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長城的歷史角色

2021-02-07 涼州文化研究
如同任何有機體一樣,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在條件具備、實力強大時,都儘可能地開拓生存空間,尤其在政權處於上升期的王朝前期階段,表現得最為突出與明顯。但當中原王朝步入中後期,政權逐漸陷入制度煩瑣、官僚腐敗而導致的低效困局,經濟收入被各種權勢集團侵佔,自然災害造成人口流徙,軍隊戰鬥力下降,邊疆開拓便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往往轉而在邊疆地區採取防禦政策。不僅如此,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由於是農業政權,時常在條件具備之時,也會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往往在大規模推廣農業經濟的臨界點,轉而採取保護勝利果實的防禦立場。也就是說,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在相當時期,甚至部分王朝在大部分時期,在整體上其實一直處於防禦立場。為加強防禦,中國古代在陸地邊疆尤其北部邊疆,長時期、大規模修築長城。明代以後,面臨海上的挑戰,中原王朝在東部沿海同樣構建了長城防禦體系。長城雖然在中國古代長期保護了中原王朝的「基本盤」,卻一直未能主動解決來自邊疆的威脅,由之所帶來的「反噬效應」反而加劇了中原王朝的財政危機、社會危機,最終造成全面的政權危機,成為中國古代歷史變遷的重要因素。
一、中國古代長城防禦體系的立體特徵

在防禦思想影響之下,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族群,在北部邊疆,長時期、大規模地修築長城。中國古代之所以修築長城,是出於戰術、財政、政治等多種考慮。在古代世界,騎兵以其快速迅捷的特點,具有很強的衝擊力與機動性,在作戰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在中國古代,北方族群憑藉騎兵戰術,在與中原王朝的戰爭中,一直佔據著優勢。明中期李傑在奏疏中指出:「臣嘗深思之矣,西北二邊,境土遼遠,虜一鳴鞭,即抵城下。欲戰則勢力不敵,欲守則芻糧罕繼。且其來如焱風,去如收電,我方出兵策應,彼已虜獲而歸。」

為應對北方族群的衝擊,中原王朝不僅要解決步兵如何抵禦騎兵的戰術問題,而且還要面對北族騎兵戰略上的聲東擊西,與「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的靈活性所帶來的飄忽不定,以及中原軍隊千裡尋敵所帶來的糧餉、物資供應問題。明成化六年(1470)五月,陝西巡撫馬文升指出蒙古「侵犯我邊,曾無虛歲。每我出兵,虜輒遁去,徒費糧芻」。在古代社會,由於交通運輸條件較為落後,戰爭所必需的後勤供應對於財政有限的古代政權來說,是一項巨大的負擔。明丘濬指出:「況邊塞之地,饋餉為難,內地米一斛至邊,計其費不止三斛也。」不僅如此,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由於建立在農業經濟之上,對於戰爭所引發的社會動蕩與勞動力減少,更顯得缺乏耐受力。因此,對北方族群的作戰,不僅是一項軍事問題,還是一項財政問題,最終是一項關係政權全局的政治問題。

為此,中原王朝嘗試以長城加以應對。長城具有五種戰術功用,能夠有效克服北族騎兵的衝擊力與機動性。首先,長城最外層是連綿的烽火臺,守臺士兵看到北族騎兵,便可以通過傳遞烽火、狼煙等形式,將敵情傳遞給長城沿線軍隊,使其可以根據來犯敵軍數量、進攻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調動與部署。

其次,烽火臺以內是邊牆。邊牆以一道牆的形式,直接禦敵於國門之外,從地形上阻擋了北族騎兵,從而保護了中原王朝統治的「基本盤」,保障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北方族群如果要穿過邊牆,勢必要挖牆,或者尋找薄弱環節,其快捷的機動性便會有所下降。同時即使北族騎兵挖牆而過,進入長城以內之後,中原士兵可以再次修補邊牆,北族騎兵回來時,便只能再次採取挖牆的方式,容易遭受中原士兵的圍追堵截。比如成化十年(1474),餘子俊修築了榆林長城,這一功用很快便體現了出來。「子俊之築邊牆也,或疑沙土易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許寧等逐之。寇扼於牆塹,散漫不得出,遂大衄,邊人益思子俊功」。

