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距離2021年不到一周,小米卻迫不及待的拿出了數字系列新品小米11,同時借著數字系列的迭代,首發最新的驍龍888旗艦處理器,提前打響了2021上半年的旗艦機戰爭。
凰家評測在第一時間拿到了小米11雷軍籤名版,體驗究竟如何?
小米11整機拿在手裡的第一感覺就是輕薄,相比小米10全系的飽滿手感,196g重、8.06mm厚的小米11可以說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瘦身。
我們這次拿到的雷軍籤名版,背部直接在玻璃後蓋上弄出了凹凸的線條,有點類似…洗衣板(?),觸感和指甲划過的聲音都非常奇妙,最大的利好就是手機拿在手裡不再滑溜溜,但好看與否還是要看個人喜好。
背部左下角就是傳說中的雷總籤名,跟雷總不熟的我第一眼看上去還以為籤的是英文名,想要看出雷軍兩個字,還需仔細聯想、感受一下⬇️
有一說一,這個模組要比想像的大很多,採用今年流行的階梯式設計,看起來不會那麼厚重。不過這裡還是要說一下小米在外觀設計上的老問題,就是沒有自家設計語言的傳承,把最近三款小米數字系列擺在一起很難看出是一個系列。友商的某R、某X、某P、某Mate等系列,都有自家具有辨識度的符號在,而小米獨有的符號卻很難想到,這一點還需設計師多下下功夫。
在機身正面,小米11配備了一塊6.81英寸四曲面打孔全面屏,屏幕解析度達到了2K級別,支持DCI-P3廣色域顯示。
這塊屏幕也使用了目前最新的發光材料,顯示HDR內容時峰值亮度可以達到1500尼特,日常強光下也可以激發900尼特亮度。這一參數對比今年的iPhone 12 Pro還要高出100尼特,實測戶外強光下顯示屏內容依舊清晰。
小米11也是每塊屏出廠前也都要經過顏色校準,色彩精準度相比小米10系列進一步提升,同時升級了120Hz高刷新率以及480Hz的超高觸控採樣率,滑動操控體驗比小米10系列會更順暢,再配上2K解析度的細膩顯示。拿到小米11之後,確實能明顯感受到屏幕顯示和體驗的提升。
這次小米11在屏幕蓋板上也使用了最新的康寧大猩猩玻璃Victus,相比第六代大猩猩玻璃在抗刮擦和抗跌落性能上均有提升。凰家評測也實際拍攝了一段康寧的試驗,對比其他品牌屏幕玻璃,Victus從更高處落下並撞擊,屏幕僅有劃痕但沒有碎裂,這對於經常手滑掉手機的朋友來說是個好消息。
打孔屏的開孔依舊在左側,整體屏幕黑邊的控制相比小米10系列會更好,四曲面的設計在使用全面屏手勢時也會更順滑,減少了底部邊框到玻璃的割手感。只不過在小米11上,屏幕和邊框的R角沒有統一,會引起強迫症用戶不適,看起來也真的不協調。
總的來說,除了一些設計上的小瑕疵,小米11在屏幕和手感上的體驗,是2020年手機的第一梯隊。
毋庸置疑,這款手機最大的升級,還是高通驍龍888的首發。
這顆晶片採用5nm工藝製程,這次CPU配備一顆主頻2.84GHz的超大核心,以及3顆A78大核和4顆A55小核,GPU採用Adreno 660,同時配備了集成式5G基帶,整體功耗表現應該會比上代更好。
我們使用GeekBench 5進行跑分,小米11單核1132分,相比採用驍龍865的小米10 Ultra提升了25%,多核3664分,相比上代提升了10%,可以看出超大核的加入對於單核性能的提升還是有很大幫助的,不過和蘋果的A14相比還仍有差距;GPU得分4583分,相比上代提升了43%。
當然我們一直說,參數歸參數,性能這東西還是要放到實際應用場景中去。我們使用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以及原神三款遊戲,特效全開監控幀率表現。
在驍龍888的性能下,王者榮耀已經可以無壓力平穩運行了,平均幀率60.2,幀率波動0.2,體驗非常不錯;和平精英目前還沒解鎖高刷新率模式,我們使用HDR畫質+60幀測試,平均幀率59.7,幀率波動0.7,卡頓的場景非常少;最後就是非常考驗性能的原神,我們將畫質特效全開,幀率60,在跑圖的場景基本沒有卡頓,但通過曲線也能看出,一旦開始戰鬥就會有較嚴重掉幀,但整體體驗相比865旗艦好上不少,平均幀率可以到56.6,波動在12.3。
