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2021-02-13 人民論壇網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國際貿易的興盛離不開海上運輸的發達,今天我們就聊聊鄭和和他的艦隊對明朝中後期的影響。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鄭和率領由62艘海船和2.7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從泉州港出發,揚帆遠航,出使西洋,拉開上絲綢之路的序幕。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六年(1433),歷時28年,鄭和率其龐大的商貿艦隊,先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南洋、印度洋等30多個國家,遠達波斯灣、紅海及非洲東海岸。如此漫長的行程訪問沿途諸國首先需要解決語言問題,需要大量的外語翻譯人才。為了解決語言交流障礙,永樂五年(1407),朝廷特創設「四夷館」,分為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等多個分館,編纂外語教材《華夷譯語》。四夷館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為培養翻譯人員而設的專門機構,被學界認為是明代翰林院的「亞洲研究院」。這些措施不僅將漢語推向了世界,為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也促進了外國語言在中國的發展,從而推動和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了漢語文化圈的形成。
傳播媽祖文化亦是鄭和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鄭和在太倉港等待啟航的時間即多住宿媽祖廟(又名天妃宮)。太倉港天妃宮始建於北宋,鄭和重修。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上已達5000餘座,鄭和成為世界媽祖文化的有力傳播者和推動者。遵循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的外交原則,鄭和艦隊穩定了東南亞國際秩序,形成了有利於中外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作為明成祖外交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鄭和下西洋將整個東南亞及印度洋部分國家均納入華夷秩序。沿途將中國的曆法文化、中國的衣冠禮儀等中華文化進行傳播,使得海外夷人仰慕中國文化,漸染華風。東南亞各國商品貨幣的發展深受中國貨幣文化的影響,除物物交換外,爪哇國行市交易用中國銅錢並布帛之類,蘇門答臘改用中國度量方法。馬歡在《瀛涯勝覽》中記載:「(爪哇)國中一應買賣交易,皆以十六兩為一斤。」當地為了方便與中國商人交易,甚至連中國貨幣的單位計價制度,他們也都接受,這說明中國計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經鄭和艦隊的傳播,已經影響到了海外各國。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中國-印度洋的貿易航路。早在漢唐時期,中國與印度洋地區便已有了較為頻繁的海上交往。但囿於航海科技的落後及地區政治形勢的不穩定,海上交通時斷時續,且基本保持在區域化的水準。各海域船舶分段承運、定點轉口是海運主流模式,通過與阿拉伯海商進行技術交流、勇敢探索,最終開闢了中國-印度洋航路。官方貿易是明朝政府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之一,鄭和艦隊滿載金銀、銅器、鐵器、瓷器、絲綢、農具、漆器、雨傘、書籍、土帛布、麝香、樟腦、大黃、柑桔、肉桂、茶葉、米、谷、豆等中國特產與沿途國家進行貿易。鄭和的隨身通事(翻譯官)馬歡,回國後將其海外經歷著為《瀛涯勝覽》,記錄了鄭和船隊在沿途各國的具體經貿方式。在暹羅國,「中國寶船到,亦遣小船到水上買賣」;在滿刺加國,「中國下西洋舡以此為外府」,「各舡並聚,又分宗次前後諸番買賣;在溜山國,「中國寶船一二隻亦到彼處,收買龍涎香、椰子等物」,龍涎香此後成為中國貴族所青睞的奢侈品;在柯枝國,「名稱哲地者,皆是財主,專一收買下寶石、珍珠、香貨之類,候中國寶船或別國番船客人來買」;在天方國,「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並畫天堂圖真本回京」。而古裡國則用其特產寶石、珍珠、珊瑚換取中國的織錦、絲綢等。晚明張燮《東西洋考》云:西洋各國「好市華人磁甕」。可知,鄭和的海外貿易中,最受普遍歡迎的是中國的瓷器。國際的巨大需求推動了明清中國瓷器、玻璃等製造業的發展。如產自索馬利亞的蘇麻離青(即索馬利亞青)作為永樂、宣德青花瓷的上等色料即由鄭和艦隊所購回,同時開闢了顏料進口的通道,保證了中國青花瓷舉世無雙的產品質量。

