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架構的本質及落地

2021-02-19 技術瑣話

架構的本質,是利用分、合、打散、重組等技術手段,對系統進行有序化重構,以達到減少系統「熵」的過程,使系統得以不斷進化。即使你不需要在一線「擼」代碼,多了解一些架構原則和思想,感受經典架構背後的哲學與思想,也會對技術視野的提升大有益處。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中臺架構。

中臺架構,是阿里巴巴提出並且發揚光大的一種企業架構治理方法論。阿里巴巴中間件團隊給中臺架構做過一個定義:

中臺架構,是將企業的核心能力隨著業務不斷發展以數位化形式沉澱到平臺,形成以服務為中心,由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構建起數據閉環運轉的運營體系,供企業更高效地進行業務探索和創新,實現以數位化資產的形態構建企業核心的差異化競爭力。

中臺架構的底層邏輯是平臺思維。平臺是指連接兩個以上的特定群體,為他們提供互動交流機制,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並從中贏利的商業模式。馬歇爾在《平臺革命》一書中對平臺進行過描述:「匹配用戶,通過商品、服務或社會貨幣的交換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平臺的理念。

阿里巴巴的中臺主要體現為由業務中臺和數字中臺構成的雙中臺,並肩扛起了所有前臺業務。業務中臺將後臺資源進行抽象包裝整合,轉化為前臺友好的、可共享的核心能力,實現了從後端業務資源到前臺易用能力的轉化。

數據中臺從後臺及業務中臺將數據導入,完成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產品化包裝過程,構成企業的核心數據能力,為前臺基於數據的定製化創新和業務中臺基於數據反饋的持續演進提供了強大支撐。

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相輔相成、互相支撐,一起構建起了戰場上強大的後方炮火群和雷達陣,如圖所示。

企業中臺架構圖

 中臺架構解決的問題

簡單地說,中臺架構是解決企業複雜生態中協作問題的方法論。中臺架構的目標是:通過中臺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讓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協作效率;通過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標準和規範,來做具體的項目實施。中臺治理方法的原則是:集中管控,分布式執行。

 中臺架構的定位問題

定位就是清楚地告訴別人,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以及你不要什麼。

以阿里巴巴的業務中臺為例,業務中臺需要提供一些基礎的業務服務,如會員、商品、交易、營銷和結算等。這些基礎的服務會被整個電商業務使用,所以統一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業務中臺還需要什麼呢?因為中臺的目標是要向上層業務提供基礎的服務,自然必須能夠清楚地描述到底有哪些服務、數據和功能,我們可以把它們統稱為能力,所以業務中臺還需要能夠定義能力(標準和規範)、能力的發現、能力的註冊、能力列表及能力的評價和更新機制等。

業務中臺也不是什麼都做,除了有基本的服務和服務能力,還要定義中臺的邊界。業務中臺有它基本的工作範圍,它需要能夠提供能力,同時服務好能力使用方,但並不負責實現具體的業務。

▊ 中臺建設方法論的核心要素

前文提到,中臺架構是解決企業複雜生態中協作問題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要解決的是企業複雜生態中協作的治理問題。

我們可以借鑑建築行業、網際網路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例,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移動網際網路月活用戶規模達到了11.38億。那麼,如此龐大的生態體系是如何運作的呢?

我們觀察到,任何手機都有SIM卡,每個手機都要滿足3G、4G或5G協議協議,無論是聯通還是電信,都是運營商集中控制整個網絡的。可以看到,由三方面因素共同解決了移動網際網路這個複雜生態的協作問題:

1)協議標準、運行機制。如3G、4G、5G等通信協議。

2)滿足標準的分布式執行單元。如每個人都有手機設備。

3)中心化的控制單元。如聯通、電信等中心化的運營商集中管控。

以上三方面因素,就是中臺治理方法論的核心要素。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是否需要中臺

企業要不要上中臺,不能盲目跟風,別人上了我也要上,你不清楚別人的戰略布局、核心競爭力、戰術打法,盲目去學,你不死誰死?