第三,長城除邊牆外,還包括壕塹、鎮城、營堡、城寨、墩臺,是一種立體防禦體系。中原王朝修築邊牆時,往往從牆外取土,從而在邊牆外形成了一道壕塹,相當於城牆的護城河,增加了北族騎兵越界的難度。由於北部邊疆多山,地形不平,因此北方族群南下時,往往採取沿河谷而行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利用河谷的平坦地形,而且馬匹還可以飲水吃草。中國北方降雨較少,農業種植需要藉助河水灌溉,因此中原王朝的農業區也呈現沿河分布的格局。為保護農業區、防禦北方族群,中原王朝往往在河谷旁修築鎮城、營堡、城寨、墩臺等長城設施,在北族騎兵到來時,利用依山面河的有利地形,層層阻截,機動開展戰爭,從而彌補了步兵的短處,有效地遏制了北族的騎兵優勢。比如成化七年(1471)四月,陝西巡撫馬文升指出北族騎兵利於在平坦地帶馳騁,漢人士兵利於依託險阻以防禦。「御戎之道,以守備為本。況胡馬利平地,而漢兵利險阻」。鑑於榆林地區缺乏地理險阻,「今榆林一帶城堡,多平川曠野,無險阻可守」,從而奏請在榆林西南的環縣、慶陽群山分布的地區,構建長城防禦體系。

環慶迤北,重山復嶺,深溝陡壑,古蹟城堡,往往尚在。虜每入寇,必循大川而行,西則黑城溝,東則鐵鞭川。臣按行西路,環縣城臨大川,傍有高山,中有環河,即古長城舊址,宜於此築垣牆、敵臺,並修本缽古城。虜入以神銃、火炮御之,可以斷其咽喉。東路鐵鞭川,乃官軍芻糧所由,因無烽堠,多被虜掠。古有鐵鞭城,最為險阻。宜修完之,則士卒有所屯聚,亦可絕虜深入之路。

第四,中國古代中原王朝不僅修築長城設施,而且在北族騎兵進犯之時,將附近民眾、牲畜、物資收容進鎮城、營堡、城寨、墩臺,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防止人口、物資被北方族群搶掠,實現阻止敵軍的戰略目的。同時還倡導民眾修築民堡,在廣闊的北部邊疆,普遍修建起城堡,不僅最大限度地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而且還將民眾武裝起來,進行軍事訓練,從而實現了北部邊疆社會的普遍「軍事化」,使北方族群進入長城地帶後,面臨著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比如成化六年(1470)三月,延綏鎮巡撫王銳便奏請設立民堡,在陝北地區建立起廣泛的防禦網絡。

團堡以衛民生。謂榆林一帶地方,既添兵以分守,又設險以禦寇。然其軍民所處,多臨邊塞。乞敕所司,就於居民所聚之處,相度地宜,築為砦堡,務為堅厚,量其所容,將附近居民聚為一處。無事之時,聽其耕牧;遇有聲息,各相護守,則寇盜無從剽掠,地方可保無虞。

第五,中國古代中原王朝修建牆體並非一道,也不只是橫向的,而是有多道縱橫的牆體,從而將北部邊疆切成一個個包圍圈,北族騎兵一旦進入,便很難出去。比如明代榆林南北分別有大邊長城、二邊長城,二邊又稱「夾道」。「內復塹山湮谷,是曰『夾道』」。西部又與寧夏鎮有一道南北走向的界牆。

總之,中國古代中原王朝通過在廣闊的北部邊疆,利用有利的地形,構建起立體的長城防禦體系,不僅有效地克服了北方族群的騎兵優勢,而且將自身步兵的短處充分掩蓋起來,在防禦中實行局部的進攻,將自身的戰術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不僅通過堅壁清野,充分保障了邊疆民眾的生存、經濟生產與生活物資,而且破壞了北族騎兵「因糧於敵」的戰術和搶掠民眾、物資以壯大自己的戰略目的;不僅克服了北族騎兵的衝擊力與機動性,保住了自身統治的「基本盤」,而且減少了軍事調動、戰爭所帶來的巨大財政開支,有利於自身的社會穩定與政權穩固。概而言之,在解決北方族群問題上,長城是一項具有多種功能且現實有效的軍事工程。二、中國古代關於長城的政治爭議與政治取向

但在中國古代,圍繞長城的爭議,自其修築之始,便長期存在,一直伴隨長城修築之始終。對於長城的爭議,主要來自於軍事理念、財政觀念與政治文化等層面的質疑。

首先,從軍事理念而言,長城由於是被動性的軍事防禦設施,從而不是具有開拓疆土願望的政權所優先選擇的軍事方案。在具備一定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中國古代中原王朝還是更為傾向於通過進攻形式,徹底解決軍事威脅,開拓邊疆,彰顯尊嚴。

