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

2021-02-10 有知領讀

作者 | 江曉原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

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先後七次奉命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出海遠航。艦隊規模達到240多艘船艦,船員及官兵兩萬七千餘人,毫無疑問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

鄭和的遠洋艦隊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及地區,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甚至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持續二十多年的遠洋航行,其間包括了友好訪問、雙邊貿易,甚至也有小規模的戰爭。如此有聲有色的活動,卻在1433年戛然而止。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

中國雖然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是數千年來,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行事風格更像一個內陸大國。其間中國只有兩段短暫的海上風雲歲月,一段就是鄭和的七下西洋,另一段是明末清初另一個鄭的家族——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父親從海盜起家到效忠明朝,兒子則最後割據臺灣,也可算是崢嶸歲月。

考慮到這樣的歷史背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自然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

七下西洋概述

第一次下西洋。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當時該國正在內戰,西王獲勝,鄭和艦隊人員上岸,被誤殺170人。西王震恐謝罪,願獻黃金六萬兩贖罪,鄭和知為誤殺,赦之,遂化幹戈為玉帛。艦隊隨後到達三佛齊舊港,鄭和出兵剿滅海盜陳祖義,生擒之。艦隊隨後至蘇門答臘、滿剌加、錫蘭山、古裡等國。賜古裡國王誥命銀印,立碑「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皞熙同風,刻石於茲,永垂萬世」。次年九月回國,獻俘陳祖義等,問斬。

第二次下西洋。此次出訪所到國家有佔城、渤尼、暹羅、真臘、爪哇、滿剌加、錫蘭山、柯枝、古裡等。永樂七年(1409)到達錫蘭山,鄭和艦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並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

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1409)九月,艦隊經過佔城、暹羅、真臘、爪哇、淡馬錫、滿剌加。鄭和在滿剌加建倉庫,存放遠航所需錢糧貨物。此處成為鄭和艦隊遠航的中轉站。船隊又從滿剌加起航,經阿魯、蘇門答臘、南巫裡、錫蘭、加異勒、阿拔巴丹、甘巴裡、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裡。此次遠航發生了七下西洋中唯一一次戰爭。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未遂,鄭和回程時再訪其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艦隊,並伐木阻斷鄭和歸路。不料鄭和趁其國中空虛,率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之,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永樂九年(1411)六月,鄭和回國,向永樂帝獻俘亞烈苦奈兒,朝臣皆曰可殺,永樂帝憫其無知,釋之,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為王,遂立邪把乃耶,誥封為錫蘭山國王,並遣返亞烈苦奈兒。從此「海外諸番,益服天子威德」。八月,禮部、兵部議奏此役有功將士,各有升賞。

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年(1412),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出使滿剌加、爪哇、佔城、蘇門答臘、柯枝、古裡、喃渤利、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鄭和到佔城,奉帝命賜佔城王冠帶。艦隊到蘇門答臘,時偽王蘇幹剌竊國,鄭和奉帝命率兵追剿,生擒蘇幹剌,送京伏誅。艦隊至三寶壟,鄭和在當地華人回教堂祈禱。鄭和命哈芝黃達京掌管佔婆華人回教徒。鄭和艦隊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至東非麻林迪(肯亞)。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回國。同年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五年(1417)五月,鄭和艦隊出發,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佔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利、卜剌哇、蘇門答臘、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隨行有僧人慧信,將領朱真、唐敬等。在柯枝,鄭和奉命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並立碑銘。艦隊到達錫蘭山時鄭和派分隊駛經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艦隊到古裡後,一支分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祖法兒、阿丹和剌撒,一支分隊直達忽魯謨斯。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兒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獅子,不剌哇進貢千裡駱駝、鴕雞,爪哇、古裡進貢麾裡羔獸。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途經國家及地區有佔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撤、不剌哇、木骨都束、竹步、麻林、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裡、蘇門答臘、阿魯、滿剌加、甘巴裡、幔八薩。次年艦隊回國,隨艦隊來訪者有暹羅、蘇門答臘和阿丹等國使節。史載此次遠航「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永樂二十二年(1424),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國庫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在遠航停頓了6年之後,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以外番多不來朝貢,命鄭和再次遠航,「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已經有一點強弩之末的光景,但據明代史料記載,仍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000餘人。艦隊返航至古裡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1433)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逝世。艦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同年七月回國。