道理都懂,但是有沒有一種方法來判斷一個企業需不需要上中臺呢?參照「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技術戰略選擇分析流程圖,如圖所示,可以給企業做個診斷。

圖中列出了5個判斷條件:

 1)是否是大型複雜生態系統。

如果企業不是大型複雜生態型企業,也許企業信息化系統、ERP就可以解決IT治理的問題。何為複雜生態型企業呢?國內如BAT、海爾、華為、小米等跨行業的大型集團公司,都屬於這類型企業。

2)業務是否具備不確定性。

即市場環境變化快,如網際網路或產業網際網路相關行業的企業,都屬於這類型企業。

3)是否存在重複建設。

先決條件是企業體量足夠大,不管是自建技術團隊還是與外部第三方公司合作,是否存在著重複建設,如整個企業中CRM就有5套,還不是一家公司的產品,這就屬於重複建設。

4)是否存在數據互聯互通問題。

即由於事業部制的組織架構形成了部門牆,數據和系統也是「煙囪式」的,阿里巴巴的業務中臺、數據中臺解決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5)信息技術是否制約企業發展。

儘管企業的IT建設一直在持續,但是在當今的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人工智慧時代,企業的發展已經受到嚴重阻礙,也許該引入中臺架構進行變革了。

以上5個條件,只要滿足任意3個及以上,我們就認為這個企業適合做中臺架構升級。

▊ 企業中臺建設的實施

企業中臺建設的實施分為3個部分。

1)各個中臺板塊實施難易度分析。技術中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及組織中臺在整個中臺建設實施過程中的難易度如下。

企業中臺建設中的技術中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及組織中臺建設難度從易到難,總結下來就是:

● 組織中臺,資源盤活,助創新。

2)業務中臺建設路徑。可以借鑑阿里巴巴對外部企業輸出的中臺建設路徑。

● 決心變革。企業內部達成戰略共識,一把手牽頭,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找準切入點,解決具體業務問題。

● 成功試點。通過調研分析,明確業務目標和範圍,完成技術平臺引入、中臺建設方法論宣導,進行試點,樹立標杆,積累經驗。

● 持續融合。總結出適合企業自身的理念和規範,優化組織、提升中臺效率。

3)企業中臺升級。阿里巴巴對於企業實施中臺建設的升級建議如下。

● 戰略升級。通過中臺建設,落地企業數位化戰略。

● 組織升級。組織架構需要與中臺架構相匹配,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優化組織效率。

● 流程升級。將企業現有流程進行梳理,優化及固化企業流程,提高企業運作效率。

● 技術升級。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對企業基礎技術設施進行升級,降本增效。

第一,組織架構不匹配中臺架構。

觀察阿里巴巴HR組織中臺,從結構來看,與阿里巴巴的業務中臺架構很像,這就是說組織架構與業務架構要相匹配。

第二,需求治理缺失,大量浪費資源。

建立以價值為導向的需求治理機制,其目的是把有限的開發資源投入到更有價值的項目上。

以價值為導向的需求治理機制,要在需求提報環節提出該需求的價值預估,即該需求將給業務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些價值要能夠量化、追蹤,例如一個結算系統需求的價值是提高客戶對帳效率20%,上線後要驗證效果,看看是否達到預期。

第三,中臺部門漸漸脫離一線業務,成為雞肋中臺。

中臺化的難度是:技術<數據<業務<組織,越往後,越需要業務團隊的介入,越有業務認知才越能做好中臺。而中臺團隊,天然就是遠離業務的。

各團隊與中臺團隊的協作都存在低效問題,一線的前臺業務團隊,要反覆與中臺團隊溝通才能講清楚業務需求的背景,在大公司,跨部門協作都會徒增成本。另外,對於中臺團隊來說,長期離業務很遠,則沒有成長性,在判斷需求時也不準確,因此就很難獲得前臺業務團隊的信任。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中臺團隊純支撐,被動接需求,成為「雞肋中臺」。更大的問題在於,中臺團隊的價值就是整合需求、抽象能力,在對用戶和業務不夠了解的前提下,做起來就會特別吃力。如果多個前臺業務的需求有了衝突,中臺團隊未必能做好協調,多方就要反覆溝通。

