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個人集體赴死,平均23歲.他們曾為中國人的自由斬斷未來,如今卻無人記得……

2021-02-13 正商參考

點擊上面藍色字關注,即可免費收閱政商內參

By政商內參 (微信最好的政經讀物,以專業的視角傳遞政商信息,深度解讀政商新聞,這裡使你了解更真實的中國) 微信號:zsnc-ok

本文轉載授權自開始吧旗下自媒體:有束光(ID:onelight01)

他們,是中國史上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清華畢業、歸國華僑,名門望族……

面對戰爭,他們選擇把命交付給了碧天雲霄。他們知道,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永別。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

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全世界沒有第二所航空學校,

有這樣的標語。

而它,就刻在中央航空學校的石碑上。

 中央航空學校的石碑宣言

每一個走進這裡的人,

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和背景,

但都正值最好的青春年華,

二三十歲的年紀。然而.

上一刻,

他們或許還提筆跟摯愛的家人寫著信,

跟幾日不見的新婚妻子深情相擁,

 

或是,正將懷裡的孩子舉過頭頂,

笑著鬧著。

 

下一秒,等待他們的,

可能就是與日本空軍生死交戰。

 

從作出決定的那一瞬間,

就把命交付給了碧天雲霄。

他們,是中國史上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

他們有的從清華畢業,

有的是歸國華僑,有的出身名門望族.

死的時候,平均年齡只有23歲。

 

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在教科書裡認識過他們。

今天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2周年紀念日,司馬想在這特別的日子,和大家一起認識這些在藍天揮灑青春的英雄,他們值得被記住。

「我們是中國第一批空軍戰士,

雖然進了航校,生死就在一線之間

我們依然義無反顧」

「轟隆隆」「轟隆隆」.

 

1933年,杭州的上空經常傳來飛機的轟鳴聲,這是中央航空學校的學生正在練習飛行與戰鬥技巧。

 

此時,日本已經侵佔中國東北兩年。

 

一年前,國民政府為了對付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在杭州覓橋成立航空學校,培育第一代飛行軍官。

 

小夥子們紛紛湧入這座學校。

他們有的從清華畢業,有的是歸國華僑,有的出身名門望族.用現在的審美看來,他們的顏值還挺高。

 

而他們揮別所有過去,來到這裡只有一個目的:當戰鬥機空軍,助祖國早日收復失去的土地。

 

時間一刻也不容耽誤,從最簡單的體能、隊列訓練開始學習,到後來的擒敵戰術,學習飛機構造.

 

四年蓄力,等到1936年的10月,南京飛機場突然湧入20萬群眾,第一批空軍戰士將在這裡進行「霍克三」編隊飛行演練。

霍克三,最高速度每小時360公裡,是美國寇蒂斯公司出產的,抗戰初期都靠它。

 

6歲的小女孩高友良在媽媽的懷裡,看著父親正開著飛機領頭以「中正」字樣的隊形飛過上空。

 

她的父親高志航是當時空軍教導隊副總隊長,第四大隊大隊長。

 

那時還小的高友良也不知道父親在做什麼:

「我只知道他每天一身軍裝穿的好好的,回來的時候我會給他脫靴子,這是我的專利,爸爸有時候會把我舉得高高的,那段生活是我最快樂的生活。」

 

她和父親之間還有個小秘密:「他每次飛行的時候,經過我們家他會低飛,嗚~就這麼飛過去。」

 

老了之後的高友良。一聽到飛機轟隆聲飄過,高友良就知道:「我爸爸,在飛機上面。」

日本密探對這幫飛行員的評價是:

中國空軍的駕駛技術,

意外的優秀,不容小覷。

 

然而,因為中國空軍的飛機只有300架,

大都是從國外買來的,毀一架就少一架,

主要是「霍克三」雙翼機和單翼機,以纏鬥為主。

而日本的戰鬥機多達兩千架,

並且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

現實面前,我們並沒有優勢。

 

雙翼機操縱面多,兩個機翼浮力大,副翼是雙的,因為飛機速度慢,都是纏鬥,也就是你咬我的尾巴,我咬你的尾巴。雙翼機的纏鬥性能好,單翼機的速度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8月14日,筧橋空戰中日首次對決,為阻止中國空軍的空襲行動,日本空軍撲向杭州筧橋空軍基地,因為戰機優勢,日軍信心滿滿,甚至不要戰鬥機護航。

 

