位叫山本權兵衛,公認的「日本海軍之父」。另一位叫東鄉平八郎,後來官至聯合艦隊司令官、軍令部部長等職,在隨後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都屬於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雖然最後還是以日本認輸賠款了結,但是這些強藩已經看到在日本當時的條件下,「攘夷」似乎行不通。既然如此那麼就「尊王」吧,先把內部的事情做好。
在外有列強和內有「尊王攘夷」運動的雙重壓力之下,腐敗恰如清政府的幕府被迫聲明尊崇天皇敕令攘夷。日本天皇終於走到了歷史的前臺。其實,在幕府統治的晚期,列強有什麼事都找幕府,根本不知道在幕府的背後還有什麼日本天皇的存在。
在日本長達數百年的幕府時期,天皇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
位。一方面,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是大和民族的象徵乃至現身人間的神。另一方面,他並不掌握權利,實際權利掌握在幕府的將軍手裡。據說明治天皇他爹孝明天皇有一次心血來潮想做幅畫,竟然買不起畫畫用的宣紙,其窘迫狀由此可見一斑。
內憂外患之下,日本的一些力量較強的藩如前面提到的薩摩藩和長州藩開始聯合共同倒幕。1967年1月,孝明天皇暴斃身亡,年僅14歲的睦仁即位,此即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天皇」。「明治」一詞取於《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含義是天皇黎明即上朝聽政,取「奮發有為」之意。
1867年11月,明治天皇向薩摩、長州和安藝三藩下達討幕密敕,倒幕戰爭拉開序幕。到1868年4月,倒幕軍隊和平接收江戶,延續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滅亡,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引退不再過問政治。不過也好,慶喜一直活到了1931年才離世,足足活了77歲,是所有幕府將軍中最高壽的一位。
此時的日本呈現出一派百廢待興的景象,一批傑出的政治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施展才華,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維新三傑」。當時的西鄉隆盛40歲,大久保利通37歲,木戶孝允34歲,都正值當打之年。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京都舉行了祭天儀式,宣布了「五條誓約」: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三、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在隨後的諭示中,睦仁更是提出「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歷時30年的「明治維新」就此拉開了序幕。明治維新提出的三大口號是「殖產興業、文化開明、富國強兵」。
與此同時,在海的那一面,歷經了太平天國、捻軍之亂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之痛的滿清政府也似乎意識到了前途的危機。一些有識之士,如恭親王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也開始嘗試革新祖宗之法,史稱「洋務運動」。
詳細敘述這兩場長達數十年的革新運動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在這裡我們僅以一些簡單的數據和事例做一些淺顯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