體驗完三款遊戲之後,驍龍888帶給我的感受就是提升確實不小,尤其原神60幀高畫質的表現,甚至比搭載A14的iPhone 12系列更流暢;不過性能表現突出的同時,發熱也是相當突出,三款遊戲結束之後,我們使用紅外相機進行測溫,正反面的最高溫度都在47度以上,橫向握持時熱量集中在左手,手感上的發熱量也很明顯,期待後續的OTA可以把發熱控制的更好一些。
性能之外我們再看一下功耗,由於小米11搭載2K 120Hz高分高刷屏,也是個耗電大戶,所以我們選擇玩遊戲、看HDR劇集以及導航這三項屏幕常量的場景進行測試,每項半小時。
最後共計耗電24%,整體處於中上水平,實際體驗非重度遊戲使用,續航一天沒有問題。機身搭載的4600毫安時電池也算扛住了888和2K屏的壓力。
小米11支持50W無線快充和55W有線快充,但...原封包裝盒中並沒有線,沒錯,小米的環保力度比美國加州水果廠更強,不但沒有充電頭,連線都沒有了。
不過小米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下單時可以選擇不同版本,標準版和套裝版價格相同,只不過套裝版附贈一套55W氮化鎵充電器和線(我實在搞不懂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歡迎留言談一談你的看法~)
連接附贈的55W充電器,實際測試0-100% 55分鐘充滿,半小時可以充電82%,回血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同時支持最高10W的無線反向充電,可以給你的各種Pods各種Buds進行充電,也能幫你身邊使用iPhone 12 mini的朋友解燃眉之急,總之是一個有比沒有強的功能。
在性能和續航這一塊,由於驍龍888的加持,小米11目前在安卓陣營絕對是站在了頂峰;而輕薄機身的回歸併沒有重演小米9的悲劇,4600mAh電池可以說扛住了兩個耗電大戶,雖然不是續航怪獸級別,但足夠應付日常使用。
在拍照方面,小米11延續了小米10配置,主攝採用一億像素HMX傳感器,搭配1300萬像素123度超廣角鏡頭,以及一顆可玩性較高的長焦微距鏡頭。
這樣的配置在今年只能算主流中高端水平,放在小米11的主戰場2021年,可能相機硬體堆的不是很足,不過這也與小米11本身的定位有關,畢竟後綴沒有Pro沒有Ultra,按照以往的套路來看,也就算個中杯機型。
華為 Mate40 VS iPhone 12 VS 小米11
在樣張測試環節,我們也拉來同為中杯機型的華為Mate40以及今年的新iPhone進行對比,看看小米11的拍照在什麼水平。
在日間光照充足的情況下,小米11解析力不錯,這一場景下照片的寬容度也不錯,不過對天空的顏色沒有準確還原;華為顏色還原表現更好,但建築物邊緣算法痕跡太重,三者中iPhone表現最好。
而在這一場景下,華為和iPhone成像觀感都要比小米更好,小米依舊對天空色彩的還原出現了問題,同時遠處的高光壓制不足,廣場暗部的細節也不夠,整體寬容度相比另外兩款偏低。
打開超廣角模式之後,三款手機除了廣角視野不同之外,成像質量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小米11畫面的解析力和邊緣畸變控制也都不錯,超廣角可用性較高。
同時小米11還搭載一顆長焦微距鏡頭,日常可以用來拍攝美食、花草、紋理細節等,實用性要高於普通微距鏡頭,也比較好玩。
並且小米11在拍照方面由於驍龍888的加持,在一億像素模式下,成像速度相比小米10更快了,點進相冊之後沒有了等待渲染,體驗明顯提升。
