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美國短多長空,中國短空長多(深度長文)

2021-02-25 魯曉芙看歐洲

美中貿易戰開打,美國先聲奪人,看似佔盡優勢,但是細看制裁清單,不難發現川普的炮火力道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但難壓制「中國製造2025」,反而衝擊自家「美國製造」。

帶錯武器上戰場的結果,可能讓美國先盛後衰,中國後來居上。

7月6日,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懲罰性進口關稅,正式生效實施,中國政府的反制措施也在稍後生效,象徵中美貿易大戰正式開打。

如果說,中美的爭霸是一場戰爭,那麼,貿易戰就是其中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川普政府能不能達到目的?最後誰會贏?

從制裁商品清單內容與金額來看,川普政府目前出的招,不但無助於減少美中貿易逆差、對吸引美國製造業回流幫助不大,而且,對打擊「中國製造2025」與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不會產生太大的效果。

也就是說,對抗中國,川普選對了戰場,但是卻用錯了武器。拉長時間來看,美國很可能「短多長空」,中國可能「短空長多」。

仔細分析6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制裁商品清單。1102項商品中,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前五大商品,也是貢獻美中貿易逆差最多的商品(手機、計算機、網絡通訊設備、玩具等),大部分都不在制裁清單內,所以根本無助於縮小美中貿易逆差。

USTR在7月10日公布的新一波制裁清單中,同樣沒有這些商品。因為,這些都是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3C商品,加徵關稅會直接衝擊消費者荷包,所以川普政府不敢貿然對這些商品下手。

在已實施的制裁列表中,零部件等中間品,加上資本設備的比重,高達95%。這符合川普想透過對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迫使企業將工廠搬到美國的目的。比如,臺灣鴻海就成為了第一個配合川普政策的大型跨國製造業。

可是,即便所有工廠都搬到美國,不少企業還是得依賴進口自中國的零部件、原材料和資本設備。鴻海在威斯康星州的面板組裝廠,就必須進口大量零部件。對這類中國進口商品加關稅,會衝擊到自家「Made in USA」製造業。

▲郭臺銘成為第一個響應川普製造業回流政策的外資大型製造業者。

以進口自中國的鋼材和鋁材為例,各佔美國國內總需求1/3和90%。對鋼鋁材加徵關稅,會造成美國國內航天、汽車、機械製造業的原材料成本大幅提高。這些增加的成本,最後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制裁對象以零部件與資本設備為主,也符合川普政府企圖迫使中國政府改變「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企圖。

USTR在4月公布的調查報告中宣稱,實施貿易制裁,是因為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大量補貼中國製造業、強迫外資企業移轉尖端技術,甚至暗地剽竊美國企業智慧財產,這已經對美國經濟競爭力帶來不可忽視的傷害,是個國家安全問題。

不過,中國政府不太可能因為貿易戰而廢棄「中國製造2025」戰略,因為製造業升級,不但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也是大部分中國企業為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全球市場生存,自然的選擇。

川普政府對中興通訊的銷售禁令,幾乎讓這家中國第二大電信設備公司一命嗚呼的慘痛教訓,只會讓中國政府和企業同感升級與自主創新的急迫感。

如果目的都達不到,那麼川普政府豈不是白忙一場?

長期觀察中美關係的人,可能心裡都明白,美國政府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維持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全球霸主地位,貿易戰只是一種談判手段。

「如果讓中國成功地掌握新興產業,美國的經濟就不會有未來,」川普政府中的主戰派、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最近對美國媒體表示。

既然如此,貿易戰對美國對抗中國崛起的挑戰,究竟是加分還是減分?

