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意圖

2021-02-13 笑談五千年

鄭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也被稱為三寶太監。1405年到1433年,鄭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遣,率兩萬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隻,先後七次率領船隊大規模遠洋航行。

前後延續二十八年,途中經歷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沿岸,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航程數十萬公裡。,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其整個活動區域在今天的加裡曼丹島以西海域,舊稱西洋,因此,這些航海活動被總稱為「鄭和下西洋」。這一遠程航海史上的壯舉,在當時被稱為「盛事」。鄭和下西洋證明了在十五世紀,中國具有世界上領先的航海科技和船隻製造技術。

鄭和乘風破浪,歷經磨難,屢下西洋,往返數次,究竟出於什麼目的?又肩負著什麼樣的秘密使命?專家學者各有著述,莫衷一是。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到海外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並且沿途炫耀武力,展示國力富強。建文帝名叫朱允文,是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長孫。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他尤其鍾愛長子朱標和四子朱棣。按祖制,皇權應以正統世襲,所以朱標死後,其子朱允文繼承了皇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登基以後,鑑於叔輩藩王的軍政大權過重,相繼削藩,燕王朱棣唯恐自己被廢,藉口「清君側」,公開起兵反叛,號稱「靖難」。靖難之役,朱棣獲勝,登上皇位,遷都北京,稱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從此,建文帝下落不明。有傳說他已經逃亡海外,若果真如此,對於有篡位之名的明成祖來說豈不是禍根!萬一將來回來復闢,朱棣的皇位還怎能坐穩?為絕後患,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追查。有人考證說,為了尋找建文帝,鄭和不但下西洋,而且三次東渡扶桑,到日本去過。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經濟目的。遣使出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使萬國來朝,穩固明朝政權,瓦解政敵殘餘勢力,自然不失為提高國際威望和鞏固統治的有力措施。鄭和七次遠航,與東南亞、南亞沿海各國建立了一種國際和平局勢,使海外遠國都「賓服中國」。另一方面,船隊遠航打開了一條通往西洋諸國的海上航道,滿足了明朝官方擴大對外貿易市場的要求。當時,中國政府用精美的瓷器和綾羅綢緞等手工藝品,換取外國的香料補藥、奇珍異寶,這從鄭和統率的船隊被稱為「寶船」,就可以得到證明。不但明朝官府,周邊國家,甚至沿海官紳百姓都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應該說,這兩個目的都達到了。

還有學者認為,上述說法有失偏頗。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使命應隨時間的推移有階段性的不同。鄭和前三次下西洋,一是尋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二是和東南亞、南亞沿海諸國建立一種國際和平局勢,後四次帶有探險、獵奇性質,向東南亞以西的未知世界行進,開闢新的航道,讓海外遠國「賓服中國」。

總之,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專家學者各執一詞,說法繁多,難有定論。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都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史料,仔細甄別,還歷史本來面目。

