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公元1405至1433年間,鄭和率海上艦隊曾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那麼,有如此霸氣的航海經歷的鄭和寶船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文獻記載:「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
光看數據,你可能沒有什麼概念,那麼按照明朝等於3.2米來計算,鄭和寶船中的「大者」長度達到140米左右,「中者」有118米左右。
這個數據最早出自參與下西洋的馬歡在回國之後寫的《瀛涯勝覽》,但是這裡有個問題,他提供的數據是否準確?這種超過百米的船隻,在世界船隻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等級?
我們來對比一下歷史上著名的木製戰艦,比如巨型戰艦西班牙的「聖三位一體號」和法國的「瓦爾密號」。
這兩者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沉重的船體,雖然他們都有沉重的帆索系統,但是在風力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行動緩慢。船身較大的「瓦爾密號」,在克裡米亞戰爭中,甚至不得不依靠蒸汽船將其拖到合適的炮位。
雖然鄭和寶船不像這兩艘戰艦一樣攜帶了大量火炮,但考慮到寶船兩倍以上的船長,重量也必然會超過「聖三位一體號」和「瓦爾密號」。
隨著時代的發展,蒸汽機出現後,可以讓更大體積的木質船航行在海上,
鏡頭跟近,鄭和艦隊到了三佛齊舊港(今印度尼西亞巨港市)。鄭和招撫了當地詐降的大海盜陳祖義,誰知,陳祖義竟想偷襲鄭和船隊。節目現場所有嘉賓都睜大眼睛,手捂嘴巴不敢出聲……只見鄭和率人一舉擊滅了海盜,並活捉陳祖義。
作為近代船長記錄的保持者,英國皇家海軍的「沃登爵士號」受制於木質材料的強度,船長也止步於85米。直到後來金屬船殼的出現,才能讓船隻的長度突破百米。
有人可能會說,說不定是明朝初期的船工掌握了什麼秘傳的技術?
首先,船隻做得越大,意味著船的重量越重,但是在蒸汽機出現之前,有限的風力推動巨大的船體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要通過減少某些結構讓船體減重,又會降低船身的強度,是不可能建造出如此巨大的船隻的。
有了這些作為考證,想要確定鄭和寶船的大小,就必須先確定鄭和寶船屬於哪一種類。
這裡有兩個線索:鄭和寶船的主要建造地太倉,以及在太倉寶船建造地太倉,以及在太倉寶船建造遺址中發現的舵杆。
早在宋代,太倉就成為中國重要的造船業基地。在元朝,伴隨著政府組織的大規模海上漕運,太倉一躍成為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造船業中心。因此,明朝將太倉選為下西洋船隻建造的中心。
在太倉地區生產的海船,主要是向北沿海岸運輸漕糧的沙船。這種船有一個特點:它們的平底結構使沙船吃水更淺,有助於在近海岸地區使用,但是這種船隻的結構抗浪能力較差。
因為這個巨大缺陷,沙船無法成為鄭和下西洋的選擇。這一點從太倉寶船建造遺址出土的舵杆中也能找到蛛絲馬跡。
依據沙船來反推,鄭和寶船應該有多大呢?
由於太倉出土的寶船船舵並不完整,而且隨著船隻的增大和航線的情況,船舵的大小也必然會有較大的比例變化。
太倉寶船建造遺址出土的船舵長11米,它所屬的船長應該在40米左右,因此很有可能,鄭和寶船的船體長度實際上是在45米至50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