第四,一把手不重視中臺建設。

一把手不重視中臺建設導致的結果是,未把中臺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資源投入不足,也沒有決心進行組織架構變革,導致中臺建設不能持之以恆。

第五,幻想著中臺建設一步到位。

沒有中長期投入的準備,幻想著短平快地進行中臺建設,或者把中臺建設當成向公司要資源的新理由。

第六,認為中臺包治百病。

這類企業把業務增長慢、企業運作效率低、組織架構臃腫、缺乏創新等問題,都想用中臺來一次性地解決,結果問題依然存在。在中臺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定義想解決的問題,越聚焦越能夠產生好的效果。

總之,企業是否要上中臺,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做分析,可根據「中臺戰略選擇分析流程圖」來進行判斷,不要盲目跟風。中臺是一劑良藥,對症下藥能治頑疾,用藥不當,可能會送了你的命。


本文節選自《技術人修煉之道:從程式設計師到百萬高管的72項技能》一書。

這本書按照技術職場人的成長軌跡,首先關注技術人的職場定位、思維方式升級、職場溝通、架構思維、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然後介紹從技術轉管理會踩的坑、有效管理的原則、打造高效組織架構、團隊高效執行力、技術人才的選用育留、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管理者的商業思維。全書總結了從程式設計師到技術高管,所需的72項技能。這些技能來自50多位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從業者的經驗總結,以及作者將近20年的職場經驗。

大家可以在留言中就自己對於 [技術人學習、成長、管理]話題進行分享~

我們會在留言中選出點讚前5名粉絲,包郵送出電子工業出版社博文視點讚助的《技術人修煉之道:從程式設計師到百萬高管的72項技能》新書一本!

快來參與吧!

