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2021-02-13 酒食客90g

那是1405年的夏天,鄭和受朱棣之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等2.78萬人第一次下西洋。中國這個古老而龐大的東方陸地國家,第一次將眼睛看向了海洋深處。

他的航行比哥倫布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然而,畢竟世界史上只記得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海洋地理上只有著麥哲倫海峽。

但鄭和的粉絲們不要哭,大明帝國派出的鄭和艦隊,在當時的戰鬥力也是槓槓的。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3800艘船舶,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

所以鄭和出使西洋,除了撒錢,許諾官爵之外,還順帶平定了小國之間的內亂。

比如:第一次出使路過印尼時,恰逢印尼內戰,西王和東王打得不可開交,船隊途徑東王領地,部下上岸shopping。

可沒想到竟被西王誤以為是東王的救兵,殺了鄭和的170位士兵。鄭和怒了,分分鐘準備舉兵秒了西王。見勢不妙的西王,硬是派了使者帶了6萬兩黃金才擺平此事。

所以說,一切用錢可以解決的都不是問題。

這一次鄭和沒有動手,等到回程,走到馬六甲海峽的時候,誰料到被海盜圍攻了。

敢圍攻鄭和船隊的絕非不是什麼小囉囉。首領陳祖義,祖籍廣東。作為海盜專業戶,陳祖義已經雄霸南海、印度洋十多年,就像今天的「賓拉登式」的巨梟,朱元璋曾懸賞50萬兩白銀抓他。

面對勁敵,很多人都以為鄭和是宦官不善打戰,其實這個是錯覺好嘛。翻翻鄭和職場履歷就知道,他打小就跟隨朱棣南徵北戰,出生入死,是「靖難之役」的功臣,若你以為諾大的船隊,只有一宦官帶隊,那就錯了。人家可是實力派武將。

兩軍決戰前夕,陳祖義詐降鄭和,鄭和識破他陰謀,當場殺死海賊5000多人,並將陳祖義活捉。帶回了南京面聖,最後被朱棣斬首於各國使者面前,揚了國威,堪稱大國外交之成功典範。

回到南京後,鄭和思忖這一路險惡,每每倒也化險為夷,於是奏請朱棣賜建天妃宮,此後六次下西洋,無論出航前和歸航後,都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

第三次出使西洋時,鄭和想在斯裡蘭卡立塊碑,結果國王亞烈苦奈兒表示: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想立個碑,留下買路財。

考慮到他多次劫使者,搶奪明朝船隊錢糧,鄭和在回程的時候,生擒了國王全家。

第四次出使,又遇內亂,這次是意外的捲入蘇門答臘國的王位之爭中,複雜程度遠超朱棣與朱允炆。

劇情如下:

老國王早幾年就陣亡了,王后為復仇宣布誰殺死仇人,就以身相許誰。很快仇報了,新國王有了,但長大了的王子不願意了,他殺死了繼父自封國王。

故事本到這裡應該有個happy ending,可半路殺出個老國王的弟弟,演變成了一場叔侄之間的王位爭奪戰。

也許朱棣本人是個篡位者的緣故,決意強力介入王位糾紛,受命鄭和支持年輕的國王。

於是,新國王勝出,王叔戰敗。話說,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鄭和這一路真是走到哪裡帥到哪裡。

如果說順路平定小國間的內亂已是家常便飯,那麼鄭和從坦尚尼亞帶回了「麒麟」,那才是一大政績。

「麒麟」送到南京後,明成祖朱棣親自在明故宮的奉天門接收。朱棣自個欣賞完後,還不忘叫明翰林學士沈度畫下個《麒麟圖》。


這張圖,運用寫實的手法,清晰地告訴人們:原來讓朱棣為之抓狂,在南京引起轟動的「麒麟」,就是如今在紅山動物園裡依然可以看到的長頸鹿。

同時,鄭和還曾帶回過馬哈獸,據考證,馬哈獸指的就是非洲產的直角大羚羊。

當然關於鄭和,還有一說,即他最流芳百世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我國的國粹之麻將,七下西洋,航程十萬餘裡,戰士們的娛樂活動全靠鄭和發明了麻將。            

刮什麼風就成了出海者最關心的事情。於是麻將就以「東南西北」為始。就連定座位也要用四風來「扳莊」,一風一圈。

刮什麼風?

東南西北風!