鄭和艦隊的編制、裝備及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艦隊,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特混艦隊」,李約瑟甚至認為,「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艦隊人數達27000餘人,相當於明朝軍隊的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而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著名遠洋航行的人數,至多僅200餘人。雖然隊伍精幹可能表明效率較高,但是僅僅能夠解決27000餘人經年遠航的給養,也已經足以顯示國力的強盛。


▲鄭和的寶船與哥倫布的船,尺寸差異巨大。

鄭和艦隊中最大的船艦到底有多大,是學術界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2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九桅十二帆,錨重數千斤。《明史·兵志》上也說寶船高大如樓,「能容百人,底尖上闊」。

據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艦隊中有五類船舶。其一即上述「寶船」。其二為「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其三為「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其四為「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其五為「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但是對於鄭和「寶船」是否真的如記載中那麼大,有兩派相反的意見。「肯定派」認為《明史》所載基本正確,因為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而《伊本·白圖泰遊記》中也記錄了中國巨大的12帆可載千人的海船,可為旁證。

「質疑派」則認為,木材強度有限,不可能造成長達四十四丈的大船。根據他們推論,鄭和的「寶船」實際上長約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

事實上,迄今為止,從未有人複製出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

不過,即使採納「質疑派」的數據,鄭和寶船仍不失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舶。

關於鄭和艦隊所使用的航海技術,據《鄭和航海圖》記載,鄭和使用指南針,結合過洋牽星術(初級形態的天文導航),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艦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鬥和水羅盤保持航向。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義

關於成祖命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比較聳人聽聞的,是說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實際上是去尋找可能亡命海外的建文帝(因成祖是通過武裝叛亂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帝位的)。此說雖富有想像力,但明顯不符合常情。因為如果真的要執行這樣的使命,應該秘密派出精幹的特工人員,而不是動用幾萬人驚天動地進行遠航。

比較穩健持平的推測,當然是從政治方面著眼。中國艦隊縱橫萬裡,顯示了中國的實力,宣示了朝廷的威德,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了各國爭向明朝「朝貢」的盛況。

至於七下西洋對中外貿易的推進作用,不必估計過高。因為七下西洋所促進的中外貿易,是一種畸形的「朝貢貿易」——對明朝來說大致上是一種賠錢的買賣。各國「進貢」方物是象徵性的,主要是用以表示對宗主國明朝的臣服,而明朝對各國的「厚賜」,則是以經濟利益的方式對他們政治上臣服的嘉獎。這種對明朝來說沒有「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是以明朝的財富來支撐的。有人視之為現代「金錢外交」的先聲。所以當朝廷無力或不願再提供這種經濟支撐時,七下西洋的盛舉也就終止了。

鄭和發現了美洲和澳洲嗎?

2002年,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World),其中提出了許多驚人的論點。作者斷言:鄭和是世界環球航行第一人,鄭和的艦隊在永樂十九年(1421)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70年;鄭和艦隊還先於庫克船長350年發現了澳洲;而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甚至比麥哲倫出生還早60年。中國人最早繪製了世界海圖,而且比歐洲早三個世紀已經解決了經度計算問題。


▲加文·孟席斯所著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

加文·孟席斯為這些論斷研究了14年,足跡遍及120個國家,訪問了900多處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寫成本書。

西方的學術界對孟席斯的驚人論斷基本無法接受,但是大眾媒體卻對此十分歡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本書和其中的論斷。《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已有中譯本,2005年由京華出版社出版。