日軍的野心:不久之後,這裡的天空都會是太陽旗了。

那天,高志航卻首開紀錄,

和戰友合力擊落第一架敵機,

後又擊落兩架,重傷兩架,輕傷兩架,

這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

第一場空戰勝利。

後來,8月14號這一天被定為空軍節。

 

第二天,憤怒的日軍下命令

用全部航空兵力急襲敵空軍。

結果,杭州灣到南京上空,

中方擊落三十架敵機,

日本原本準備來對付美國的精銳航空隊,

戰力削減了一半。

不過,伴隨著這一連串的短兵相接,

年輕的生命也在隕落。

閻海文在執行轟炸任務的時候,

被高射炮擊中,跳傘的時候誤入日軍陣地,

這個曾在航校史上創下

打地靶滿分記錄的21歲小夥子,

以隨身手槍反擊包圍他的日軍。

並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

然後留下最後一顆子彈,自殺。

對面的敵人也被他的壯烈驚到了,

「想不到中國的空軍如此的英勇!」

佩服之下他們為閻海文安葬立碑,

並寫下支那空軍勇士之墓。

日本在報導閻海文的事跡時,

更感嘆: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

同是航校畢業的沈崇誨,

在攻擊日本船艦時,

因為座機受損無法順利返回基地,

這時候他發現更多敵軍目標,

於是這個在清華大學畢業之後,

投筆從戎的二十五歲年輕人,

加足了油門衝向日本軍艦.

這個年輕的生命,

選擇在爆炸聲中跟敵人同歸於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中國空軍的英勇大大超乎對手的意料。

「日軍的新式戰鬥機不斷出現,

沒有裝備與之抗衡,我們就拿命去拼」

不過,日軍很快就研製出最新的九六式戰鬥機,並且投入戰場。

 

那天,劉粹剛駕駛的2401霍克三,甩掉了多架敵人的戰鬥機,單獨地急急而馳,可後面依然有一架銀色戰鬥機窮追不捨,那就是日本最新式的戰鬥機。

 

「我的心要蹦出來了,手不自覺地扶著欄杆,

手指幾乎要插進欄杆裡,

因為那霍克神鷹的腹部,

觸目的是清清楚楚的2401,

粹剛,那是粹剛啊。」

他的妻子許希麟在平地目睹了這一切。

 

許希麟,劉粹剛的妻子。

兩人還沒相識那會兒,

劉粹剛是中央航校二期驅逐科的學生,

剛進校的時候他學習特別賣力,

一心想要早日收復失去的土地,

他的空中射擊命中率高達九成,

跟教官高志航並列前茅。

後來,劉粹剛在火車上邂逅了一個姑娘,她就是許希麟。對飛行員來說,生死在一瞬間,愛情來的時候,也是一瞬間。

 

看到「驚為天人」的許希麟,「劉粹剛從此無法自拔。」他很痴情,不斷地寫信給她,終於你來我往地通信之間,兩人戀愛了。

 

可姑娘的父親有點擔憂:「劉粹剛這小夥子不錯,但是他的職業太危險了。女兒你.」許希麟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自此,劉粹剛走進了許希麟的心,許希麟突破了父親的擔憂,兩人更是突破了當時飛行員只能年滿28歲才能結婚的規定,1936年勇敢地結為了夫妻。

可是到了後來,卻每天都要面對生離死別。就像那天,她親眼目睹的場景一樣:「心急如焚之間,突然一陣狂樂的尖叫聲響徹雲霄,我驚魂初定,只見遠處陽臺上的老百姓,正跳躍地揮舞著雙手,

原來是粹剛擊退了敵機,然而此刻,我的雙腿幾乎支撐不住全身的重量,兩個眼眶裡充滿了淚水。」

雖然,那場空戰,劉粹剛面對日本王牌戰鬥機毫不怯場,並在最後關頭取勝,成為中國百姓心中的「空軍英雄」,後又屢次在空戰中擊敗敵機,被日本對手都稱之為「空中趙子龍」。

 

可僅僅兩周之後,劉粹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當場死亡,年僅24歲。

 

而在出事前,他好像有所預料地,寫了一封信給許希鱗:

「假如我要是為國犧牲,殺身成仁的話,那是盡了我的天職,您時時刻刻要用最聰慧的腦子和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為我而犧牲一切。

您應當創造新生命,改造環境。我只希望您再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著,遇著了我這麼一個人。我的鱗,我是永遠愛你的。」

 

而那時候,他才剛剛新婚一年而已.