其次,修築長城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勞役民眾,這對於主張從「民本」思想出發,節約財政、愛惜民力的儒家士大夫集團來講,具有一種內在的衝擊。中國古代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制度,修築長城的巨大開支,是每個政權在開展這項工程之前,都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反對違反季節規律、徵發民眾賦役的思想,也很早便已產生。記載兩周史事的《逸周書》,主張「無奪農」是君主應行的九項政治行為,即「九德」中的一德;將「勞休無期」,即頻繁地徵發勞役,作為君主應該戒除的九項政治行為,即「九戒」中的一戒。「葛其農,時不移」,文王將敬重農事,不改易農時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準則,並認為不按照季節,違背農時,徵發賦役,即「動不時,民不保」,將會導致百姓生存無法獲得保障,政權也將最終走向滅亡。「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後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大規模修築長城所帶來的賦役徵發,不僅有可能對正常的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衝擊,而且也容易引發社會動蕩與民眾叛亂,從根本上威脅政權的穩固。秦末叛亂群體便將秦修長城作為秦朝惡政之首。「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司馬遷批評秦朝在平定六國之後,「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即不致力於安定民眾,而是修築長城。同時司馬遷認為迎合秦始皇這一政策的蒙恬最終被誅,是理所當然之事。「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最後,中國古代「內政為本」的政治觀念,對於包括修築長城在內的所有軍事方案,都從根本上呈現出強烈的政治倫理批判。這種政治觀念認為解決好內政問題,是維護政權的根本措施。孔子所倡「節用而愛人」,便是這一政治觀念的具體體現。明人韓邦奇對此也深表贊同,認為:「有足國之大本,有強國之大本。食貨者,足國之道也,而其本在於節用。戎兵者,強國之道也,而其本在於安民。用既節而國不期足而自足,民既安則國不期強而自強。」治國者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將會導致民窮而國危。「苟務國之不足而不本於節用,吾知所入者不能給其所出,雖頭會箕斂,民力愈竭而用益不足矣。務國之強而不本於安民,吾知本既先撥而戎狄乘之,良民善眾亦且化而為大盜矣」。

王莽新朝時期,將領嚴尤勸諫王莽不要討伐匈奴。他首先指出在處理邊疆族群問題上,不應採取徵伐方案。「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徵之者也」。周朝、秦朝、西漢雖皆曾北徵,但都未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秦始皇修築長城,導致民力匱竭,政權覆亡,是最為失策的方案。「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裡,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三、長城的「反噬效應」與歷史影響

中國古代圍繞長城的爭議,還有另外一種考慮,即長城終究是一項防禦方案,無法主動、徹底解決北方族群的威脅,從而使中原王朝與北方族群的戰爭,呈現長期對峙的狀態。不僅如此,伴隨防禦日久,中原王朝軍隊戰鬥力逐漸下降,長城防禦的實際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長城防禦便逐漸陷於被動態勢。比如萬曆時期,到北京朝貢的朝鮮燕行使,注意到了遼東鎮長城士兵的畏懦之狀。「而例遇小賊,輒伏城頭,不敢發一矢,以致恣意虜掠,坐看系縛魚肉而已」,這不僅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壓力,而且也給長城邊疆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並最終形成「反噬效應」。

所謂「反噬效應」,指長城邊疆所在的地區是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生態災害易發的「生態高危區」,經濟方式較為單一、經濟條件較為落後的「經濟落後區」,國家財政長期處於危機狀態的「財政危機區」,但卻是大規模戰爭連綿不斷,社會長期處於「軍事化」的「軍事風險區」。簡單地說,便是長城邊疆在處於災荒多發、經濟落後、財政匱乏的同時,長期支撐著大規模戰爭與軍事化社會,從而成為中原王朝地緣政治版圖中最為脆弱、風險係數最高的區域社會。在正常條件下,長城邊疆社會已經處於風聲鶴唳、危機四伏的社會困境,一旦各種社會危機同時爆發,長城邊疆社會便會迅速崩潰。由於長城邊疆社會呈現高度的「軍事化」局面,一旦社會崩潰,被武裝起來的長城邊疆軍民便會揭竿而起,他們所擁有的組織性、戰鬥力都會成為政權的巨大威脅。

長城「反噬效應」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明朝滅亡於長城周邊的軍民叛亂與清軍入侵。在榆林明長城防禦體系構築不久的成化末年,延綏鎮已是北疆諸鎮中財政最為困窘者。成化二十二年(1486),右副都御史黃紱巡撫延綏鎮,便目睹了這一現象。「紱偶出,望見川中飲馬婦片布遮下體」,於是提前撥付士兵軍餉。「大慚,俯首嘆息曰:我為延撫,令健兒家貧至此,何面目坐臨其上?亟令豫出餉三月」,從而改善了榆林士兵的生存條件。

