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丨《鄭和航海圖》的故事

2021-02-23 中國民族報

發生在1405~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鄭和的率領下,由27000人組成的龐大隊伍,分乘數百艘船隻,七次遠赴印度洋地區訪問,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就是這樣一件大事,在保存下來的明朝官方檔案中卻不見蹤影,著實令人心有不甘。那麼,究竟還有沒有鄭和船隊使用過的東西呢?100多年來,許多中外學者在苦苦尋覓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人發現,明代末期一本名為《武備志》的兵書裡,附帶了22幅地圖。這些地圖原名叫做《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經過一番研究,大家認為這就是鄭和船隊所用的航海圖,很可能出自明代兵部的檔案,於是乾脆給它起了個簡單明了的新名字:《鄭和航海圖》。


《武備志》

所謂航海圖,是指船舶專用的航行地圖,上面標註著船舶航行途經的海岸和海洋的情況,如岸上的顯著目標、島嶼、礁石、海流、海洋水深、海底底質等等。《鄭和航海圖》就是這樣一類的航海專用地圖。它原來是一幅捲軸式長卷,收入《武備志》以後,為了方便裝訂成冊,便把一幅長圖分成了22幅書本式地圖,也就是現在的樣子。

《鄭和航海圖》全圖記錄的地域十分廣闊,從南京寶船廠一直到非洲東岸,綿延上萬公裡,這中間共繪了530多個地名,包括亞非兩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麼廣闊的地域,假設我們讓一位船長來航行的話,今天的船長從中國前往東非,那他至少要參考大大小小几十幅海圖,而500多年前鄭和船隊的火長(船長)卻單憑一幅航海圖就可以應付自如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鄭和航海圖》局部

原來,《鄭和航海圖》的繪製風格和今天的海圖大不一樣。它在圖上不標明一定的方位坐標和比例尺,只是沿著主要的航線延伸,仿照《長江萬裡圖》的畫法,以長卷的形式自右向左一字展開。如中國東南沿海航段,把大陸海岸線繪在上方,沿海各島嶼繪在下方;印度洋航段,將印度西岸一側繪在上方,阿拉伯和東非海岸繪在下方。這種在航路的上下方對列繪圖的方式,雖然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但航海者一卷在手,卻是相當實用和方便的。

現代海上航行,「航海圖」和「航路指南」是互相分開、配合使用的。所謂航路指南,就是用大量的敘述性文字和相關的對景插圖(指把地形地貌如實畫在書頁上),圖文並茂地介紹航線沿途的情況。用一句簡單的話說,航海圖是「圖」,而航路指南是與「圖」相配合的「書」。《鄭和航海圖》卻沒有這麼多「麻煩」,它同時具有「航海圖」和「航路指南」兩項功能。在《鄭和航海圖》中,繪製了大量對景寫實的圖畫。每一處關鍵地方的特徵,如塔、山、橋梁、高大的建築物等等,圖上都有描繪。甚至在畫不同地方的沙洲時,還用黑點的多少來區分沙洲和淺沙,真稱得上「細緻入微」了。這樣,火長只要按照圖畫的形狀與實地對照,作出判斷就很容易了。


《鄭和航海圖》局部

除了古色古香的「圖」以外,《鄭和航海圖》還有大量的「航路指南」文字敘述,航行途中的礙航物、山峰、島嶼、淺灘、礁石、水深、底質、港口標誌、定位與航行方法等等,都加以明確的提示。如「船取孝順洋,一路打水(測深)九託(託是古代測深單位),平九山,對九山西南邊,有一沉礁打浪」。可別小看這短短26個字,其中指出了水深、水下危險物、水面徵狀以及安全航路,真稱得上是「一字重千斤」。


《鄭和航海圖》局部

作為我國古代航海家的智慧結晶和經驗總結,《鄭和航海圖》歷來被認為具有優良的航用價值。一位名叫馬爾德的西方領航員,在仔細研究了《鄭和航海圖》以後,曾評價它「誤差一般不超過5°,這對於1425年的舵工來說,可以認為是極好的了」。

1985年,在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的時候,經大連海運學院和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的航海測繪專家共同努力,研製了一幅《古今對照鄭和航海圖》,第一次從航海技術的角度,將鄭和船隊的航線搬上了現代地圖。該成果受到了廣泛關注,還曾評上了全軍科技進步獎。