 


 

中日開戰不到半年,

中國空軍擊落近百架敵機,

但也將近損失了近百名第一代飛行員。

包括有「空中趙子龍」之稱的高志航,

1937年11月21日,他在周口機場遭遇敵機空襲,

中彈殉國,時年30歲。

在這一百名飛行員之中,

每十個就有六個在抗戰初期犧牲,

平均年齡23歲。

因為敵強我弱,1937年底,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都已經淪陷。中央航校也往昆明撤退。

 

雖然後來蘇聯援助伊十五和伊十六戰鬥機,給中國空軍暫時補充了元氣。

 

然而,1940年中國的上空出現了一群從未見過的新型飛機——日本零式戰鬥機。它一出現,我們的制空權就岌岌可危了.

 

零式戰鬥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航程遠,速度快,活動力強,纏鬥性能好。

那天,零式戰鬥機出現在重慶璧山上空。

 

「我們明明知道侵華日軍的飛機優於我們,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決地迎上前去,我們中國空軍的信條是,誓死報國不生還。」

航校七期畢業的徐華江參與了那次戰鬥,在對壘中他的飛機墜機了,迫降到稻田裡。

 

「我看到中國空軍一直打到

空中停機才墜落下去,真是吃驚。」

日本航空隊員三上一禧感嘆說。

那就是震驚中外的「璧山9.13空戰」,

在那場空中屠殺中,

我機傷損11架毀13架,人員傷9員,陣亡10員,

而日本飛機卻無一損失。

「我們的人生沒有計劃,

不敢愛,卻不怕與日軍同歸於盡

在戰爭年代,

我們斬斷自己的未來,

才能讓所愛的人有未來」

這場戰爭之後,日軍的士氣受到了鼓舞。在日軍眼裡,中國空軍沒有與之抗衡的實力了,他們以為中國的天空從此都是太陽旗了。沒想到.

 

當他們編隊飛過成都上空時,突然闖入一架我方的伊十五。這完全是自殺式的戰術啊,「是誰給了它這樣的勇氣?」

 

當時任大隊長的鄭少愚,曾向隊員提出「與敵軍迎頭相撞,同歸於盡」的戰法。他說,「只要有機會,我願意第一個撞敵人的領隊機。」

 

後來,因為日本的戰鬥機太過強勢,

蘇聯也終止了對中國的援助,

日本更加肆無忌憚地轟炸重慶.

直到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

中國在1942年正式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

才讓中國空軍又從窄縫中抓到了一絲微光。

美國志願隊「飛虎隊」來到中國,

協助訓練中國空軍,

中國空軍飛行員們從印度接受初級訓練,

然後到美國接受高級訓練。

 

一年後,他們駕駛P47戰鬥機,

和B-25轟炸機對日軍進行反攻。

也是在這個時期,

誕生了一位抗戰後期的抗戰英雄——周志開,

他是中央航校七期的空軍,

也是第一個獲得「晴天白日勳章」的飛行員。

 

1943年,日軍空襲四川梁山機場。大家忙著掩蔽,中隊長周志開卻往反方向跑:

「不容許再遲疑了,我馬上跑進機場,跳上靠近的一架飛機,我來不及背傘包,更來不及扣保險帶,座艙罩也來不及關閉了,我只能這樣虛飄飄地起飛,什麼念頭都來不及想,只集中全力對付頭上的敵機。

我一面編隊飛行,示意敵軍投降,這不知好歹的傢伙忽然一個猛地上升反轉,幾乎要撞到我,這是你的武力,你既然有解決的辦法,我只有解除你的武器了。」

 

當年,初上陣報告自己的戰況,他是這麼說的:「我鑽進敵機群,在他們火網最密處打完我的子彈,敵人也送我很多子彈,後來檢查的結果,機身上有99個彈孔,一個被炮彈破片炸開的大窟窿。」

 

當時,宋美齡立刻問他:「你人呢?」他說:「沒有事。」大家都笑了。那一回,周志開以一敵八,創造3比0的戰果,成為第一個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飛行員。

不過,1943年底,周志開在一次偵查任務中,起飛兩小時後與地面失去聯絡,年僅24歲,半年後,才宣布了殉國的消息。

這個抗爭英雄其實也是個大孩子。周志開是名門之後,家境很好,他的第一個夢想是做電影明星,1935年6月,他瞞著家人偷偷報考了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家人才知道。

 

像周志開這樣的空軍還有很多,雖然他們個個身體健康,看上去還有地位,但是大多都不敢交女朋友。張大飛是個例外,因為她喜歡的姑娘和他是青梅竹馬。

 

「這八年來,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如今,我休假的時候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從未嘗過。

因為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1945年5月18日,張大飛中彈陣亡,年僅26歲。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終於,八年的抗戰結束了。

而在得到消息的幾天前,

全國上下已經自動地慶祝起來了。

而那些在抗戰中殉國的空軍勇士

的家人們,

卻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兄弟、父親、兒子.