由於榆林明長城防禦體系立足於防禦,而未主動、徹底解決河套問題,蒙古逐漸南下河套、固定駐牧,對榆林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延綏鎮財政危機從而一直存在,並不斷加劇。萬曆《延綏鎮志》記載了晚明延綏鎮軍事防禦與財政之間的嚴重衝突。「今榆沙深水淺,耕無菑獲,漁無釣餌,百不一產,障二千裡之長邊,擁數十萬之大眾,費之不貲,如填溪壑,倍蓰他鎮」。

為建立抵禦河套蒙古的長期有效機制,明朝將整個榆林社會發動起來,徵召民眾進入軍隊、驛站等軍隊體系,並倡導民眾修築民堡,實行自衛,榆林從而形成高度「軍事化」社會。明末陝北發生大規模旱災,明朝為應對財政危機,縮減開支,從而大規模裁減延綏鎮軍隊體系的外圍部分。包括驛卒李自成、士兵張獻忠在內的大量榆林居民揭竿而起,藉助其軍事經驗,馳騁大半個中國,最終滅亡了明朝。

而結束明末農民戰爭、取代明朝的軍事力量來自於明遼東長城外側的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是遼東長城邊疆原屬明朝的羈縻衛所,這一地緣特徵在努爾哈赤發布的討明檄文——「七大恨」中,有明確表述。用滿文記述的《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記第五恨曰:「許多世代看守皇帝邊境而居住的柴河、法納河(範河)、三叉拉等三個地方,珠申耕耘的糧食,不令收穫。尼堪出兵驅逐,此五恨。」其中的「許多世代看守皇帝邊境而居住」,清楚地揭示了建州女真居於邊牆外側,充當明朝抵禦更北的女真部落的地緣角色。而建州女真也確實長期擔負了守御邊境之責,比如第二恨曰:「雖然殺我父祖,我仍願修好,使立石碑盟誓說:『無論尼堪、珠申,凡有越過皇帝邊境者,看見越境者就要殺死。若是看見而不殺,要罪及不殺之人。』尼堪背此誓言,派兵出境助守葉赫,此二恨。」從這一地緣位置出發,努爾哈赤在第六恨中,將葉赫稱作「邊外的葉赫」,可見將自身定位為介於明朝、其他女真部落之間的角色。而用漢文書寫的《天聰四年木刻揭榜》,更是直接指出建州女真負責為「大明看邊」。「金國汗諭官軍人等知悉:我祖宗以來,與大明看邊,忠順有年」。在第一恨中,指出建州女真負責為明朝看邊,與明朝開展朝貢貿易。「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此其一也」。在第六恨中,指出建州女真長期在「近邊住種」。「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南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馬,逼令我部遠退三十裡,立碑佔地,將房屋燒毀,口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謂惱恨者六也」。建州女真藉助長城外緣的地緣優勢,不僅能夠長期得到明朝送來的生存物資,不斷招徠漢人翻越長城,進入東北平原,而且不斷招降草原上的漢人。憑藉多族群的優勢,清朝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實力,最終取代明朝,統一全國。

可見,長城長期保護了中原王朝的「基本盤」,維護了中原王朝的社會穩定與穩固。但長城作為防禦方案,無法主動、徹底地解決北方族群的威脅,守軍在長期消極因循中,反而呈現戰鬥力下降的戰略劣勢,最終在長城邊疆社會的「反噬效應」下,政權瓦解。因此,對於長城的評價,應從中國古代的歷史背景出發,多角度地客觀分析,而避免落入單純地肯定或單純地否定的窠臼。

