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1)

2021-03-05 東方文化號

1 山雨欲來

  1.1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1.1.1 同途殊歸——明治維新VS洋務運動

  公元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之後,中國與英、法、俄、美等列強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在同一時期,與中國僅一海之隔的日本仍然處於閉關鎖國狀態。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十幾年後的1853年,馬休.佩裡準將率領的美國艦隊,僅僅只用了四艘軍艦,也一樣打開了日本的國門。由於這四艘軍艦都是通身漆黑,且航行中冒著滾滾黑煙,所以歷史上把這次事件叫做「黑船來航」。

  這並不是一支多麼強大的艦隊。佩裡準將的旗艦「薩斯奎漢那」號排水量只有2450噸,驅逐艦「密西西比」號也僅僅1692噸,其餘兩隻武裝帆船「普利茅斯」號和「薩拉託加」號也就1000噸左右,艦隊大炮加起來只有65門。但就是這樣一支不起眼的艦隊,最終改變了日本的命運。

  1854年3月12日,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被迫與美國籤訂了《日美神奈川條約》,又名《日美和親條約》。名字雖然為「和親」,看起來既和諧又溫馨,但卻屬於地地道道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日本開放通商口岸、美國在日本設立領事館、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一句話,閉關鎖國長達600年的日本和平開國。和中國被槍炮武力開國相比,日本的遭遇不算悲慘,但結局相同。

  西方列強就像一群蒼蠅,聞到美國在日本攤上了這麼好的事之後迅疾蜂擁而至。在之後短短的幾個月裡,日本先後與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等國籤訂了類似的「和親」條約。1858年,美國又逼迫幕府政府籤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馬上荷蘭、俄國、英國、法國也立即強迫日本籤署了類似的條約。1866年,日本又被迫與上述國家籤署了《改稅議定書》。可以說,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西方列強取得了之前在中國通過武力所獲得的幾乎所有特權。

  就這樣,當時亞洲遠東地區僅有的兩個獨立國家中國和日本都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與列強的妥協使得當時的幕府成為日本民眾的眾矢之的。在日本民間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尊王攘夷」運動,繼而發展為武裝暴動。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1863年的6月25日,7月8日和7月11日,日本著名強藩「長州藩」的武士就先後炮擊了美國、法國、荷蘭的商船和軍艦,這些舉動無疑當即遭到了這些國家強力的武裝鎮壓,是為「下關戰爭」。

  隨後在1863年8月,英國與日本另一個強藩「薩摩藩」爆發了「薩英戰爭」,在以往一向無敵的英國艦隊卻在小河溝翻了船,遭受重大損失。儘管最後取得了勝利,但英國軍艦被重傷一艘,輕傷兩艘,艦長、副艦長以下共陣亡63人,日軍連傷者加起來才17人。當時的世界老大英國人大丟面子。率先開炮擊中英艦的那名炮手後來大大有名,他就是日本陸軍的第一位元帥大山巖。給他搬炮彈的兩個人名氣也不小,一位叫山本權兵衛,公認的「日本海軍之父」。另一位叫東鄉平八郎,後來官至聯合艦隊司令官、軍令部部長等職,在隨後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都屬於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雖然最後還是以日本認輸賠款了結,但是這些強藩已經看到在日本當時的條件下,「攘夷」似乎行不通。既然如此那麼就「尊王」吧,先把內部的事情做好。

  在外有列強和內有「尊王攘夷」運動的雙重壓力之下,腐敗恰如清政府的幕府被迫聲明尊崇天皇敕令攘夷。日本天皇終於走到了歷史的前臺。其實,在幕府統治的晚期,列強有什麼事都找幕府,根本不知道在幕府的背後還有什麼日本天皇的存在。

  在日本長達數百年的幕府時期,天皇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

位。一方面,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是大和民族的象徵乃至現身人間的神。另一方面,他並不掌握權利,實際權利掌握在幕府的將軍手裡。據說明治天皇他爹孝明天皇有一次心血來潮想做幅畫,竟然買不起畫畫用的宣紙,其窘迫狀由此可見一斑。

  內憂外患之下,日本的一些力量較強的藩如前面提到的薩摩藩和長州藩開始聯合共同倒幕。1967年1月,孝明天皇暴斃身亡,年僅14歲的睦仁即位,此即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天皇」。「明治」一詞取於《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含義是天皇黎明即上朝聽政,取「奮發有為」之意。

  1867年11月,明治天皇向薩摩、長州和安藝三藩下達討幕密敕,倒幕戰爭拉開序幕。到1868年4月,倒幕軍隊和平接收江戶,延續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滅亡,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引退不再過問政治。不過也好,慶喜一直活到了1931年才離世,足足活了77歲,是所有幕府將軍中最高壽的一位。