《古今對照鄭和航海圖》

(本文節選自社科文獻出版社《航海史話》,有刪節)

相關焦點

  • 劉大夏真的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嗎?
    明代過庭訓撰寫的《本朝分省人物考·劉大夏》中,確實有一則劉大夏藏匿鄭和航海圖,並建議「案雖在,亦當毀之」的記載。大約在明朝成化年間,有宦官向皇帝建議,可仿照永樂、宣德年間鄭和出使西洋故事,可獲珍寶無算,皇上認為可行。如是,便命人到兵部庫房(檔案室)調取鄭和航海圖。時劉大夏任兵部郎中,知道此消息後,便先入庫房,將鄭和航海圖藏匿起來,管理檔案的庫吏怎麼也查找不到。
  • 鄭和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事
    鄭和下西洋不僅聯絡了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同時,鄭和船隊所創立的船員間的嚴密分工、造船質量的嚴格檢驗、獨特的通訊聯絡方式,繪製和使用了世界最早的航海圖,也為我國海事管理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鄭和七下西洋船隊之所以能夠遠航亞非拉40多個國家,除了擁有性能優良的船舶之外,還在於鄭和率領的船員與其他人員之間分工周密、步調一致、各司其責,行動井然有序。
  • 鄭和牽星圖導航技術研究
    《鄭和航海圖》(如圖1所示)記錄了鄭和船隊巡航南海,遠航印度洋周邊國家,展示中國富強, 探索世界的壯舉。該圖見於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四十,以圖說的方式表現了航線針路圖,其中通過島嶼、山體的高度角以度量遠近,以恆星星圖為參照的過洋牽星圖進行導航,體現當時領先世界航海科技水平。
  • 【大航海家】SP鄭和介紹
    為將大明之國威宣揚海外,使國家更加富強,鄭和受命統領兩萬人下西洋,為古往今來超前軼後的壯舉。《大航海家》中,SP鄭和是資質為SP的炮艦,所屬陣營為旅行者,其屬性為力81、統110、智124。被放逐的敵人處於被封鎖的狀態,無法參與戰鬥,且SP鄭和獲得大量的攻擊加成效果,該效果每10秒可以觸發一次。SP鄭和的這個技能針對性非常明顯,可以將施琅船長封鎖,讓其在開場10秒無敵時間內無法輸出,並造成以5打4的局面。這10秒內,SP鄭和自身會提升大量輸出。
  • 1431年: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及宦官。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帝國艦隊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裡,足繞地球三周有餘,鄭和下西洋同時也是古代中國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規模組織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個多世紀,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當時罕見。
  • 鄭和下西洋
    考慮到這樣的歷史背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自然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七下西洋概述第一次下西洋。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當時該國正在內戰,西王獲勝,鄭和艦隊人員上岸,被誤殺170人。西王震恐謝罪,願獻黃金六萬兩贖罪,鄭和知為誤殺,赦之,遂化幹戈為玉帛。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作者丨杜君立編輯丨吳酉仁1433 年,鄭和在古裡去世。1498 年,達·伽馬在卡利卡特登陸。中國人所說的古裡,就是西方人所說的卡利卡特。(王士性:《廣志繹》)由此可知,鄭和航海運動直接虧損白銀600 萬兩。鄭和下西洋,絲和瓷是主要的輸出商品,進口以香料為大宗。一時之間,香料堆積如山,「充溢庫市」,朝廷只好以此折賞和折俸,作為文武官員和軍士人等的俸祿,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 年)才用完,招致朝廷上下怨聲載道。
  • 【潮州•海絲】潮州海島陳祖義遇到了下西洋的鄭和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以恩人自居,但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徵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確實,在建立溫和鬆散的藩屬關係和薄來厚往的朝貢體系的同時,鄭和還奉命調解海外各國之間的紛爭,飽受強國欺凌的滿刺加國(馬六甲王國),就是在鄭和的幫助下獲得獨立。
  •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大家
    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當時該國正在內戰,西王獲勝,鄭和艦隊人員上岸,被誤殺170人。西王震恐謝罪,願獻黃金六萬兩贖罪,鄭和知為誤殺,赦之,遂化幹戈為玉帛。艦隊隨後到達三佛齊舊港,鄭和出兵剿滅海盜陳祖義,生擒之。艦隊隨後至蘇門答臘、滿剌加、錫蘭山、古裡等國。賜古裡國王誥命銀印,立碑「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皞熙同風,刻石於茲,永垂萬世」。