從美中兩國當前的總體經濟環境、各自面臨的國內外問題,以及執政者所提出的各種大政方針來評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美國短多長空、中國短空長多。

美國「短多」,是因為這個時間點發動貿易戰,可能再好不過。

美國總體經濟正走在穩健復甦的軌道上,就業持續改善。美國聯準會正在進行縮表、進入升息循環,市場預期今年總共會升息四次,將吸引全球資金向美國流動,讓美元變得更強勢。

同時,美國企業將受惠川普的減稅政策。川普政府大力推動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和能源自主,可讓各行業享受到更便宜的能源,增加美國經商環境對企業的吸引力。

雖說川普有個偉大的、經過精心策劃的大戰略,但是打擊中國崛起,可能言過其實。

不過,不論是共和或民主黨,當前華盛頓政界與外交圈的「懼中」氛圍,的確越來越濃,不少一直捍衛自由開放經濟政策的學者與前官員,都開始改變想法,認為有必要在貿易與投資上做出適當的限制。

「當我打開經濟學教科書時,裡面教的都是開放外國投資,是如何如何好的內容,從來不曉得,有一天會有個擁有超龐大資金的政府,跑到另外一個國家,非常有系統地大肆收購企業和科技,」在歐巴馬政府擔任財政部次長的席茲表示,「當我離開財政部時,其實非常擔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面對川普政府吹響的戰爭號角,中國經濟目前似乎看起來是脆弱的。因為,對中國來說,川普挑了一個最糟糕的時刻發動貿易戰。

最近兩、三年來,習近平正在加大力度推動中國經濟的去產能、去槓桿,解決沉痾已久的債務問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此同時,還要確保經濟成長和就業穩定,不會因為調結構力度太大而崩盤。

就在這一個極需穩定的外部經濟環境,讓中國可以咬緊牙關撐過改革陣痛期的此時,殺出了川普發動貿易戰這個程咬金。此時又正逢美國聯準會進行縮表、進入升息循環、美元升值,資金開始大量流向美國,對中國政府維持國內資金流穩定,帶來壓力。

原有的經濟隱憂,在貿易戰的刺激下,削弱了中國投資人信心,誘發了上海股市在6月份跌入熊市,從四月中美國政府首次宣布制裁方案到7月13日為止,已經跌了9%。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從4月中至7月中,貶了6%以上。

逼得中國人民銀行在6月底宣布,實施今年以來的第三次降低銀行業存款準備率,釋放7千億人民幣,穩住金融與外匯市場,同時也提供解決債務問題更多資金支持。 

中國政府在這樣的外在壓力下,很有可能會對「中國製造2025」政策執行方式,進行微調,畢竟中國的既定政策本來就會隨著大環境好壞,調整執行力度和速度。

不過,長期而言,局勢不見得對中國不利。

從2013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公布的深化改革方案,到2017年底中共十九大的習近平政治報告,這期間,中國政府針對當前面臨的經濟調結構、貪腐、環境汙染和脫貧四大結構性問題,都提出了對症下藥的改革方案。

如果中國能夠熬過這段轉型陣痛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經濟體質與整體國力的繼續提升,應該是可預期的。

反觀美國,川普雖然選對了「透過壓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這個戰場,但是「貿易制裁」這個武器卻選錯了。

站在美國的立場,如果要有效地遏止中國科技發展對美國的威脅,不是實施貿易制裁,而是限制銷售先進產品、服務與技術到中國,限制高端人才替中國服務,讓中國產業無法順利轉型升級。對中興通訊銷售禁令的效果,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外就是限制中國企業投資、併購美國新興科技公司。川普政府已決定透過國會立法,強化美國外國投資審議委員會(CFIUS)的功能,從嚴審查往後中國企業到美國的投資,防止中國企業透過併購,把美國企業的尖端技術整碗捧去。

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是雙面刃,因為中國早已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大跨國企業和各行各業最重要的市場,要他們不要賣產品給中國,幾乎不可能。這也是川普政府暫時取消了對中興通訊銷售禁令的原因之一。 

針對性地限制來自中國的投資,則可能會擋掉了不少真的對美國有利的投資。

最近剛剛引進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3千萬美元投資美國3D列印新創企業Formlabs執行長羅伯夫斯基擔心,當前美國政界限制中國投資的氛圍,可能會讓美國新創業界,失去很多和中國同行互動、到中國做生意的機會。

「現在的保護主義政策是很短視的,」羅伯夫斯基表示。

更糟的是,美國目前遭遇的許多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性問題,很多川普的政策,都和解決問題背道而馳。