關於這一問題,丘濬指出應從客觀角度,對長城進行公允的評價,並運用合適的方式修築長城。在丘濬看來,長城之所以不斷得以修築,在於長城能夠彌補地形所存在的缺陷,隔開華夷,維護了他理想中的族群地理格局。「蓋天以山川為險隘,限夷狄,有所不足,增而補之,亦不為過」。不過修築長城應掌握力度,不應過度勞役民力,這樣反而會造成政權不穩,歷代修築長城之所以招致非議,便在於未能很好地把握這一關節。「然內政不修,而區區於外侮之御,乃至於竭天下之財,以興無窮已之功,是則不知所務矣」。在丘濬看來,歷代修築長城,也都是為保障民眾出發。「雖然,長城之築,雖曰勞民,然亦有為民之意存焉」。只不過長城之修築,應循序漸進,陸續修築。「設使漢之繼秦,因其已成之勢,加以修葺;魏之繼漢,晉之繼魏,世世皆然,則天下後世,亦將有以賴之限隔華夷,使腥羶桀驁之虜,不得以為吾民害矣」。因此,丘濬對部分王朝鑑於秦朝滅亡與長城修築有關,從而完全廢棄長城的做法,表達了批評態度。「奈何後之人,懲秦人起閭左之失,慮蒙恬絕地脈之禍,而廢其已成之功,豈不可惜哉!」丘濬主張在前朝基礎上,完全用士兵,而非民眾,慢慢修築長城。「後世守邊者,於邊塞之地,無山川險阻之限,而能因阨狹之闕,順形勢之便,築為邊牆,以扼虜人之馳突,亦不可無也,但不可速成而廣擾爾。若就用其守御之人,而限以三十年之久,徐徐而為之,其成雖速,猶勝於不為也」。四、作為生態界限而非族群界限的長城

關於長城是否是中國的邊界,國內外長城研究者一直存在激烈爭論。但對於長城是否是漢人與其他族群的界限,絕大部分研究者除提出北朝長城、金界壕是北方族群之間的界限之外,對於這一問題基本是持認可態度的,但歷史事實卻並非如此。

雖然中原漢地農業經濟較為發達,但普通民眾卻承擔著沉重的賦役,尤其北部邊疆的民眾勞役更重,且時常遭受邊疆戰亂的衝擊。為逃離這一困苦的生活環境,北疆不少漢人越過長城,潛逃至草原地帶。這一現象西漢時期便已出現,漢代不少漢人越過長城,投奔匈奴。

而在明代,這一現象愈發嚴重。正德時期,給事中毛諫奏:「臣又聞虜中多半漢人,此等或因饑饉困餓,或因官司剝削,或因失事避罪,故投彼中以離此患。」這一時期發生在寧夏鎮興武營的一場對話,便揭示了這一歷史現象。正德年間,陝西三邊總制王瓊命寧夏鎮糧食運往甘肅鎮。邊牆之外的蒙古聽到邊牆以內不斷運輸的聲音,派遣五名部眾前來偵查。而這些部眾本為寧夏鎮韋州人,只是因為「韋州難過,草地自在好過」,才脫離明朝,北入草原。「又言:『我原是韋州人,與你換弓一張回去為信。』墩軍曰:『你是韋州人,何不投降?』賊曰:『韋州難過,草地自在好過,我不投降。』舉弓送牆上。墩軍接之,不換與弓,賊遂放馬北奔」。相似的一幕,在嘉靖十五年(1536)的山西再次上演。當年十一月,蒙古大舉進攻寧武關,明軍追至三馬營,包圍了蒙古騎兵。蒙古騎兵見明軍勢盛,從而亮出自身大同人的身份,請求通過。「敵見兵馬強勁,內一人勒馬答話:『我是大同人,你是那裡人?』馬令通事回答:『是偏關並老營堡人馬』」。如果說這還無法判斷這是個人行為,還是其僅是大批加入蒙古的漢人中的一員,那麼下面一段話便可揭示出他只是眾多叛逃到草原的漢人中的一員。「其人說:『不曾搶了你地方,你將我大頭兒父子都殺了,又殺了我許多兵卒,眾人號泣討路,放過去罷!』」

遁入草原的漢人,聚居於明長城之外,從而形成了大片定居農業聚落,被稱為「板升」。「明嘉靖初,中國叛人逃出邊者,升板築牆,蓋屋以居,乃呼為『板升』」。「『板升』者,華言城也」。後來用「板升」指代蒙古草原上的漢人。板升規模很大,「有眾十餘萬,南至邊牆,北至青山,東至威寧海,西至黃河岸,南北四百裡,東西千餘裡,一望平川,無山陂溪澗之險」。他們將蒙古高原的遊牧經濟方式一改而為農牧結合的複合經濟,推動了明清時期蒙古高原的經濟轉型。「耕種市釐,花柳蔬圃,與中國無異,各部長分統之」,「蜂屯虎視,春夏耕牧,秋冬圍獵」。不僅如此,逃至蒙古高原的漢人,還有白蓮教徒。

大同右衛大邊之外,由玉林舊城而北,經黑河二、灰河一,歷三百餘裡,有地曰豐州,崇山環合,水草甘美,中國叛人丘富、趙全、李自馨等居之。築城建墩,構宮殿甚宏麗,開良田數千頃,接於東勝川,虜人號曰:「板升」。