  • 永樂皇帝 |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至今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鄭和的船隊曾經橫跨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大家說那不可能。航行時間長,需要有淡水以及糧食,還需要有維他命,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經過研究後發現,木船有幾千噸排水量,糧食有,淡水有,還可以發豆芽菜,於是就有青菜吃了,因此他穿過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是可能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但鄭和的粉絲們不要哭,大明帝國派出的鄭和艦隊,在當時的戰鬥力也是槓槓的。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3800艘船舶,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可沒想到竟被西王誤以為是東王的救兵,殺了鄭和的170位士兵。鄭和怒了,分分鐘準備舉兵秒了西王。見勢不妙的西王,硬是派了使者帶了6萬兩黃金才擺平此事。所以說,一切用錢可以解決的都不是問題。這一次鄭和沒有動手,等到回程,走到馬六甲海峽的時候,誰料到被海盜圍攻了。敢圍攻鄭和船隊的絕非不是什麼小囉囉。首領陳祖義,祖籍廣東。
  •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意圖
    鄭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也被稱為三寶太監。1405年到1433年,鄭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遣,率兩萬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隻,先後七次率領船隊大規模遠洋航行。前後延續二十八年,途中經歷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沿岸,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航程數十萬公裡。,鄭和立下赫赫戰功。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是怎麼橫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別被騙了!
    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前後一共28年時間,鄭和先後下了七次西洋,去過30多個國家,橫穿了印度洋,鄭和最遠抵達非洲。輪船一響,黃金萬兩!如果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鄭和沒有能力下西洋,更沒有能力下七次西洋。鄭和之所以能夠頻繁的下西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大明確實有錢,家底厚!
  • 由一位中國人揭開的大航海時代
    1407年10月初,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成功歸國。中國人的第一次大規模出海探索可謂是開創歷史之先河。並在接下來的28年間,鄭和帥大規模艦隊六下西洋,一路下行,中間拜訪了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關國家,拜訪國家數量達三十多個,最遠的地區到達了東非和紅海。並從此拉開了長達200年,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 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傳播媽祖文化亦是鄭和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鄭和在太倉港等待啟航的時間即多住宿媽祖廟(又名天妃宮)。太倉港天妃宮始建於北宋,鄭和重修。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上已達5000餘座,鄭和成為世界媽祖文化的有力傳播者和推動者。
  • 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
    幾百年前,大航海時代有一個文豪,他叫莎士比亞。他借哈姆雷特之口說出了一個人類始終糾結的問題——生存還是毀滅?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時代的未來。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今天我想以史為鑑,在展望未來的時候先回顧一下過去,了解一下現在,然後,我們再去看看未來。
  • 鄭和的寶船不算最大——西方的木質巨艦們丨視知收藏夾
    文本選自冷兵器吧,原發於騰訊天天快報轉載已獲授權文丨冷兵器吧天魂地鬼
  • 鄭和在當地家喻戶曉 印尼井裡汶北京謀求新發展
    中國網4月26日訊 4月25日,由國際鄭和協會暨印度尼西亞井裡汶卡斯普漢蘇丹國第十四世蘇丹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
  • 為什麼說比起鄭和遠航,料羅灣海戰被嚴重低估?
    鄭和下西洋圖鄭和的遠航,從維護皇權為中心的政治秩序這個角度來說是成功的,眾多的番國在震驚於鄭和船隊的龐大之餘,也接受了明帝國所制定的朝貢體系,它們一個接一個地派遣使節,覲見明帝國的主人,並帶來各種珍奇之物,明帝國則給予慷慨的回贈
  • 史話:世界上第一最多的一個王朝,擁有20多個世界第一,數百年不敗!
    在明成祖朱棣的允諾下,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00多海船,2.7萬人從蘇太倉市瀏河鎮出發,到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隨後開始了下西洋的旅程。先後去了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和美洲。此次出航,船隻達到240多艘,海員、航海時長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直到100多年後,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才率領規模遠小於此的船隊開啟西方的大航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