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

2021-02-13 造就


幾百年前,大航海時代有一個文豪,他叫莎士比亞。他借哈姆雷特之口說出了一個人類始終糾結的問題——生存還是毀滅?

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時代的未來。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今天我想以史為鑑,在展望未來的時候先回顧一下過去,了解一下現在,然後,我們再去看看未來。

1957年,前蘇聯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類。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

整整六十年過去了。到目前為止,人類向外太空送入了九千多個太空飛行器,全球有12個國家擁有發射太空飛行器的能力,五十多個國家擁有自己的衛星。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和人類都在使用衛星導航通信等航天技術的服務。

我們其實進入了「航天時代」。這個時代是什麼樣的?

這張圖,是我的同事基於大小超過十釐米的空間物體軌道數據,製作出的地球周邊物體分布圖。

我問過很多人,看到這幅圖的時候是種什麼樣的感覺?他們說感覺是密密麻麻,地球周邊不再是廣闊無垠。

很多人覺得,「空間」應該就是空空蕩蕩的。但是大家看看,有這麼多的人造物體漂浮在宇宙中。密集到什麼程度呢?2009年,美國的衛星和俄羅斯的衛星迎頭相撞,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起空間交通事故。

從這時起,人類意識到外層空間不是一個空蕩的區域,不再是可以任意往返了。有人提出,以後要在空間進行交通管理。也許未來在太空中也會開出罰單。

到了2010年,美國的航天政策發布了一個預判,說未來的太空環境有三個特點:擁擠、競爭、對抗。


 為什麼空間如此繁忙?

因為衛星非常有用。衛星給了人類千裡眼,我們用它可以看清每一家的門牌號。衛星也給了人們順風耳,讓我們可以在萬裡之外向同伴喊話,也可以隨時告訴我們你在什麼位置,把你的信息發送到地球的另一端。

衛星如此有用。所以,未來十年,人類已經規劃的衛星數量達到上萬顆,是現在在軌衛星總數的十倍。

2010年,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從這一年開始穩定進入世界前三。2014年,中國衛星的在軌總數已經暫居全球第二。2016年,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已經跟美國並列第一了。


在遙遠的宇宙深處,人類也開展了一系列非常值得關注的活動。

2014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飛行了37年後,飛出了太陽系。這是迄今為止人類飛得最遠的一個探測器。科學家還不斷派出探測器在火星上開展探測的活動,並說火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

這其中傳遞出了一條信息,那就是人類一直在嘗試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美國有一位杜樂教授,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時代性的問題:哥倫布探索發現美洲大陸的時間,比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晚了87年。而且,鄭和船隊所用的龍船,根本不是哥倫布所用的小破船可以比擬的。可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呢?


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

中國航天人經常自勉說,幾百年前的失誤導致我們錯失了一個時代,以至於中國近代陷入近百年的衰落時期。所以,我們錯失了海洋,不可以再錯失星辰,不能錯過這個「大宇航時代」。

想像一下,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那時候,你可以自由地往返於月球、火星、地球之間,就像今天你從北京飛到紐約一樣。

曾經有人問我,地球上還有很多事情都沒有解決,你們為什麼要去探索太空?為什麼要把錢花在航天上?我說這就好像當年問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一樣。

如果我們要為一個時代去投資的話,那這個時代也許就是大宇航時代。


但是,在我們暢想新家園的時候,有很多陰影其實是揮之不去的。

上世紀50年代末,人類剛剛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僅僅在幾年後,美國和蘇聯就在外層空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核武器實驗。有一次核武器實驗的最大當量達到了百萬噸級,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當量的50倍。這一次實驗波及了從夏威夷到紐西蘭5900公裡的範圍,引起了大停電。


這時期,在外層空間開展了一系列瘋狂的核武器實驗,讓人類非常擔憂。所以到了1967年,聯合國生效了《外層空間條約》,也被冠以「外空大憲章」之稱。它規定人類不能在外層空間部署核武器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但是這些條約並沒有限制常規型太空武器的開發。所以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航天技術中光是用來反衛星的技術就至少有二十多項。


從2007年到2016年這十年間,世界航天的老大——美國,對軟殺傷型反衛星武器的實戰部署經費增長了23倍。

2018年,又有一個消息說美國即將裝備大概兩百多枚飛彈。這些飛彈實戰部署之後稍做改進,就可以用來攻擊衛星。這意味著現在近地軌道上大部分國家的衛星都可以被摧毀。

除了造武器,美國還在2001年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作戰演習。這次演習是以美國戰略飛彈之父——伯納德·施裡弗將軍的名字命名的。這位將軍主持了五十年代美國的軍用衛星和彈道飛彈的開發計劃。

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和平利用太空簡直就是「不知所謂」。翻譯過來就是:什麼和平利用太空?你們是在胡說八道!

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一股殺氣撲面而來。

迄今為止,施裡弗太空作戰演習已經開展了11次。從2014年開始,又從原來的兩年一次變成了一年一次。到了去年,美國又增加了一個太空作戰演習,叫做太空旗幟演習。這個演習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一次是對部隊進行實戰性的訓練。

我看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我就在想,什麼意思啊?是真的想要在太空幹一架嗎?