孟席斯的上述論斷雖然相當離經叛道,但他的態度還是認真的,並非信口開河的無稽之談。在這樣的問題上,以寬容的心態聽聽他的敘述和論證,也未嘗沒有啟發和趣味。

文章來源 | 愛思想網
說明:
摘自中華書局出版《中國古代技術文化》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為提升閱讀體驗,版式有所優化
若涉及著作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鄭和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事
    2020年,是鄭和下西洋615周年。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此後至1433年(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中,鄭和先後率領27 500多人、240多艘船舶組成的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我國航海史和對外關係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
  •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大家
    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中國雖然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是數千年來,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行事風格更像一個內陸大國。其間中國只有兩段短暫的海上風雲歲月,一段就是鄭和的七下西洋,另一段是明末清初另一個鄭的家族——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父親從海盜起家到效忠明朝,兒子則最後割據臺灣,也可算是崢嶸歲月。
  •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意圖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其整個活動區域在今天的加裡曼丹島以西海域,舊稱西洋,因此,這些航海活動被總稱為「鄭和下西洋」。這一遠程航海史上的壯舉,在當時被稱為「盛事」。鄭和下西洋證明了在十五世紀,中國具有世界上領先的航海科技和船隻製造技術。
  • 1431年: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帝國艦隊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裡,足繞地球三周有餘,鄭和下西洋同時也是古代中國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規模組織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個多世紀,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當時罕見。
  • 【潮州•海絲】潮州海島陳祖義遇到了下西洋的鄭和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專業作家李露曄(Louise Levathes)女士在其著作《當中國稱霸海上》中言之鑿鑿地認為,鄭和還到過澳大利亞、美洲、紐西蘭和南極洲等地。  鄭和每次下西洋,隨船隊帶回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有一次,鄭和給朱棣帶來了一隻長頸鹿,國人以為是「瑞獸」麒麟,一時間朝野上下喜氣洋洋,覺得是天降祥瑞,大明國祚將長久悠遠云云。來中國朝貢的各國貢使、國王等都大量增加。
  • 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國際貿易的興盛離不開海上運輸的發達,今天我們就聊聊鄭和和他的艦隊對明朝中後期的影響。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鄭和率領由62艘海船和2.7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從泉州港出發,揚帆遠航,出使西洋,拉開上絲綢之路的序幕。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六年(1433),歷時28年,鄭和率其龐大的商貿艦隊,先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南洋、印度洋等30多個國家,遠達波斯灣、紅海及非洲東海岸。
  • 永樂皇帝 |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至今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鄭和的船隊曾經橫跨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大家說那不可能。航行時間長,需要有淡水以及糧食,還需要有維他命,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經過研究後發現,木船有幾千噸排水量,糧食有,淡水有,還可以發豆芽菜,於是就有青菜吃了,因此他穿過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是可能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梁啓超據此發問:為什麼哥倫布與達·伽馬的遠航「能使全世界劃然一新紀元」,而鄭和下西洋卻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時代反響?一、下西洋的目的公元前210 年,剛剛完成大一統偉業的秦始皇,派遣齊人徐福數次下海,以求長生不老藥。最後一次,徐福率3000名童男童女,裝載谷種、連弩及匠人百工出東海,一去不回。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那是1405年的夏天,鄭和受朱棣之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等2.78萬人第一次下西洋。中國這個古老而龐大的東方陸地國家,第一次將眼睛看向了海洋深處。但鄭和的粉絲們不要哭,大明帝國派出的鄭和艦隊,在當時的戰鬥力也是槓槓的。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3800艘船舶,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