在昏天暗地的慟哭中,

他們,度過了勝利夜。

直到抗戰結束,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參戰,1700人衝上雲霄。

八年裡,中國空軍在空中擊落或者擊下的飛機超過六百架,在地面擊落敵機也超過六百架,本身損失軍機近1000架,犧牲官兵4000多人,飛行軍官陣亡將近四分之一。

空軍畢業照,殉國的戰士會在照片上標記上十字架標誌

在戰爭中倖存的老兵們回憶說:最開始同學們每天吃住在一起,和自家兄弟一樣,結果到12月1號一看,一百四十七個人,只剩三個人。

就像湯卜生 在《一個飛行員的自述》裡說的:正在歡笑的時候,敵機的來襲,也許在這忽忙間,朋友們就消失了.

 

就好似做了一個噩夢,掉落在千層的崖下,這種實有的噩夢卻無法可以醒的,我們的腦中印有多少的英勇的同伴的影子,而他們,是永眠了!

後來,臺灣為這些英雄飛行員

拍了一部紀錄片《沖天》,

戲骨金士傑配音,豆瓣評分9.1,

在臺灣卻並不賣座,在大陸沒有公映,

首映會上,戰亂中倖存的百歲老飛行員

金英等抗戰老兵出席了,

現場的座位沒有坐滿,

世界,好像把這些曾經的英雄遺忘了.

邱吉爾曾對英國空軍說過這樣的名言:在人類戰爭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虧欠這麼深的恩情。用在我們的英雄身上也合適。

如果死神前來敲門,他們沒有任何閃躲的餘地。因為,縱使有再多的不舍,他們必須下定決心,斬斷自己的未來,才能讓他們所愛的人有未來。

司馬想和大家一起緬懷這些空中英雄,他們值得被記住。

 