其實人類目前在太空活動的區間只相當於宇宙空間的近海。這是還沒有開啟遠航,我們就先在澡盆裡互相捅刀子的節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大學派認為太空應該是人類神聖的庇護所,戰火不應該波及宇宙空間。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另一些學說就認為,人類這個物種走到哪兒,戰爭就打到哪兒,所以宇宙空間作戰是遲早的事。

如果是這樣的話,

人類是不是真的走出過叢林?

我們是不是把海洋也變成了一個大叢林?

把空間變成了一個更大的叢林?

然後我們又即將在宇宙空間開闢一個更加廣闊的叢林?

這樣的話,人類到底是文明還是野蠻?我們的發展到底意義何在?

我曾經在大英博物館裡看到來自中國的琉璃瓦,非常的漂亮,可它是從民居上硬生生地拔下來的。當時我就在想,這是一個文明古國深深的失落,很悲哀。你錯過了一個時代,衰落了,就被人上梁揭瓦。


但是後來我又好幾次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展區迷路,看到裡邊一片一片的木乃伊和亡靈書。這時候,我就自我安慰了一下。原來上梁揭瓦不是最慘的,這還有被挖墳掘墓的。

我們回望一下大航海時代發生的事情。你可以看到偉大與骯髒同在,輝煌與血腥共存。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大宇航時代呢?

以史為鑑的話我們能不能做點什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大宇航時代有一種新的理念,不用再去重蹈大航海時代血腥屠殺的覆轍?

到2017年底,聯合國又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成立一個政府專家組以防止外層空間的軍備競賽。

這很好,說明大家繃起了和平利用外空的這根弦。但是我也有一點點悲觀,因為這種聲音和力量,太弱小了。

現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還是「叢林法則」。


比如美國副總統彭斯就說過,美國在宇宙空間要像在地面上一樣佔據統治地位。

有時候我就在腹誹,美國都那麼強大了,全世界一半的空間資產都是它的。為什麼你一定要當老大呢?你當個老二會死嗎?

如果是以「叢林法則」來分析這個問題,它可能真的覺得自己會死的。

為什麼?「叢林法則」是一個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會惴惴不安的法則。強者比弱者更加清楚,強者可以對弱者做些什麼,所以更加恐懼。

人類究竟是多麼複雜的一個物種?你看他總是一手抓建設,一手搞毀滅,一直在生存和毀滅之間徘徊往復。

其實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很多內容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我們教育讀書人,說讀書的目的是要為萬世開太平,說我們的國士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我們強調的是讓天下安定,止戈為武,使用暴力是為了終止暴力。

如果支持這些理念的力量足夠強大,讓它成為主導世界的理念的話,是不是可以避免在大宇航時代重蹈大航海時代的血腥覆轍呢?

宇宙很大很大,

它能容得下全人類走出叢林,

它容得下人類的期許,

它不需要人類去自相殘殺。

但是宇宙也很小很小,

容不下在叢林法則支配下的野心和欲望。


所以,未來人類的走向,將取決於非叢林法則理念的力量是否足夠強大。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可以達成一個共識,就是為萬世開太平,能夠在科技發展的同時,從精神上走出叢林。