  • 能裝長頸鹿,甲板放得下4艘聖瑪利亞號,鄭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印度尼西亞中國道教寺廟中鄭和的雕像鄭和與永樂帝朱棣關係鄭和原名叫作馬和,他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當時的雲南是被蒙古所控制,經過朱元璋徵討雲貴,元梁王被滅,10歲的鄭和就成了俘虜,隨後進入宮廷,陰差陽錯的成了一名太監。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是怎麼橫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別被騙了!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次壯舉,更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壯舉!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前後一共28年時間,鄭和先後下了七次西洋,去過30多個國家,橫穿了印度洋,鄭和最遠抵達非洲。輪船一響,黃金萬兩!如果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鄭和沒有能力下西洋,更沒有能力下七次西洋。鄭和之所以能夠頻繁的下西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大明確實有錢,家底厚!
  • 劉大夏真的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嗎?
    江良發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徵服海洋,開闢海上通道,實現世界各國文化、商貿交流的偉大壯舉,在人類航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鄭和航海圖,是中國人古代航海和對外交往的寶貴資料。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明代兵部尚書劉大夏在任兵部郎中時,燒毀了鄭和航海圖。近來,有人在網上撰文,「由梁啓超先生開創的『鄭和研究』已經走過百年曆程。
  • 史話丨《鄭和航海圖》的故事
    發生在1405~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鄭和的率領下,由27000人組成的龐大隊伍,分乘數百艘船隻,七次遠赴印度洋地區訪問,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就是這樣一件大事,在保存下來的明朝官方檔案中卻不見蹤影,著實令人心有不甘。那麼,究竟還有沒有鄭和船隊使用過的東西呢?
  • 杜鋼建:鄭和艦隊全球巡航與世界自由貿易
    鄭和艦隊多次下西洋巡遊世界的活動可以分為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兩大階段。鄭和艦隊巡遊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護世界和平秩序,創造公平的貿易環境。鄭和艦隊全球巡航繼承了上古華夏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的傳統。上古華夏從神農炎帝朝開始,不斷進行全球巡航,勘測地球地形,繪製全球地圖,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神農炎帝時期已經調查清楚世界有萬國歸屬炎帝統轄。
  • 鄭和牽星圖導航技術研究
    為此派鄭和率領27 000多人,200多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威服四海,讓各國遣使來朝。《鄭和航海圖》(如圖1所示)記錄了鄭和船隊巡航南海,遠航印度洋周邊國家,展示中國富強, 探索世界的壯舉。該圖見於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四十,以圖說的方式表現了航線針路圖,其中通過島嶼、山體的高度角以度量遠近,以恆星星圖為參照的過洋牽星圖進行導航,體現當時領先世界航海科技水平。
  • 歷史上最強的五支海軍出爐,明朝鄭和艦隊上榜
    中國明朝鄭和艦隊第二次波希戰爭影視劇照上榜理由:公元前480年的希臘海軍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以艦船數量僅為波斯海軍一半的弱勢取得了重創波斯海軍的巨大勝利。此次海戰的勝利,不僅保證了希臘軍隊的側翼安全,阻止波斯軍隊進行兩棲作戰;更是重創了波斯軍隊,從而結束了波斯軍隊發起的這場侵略戰爭。中國明朝鄭和艦隊(1433年)
  • 美媒盤點史上最強五大海軍:明朝鄭和艦隊入選
    在明朝重臣三保太監鄭和的率領下,中國海軍曾7次下西洋。  明王朝初期制訂了向外發展的政策,希望保護貿易航線,為一個不斷壯大的中國進口奢侈品和原材料。當時,中國海軍的技術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其造船技術已領先歐洲1000年。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非常龐大,由317艘船組成。
  • 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
    美國有一位杜樂教授,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時代性的問題:哥倫布探索發現美洲大陸的時間,比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晚了87年。而且,鄭和船隊所用的龍船,根本不是哥倫布所用的小破船可以比擬的。可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呢?
  • 為什麼說比起鄭和遠航,料羅灣海戰被嚴重低估?
    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距離1433年的鄭和遠航結束,整整相差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