到了夜晚,在普通模式下,小米11的成像整體偏暗,暗部細節相比其他兩家都要少,好在畫面純淨度較高,在這一環節下表現最好的是華為;小米11雖然與小米10使用了相同的CMOS,但普通夜景壓不住高光的問題沒有小米10嚴重,表現要更好一些,說明算法上還是有進化的。
打開夜景模式之後,小米11的成像效果提升明顯,暗部亮度相比普通模式提升不少,細節還原不錯,並且高光也得到了進一步壓制,與其他兩款手機成像在同一水平。
視頻方面,我們也在白天和晚上與公認最強的iPhone進行了一下對比,小米11的裁切範圍要比iPhone更大。
白天場景下,畫面的解析力相比iPhone低一些,色彩表現相當;夜晚場景下面對光源,畫面的寬容度比iPhone低不少;兩個場景下防抖表現不錯,手持步行畫面基本穩定。當然售價和定位都在那裡,小米11的視頻拍攝可以滿足記錄生活的需求,但類似視頻創作這種高階需求就不太夠了。
由於小米11在攝像頭硬體上升級不多,所以這一環節我們就挑幾個典型場景來測試,總體來說相比小米10的相機升級不大,如果對拍照有更多需求的朋友,可以等等11系列的大杯、超大杯,相信小米會加碼更多。
在短短體驗幾天之後,我們發現了幾個細節上的提升和不足。
首先由於機身更加輕薄了,內置的橫向線性馬達帶來的觸感更加明確了,相比小米10在震感上有進一步提升,震動影響及時、震感清脆,且力道適中,體驗不錯。
由於四曲面屏幕的加入,為了解決誤觸,小米還帶來了一項硬體防誤觸技術,在頂部和底部內置了兩顆握姿傳感器,同時配合陀螺儀智能激活防誤觸區域,聽起來非常智能。但在實際體驗中,橫向握持拍照時經常會不激活防誤觸算法,導致手指把握在邊框處時無法正確點擊快門,希望小米通過後續OTA及時調整,這一點還是蠻影響體驗的。
這次小米11在邊框頂部,也標上了哈曼卡頓的logo,來特意說明在揚聲器效果上的提升,底部採用1216超線性揚聲器,頂部則是聽筒揚聲器二合一,在硬體上其實相比小米10 Pro的雙線性揚聲器有些閹割,但哈曼卡頓調教的加入能否彌補不足?我們也實際拉來小米10 Pro對比一下。關於揚聲器的對比,歡迎點擊文章最上方的視頻感受一下。
最後,小米11也是再次升級了Wi-Fi網絡的規格,支持Wi-Fi6增強版,相比小米10的80MHz頻寬升級到了160MHz,就像單車道變雙車道,同時編碼也由1024QAM升級到了4096QAM,單位信息密度更大,可以實現3.5Gbps的極限吞吐速率。
當然手機端規格的升級不代表日常使用的網速就會變快,還要看你家裡本身寬帶入戶的網速和路由器的選擇,都拉到頂配才能帶來極限的網絡體驗,這樣的成本著實不低。
2021年的第一臺驍龍旗艦,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
整個體驗下來,小米11雖然定位中杯,但屏幕規格和處理器性能給的都非常到位。在日常使用、瀏覽內容、玩遊戲等場景下都能給出旗艦機的體驗;唯一遺憾就是攝像頭沒有進行更大升級,只是利用888的性能在算法上做了調整,整體拍照水平在2020年的旗艦機中都不出彩,但完全可以滿足日常記錄生活的需求,所以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講,還是值得購買的。
而小米11之所以趕在年前發布,首發驍龍888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給人的感覺,許多升級點其實在2020年已經在不少旗艦機上見過,真正能在明年的旗艦機爭奪戰中站穩腳跟的技術並不多。
但是正如前面一直所說,小米11沒有任何後綴,它就是一款中杯機型。對於小米11系列還有更多期待的話,可以耐心等等明年的大杯、超大杯機型,畢竟作為幾次奪下DxO冠軍寶座的小米,沒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它帶不來體驗更好的相機,拿不出能在2021年令人感到「哇塞」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