往期推薦

以分布式設計、架構、體系思想為基礎,兼論研發相關的點點滴滴,不限於代碼、質量體系和研發管理。本號由坐館老司機技術團隊維護。

相關焦點

  • 「水深火熱」的中臺
    但是,將「中臺」理論不斷明晰化的嘗試仍是個好事情,畢竟,這是國內企業掀起的一次對架構設計方法的有益探索。筆者在2019年11月南京中臺大會上也曾講到,如今很多領域都在談國產化、自主可控,架構領域難道不需要嗎?
  • 中臺團隊管理建設
    所以在建設業務中臺前,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搞清楚中臺的目的是什麼?即出發點是什麼,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中臺是不是當前問題的最好方案呢?對於像58到家這種在發展中的中小型團隊而言,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要不要建設業務中臺,必須要回到具體業務發展當前和未來的做慎重的斟酌和選擇,避免自嗨,避免為了中臺而中臺。因此在業務發展的初期,IT系統的架構就是典型的穀倉模式。
  • 中臺團隊管理實踐:經營高效的中臺技術團隊
    ,必須要能沉下去做事,同時也需要浮上來看目標和方向放得開兜得住:在管理上要充分授權,被允許成員適度犯錯,管理者要做背鍋俠,要在機制上保障犯錯的成本最小化組織架構中臺團隊組織如何設計劃分,也是決定中臺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我們實踐過程中,前期時,我們採取了第一種方式來做探索
  • 柳金財:「親中愛臺」的臺獨本質
    最近號稱「賴神」的民進黨政治明星、臺南市長賴清德在提出「親中愛臺論」後,赴美國參訪又發表「廢除公投臺獨黨綱不是問題」「接受九二共識不是問題」,關鍵是臺灣民眾無法接受「一國兩制」;並提出德國統一模式始為真正統一。
  • 什麼是架構 | 企業系統的架構設計方法
    5、架構設計的本質是什麼?6、如何進行架構設計?7、如何進行業務領域建模?8、模型如何推導出架構設計?9、架構設計需要遵循哪些規範?架構設計只是系統設計裡面的一個階段,而系統設計是應用建設裡面的核心環節,有一些簡單的應用建設是不需要系統設計的,當然有一些複雜的應用,在能力超強的工程師團隊,有足夠的默契後,也可以直接進行建設。軟體架構之道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複雜性的問題,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既要簡單又能滿足發展。描述系統設計的本質,就是實現縱向上的時間,橫向上的空間進行考慮,規劃出決策路徑,最終拿到目標結果。
  • 終於有人把業務中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都講明白了
    技術能力主要體現為對設備、網絡等基礎資源的自動化運維和管理能力,對微服務等分布式技術架構體系化的設計、開發和架構演進能力。組織能力主要體現為一體化的研發運營能力和敏捷的中臺產品化運營能力,還體現為快速建設自適應的組織架構和中臺建設方法體系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相輔相成,融合在一起為企業中臺數位化轉型發揮最大效能。
  • 數智平臺 | DanaStudio V4.6,元數據驅動數據中臺化落地
    3.靈活的數據編目和標籤體系,增加數據管理靈活性;4.更貼合場景的面向項目、用戶組的用戶管理體系,以及更細粒度的數據權限管理體系;5.底層數倉場景支持Stork、Teryx,適配更多不同數據規模場景,同時對python3、hadoop3、php7等底層技術組件進行升級;在數據中臺的建設過程中,完整且規範的元數據可以給數據開發者提供更全面的基礎描述信息
  • 如何畫好一張系統架構圖-前傳
    大家好,最近打算開始總結一點架構方面的東西,因為最近正在重新梳理這塊的知識,算是體系化的總結,這篇文章時間關係
  • 數據中臺和大數據平臺有啥不一樣?| 我的數據中臺建設之思考
    ITPUB技術棧在疫情期間推出一系列線上沙龍活動主題包含大數據應用架構、存儲與計算、數據治理與數據中臺的建設、雲計算的實踐與探索,本期邀請到了IT老兵王保強,結合自身經驗探討大數據平臺和數據中臺的建設之道。
  • 架構師的抽象能力
    在 2017 年的一次架構師峰會上,來自拍拍貸的資深架構師楊波老師就講到:架構的本質是管理複雜性,抽象、分層、分治和演化思維是工程師
  • 被稱為企業「變速齒輪」的數據中臺到底是什麼 | 推薦收藏
    ,其本質上還是一個平臺,阿里稱之為「共享服務平臺(Shared Platform as Service,SPAS)」。SPAS採用的是基於面向服務的架構SOA理念的 「去中心化」的服務架構,所有的服務都是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交互。阿里之所以選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服務架構,主要是考慮到擴展性。數據中臺對一個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讓數據在數據平臺和業務系統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的閉環。