也許到了這一天,

人類才是真正的文明。

那個時候的我們,

可能才能真正地被稱為文明人。


相關焦點

  • 從哥倫布到川普——破碎的「全球帝國「夢(2)
    諷刺的是,哥倫布到死也不承認自己到達的是一塊新大陸,而堅持認為自己到達了印度。從這點上看,該推倒哥倫布的雕像的應該是我們,而不是美國人呀。 不過,在大航海時代前就已經完成過「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的大明王朝,這時候去哪了呢?
  • 鄭和下西洋
    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中國雖然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是數千年來,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行事風格更像一個內陸大國。其間中國只有兩段短暫的海上風雲歲月,一段就是鄭和的七下西洋,另一段是明末清初另一個鄭的家族——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父親從海盜起家到效忠明朝,兒子則最後割據臺灣,也可算是崢嶸歲月。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然而,畢竟世界史上只記得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海洋地理上只有著麥哲倫海峽。但鄭和的粉絲們不要哭,大明帝國派出的鄭和艦隊,在當時的戰鬥力也是槓槓的。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3800艘船舶,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
  •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大家
    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中國雖然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是數千年來,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行事風格更像一個內陸大國。其間中國只有兩段短暫的海上風雲歲月,一段就是鄭和的七下西洋,另一段是明末清初另一個鄭的家族——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父親從海盜起家到效忠明朝,兒子則最後割據臺灣,也可算是崢嶸歲月。
  • 日本伊邪那岐第一,哥倫布第二,印地安中國被屠第三個發展美洲?
    作者的話:本文原題目叫《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地獄在「墨西哥」》,因看到「土總統」居然也參與討論哥倫布發現美洲事宜尤為氣憤。身為總統,搞暴政和魚肉百姓及研發武器滿世界殺人放火才是「正事」,研究古文化是我們這些沒能耐人幹的活,你又何必不務正業瞎胡扯呢?人類文明高深莫測,你若分得清東西南北會不知道哪兒是「西」?
  • 重大工程|哥倫布:踏足新大陸的艱辛旅途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四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第一次航行始於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87名水手,駕駛著「聖馬利亞」號、「平特」號、「寧雅」號3艘帆船,離開了西班牙的巴羅斯港,開始遠航。這是一次橫渡大西洋的壯舉。在這之前,誰都沒有橫渡過大西洋,不知道前面是什麼地方。
  • 1431年: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項目。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裡,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多。鄭和艦隊的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樂年間(1402年至1424年),而最後的第七次遠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年間(1425年至1435年)。前三次遠航最遠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遠航行至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最後,船隊遠航至阿拉伯半島和東非肯亞。《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美國,哥倫布的雕像被一個個推倒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被稱為航海英雄,對於當年的西方殖民主義來說,哥倫布是個功臣,但是哥倫布對新大陸的原本主人,印第安人,帶來了什麼?剝削?掠奪?
  • 美國印第安人的悲劇:從美洲大陸的主人變成了少數民族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 發現與再現——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地圖》雜誌2015年第2期新刊速覽
    經過300多年的探索,歐洲人開闢了歐亞大陸之間的新航路,發現了與舊大陸隔絕億年的美洲和大洋洲,建立起完善的貿易網絡和龐大的殖民帝國,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繫密切的整體。 「地理大發現」也推動了歐洲地理學的極大發展,使原本模糊和隔絕的世界在探索時代的歐洲地圖中日漸清晰和完整。
  • 書評 | 哥倫布大交換:兩個世界的相遇
    >本文為《哥倫布大交換》一書書評,由出版社授權推送。克羅斯比的《哥倫布大交換》率先從這一角度來解釋那一時期的世界史,進而指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大結果之一是:舊大陸和新大陸的病菌、植物品種都交流互換,極大地影響了此後的世界歷史。這一視角與傳統史學觀念大異其趣,他當然不免也受到先知常有的被人誤解和冷遇。此書輾轉延宕了幾年後,到1972年才終於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並受到如潮的批評,另有些甚至不屑一顧懶得評論——但事實證明,這是一本堪稱經典的著作。
  • 哥倫布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1493》讀後感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由此開啟了一個持續至今的物種大交換,新舊大陸直接的物種相互交換,改變了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物種的命運
  • 哥倫布大交換:兩個世界的相遇
    克羅斯比的《哥倫布大交換》率先從這一角度來解釋那一時期的世界史,進而指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大結果之一是:舊大陸和新大陸的病菌、植物品種都交流互換,極大地影響了此後的世界歷史。這一視角與傳統史學觀念大異其趣,他當然不免也受到先知常有的被人誤解和冷遇。
  • 為什麼加勒比的海盜名氣最大
    是在電影或是動漫裡見到的吧?那十有八九是加勒比海盜。其實你熟悉的海盜裝和骷髏海盜旗,最早也是起源於加勒比海盜。為什麼加勒比海盜這麼出名呢?這要從500年前講起。15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帶來了航海事業的大發展。滿載著商品、黑奴和金銀財寶的歐洲船隻,是海盜搶劫的理想獵物。誰都不是生出來就做海盜的,最早的海盜其實就是水手。比
  • 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傳播媽祖文化亦是鄭和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鄭和在太倉港等待啟航的時間即多住宿媽祖廟(又名天妃宮)。太倉港天妃宮始建於北宋,鄭和重修。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上已達5000餘座,鄭和成為世界媽祖文化的有力傳播者和推動者。
  • 航行美洲的旗艦——「聖瑪利亞」號
    哥倫布,作為帶來了第一次歐洲與美洲的持續接觸的船長,相信航海家們都不會陌生。
  • 曾馳騁整個美洲大陸的梭鏢投射器,如今很少有人提及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最後製造出一種叫投射器的助攻武器。最古老的梭鏢投射器源於美洲大陸,是弓箭的 「祖師爺」。投射器的用料比較簡單,木棍或是樹枝;它的構造也比較簡單,就是在木棍的一端加上一個鉤狀的突起就行了。
  • 永樂皇帝 |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至今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鄭和的船隊曾經橫跨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大家說那不可能。航行時間長,需要有淡水以及糧食,還需要有維他命,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經過研究後發現,木船有幾千噸排水量,糧食有,淡水有,還可以發豆芽菜,於是就有青菜吃了,因此他穿過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是可能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 體大如牛的寶船可能並不是歐洲小帆船的對手!
    邊上這艘是看上去非常袖珍的小船,便是哥倫布第一次發現美洲時的座艦聖瑪利亞號。誇張的對比,為觀者營造了一種持強凌弱的的差距感。然而,兩艘建造時間相差不過數十年的帆船,並不能以大小來評判強弱。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寶船雖大卻技術落後,在大部分性能指標上都沒能勝過聖瑪利亞號。雙方若是在海上交手,則聖瑪利亞號獲勝的機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