這些教徒造反不成,從而有組織、成規模地進入蒙古草原,由於具有一定的政治野心,從而成為明後期挑動明蒙戰爭的政治勢力。

(丘)富等先年皆以白蓮教妖術誘虜,導之入寇,教以制鉤杆、攻城堡之法,中國甚被其害。是時,虜酋俺答引眾西掠且二年,留部虜千餘人於豐州守。其老幼虜不耐暑,每夏輒徙帳大青山口外避之,而富等居板升如故。

板升內部分為多個部落,形成自我統屬體系,而其中才智之士則被任命為各部酋長。在這之中,趙全統轄部眾最多,所居之地被稱為「大板升」。據趙全自稱,所統部眾有一萬餘名。

(趙)全住大板升,節年搶擄漢人並招集逆教白蓮教人等約一萬餘名,分立頭目一十二名,馮世周、孟大益、李山、潘雲、陳鉞,並見在虜營逆犯大羅、小羅、楊廷夏、楊廷智、劉豸、張豪傑、瓦四,各管七百名不等,俱屬全總管。

但當時大同鎮巡撫方逢時卻記載趙全統轄三萬餘名部眾。「趙全有眾三萬,馬五萬,牛三萬,谷二萬餘斛」。與趙全相比,其他板升勢力要弱小許多。比如僅次於趙全的李自馨與周元,所領部眾僅有數千人。「李自馨有眾六千,周元有眾三千,馬牛羊稱是」。由於勢力較大,趙全與李自馨被俺答「俱加為酋長」。趙全又被稱為「駙馬」,李自馨、周元又被稱作「秀才」。「彼中稱全為倘不郎,華言駙馬也;李自馨、周元為必邪氣,華言秀才也」。而其他板升規模較小,「餘各千人」。「小板升」有32處,由32名小頭目分別管理。

外仍有小板升三十二處,小頭目三十二名,東打兒漢、火力赤、張榜勢、毛榜勢、打兒漢、小則火同智、海代首領、俺黑兒器、長腰兒、火裡智、丫頭計、大筆寫氣、力郎、小則磨毒氣、打兒漢、劉棟、鎖合兒、韓侯兒、王銑秀、石禿八兒黨、小則紅眼子、則徐先兒、李自榮、火力赤老漢、代鎖合兒、馮通、小則火裡智老漢、五合器、李只害、蕭牌子、高洪、馬洪名下,各管漢人八百或九百餘名,各在豐州川分地住種。

板升為蒙古進攻明朝積極出謀劃策,「每大舉進寇,俺達必先至板升,於全家置酒大會,計定而後進」。同時為蒙古指點破解明軍防禦之法,並加入戰爭中來,推動蒙古軍隊的組成與戰法進一步豐富。嘉靖十六年(1537),山西巡撫韓邦奇指出蒙古作戰方式與之前有所不同。

臣等再觀近日敵之入來,深謀秘計,與昔不同。向也無甲冑,今則明盔明甲,勢甚剽疾矣;向也短於下馬,不敢攻穵城堡,今則整備鍬釒矍,攻穵城堡矣;向也不知我之虛實夷險,雖或深入不敢久留,今則從容久掠,按轡而歸矣;向也群聚而入,群聚而出,忽若飄風,今則大舉,決於一處,分掠各邊,使不暇應援也;向也兵無紀律,烏合而來,星散而去,今則部伍嚴肅,旗幟號令分明矣;向也不焚廬舍,今則放火焚燒矣。

在他看來,這一變化根源於大量叛逃的明人、明軍的出謀劃策。「其故何哉?有中國之人為之謀劃,有中國之人為之嚮導,有中國之人為之奸細,有中國之人遺易之鐵器。況事變之時,投入敵中者,又皆慣戰有勇之人也」。

而在草原政治生活中,板升竭力推廣漢人政治體制。嘉靖後期,俺答汗已自立為蒙古可汗,板升集團又進一步鼓動他模仿漢制,登基稱帝。「嘉靖四十四年間,全與李自馨、張彥文、劉天麒各又不合獻諛,將俺答汗僭稱皇帝偽號,驅使被擄漢人,於大板升迤東與俺答修城一座,採打木料,於內起蓋長朝九間」。 「全為俺達建九楹之殿於方城板升,自為屋室,僭擬王侯,丹青金碧,照耀龍庭」。定國號為「金」。包頭現存明萬曆時期敕建美岱召(漢名壽靈寺)太和門門額,鐫刻著萬曆三十四年(1606)的銘文:

元後敕封順義王俺答呵嫡孫欽升龍虎將軍天成臺吉,妻七慶大義好五蘭妣吉,誓願虔誠,敬賴三寶,選擇吉地寶豐山,起蓋領覺寺泰和門,不滿一月,功城圓備,神力助造,非人為也。皇圖鞏固,帝道鹹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大明金國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時建。

李漪雲認為俺答在趙全等人支持下,以豐州灘為中心,東起薊遼邊外,與兀良哈三衛、察哈爾部接界,西至甘肅邊外,南至長城,北至漠北與喀爾喀蒙古接界,在廣大漠南地區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具有漢式統治體制的「金國」政權,並以趙全為把都兒汗,命其以「汗」的名義建開化府,統治板升漢人。

板升集團不僅擁立俺答汗稱帝,而且建議他攻佔、統治長城邊疆,模仿五代時期石晉故事,建立與明朝平分秋色的政權。「全與李自馨各又不合謀危社稷,日與俺答商說,分遣各虜攻取大同、宣府、薊州一帶,與南朝平分天下」。「趙全言於俺達曰:『自此塞雁門,據云中,侵上谷,逼居庸,朵顏居雲中,而全居太原,效石晉故事,則南北之勢成矣」。胡鍾達認為趙全等人此舉,意在造成一個「南北朝」的局面。

可見,長城一直都不完全是漢人與北方族群的界限,在歷史上,漢人與北方族群不斷有跨越長城,加入對方族群的行動。這些人越過長城的形式與動機雖有多種,但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都是為了擺脫原先的困苦生活,過上另外一種生活。可見,長城所隔開的不是族群,而是生活方式。也就是說,長城其實更體現了生態環境及由此造成的經濟方式上的差別與界限,而非族群與政權之間的界限。從這個角度來看,稱長城為「生態長城」,更能揭示長城最為根本的角色。五、明代東部沿海長城防禦體系的構建

中國東臨廣闊的太平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憑藉這一地理條件,中國古代官方很早便與遠隔重洋的其他國家建立了政治上的往來,民間更是很早便開始了遠洋航行與海外貿易。但從地緣政治而言,中國古代官方一直呈現重陸輕海的地緣選擇,地緣重心一直指向西北內陸,而非東亞海域。這源於東亞海域諸島國勢力分散,力量弱小,基本是中華文明的接受者,而非威脅者。由於長期缺乏來自海洋上的敵人,元代之前,中國古代一直缺乏對於海疆的軍事經營,軍事重心一直是在北部陸疆,而非東亞海域。

在元代,處於戰國時期的日本列島,在長期的戰亂中,不斷有武裝浪人進入東亞海域,元人將之稱為「倭寇」。「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部沿海,這一問題一直延續到了明初。為解決「倭寇」問題,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便開始在東南近海地帶,修建了類似於長城的各種軍事設施,比如營堡、墩臺等,從北至南,沿東部沿海地帶,綿延分布。主持此事者是開國功臣湯和。而湯和所倚重者,是元末紅軍的一支,起家於海盜的方國珍的侄子方鳴謙。「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顧謂和曰:『卿雖老,強為朕一行。』和請與方鳴謙俱。鳴謙,國珍從子也,習海事,常訪以御倭策」。方鳴謙從近海防禦立場出發,提出在東部沿海設立衛所,並設水陸軍隊,獲得了朱元璋的認可。「鳴謙曰:『倭海上來,則海上御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水具戰艦,則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可無煩客兵也。』帝以為然」。湯和從而在浙江海岸廣設衛所。

和乃度地浙西東,並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盡發州縣錢及籍罪人貲給役。役夫往往過望,而民不能無擾,浙人頗苦之。或謂和曰:「民讀言矣,奈何?」和曰:「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復有讀言者,齒吾劍。」逾年而城成。稽軍次,定考格,立賞令。浙東民四丁以上者,戶取一丁戍之,凡得五萬八千七百餘人。

由此,明清時人認為中國古代海防起源於明代。「海之有防,自本朝始也,海之嚴於防,自肅廟時始也」。 「海之有防,歷代不見於典冊,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嚴於防,自明之嘉靖始」。而在嘉靖時期防禦「倭寇」的時代背景下,戚繼光進一步在東南沿海普遍修築邊牆,由此構建起東部沿海長城防禦體系。「又聞戚繼光之備倭於南方也,沿海築牆,間設煙臺,自淮東至於廣西,無不如是,而守備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陸雲」。