有了風就可以行船,張帆、落帆需要繩索,so,麻將中就有了一至九條的「索子」,就是我們出牌說的「二條」、「三條。」

再來,海上的生活水源是淡水,在出航前,船員們需要用許多木桶、竹筒裝滿水,於是就有了牌中的一至九「筒」。

跟現在海員一樣,明朝的海員年收入也是上萬,上萬串銅錢,自然牌中也就有了「萬」字。

還有茫茫大海上,船員們往往不記日期,只辨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多少竹排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張花牌。

這麼想來,600年前的鄭和真的是大明第一玩家,服氣。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
    考慮到這樣的歷史背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自然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七下西洋概述第一次下西洋。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當時該國正在內戰,西王獲勝,鄭和艦隊人員上岸,被誤殺170人。西王震恐謝罪,願獻黃金六萬兩贖罪,鄭和知為誤殺,赦之,遂化幹戈為玉帛。
  • 鄭和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事
    2020年,是鄭和下西洋615周年。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此後至1433年(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中,鄭和先後率領27 500多人、240多艘船舶組成的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我國航海史和對外關係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
  •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大家
    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當時該國正在內戰,西王獲勝,鄭和艦隊人員上岸,被誤殺170人。西王震恐謝罪,願獻黃金六萬兩贖罪,鄭和知為誤殺,赦之,遂化幹戈為玉帛。艦隊隨後到達三佛齊舊港,鄭和出兵剿滅海盜陳祖義,生擒之。艦隊隨後至蘇門答臘、滿剌加、錫蘭山、古裡等國。賜古裡國王誥命銀印,立碑「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皞熙同風,刻石於茲,永垂萬世」。
  • 劉大夏真的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嗎?
    原因只有一個——當年由鄭和參加整理的,詳細記載了七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在600年間竟悄無聲息地消失殆盡。這令所有的學者扼腕嘆息。」還有人認為「歷史只認這一事實:明代大航海的歷史功臣是鄭和,歷史罪人是『學者型官員』劉大夏——他私自銷毀了鄭和航海圖。」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劉大夏真的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嗎?
  • 【潮州•海絲】潮州海島陳祖義遇到了下西洋的鄭和
    不過,且不說朱棣的動機如何,從鄭和下西洋的客觀表現上看,確實做到了一個天朝上國的氣度和胸懷,即所謂對待東南亞諸國「無間內外,均視一體」。大明帝國作為天朝的氣度,在帝國建立之初就已經初露端倪了,朱元璋甚至把日本、泰國、安南(越南)等10多個周邊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即不徵伐的國家,以示天朝氣象和懷柔遠人。
  • 杜鋼建:鄭和艦隊全球巡航與世界自由貿易
    「無亂政典」的主張體現了神農氏時期遵守憲法的憲治思想。神農炎帝時期的世界貿易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奉行天道的思想。在《神農氏政典》中,天與君、天與民、天與政的關係已經有明確規定。《神農氏政典》曰:「惟天生民,惟君奉天,惟食喪祭,衣服教化,一歸於政。神農炎帝曰:我惟生無德,鹹若古政。嗟爾,四方之君,有官有業,乃子乃父,乃兄乃弟,無亂於政。昔二君始王,未有書契,結繩而治,交易而生,亦惟歸政。
  • 史話丨《鄭和航海圖》的故事
    發生在1405~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鄭和的率領下,由27000人組成的龐大隊伍,分乘數百艘船隻,七次遠赴印度洋地區訪問,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就是這樣一件大事,在保存下來的明朝官方檔案中卻不見蹤影,著實令人心有不甘。那麼,究竟還有沒有鄭和船隊使用過的東西呢?
  • 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傳播媽祖文化亦是鄭和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鄭和在太倉港等待啟航的時間即多住宿媽祖廟(又名天妃宮)。太倉港天妃宮始建於北宋,鄭和重修。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上已達5000餘座,鄭和成為世界媽祖文化的有力傳播者和推動者。
  • 【大航海家】SP鄭和介紹
    為將大明之國威宣揚海外,使國家更加富強,鄭和受命統領兩萬人下西洋,為古往今來超前軼後的壯舉。《大航海家》中,SP鄭和是資質為SP的炮艦,所屬陣營為旅行者,其屬性為力81、統110、智124。被放逐的敵人處於被封鎖的狀態,無法參與戰鬥,且SP鄭和獲得大量的攻擊加成效果,該效果每10秒可以觸發一次。SP鄭和的這個技能針對性非常明顯,可以將施琅船長封鎖,讓其在開場10秒無敵時間內無法輸出,並造成以5打4的局面。這10秒內,SP鄭和自身會提升大量輸出。
  • 鄭和牽星圖導航技術研究
    如《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到南匯嘴。」就是說「太倉港口開船用105°方向,一更(2.4 h)時間到吳淞江,再往97.5°方向航行,一更時間到南匯嘴。」一更的時間到底代表多長的距離呢,是許多現代人在自己參照的系統中想搞明白的問題。