本文圖片主要源自紀錄片《沖天》 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這1700個集體赴死的年輕人,平均23歲!他們不該被遺忘!
    在與軍艦對撞之前,他曾想當一名經濟學家,或工程師。末了,我告訴你,我家裡的父母都非常深切地關懷你,像關懷他們的兒女一般,不帶一點怨恨。兩個年輕戰士在空中粉碎自己,一位二十歲的女子卻用澄澈的文字和心靈,跨越了太平洋,去撫慰另一個傷心的二十歲女子。她們只是大洋彼岸兩位陌生人,卻在此刻,因為人性的愛,而緊緊連接在一起。
  • 九一八國恥日:這1700個集體赴死的年輕人,平均23歲!他們不該被遺忘!
    機載的炸彈、飛機、戰艦、人,一股腦化為爆炸聲和烈火。這小夥叫沈崇誨。一位愛踢足球,打棒球的清華土木系學生。在與軍艦對撞之前,他曾想當一名經濟學家,或工程師。他們都用年輕的生命實現了當初進航空學校的誓言,那是一句標語:「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 1700人,平均年齡23歲,無人生還,只為捍衛祖國尊嚴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抗日戰爭期間,因為中國在戰爭中的劣勢導致初期處於被欺辱的地步。
  • 八一四空軍節|殉國時平均年齡23歲,他們用血肉澆築空中長城
    你會發現,他們在穿上軍裝前,也曾是躊躇滿志的少年郎,也曾一日賞盡長安花。捍國騁長空,偉績光昭青史冊; 凱旋埋忠骨,豐碑美媲黃花崗。鋼鐵之鷹在碧空中掠過一道道飛機雲,直赴死地,不畏死,何懼生。
  • 這一天,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
    抗日戰爭期間至少有1700個像陳懷民一樣集體赴死的我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殉國時平均年齡只有23歲才20多歲啊多麼美好的年華也曾記得楊靖宇將軍說過: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還記得在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在網上廣為流傳:抗日戰爭末期,一美國記者攔住一名奔赴前線的軍人。這名軍人稚氣未脫的臉,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美國記者問:你多大?軍人說:16歲。你想你的家人嗎?他們已經死了。記者沉默了一會兒:你覺得中國能勝利嗎?軍人斬釘截鐵地回答:中國一定會勝利的!
  • 他們是死士,犧牲時平均23歲!這部紀錄片臺灣不賣座,大陸未公映,但豆瓣9.1分,看後淚目!
    他們是中國史上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死的時候,平均年齡23歲。如今你已經了最後心力。我決定繼你遺志,先從基本教育著手,拿你英勇不屈的精神,灌輸於未來的青年。年僅21歲。日軍感佩他的壯烈,為他立碑,上面寫著:「支那勇士之墓「。日本記者在報導他的事跡時更感嘆:「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
  • 唯一在世中國「飛虎」閱兵後回鄉: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
    但1977年任「中華民國」空軍司令的烏鉞,也曾在14航空隊308轟炸大隊服役。陳炳靖說,烏鉞他們更苦,沒飛機可飛,只有在美軍出任務時,才能跟機「實習」,駕駛不了飛機。  一同回國的戰友歸屬不盡相同。陳炳靖說,當時不止他一人被分到14航空隊。
  • 他們是為我而死
    「黃昏將至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想不通為什麼那些身強體壯的士兵會死我在深夜驚醒突然想起他們是為我而死」去年6月,印度越線挑釁,某邊防團團長祁發寶帶著幾名官兵前去談判交涉,卻遭到了蓄謀已久的暴力攻擊,他們只能佔據地形和對方展開殊死搏鬥,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英勇犧牲
  • 致敬烈士——他們是為我而死~
    「黃昏將至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想不通為什麼那些身強體壯的士兵會死我在深夜驚醒突然想起他們是為我而死」01去年6月,印度越線挑釁,某邊防團團長祁發寶帶著幾名官兵前去談判交涉,卻遭到了蓄謀已久的暴力攻擊,他們只能佔據地形和對方展開殊死搏鬥,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
  • 4名解放軍犧牲真相曝光:他們是為我而死
    「新年了,給你壓歲錢,大兒子。」這句話,真是讓人瞬間淚目。這份壓歲錢,永遠不會有人接收了。衝突事件發生之後,王焯冉渡河增援,發現戰友被激流衝散,他拼盡全力將三名戰友推上岸,自己已經被冰冷刺骨的河水凍到失去知覺,腳也被巨石卡住,永遠的倒在了激流之中,年僅24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舊放心不下等他回家的父母。他衝著兄弟大喊:「如果我死了,照顧好我老娘!」這一聲吶喊,喊的人心碎。
  • 英國「老炮兒」——賣家產赴中東激戰IS
    歲的吉姆·阿瑟頓賣掉了自己的全部身家,為的是攢下足夠旅費,前往伊拉克庫德自治區與「伊斯蘭國」作戰。為籌集105層高的巨型建築「柳京飯店」的工程費用和執政黨的資金,朝鮮政府將他們外派工作多年。逃亡事件發生後,朝鮮為提高監視體系,國家安全保衛部組織數十個檢閱組已派往中國瀋陽。韓國《朝鮮日報》11日稱,13名朝鮮餐廳員工集體叛逃韓國,可能讓中朝關係「雪上加霜」。朝鮮網站「我們民族之間」11日刊文,批判叛逃者是「21世紀的猶大」「人渣」。
  • 為什麼選擇穿上軍裝,因為我不想他們「為我而死」
    曾獲蘭州軍區戍邊先進個人、新疆軍區優秀基層主官等獎項,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15年獲第19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1年2月,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他2001年出生,2020年犧牲時,還不到19歲。那天,陳祥榕跟隨營長陳紅軍,衝進包圍去救團長。戰鬥結束時,有人發現一名戰士緊緊趴在營長身上,死死保持著護住營長的姿勢。那就是陳祥榕。
  • 曾做著令全中國人都動容的大事!
    萬元在北方交通大學建起我國第一個地下工程試驗室項目由王夢恕牽頭為我國隧道與地下工程培養高級人才現如今,我們日常生活中乘坐的地鐵、地下越江隧道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等所有地下建築幾乎都有先生的一筆功勞7月23日,甬溫線事故深夜先生奉命於危難之間被任命為「7.23」事故調查專家組副組長9月,第一份報告出爐,先生指出:此前認為信號技術存在缺陷導致事故
  • 看一次哭一次,4名戍邊戰士犧牲真相曝光:他們是為我而死!
    這幾天,微博熱搜話題「他們是為我而死」,非常火爆,一天閱讀量就高達
  • 4人犧牲在中印邊境,他們是為我們而死!吃橘子的19歲小戰士看哭14億人....
    他們中有人還不到19歲,有人在錢包裡藏著心愛女孩的照片,有人還有四個月就要當爸爸了。 但是,我們也都記得,他們明明和我們一樣,是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 他們也明明應該和我們一樣,都有絢爛的青春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