政治上,美國正面臨政黨惡鬥和民主失靈;經濟上,聯邦政府越來越惡化的債務,長久以來被許多經濟學家警告,將動搖美國國本;社會上,不同立場族群間的對立與撕裂越來越嚴重,科技造成的貧富差距與失業,也越來越明顯。

但是川普就任總統後的許多作為,非但沒有對症下藥,甚至是提著油桶救火。

  

以聯邦政府債務為例,美國海軍估計,未來需新建超過70艘軍艦,才能有本錢和中國、俄羅斯競爭,但是,「未來10年,沉重的聯邦政府債務將無法繼續負擔越來越多的軍費,最終會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前美國海軍指揮官、布魯金斯學院研究員凱勒警告,「國際強權之間的競爭仍然會繼續,但美國到時很可能不再是其中一員。」

與強大的對手打架,先把自己的身子鍛鍊好才是根本。不少美國企業家一直呼籲美國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全力發展新興產業,保持美國的全球領先地位。

「川普政府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幫助美國的科技與經濟變得更強大才對,」Formlabs執行長羅伯夫斯基說,「如果大家這麼擔心『中國製造2025』,為什麼我們也不來搞一個『美國製造2025』,跟他們一爭高下呢?」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攻事件後,美國政府的注意力與大部分資源都投入了國內外反恐行動,以及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等於給了中國在東亞做大政治、經濟影響力的8年機會之窗。等到歐巴馬上任後,才趕緊推出「重返東亞」戰略,力圖扳回一城。

1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對美國的挑戰又更上一層,如果川普政府繼續拿錯的武器上戰場,又如果川普在2020年連任成功,到了2024年,究竟是習大大的中華民族將「偉大復興」,還是川普的美國會「再次偉大」,只有時間可以證明。

編輯:Flora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注: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相關焦點