  • 組織架構調整,如何重新分贓?
    阿里強推中臺,也是走了一批人。一位網友評論,裁員之後,中層走不可避免。即便不講分贓,幹活的都走了,中層,尤其是企業的中層,又不能安排養老,往往都是閒職伺候,然後就是無法出成績無法升級,結果只能是跟著離職走人。4.有位同學回復我,說鵝廠交事不交人極其普遍。
  • 淺談5 種典型的雲原生架構反模式
    本文將為大家講解雲原生架構中常見的反模式。如果你有過維護或者開發巨型單體應用的經歷,肯定遇到過諸多令人痛苦的問題,比如,Git 倉庫過於龐大、IDE 打開慢、編譯慢、應用啟動慢、依賴的服務太多……對於新人來說,能夠將代碼複製下來,並且編譯成功,能正常啟動應用,那將是極其幸運的事情。更多的情況則是,運維人員至少要花費 1 到 2 周的時間去了解這個龐大的應用,否則基本上無法開始編寫代碼。
  • 四種JavaEE架構簡介
    2、集群架構(屬於水平拓展)由於傳統的三層架構中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業務層中的不同模塊佔用系統資源相差太大,導致佔用系統資源,可以使用集群解決問題。(相當於備份多個文件,多臺伺服器反問的是同一個項目資源,集群架構的目的也是為了系統資源的高可用性。)在集群架構中存在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反向代理伺服器,他的任務是實現負載均衡,接收用戶請求,轉發到目標伺服器,其中反向代理伺服器可以使用nginx實現(簡單來說也就是一個實現負載均衡的算法)。
  • 【SDCC 2016成都站實錄】網際網路應用架構&運維技術與實戰峰會(附PPT下載)
    CSDN &《程式設計師》總編 孟迎霞京東成都研究院智能通訊部資深架構師 胡峰:京東咚咚微服務架構從理論認識到實踐落地京東成都研究院智能通訊部資深架構師胡峰在本次架構峰會上帶來的是《京東咚咚微服務架構從理論認識到實踐落地》主題分享,他結合京東IM軟體咚咚五年來四個階段架構變遷的發展實踐,主要從微服務理論認識、咚咚面向業務架構、咚咚面向平臺架構和實踐微服務的一些疑問和思考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分享其中一些思考、經驗和教訓。
  • 一文了解「以圖搜圖」技術背後的原理及架構優化
    我們希望在這篇文章中對以圖搜圖技術做一個全面的總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以圖搜圖技術的通用框架;2. 以圖搜圖技術迭代;3. 以圖搜圖是工程+算法的結合,架構演進。Part 1. 以圖搜圖技術的通用框架在這一章,我們來介紹以圖搜圖技術的通用框架。
  • 地平線與新石器達成戰略合作,徵程 2 加速無人車規模化應用落地
    目前,新石器是全球首家完成 L4 級無人車商業化落地和規模化運營,並且實現商業化盈利的企業。新石器無人車產品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低速和限定場景下的無人配送被視為是自動駕駛技術率先落地應用的場景之一。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逐步建立並加深了對於無人車服務的社會價值認知,無人車的應用潛力正漸漸被挖掘出來,逐步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構。
  • 萬科、龍湖、陽光城最新組織架構,這3大變化一定要搞懂
    像萬科、龍湖都明確了本次組織架構調整就在向美軍學習,打造像美軍一樣的組織體系。北大縱橫合伙人李持恆指出,美軍是當前世界反應最敏捷的組織(特種部隊+航空母艦集群),其藉助信息化技術,打造小前臺(即最小作戰單元)、大中臺的兩層作戰組織架構,中臺確定目標、下達指令和給予炮火等支持,前臺反饋信息、執行指令和確定具體作戰方案和所需炮火等支持。
  • 深度解密系統架構背後的技術,雲+社區沙龍online「架構演進」乾貨整理
    在軟體發展的不同時期、階段,對技術的理解、選擇和應用都有著不一樣的訴求,架構的選型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永遠沒有「哪個更好」的說法,這也說明了在企業系統架構演進的過程中,實踐要比理論更能給開發者靈感。想知道億級用戶架構怎麼做?想觀摩百微秒延遲的架構套路?那就不要錯過這篇技術大咖分享的實踐乾貨。
  • 分布式系統(微服務架構)的一致性和冪等性問題相關概念解析
    這個過程可能存在以下的問題:訂單微服務調用成功,訂單記錄已落地,但是支付微服務由於各種原因遲遲得不到響應,此時用戶通過訂單號查詢只能查到訂單記錄而查不到支付記錄,這對於已經成功付款的用戶而言肯定是無法接受的,這種情況該怎麼辦?訂單微服務調用成功,訂單記錄已落地,但是支付微服務調用失敗,此時訂單記錄和支付記錄所對應的業務狀態不一致,這時候系統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