  此時的日本呈現出一派百廢待興的景象,一批傑出的政治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施展才華,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維新三傑」。當時的西鄉隆盛40歲,大久保利通37歲,木戶孝允34歲,都正值當打之年。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京都舉行了祭天儀式,宣布了「五條誓約」: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三、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在隨後的諭示中,睦仁更是提出「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歷時30年的「明治維新」就此拉開了序幕。明治維新提出的三大口號是「殖產興業、文化開明、富國強兵」。

  與此同時,在海的那一面,歷經了太平天國、捻軍之亂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之痛的滿清政府也似乎意識到了前途的危機。一些有識之士,如恭親王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也開始嘗試革新祖宗之法,史稱「洋務運動」。

  詳細敘述這兩場長達數十年的革新運動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在這裡我們僅以一些簡單的數據和事例做一些淺顯的解釋。

相關焦點

  • 美劇經典《太平洋戰爭》1-2
    2010年,史匹柏、湯姆·漢克斯製作了一部二戰題材電視劇連續劇:《太平洋戰爭劇集是以三個真實的海軍陸戰隊員萊基(詹姆斯·貝吉·戴爾飾)、斯萊治(約瑟夫·梅澤羅飾)和巴斯隆(喬恩·塞達飾)的視角展現整個太平洋戰場,情節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役。本公號自今日起,連續播放《太平洋戰爭》,共十集,每日兩集。先來感受一下片頭。
  • 太平洋戰爭:美日1:10的傷亡比背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後,美國正式參戰,歷時近四年的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
  • 電影《太平洋戰爭 The Pacific 》全集1-10
    你不多見的電影《太平洋戰爭》:1942年,瓜達卡納爾島,美軍陸戰第1師佔領了該島上的日軍機場,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上的戰略對日大反攻。
  • 《不一樣的太平洋戰爭》第三章(1)
    嘛,總之就是這4分之1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快得出奇。歐洲自不用說,古德裡安的閃電戰把整個歐洲都打懵了,在閃電戰的威力下,盟軍往往來不及防守便已經潰敗,對所有人來說往往一個晚上便變了天下,時間自然過得快。      在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區的戰事進入還處在戰略相持階段,沒什麼大事發生,從軍事的角度而言也算過得快。
  • 太平洋戰爭 (35)
    俄國增援部隊正從歐洲源源不斷開往遠東,對於日方而言兵力不足的劣勢越來越明顯,戰爭曠日持久對日本愈發不利。      對於陸軍來說,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儘快攻佔旅順,把圍困旅順的第3軍解脫出來,解除後顧之憂。同時以第3軍北上充實陸戰主力,集中所有力量與俄軍決戰,以期儘快結束戰爭。   相比於俄國陸軍的不斷增援,更壞的消息接踵而至。
  • 太平洋戰爭 (52)
    親德派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大後臺,他就是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前從1933年到1941年擔任了八年軍令部長的伏見宮博恭王。      1886年4月,年僅12歲的伏見宮就進了「海兵」16期,可是9月份就因受不了學校對皇族的照顧毅然退了學,遠赴德國弗倫斯堡海軍學院留學。
  • 太平洋戰爭︱貝裡琉:被遺忘的地獄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本希望和好友西德尼.菲利普一起參軍,但因為身體原因錯失了機會。養好身體的斯萊奇於1942年5月高中畢業,他原本已經被馬裡恩軍事學院錄取,但為了不錯過戰爭,他選擇了直接加入海軍陸戰隊,被分配到第一師第五團第三營K連,成為了一名迫擊炮手。
  • 太平洋戰爭 (27)
    這標誌著日本已經基本作好了對俄戰爭的準備。  日本確信,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建成之前儘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滿洲的戰爭對自己最為有利。儘管國內也有部分人士反對戰爭,但他們的力量遠不足以制止戰爭的爆發。從日本內部而言,發動戰爭已經成為必然。  1890年以後,俄國國內階級矛盾激化,暴亂不斷,沙皇也企圖通過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本國人民的視線。
  • 橡樹 | 太平洋戰爭,日本南方軍的出擊
    太平洋戰爭態勢略圖1941年11月5日,日本天皇及日本軍政高層在御前會議做出決定,擬在當年12月初,一旦日美和談失敗,將對美、英在太平洋及亞洲區域目標發動全面進攻。即1941年11月的南方軍,1942年10月升格關東軍為總軍,1945年為實現本土決戰計劃而成立第1、第2兩個總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夜,按照日軍設計,南方軍編成大約40萬作戰部隊。