相關焦點

  • 1431年: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裡,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多。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幹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裡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裡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 【嘉德秋拍】帝國的寶船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簡論
    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率領艦船六十二艘、水手官兵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組成龐大的皇家船隊,從五虎門揚帆出海,開始了七次遠航西洋的創舉。在眾多以鄭和下西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中,以《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 鄭和下西洋
    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途經國家及地區有佔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撤、不剌哇、木骨都束、竹步、麻林、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裡、蘇門答臘、阿魯、滿剌加、甘巴裡、幔八薩。次年艦隊回國,隨艦隊來訪者有暹羅、蘇門答臘和阿丹等國使節。史載此次遠航「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這便是明朝四品高級使節「三寶太監」鄭和的使命。官修正史認為,鄭和此行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全球通緝失敗潛逃的建文皇帝朱允炆:「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
  •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大家
    第二次下西洋。此次出訪所到國家有佔城、渤尼、暹羅、真臘、爪哇、滿剌加、錫蘭山、柯枝、古裡等。永樂七年(1409)到達錫蘭山,鄭和艦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並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1409)九月,艦隊經過佔城、暹羅、真臘、爪哇、淡馬錫、滿剌加。鄭和在滿剌加建倉庫,存放遠航所需錢糧貨物。
  • 今年我採訪到了三保太監的後代 ( ̄▽ ̄)
    ,7次率領浩大船隊下西洋,這項壯舉,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也讓鄭和這個名字名垂青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在這個眾所周知的歷史背後,確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歷史上人們對鄭和的種種疑問層出不窮,緣何作為穆斯林的他能夠七下西洋?七下西洋竟然是為了麥加朝聖?身為太監的他為何還能子孫滿堂,後嗣竟然還遍布全球?
  • 能裝長頸鹿,甲板放得下4艘聖瑪利亞號,鄭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印度尼西亞中國道教寺廟中鄭和的雕像鄭和與永樂帝朱棣關係鄭和原名叫作馬和,他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當時的雲南是被蒙古所控制,經過朱元璋徵討雲貴,元梁王被滅,10歲的鄭和就成了俘虜,隨後進入宮廷,陰差陽錯的成了一名太監。
  • 鄭和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事
    2020年,是鄭和下西洋615周年。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此後至1433年(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中,鄭和先後率領27 500多人、240多艘船舶組成的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我國航海史和對外關係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
  • 【潮州•海絲】潮州海島陳祖義遇到了下西洋的鄭和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專業作家李露曄(Louise Levathes)女士在其著作《當中國稱霸海上》中言之鑿鑿地認為,鄭和還到過澳大利亞、美洲、紐西蘭和南極洲等地。  鄭和每次下西洋,隨船隊帶回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有一次,鄭和給朱棣帶來了一隻長頸鹿,國人以為是「瑞獸」麒麟,一時間朝野上下喜氣洋洋,覺得是天降祥瑞,大明國祚將長久悠遠云云。來中國朝貢的各國貢使、國王等都大量增加。
  • 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國際貿易的興盛離不開海上運輸的發達,今天我們就聊聊鄭和和他的艦隊對明朝中後期的影響。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鄭和率領由62艘海船和2.7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從泉州港出發,揚帆遠航,出使西洋,拉開上絲綢之路的序幕。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六年(1433),歷時28年,鄭和率其龐大的商貿艦隊,先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南洋、印度洋等30多個國家,遠達波斯灣、紅海及非洲東海岸。
  • 永樂皇帝 |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至今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鄭和的船隊曾經橫跨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大家說那不可能。航行時間長,需要有淡水以及糧食,還需要有維他命,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經過研究後發現,木船有幾千噸排水量,糧食有,淡水有,還可以發豆芽菜,於是就有青菜吃了,因此他穿過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是可能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 劉大夏真的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嗎?
    江良發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徵服海洋,開闢海上通道,實現世界各國文化、商貿交流的偉大壯舉,在人類航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鄭和航海圖,是中國人古代航海和對外交往的寶貴資料。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明代兵部尚書劉大夏在任兵部郎中時,燒毀了鄭和航海圖。近來,有人在網上撰文,「由梁啓超先生開創的『鄭和研究』已經走過百年曆程。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那是1405年的夏天,鄭和受朱棣之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等2.78萬人第一次下西洋。中國這個古老而龐大的東方陸地國家,第一次將眼睛看向了海洋深處。可沒想到竟被西王誤以為是東王的救兵,殺了鄭和的170位士兵。鄭和怒了,分分鐘準備舉兵秒了西王。見勢不妙的西王,硬是派了使者帶了6萬兩黃金才擺平此事。所以說,一切用錢可以解決的都不是問題。這一次鄭和沒有動手,等到回程,走到馬六甲海峽的時候,誰料到被海盜圍攻了。敢圍攻鄭和船隊的絕非不是什麼小囉囉。首領陳祖義,祖籍廣東。
  • 杜鋼建:鄭和艦隊全球巡航與世界自由貿易
    鄭和艦隊多次下西洋巡遊世界的活動可以分為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兩大階段。鄭和艦隊巡遊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護世界和平秩序,創造公平的貿易環境。鄭和艦隊全球巡航繼承了上古華夏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的傳統。上古華夏從神農炎帝朝開始,不斷進行全球巡航,勘測地球地形,繪製全球地圖,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神農炎帝時期已經調查清楚世界有萬國歸屬炎帝統轄。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是怎麼橫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別被騙了!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次壯舉,更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壯舉!在鄭和之前,以及鄭和之後,都沒有人下西洋,那麼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也是眾說紛壇,不過最為大家接受的一點就是鄭和出海找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