  • 1431年: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鄭和船隊曾經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整個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灣,從亞丁灣進入紅海,亦有航行至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更遠的海域,到達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及島嶼,包括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暹羅;印度的古裡、榜葛剌;阿拉伯半島的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東非的木骨都束、莫三比克貝拉港。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是怎麼橫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別被騙了!
    在鄭和之前,以及鄭和之後,都沒有人下西洋,那麼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也是眾說紛壇,不過最為大家接受的一點就是鄭和出海找建文帝。朱棣攻下南京之後,把南京城掘地三尺,他也沒有找到建文帝。那麼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呢?這是朱棣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建文帝不死,朱棣實在是睡不好覺,他必須找到建文帝,並且把他殺死,這樣朱棣才安心。於是乎,朱棣派遣鄭和去海外尋找建文帝,一定要把他找到。可是鄭和找了二十多年,也沒有找到,所以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遇到敵船時,福船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射,往往能克敵制勝;再加上其首部高昂,又有堅強的衝擊裝置,乘風以船力下壓,還可輕易地犁沉敵船。此外,鄭和之前,中國人的海上足跡已經遍及整個印度洋,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風規律。蒙古化的中亞世界與元帝國之間的海上貿易頻繁,通商國家達到一百四十多個,中國海船成為阿拉伯海的常客。
  • 永樂皇帝 |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至今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鄭和的船隊曾經橫跨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大家說那不可能。航行時間長,需要有淡水以及糧食,還需要有維他命,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經過研究後發現,木船有幾千噸排水量,糧食有,淡水有,還可以發豆芽菜,於是就有青菜吃了,因此他穿過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是可能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意圖
    鄭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也被稱為三寶太監。1405年到1433年,鄭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遣,率兩萬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隻,先後七次率領船隊大規模遠洋航行。前後延續二十八年,途中經歷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沿岸,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航程數十萬公裡。,鄭和立下赫赫戰功。
  • 鄭和在當地家喻戶曉 印尼井裡汶北京謀求新發展
    中國網4月26日訊 4月25日,由國際鄭和協會暨印度尼西亞井裡汶卡斯普漢蘇丹國第十四世蘇丹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
  •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瓦希德獲得2019年「鄭和國際和平獎」
    在第五屆「鄭和論壇」在印度尼西亞泗水開幕之際(7月15-17),「鄭和論壇」在2019年7月12日在泗水蘇南安佩爾國立伊斯蘭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9年的「鄭和國際和平獎」獲得者是印度尼西亞前總統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
  • 為什麼說比起鄭和遠航,料羅灣海戰被嚴重低估?
    鄭和下西洋圖鄭和的遠航,從維護皇權為中心的政治秩序這個角度來說是成功的,眾多的番國在震驚於鄭和船隊的龐大之餘,也接受了明帝國所制定的朝貢體系,它們一個接一個地派遣使節,覲見明帝國的主人,並帶來各種珍奇之物,明帝國則給予慷慨的回贈
  • 歷史上最強的五支海軍出爐,明朝鄭和艦隊上榜
    中國明朝鄭和艦隊第二次波希戰爭影視劇照上榜理由:公元前480年的希臘海軍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以艦船數量僅為波斯海軍一半的弱勢取得了重創波斯海軍的巨大勝利。此次海戰的勝利,不僅保證了希臘軍隊的側翼安全,阻止波斯軍隊進行兩棲作戰;更是重創了波斯軍隊,從而結束了波斯軍隊發起的這場侵略戰爭。中國明朝鄭和艦隊(1433年)
  • 能裝長頸鹿,甲板放得下4艘聖瑪利亞號,鄭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印度尼西亞中國道教寺廟中鄭和的雕像鄭和與永樂帝朱棣關係鄭和原名叫作馬和,他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當時的雲南是被蒙古所控制,經過朱元璋徵討雲貴,元梁王被滅,10歲的鄭和就成了俘虜,隨後進入宮廷,陰差陽錯的成了一名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