  • 太平洋戰爭初期,被迅速逐出太平洋海域的英國皇家海軍
    太平洋戰爭初期,被迅速逐出太平洋海域的英國皇家海軍原著 :[英] 大衛•霍布斯譯者:張宇翔談到太平洋戰爭時,人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美日這兩個主角,而擁有戰前和戰後第二強海軍的英國則往往為世人所忽略 1939 年戰爭在歐洲爆發之後,派遣一支強大艦隊前往新加坡的希望日趨渺茫,但基於日本以德國盟友的身份加入戰爭的可能,英國參謀長們依然制訂了一系列應急計劃以應付這一調動之需。 1941 年6 月,德國入侵蘇聯,解除了蘇聯從北方對日本的威脅,日本遂得以集中力量,執行對華以及所謂「南方資源地」的戰爭。
  • 太平洋戰爭與諾曼第登陸
    我以前給大家介紹過,美軍在太平洋上跳島時,各個島上最開始的狀態,曾經是「每十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名日軍」。而反過來,在地堡裡的日軍,面對蜂擁而來的美軍,一槍,有可能消滅不止一名。這麼看起來,所謂「外行談戰術、內行談後勤」,實在是此言不虛。難怪孔明說到曹操都是「他平生慣斷他人糧道」。沒有大規模的後勤運補能力,打仗,只能是鏡花水月。
  • 太平洋戰爭中的M4A2謝爾曼坦克
    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M4A2謝爾曼坦克,在面對日軍坦克時,火力裝甲機動有很大優勢,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的美國海軍已經奪取大部分制海權和制空權,再分割包圍各個島嶼與頑強抵抗的日軍作戰,由於日軍抵抗意志和決心,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讓我們回到那個殘酷的年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著名電影《父輩的旗幟》《風語者》及電視連續劇《太平洋戰爭》從電影中了解這場戰爭
  • 太平洋戰爭(四):決戰中途
    在東京被轟炸的第二天,就有500架戰機從太平洋戰場返回日本列島,保衛本土領空。同一天,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公開向天皇謝罪,並悄悄地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下一步行動,那就是佔領中途島。山本的意圖,不僅在於佔領這個太平洋上的戰略咽喉要地,更想把美軍太平洋艦隊誘進包圍圈,一舉殲滅。
  • 太平洋戰爭 (51)
    儘管此時他們還只是跑龍套的角色,但都會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成為主角。   早在1929年6月28日,海軍大臣岡田啟介就得到了內閣關於倫敦談判的「三原則」:一是水面輔助艦總噸數為美國的7成;二是在一萬噸級、主炮口徑203毫米的重巡洋艦必須達到美國的7成;三是潛艇保持現有的7.8萬噸。
  • 二戰太平洋/太平洋戰爭 精彩推薦(在線觀看)
    1942年,瓜達卡納爾島,美軍陸戰第1師佔領了該島上的日軍機場,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上的戰略對日大反攻。
  • 太平洋戰爭,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作死的? 小歷史
    雖然一直到1943年,太平洋戰場所消耗的物資仍然只佔盟國全部戰爭消耗的15%——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名副其實的副戰場——但是毫無疑問,太平洋戰爭從根本上塑造了遠東的現代格局,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它比遠在歐洲的二戰主戰場更加重要。偷襲珍珠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把深陷孤立主義的美國拉到世界帝國的位面,只有日本人才有這樣愚蠢的膽量,去招惹遠遠強於自己的國家。
  • 影視最貴二戰美劇《太平洋戰爭》在線看
    1942年,瓜達卡納爾島,美軍陸戰第1師佔領了該島上的日軍機場,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上的戰略對日大反攻。三個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萊基、斯萊治和巴斯龍在太平洋上經歷了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上,日本陸軍驕橫狂妄,對美軍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期間不乏使用自殺式的襲擊。
  • 【泉蒙】《太平洋戰爭》歷史細節詳解(一)
  • 圖解電視劇《太平洋戰爭》第二集
    然而日軍頂著美軍的重機槍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衝鋒。四個月的不斷對攻中,精疲力竭的的海軍一師撤離瓜達卡納爾島。而初登瓜島時隊友之間相互幫助的畫面依舊曆歷在目,離開時卻變得迥然一身。感謝您抽出時間觀看我們的微信,戰爭帶來的肉體傷害也許不算什麼,那神經上的衰竭又該怎麼辦呢?回到墨爾本的士兵們又會開始什麼樣的生活?
  •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救生裝備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其各類救生用品均為本國生產。然而「救生」一詞即意味著有被俘可能,這與日本社會和軍隊僵硬的俘虜觀念衝突,其結果就是這些技術水平本來就略顯落後的救生裝備在需要的時候甚至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不但損失了人命還白白浪費了人工和資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