鄭和之後,中國明代中後期的「消費時代」隨即到來,「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麒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這是西方奢侈品進入中國的較早記載。

鄭和艦隊歸國後,向帝王進獻異國奇寶,不計其數的珠寶翡翠一次又一次進入皇宮,由皇宮流向達官顯宦的府邸。

 

海上貿易之路一旦打開,沿海居民開始沿鄭和商路出海貿易,民間航海貿易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開啟蒸蒸日上的海上貿易時代。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歐洲開始了其全球的貿易,其主要貨物即是寶石。

鄭和遠洋比宋代、元代的航海影響大得多。1967年,日本三杉隆敏《探索海上的絲綢之路》問世,從此「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個具有極深文化意義的新名詞與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提出的始於漢代西域的「絲綢之路」相呼應。可以說,張騫開闢了西域絲綢之路,鄭和則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晚明海上一支強大的商人集團,鄭成功縱橫於東海、南海、印度洋之間,是溝通中國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及歐洲各國的重要的商務巨頭,是晚明中國貿易史上溝通中西方貿易的橋梁。然而,最終還是未能形成國家的海上力量,未能形成中外經貿交流的長效機制。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
    考慮到這樣的歷史背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自然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七下西洋概述第一次下西洋。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當時該國正在內戰,西王獲勝,鄭和艦隊人員上岸,被誤殺170人。西王震恐謝罪,願獻黃金六萬兩贖罪,鄭和知為誤殺,赦之,遂化幹戈為玉帛。
  •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大家
    第二次下西洋。此次出訪所到國家有佔城、渤尼、暹羅、真臘、爪哇、滿剌加、錫蘭山、柯枝、古裡等。永樂七年(1409)到達錫蘭山,鄭和艦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並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1409)九月,艦隊經過佔城、暹羅、真臘、爪哇、淡馬錫、滿剌加。鄭和在滿剌加建倉庫,存放遠航所需錢糧貨物。
  • 鄭和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事
    2020年,是鄭和下西洋615周年。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此後至1433年(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中,鄭和先後率領27 500多人、240多艘船舶組成的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我國航海史和對外關係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
  • 1431年: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帝國艦隊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裡,足繞地球三周有餘,鄭和下西洋同時也是古代中國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規模組織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個多世紀,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當時罕見。
  •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意圖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其整個活動區域在今天的加裡曼丹島以西海域,舊稱西洋,因此,這些航海活動被總稱為「鄭和下西洋」。這一遠程航海史上的壯舉,在當時被稱為「盛事」。鄭和下西洋證明了在十五世紀,中國具有世界上領先的航海科技和船隻製造技術。
  • 【潮州•海絲】潮州海島陳祖義遇到了下西洋的鄭和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專業作家李露曄(Louise Levathes)女士在其著作《當中國稱霸海上》中言之鑿鑿地認為,鄭和還到過澳大利亞、美洲、紐西蘭和南極洲等地。  鄭和每次下西洋,隨船隊帶回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有一次,鄭和給朱棣帶來了一隻長頸鹿,國人以為是「瑞獸」麒麟,一時間朝野上下喜氣洋洋,覺得是天降祥瑞,大明國祚將長久悠遠云云。來中國朝貢的各國貢使、國王等都大量增加。
