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體現了在軍事作戰領域後勤保障的突出地位。對於一個大國海軍而言,必須要有遠海的持續補給能力,才能走向「深藍」。近日,網上曝光了數張901型綜合補給艦的最新圖片。未來該艦將會怎樣增強中國的遠洋能力?中國補給艦的綜合實力又怎樣呢?
5月31日,網絡上流傳了一組艦艇海上補給的照片。報導稱,從圖片中可以看出,901型綜合補給艦首艦與071型船塢登陸艦進行了縱向、左舷、右舷等一系列海上補給演練,充分展示了901型綜合補給艦強大的補給能力。報導還提到,901型綜合補給艦是人民海軍航母編隊走向遠洋的後勤保障,距離服役已經越來越近。
901型綜合補給艦的滿載排水量據稱超過4萬噸,有關它的消息一直受到網友的密切關注。5月中旬網上曾曝出901型補給艦進行第二次海試的消息。其後勤保障能力遠超過中國現有的903型補給艦。後者的排水量為2.5萬噸,到目前為止已建造8艘。例如部署在東海艦隊的千島湖艦和部署在南海艦隊的微山湖艦。 那麼,相比之下噸位明顯增大的901型綜合補給艦究竟強大在哪呢?在航母編隊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隨著中國海軍越來越頻繁的遠海訓練行動,擁有足夠的補給艦變得必不可少。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航母來說,補給有多重要?一組數據可以說明:美國的核動力航母按搭載80架飛機計算,每架飛機出動一次平均油耗10噸。假設每架飛機一天出動一次,那麼消耗的燃料就在800噸左右,而尼米茲級航母一般可以攜帶9000噸的航空燃料,按照這樣的油耗只能維持8-12天的作戰需求。而在實戰中,特別是高強度作戰中,艦載機的使用強度要比標準情況大的多,因此快速補給能力對航母編隊來說至關重要。
再回到中國建造的901型綜合補給艦,有網友甚至認為,從它所具備的性能上,可以看出中國航母未來的發展方向,那麼,這種觀點有根據嗎?
海上補給方式的大規模應用是在二戰太平洋戰場。當時,隨著盟軍戰線的推進,傳統的、艦隊返回澳大利亞或夏威夷補給休整的方式,拉大了戰役間隔時間,讓日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美國,在客觀上已經具備了確保持續作戰的物資供應能力,因此改革艦船的補給方式勢在必行。於是,依靠專門的補給船隊進行補給的方式誕生。為此建立的後勤中隊在戰後成為美國海軍的一個固定編制。有了後勤中隊的補給,美國軍艦經常能夠一次在海上停留6個月之久,足見美軍強大的遠洋補給能力。
補給艦技術含量高,是遠洋海軍的標誌性裝備。1979年12月15日,中國第一艘遠洋油水乾貨補給艦正式交付東海艦隊服役,這是中國海軍正式裝備綜合補給艦的開端。
中國很早就開始發展補給艦。 在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到太平洋配合我們整個射程是1萬多公裡的洲際飛彈試驗,我們一個大的整個艦艇編隊,要進行整個最後的入水倉、儀器倉的打撈,那時候我們就發展了補給艦。那時候補給艦是非常初步的,後來我們發展了1萬多噸的補給艦,1萬多噸就是我們真正能進行的縱向、橫向補給,同時有一定的醫療條件和零配件的倉庫。
2016年7月15日,中國南海艦隊迎來了滿載排水量2萬多噸的遠洋綜合補給艦洪湖艦和駱馬湖。這兩艘艦同屬於903A型補給艦,舷號分別為963、964,由中國自行設計生產,具備橫向、縱向、立體補給功能,可同時對多艘不同類型艦艇進行補給。
【實習編輯:郭冉】
來源:CCTV4《今日亞洲》
長按二維碼關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