  • 中美貿易戰會開打嗎?別想多了,肯定不會
    這兩天,因為川普北京時間23日早上簽署了備忘錄,針對中國產品徵收600億(實際是500億)美元關稅,而且還聲稱「這只是開始」。隨之引爆媒體上一片貿易戰的喧囂,似乎大戰已經開始。從中國官方空前憤怒的表態也可用「硝煙瀰漫、炮聲震天」來形容。
  • 印度還有多久可以趕上中國?(深度長文)
    一方面印度需要大量中國的商品,一方面又關門抵制中國的投資,造成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呈更嚴重的增長趨勢。製造業下跌39.3%,建築業下跌50.3%,貿易餐飲運輸通信等下降47%,採礦業下降23.3%,只有農業逆向增加3.4%。印度金融服務業佔印度服務業比重最大,二季度同比下跌5.3%。 印度在服務貿易領域與中國的差距最小。
  • 貨幣戰,減稅戰,貿易戰,現在開打!
    你要戰,我便戰。中國一是會加入貿易報復的陣營,給川普一點color see see,第一仗不能示弱,貿易戰,能打才能談。中國反正這次不是重災區,樂得敲邊鼓搖旗助威。二是會刺激中央繼續加強供給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因為如果今年是貿易摩擦年,外需更加不確定了。應對外變,最重要的是練好內功,這一點對強周期行業是隱性政策支撐。想當年,中國是全世界最封閉的經濟體,從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加入WTO之後中國崛起為世界工廠,成為貿易自由化的堅定旗手。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深刻改變了中國,深刻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
  • 貿易戰狼煙四起,是時候給川普算清幾筆帳!
    假如按照中國未來年均增長6%,美國年均增長2%計算,中國經濟總規模與美國持平的話,需要到2035年實現。美國現在在全球到底算老幾?這不能靠感覺、錯覺和幻覺,而要用數字說話。即使到2035年,中美兩國經濟總量持平的時候,按中國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是13.7億人,而美國目前是3.2億人,按人均GDP中國與美國還有4倍多的差距。
  • 中美貿易戰下的機會與風險(中)
    中美過去貿易摩擦多以匯率操縱國,依美國國內法對中國啟動什麼232調查、301調查、337調查、反補貼調查等進行,但相對來說總體體量都不大,且涉及面有限。中美貿易問題不是新鮮事物,改革開放40年來中美經貿關係風起雲湧,衝突歷來有之,雙方經歷了從破冰到合作再到遏制,從貿易自由化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演變。貿易戰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更重要的還是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全方位綜合實力較量。川普上臺後,在以美國優先的核心思想指導下,其充分利用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優勢,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盟友,火力全開。
  • 以史為鑑:美日貿易戰往事
    也即將迎來美國人的貿易戰!  日美貿易戰啟示:1、貿易戰本質是大國經濟爭霸和改革戰。當年日本對美國無原則順從,結果日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直到自己應對失當崩盤,沒有實力挑戰美國霸權,日美貿易戰才結束。 3、做好中美貿易戰升級為匯率金融戰、經濟戰、科技戰、地緣戰的準備。美國對日本貿易戰的路徑清晰:從有競爭衝突的產業貿易戰,逐步到匯率金融和經濟戰,且在打的時候充分使用其國內301、232等條款進行威脅,美國露出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美國利益優先的本質。
  • 黃衛東:警惕貿易戰美國文化侵略推動的意識形態崩潰
    面對美國提供物資支持下的日本侵略,蔣介石和他的留美精英組成的政府,卻迷信美國和西方承諾保護中國領土和主權,幻想美國和西方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長期實施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多次不戰而獲,侵略野心膨脹,導致全面侵華,使我國軍民傷亡高達3500萬,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又背著中國制定《雅爾達協定》,割走了中國外蒙領土,佔領旅大等港口。
  • 日韓貿易戰背後:一場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
    1980S,美日貿易戰,三星在美國扶植下打垮了日本晶片產業。現在日本的復仇來了,本子抱緊西邊的大腿,準備摧毀韓國的晶片產業。如果沒猜錯,下一個日本要制裁的韓國產業是汽車,這是韓國經濟的另一條腿。打斷半導體和汽車兩條腿,韓國經濟就會大滑坡,永無翻身之日。現在留給韓國掙扎的時間只剩這個夏天,而日本絕不會給韓國翻盤的機會。有人說美國為啥不幹涉?
  • 中印戰爭:中國面臨哪些戰略風險?(深度長文)