  • 永樂皇帝 |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至今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鄭和的船隊曾經橫跨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大家說那不可能。航行時間長,需要有淡水以及糧食,還需要有維他命,他是怎麼解決的呢?經過研究後發現,木船有幾千噸排水量,糧食有,淡水有,還可以發豆芽菜,於是就有青菜吃了,因此他穿過印度洋到非洲東海岸是可能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梁啓超據此發問:為什麼哥倫布與達·伽馬的遠航「能使全世界劃然一新紀元」,而鄭和下西洋卻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時代反響?一、下西洋的目的公元前210 年,剛剛完成大一統偉業的秦始皇,派遣齊人徐福數次下海,以求長生不老藥。最後一次,徐福率3000名童男童女,裝載谷種、連弩及匠人百工出東海,一去不回。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那是1405年的夏天,鄭和受朱棣之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等2.78萬人第一次下西洋。中國這個古老而龐大的東方陸地國家,第一次將眼睛看向了海洋深處。面對勁敵,很多人都以為鄭和是宦官不善打戰,其實這個是錯覺好嘛。翻翻鄭和職場履歷就知道,他打小就跟隨朱棣南徵北戰,出生入死,是「靖難之役」的功臣,若你以為諾大的船隊,只有一宦官帶隊,那就錯了。人家可是實力派武將。
  • 劉大夏真的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嗎?
    江良發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徵服海洋,開闢海上通道,實現世界各國文化、商貿交流的偉大壯舉,在人類航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鄭和航海圖,是中國人古代航海和對外交往的寶貴資料。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明代兵部尚書劉大夏在任兵部郎中時,燒毀了鄭和航海圖。近來,有人在網上撰文,「由梁啓超先生開創的『鄭和研究』已經走過百年曆程。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是怎麼橫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別被騙了!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次壯舉,更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壯舉!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前後一共28年時間,鄭和先後下了七次西洋,去過30多個國家,橫穿了印度洋,鄭和最遠抵達非洲。輪船一響,黃金萬兩!如果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鄭和沒有能力下西洋,更沒有能力下七次西洋。鄭和之所以能夠頻繁的下西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大明確實有錢,家底厚!
  • 能裝長頸鹿,甲板放得下4艘聖瑪利亞號,鄭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印度尼西亞中國道教寺廟中鄭和的雕像鄭和與永樂帝朱棣關係鄭和原名叫作馬和,他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當時的雲南是被蒙古所控制,經過朱元璋徵討雲貴,元梁王被滅,10歲的鄭和就成了俘虜,隨後進入宮廷,陰差陽錯的成了一名太監。
  • 杜鋼建:鄭和艦隊全球巡航與世界自由貿易
    鄭和艦隊多次下西洋巡遊世界的活動可以分為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兩大階段。鄭和艦隊巡遊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護世界和平秩序,創造公平的貿易環境。鄭和艦隊全球巡航繼承了上古華夏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的傳統。上古華夏從神農炎帝朝開始,不斷進行全球巡航,勘測地球地形,繪製全球地圖,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神農炎帝時期已經調查清楚世界有萬國歸屬炎帝統轄。
  • 史話丨《鄭和航海圖》的故事
    發生在1405~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鄭和的率領下,由27000人組成的龐大隊伍,分乘數百艘船隻,七次遠赴印度洋地區訪問,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就是這樣一件大事,在保存下來的明朝官方檔案中卻不見蹤影,著實令人心有不甘。那麼,究竟還有沒有鄭和船隊使用過的東西呢?
  • 鄭和牽星圖導航技術研究
    「更」是中國的計時單位,人們將一天一夜分為十更,人們用燃香的枝數來計量更數的時間,如果船行的速度是恆定,時間的更數多少即可代表距離的長短。茫茫大海中,通過時間計量更數來表示距離,這的確是簡便易行的計程方法。明代航海圖中的航路點間路程用時間單位「更」來表示。一晝夜有十更,一更為2.4 h,用燃香測量時間間隔。如《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到南匯嘴。」
  • 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
    今天我想以史為鑑,在展望未來的時候先回顧一下過去,了解一下現在,然後,我們再去看看未來。1957年,前蘇聯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類。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
  • 為什麼說比起鄭和遠航,料羅灣海戰被嚴重低估?
    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距離1433年的鄭和遠航結束,整整相差兩百年。
  • 歷史上最強的五支海軍出爐,明朝鄭和艦隊上榜
    中國明朝鄭和艦隊第二次波希戰爭影視劇照上榜理由:公元前480年的希臘海軍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以艦船數量僅為波斯海軍一半的弱勢取得了重創波斯海軍的巨大勝利。此次海戰的勝利,不僅保證了希臘軍隊的側翼安全,阻止波斯軍隊進行兩棲作戰;更是重創了波斯軍隊,從而結束了波斯軍隊發起的這場侵略戰爭。中國明朝鄭和艦隊(14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