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國際貿易的興盛離不開海上運輸的發達,今天我們就聊聊鄭和和他的艦隊對明朝中後期的影響。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鄭和率領由62艘海船和2.7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從泉州港出發,揚帆遠航,出使西洋,拉開上絲綢之路的序幕。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六年(1433),歷時28年,鄭和率其龐大的商貿艦隊,先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南洋、印度洋等30多個國家,遠達波斯灣、紅海及非洲東海岸。如此漫長的行程訪問沿途諸國首先需要解決語言問題,需要大量的外語翻譯人才。
為了解決語言交流障礙,永樂五年(1407),朝廷特創設「四夷館」,分為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等多個分館,編纂外語教材《華夷譯語》。四夷館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為培養翻譯人員而設的專門機構,被學界認為是明代翰林院的「亞洲研究院」。
這些措施不僅將漢語推向了世界,為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也促進了外國語言在中國的發展,從而推動和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了漢語文化圈的形成。
傳播媽祖文化亦是鄭和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鄭和在太倉港等待啟航的時間即多住宿媽祖廟(又名天妃宮)。太倉港天妃宮始建於北宋,鄭和重修。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上已達5000餘座,鄭和成為世界媽祖文化的有力傳播者和推動者。遵循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的外交原則,
鄭和艦隊穩定了東南亞國際秩序,形成了有利於中外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作為明成祖外交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鄭和下西洋將整個東南亞及印度洋部分國家均納入華夷秩序。沿途將中國的曆法文化、中國的衣冠禮儀等中華文化進行傳播,使得海外夷人仰慕中國文化,漸染華風。
東南亞各國商品貨幣的發展深受中國貨幣文化的影響,除物物交換外,爪哇國行市交易用中國銅錢並布帛之類,蘇門答臘改用中國度量方法。馬歡在《瀛涯勝覽》中記載:「(爪哇)國中一應買賣交易,皆以十六兩為一斤。」當地為了方便與中國商人交易,甚至連中國貨幣的單位計價制度,他們也都接受,這說明中國計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經鄭和艦隊的傳播,已經影響到了海外各國。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中國-印度洋的貿易航路。早在漢唐時期,中國與印度洋地區便已有了較為頻繁的海上交往。但囿於航海科技的落後及地區政治形勢的不穩定,海上交通時斷時續,且基本保持在區域化的水準。各海域船舶分段承運、定點轉口是海運主流模式,通過與阿拉伯海商進行技術交流、勇敢探索,最終開闢了中國-印度洋航路。官方貿易是明朝政府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之一,鄭和艦隊滿載
金銀、銅器、鐵器、瓷器、絲綢、農具、漆器、雨傘、書籍、土帛布、麝香、樟腦、大黃、柑桔、肉桂、茶葉、米、谷、豆等中國特產與沿途國家進行貿易。鄭和的隨身通事(翻譯官)馬歡,回國後將其海外經歷著為《瀛涯勝覽》,記錄了鄭和船隊在沿途各國的具體經貿方式。在暹羅國,「中國寶船到,亦遣小船到水上買賣」;在滿刺加國,「中國下西洋舡以此為外府」,「各舡並聚,又分宗次前後諸番買賣;在溜山國,「中國寶船一二隻亦到彼處,收買龍涎香、椰子等物」,龍涎香此後成為中國貴族所青睞的奢侈品;在柯枝國,「名稱哲地者,皆是財主,專一收買下寶石、珍珠、香貨之類,候中國寶船或別國番船客人來買」;在天方國,「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並畫天堂圖真本回京」。而古裡國則用其特產寶石、珍珠、珊瑚換取中國的織錦、絲綢等。晚明張燮《東西洋考》云:西洋各國「好市華人磁甕」。可知,
鄭和的海外貿易中,最受普遍歡迎的是中國的瓷器。國際的巨大需求推動了明清中國瓷器、玻璃等製造業的發展。如產自索馬利亞的蘇麻離青(即索馬利亞青)作為永樂、宣德青花瓷的上等色料即由鄭和艦隊所購回,同時開闢了顏料進口的通道,保證了中國青花瓷舉世無雙的產品質量。
鄭和之後,中國明代中後期的「消費時代」隨即到來,「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麒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這是西方奢侈品進入中國的較早記載。
鄭和艦隊歸國後,向帝王進獻異國奇寶,不計其數的珠寶翡翠一次又一次進入皇宮,由皇宮流向達官顯宦的府邸。
海上貿易之路一旦打開,沿海居民開始沿鄭和商路出海貿易,民間航海貿易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開啟蒸蒸日上的海上貿易時代。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歐洲開始了其全球的貿易,其主要貨物即是寶石。
鄭和遠洋比宋代、元代的航海影響大得多。1967年,日本三杉隆敏《探索海上的絲綢之路》問世,從此「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個具有極深文化意義的新名詞與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提出的始於漢代西域的「絲綢之路」相呼應。可以說,張騫開闢了西域絲綢之路,鄭和則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晚明海上一支強大的商人集團,鄭成功縱橫於東海、南海、印度洋之間,是溝通中國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及歐洲各國的重要的商務巨頭,是晚明中國貿易史上溝通中西方貿易的橋梁。然而,最終還是未能形成國家的海上力量,未能形成中外經貿交流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