    在經濟上,印度在經濟上雖然只有中國的1/5,目前是GDP排第五的經濟體,和中國一樣同屬「金磚四國」。 人口上,印度人口將在今年年底超過中國,達13億多,而且人口結構由於沒有遭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幹預,比中國更合理、更年輕。
  • 美日貿易戰:日本是如何慘敗的
    而這時的美國,兩次石油危機導致經濟「滯漲」,財政與貿易出現雙赤字,這個階段日本平均增速高於美國,日本憑藉產品競爭優勢對美出口持續擴大,這引起了美國的不滿,美日貿易戰開始了。美日貿易戰,集中在六大行業:紡織、鋼鐵、彩電、汽車、通信、半導體。
  • 【以史為鑑】美日貿易戰往事
    隨後二十年,西德和日本經濟狂飆,英國陷入慢性蕭條,美國在越戰中拖住了整個國家,前後共造成5.6萬人喪生,耗資4000多億美元,美國財政惡化,美元大量外流,美國的黃金儲備也隨之減少,美元發行量已經遠遠超過相對應的黃金儲備,英美兩國整體經濟不如德日兩國強勁,德日是國際貿易盈餘國,美國是國際貿易赤字國,匯率沒辦法再固定化,外匯市場一直在拋售美元,購買德國馬克和日元,美國被迫於
  • 貿易戰升級及川、普會談走向
    首先中國不會這麼脆弱,如果美在貿易上對中國開戰就事關中國「生死」了,如果真如此,美國人早幹了,其次中國不是待宰羔羊,中國有自己的優勢與反擊手段,第三貿易是互惠的,而且中國市場不是美國他一家,作為「平權」,貿易歸零都不怕,還怕貿易戰?再說,美國真的要離開中國市場嗎?嚴重懷疑中。一些媒體自己嚇自己的宣傳可以休矣。
  • 中美貿易戰將引爆中美科技戰?
    川普一意孤行、我國隨即強勢喊話,雙方劍拔弩張的氣勢,預示著這場貿易戰已經不可避免。雖然群情激憤,國人一副勒緊褲腰帶、甚至不買美國貨的架勢,但有一點需要明確,就目前中美兩國公布的徵稅商品目錄來看,這可能只是貿易戰的前奏。在列出的清單中,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等,實施加徵關稅行動。
  • 第二戰場:貿易戰到「人權法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開闢「第二戰場」,戰火從貿易戰燒到「人權」。
  • 半導體的思考 — 寫在貿易戰火正濃時(深度)
    這些即將在未來重新塑造日本的企業家,在上課的時候一定不會想到,這位戴明去美國的汽車巨頭福特解決質量問題,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了。麥帥的無心插柳,使質量優先於技術的哲學,在日本生根發芽。十年後,美國在多個產業受到了這個國家的直面挑戰。這個堅忍的民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始終在模仿著美國,抄襲著美國,並開始逐步超越美國。日美貿易戰前夕,物美廉價的日貨幾乎要全面佔領美國。
  • 對川普將要發動的貿易戰爭,中國給出了具體舉措
    讀者可能對1957年以後的日美貿易摩擦、貿易戰比筆者更記憶猶新。戰後復興後的日本,到了1957年前後已經開始挑戰美國的紡織品市場,發生了紡織品貿易摩擦,大致到了70年代初這場摩擦才基本告終。但在之前已經發生了日美鋼鐵戰,最激烈的時間是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
  • 日韓貿易戰的起因
    日韓貿易戰的起因,同事寫了一篇非常詳細的文章,可惜是發在公司內網的,轉不出來。簡單講一講,日本不是要打壓韓國半導體才發動的貿易戰,實在是韓國咎由自取,而他們的半導體業又太好打。首先,日本在1965年籤訂《日韓請求權協定》時,就給了韓國8億美元賠償,比協定的5億還多了3億,當時韓國的GDP才31.2億,這筆賠償雙方議定,解決過去的全部賠償問題。韓國政府拿了這筆錢,沒有轉給戰爭受害者,錢去哪裡了?當然是分了,那麼多大佬呢。然後,韓國的受害者鬧事,攻擊日本領事館,持續不斷對日本進行攻擊,日本人就很方:我們賠了啊,怎麼回事,你們沒拿到錢,該去攻擊自己的政府啊!
  • 貿易戰突現變數,美國朋友圈破裂,歐日向美國扔下一枚大炸彈
    如果不是我們大力加強國防建設;如果不是我們改變了以出口貿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思路,讓出口佔GDP比重由2006年的38.6%峰值,下降到現在的約20%;如果不是我們利用「一帶一路倡議」,讓我們的出口對象越來越多元化;那麼毫無疑問,當下的我們,根本沒能力在美國發動大規模貿易戰後,大聲對美國說出「中國既不會怕,也不會躲」的豪言壯語。
  • 《浴血長空》 重回抗日歷史,什麼叫真正的打飛機!是中國人就進來!
    《浴血長空》(又名《血戰長空》)是一款真實反映二戰時期空戰歷史的3D聯網飛行戰鬥手遊。
  • 美日貿易科技戰 啟示錄
    也即將迎來美國人的貿易戰!貳  裡根美國人特別中意的裡根總統,生於1911年。他父親是一個爛酒鬼,有次大冬天他回到家,醉倒在家門口雪地裡的父親差點將他絆倒,才發現地上躺了個人。現在,輪到裡根握住了萊特希澤的雙手,告訴這位年輕的律師、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去搞定日本。叄  貿易戰在萊特希澤行動之前,美國已經進行過對日本出口的打壓,1974年,《美國貿易法》制定了臭名昭著的301條款,條款規定外國立法、行政上違反協定、或者有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美國採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