結 論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為加強防禦,在北部邊疆長期建立起長城防禦體系,明代在海洋空間開始出現實質性挑戰後,在東部近海地區同樣構建了長城防禦體系。長城無法徹底解決來自北方族群與東部海域的威脅,反而產生「反噬效應」,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與社會動蕩,甚至帶來全方位的政權危機。可見,長城不僅在中國古代邊疆社會打上了明顯的烙印,而且是影響中國古代歷史變遷的重要因素。長城雖然是政權之間的界限,卻並非族群之間的界限,而是一條生態過渡區的界限,成為追求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民眾跨越的障礙。

(來源:史學集刊)

作者簡介:趙現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明史研究室主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秘書長,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孔子學院總部「新漢學計劃」學術顧問。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入選2019年中央宣傳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研究方向為明史、長城史與邊疆史,著有《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明長城時代的開啟》《中國通史大師課》等,發表論文60餘篇。《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榮獲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相關焦點

  • 松子 | 歷史上的長城並非用來禦敵
    西周:最早的長城讀史,長城,一直給人一個疑惑。
  • 中國的"地下長城",埋地下700年後被發掘,歷代均是軍事機密!
    說起中國,很多中國人甚至是外國人首先想到的標誌性建築就是長城。長城作為我國的一大建築奇蹟,也作為我國的軍事戰略的防禦措施,一直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而且長城的建築在一個只能完全依靠人力的古代社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很多古代的詩歌和文言文的記載中,都有對長城的勞役們悲慘生活的記錄,所以今天的人們也能從這些過往的記錄中感受到長城建設的不易。
  • 叩關箭扣——長城筆記
    中國古代,一為武人,便即悲鏘。武將之忠勇,在朝堂而不在戰場,作為武人,戰場上縱能驅虎逐狼,列於朝堂便只能自相魚肉。
  • 是誰抹去了長城?
    新臂章設計(來源:「青年日報」)「陸軍司令部」稱,陸軍現行各部隊團體臂章於2007年核定,是按單位輝煌歷史及光榮傳統設計的,旨在激發官兵的責任感與榮譽心;葉姓軍官提出的設計概念,陸軍表示尊重並納入將來臂章研改參考
  • 【深度】決不能再重蹈「血肉長城」反侵略的歷史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成為全民族的吼聲!一切政黨和政治派別,一切階級和階層,一切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在民族認同的驅使下,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築起了中華民族抗日的「血肉長城」。 抗日戰爭不是任何黨派的反侵略戰爭,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 歷史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老外:斯巴達300勇士撐不了1分鐘
    轉自:歷史小趣聞歐洲的古代就是一個城堡時代,由於實行的分封制,每個貴族都有自己的城堡,直接導致中世紀的戰爭也是城堡之間的戰爭。城堡層層防禦,易守難攻,可以用極少的力量對抗幾十倍的敵人,是絕對的防禦核心,備受歐洲人重視。所以直到今天,在歐洲仍然隨處可見城堡的身影。不過老外都有一個疑問,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C.J.
  •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周刊(六)
    本周刊是對中國古代歷史的人物進行分析介紹,依據自己的見解和歷史知識籠統為之
  • 為何西方歷史書中描繪的中國古代地圖偏小?
    來源:知乎作者:洛林原因其實很多,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國內地圖肯定是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
  • 【竇光明專欄】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及重要古關隘軍事分析(十四)
    [前言]本文共分為四大部分:1.中國古代軍事地理概述;2.中國歷代新興王朝從西向東、從北向南進行戰爭統一的歷史;3.中國歷代新興王朝,從西向東、由北向南進行戰爭統一的原因分析;4.中國重要古關隘軍事分析。
  • 冰火粉的《冰火》,從絕境長城開始
    其實,電影《亞瑟王》中這道近似中國長城的高牆也曾多次出現哈德良長城▲八一冰川自哈德良長城樹立以來,長城以南,多吸收古羅馬文化,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英格蘭;而長城以北,以凱爾特文化為主體,受到北歐文化的影響,形成今天的
  • 中國萬裡長城裡的歷史秘密
    不料剛到長城就被抓了起來。 不過也正是因此,他們才能發現長城的秘密。 原來長城不只是為了防禦胡人,它更是保護人類不受上古兇獸饕餮的捕殺而存在的。 饕餮每隔60年,就降臨一次人間,並且具有神智,會有組織地捕食人類,戰鬥力異常強悍,人類也只能依託長城進行防守阻擊。
  • 長城抗戰丨中日大戰的一場彩排(上)
    很簡單,歷史是歷史,政治是政治,歷史是為政治服務的,如果抗戰變成了十四年,會有損中流砥柱的地位,因為前六年的戰場上幾乎沒有中流砥柱的影子。為什麼說幾乎呢?因為還有東北抗聯。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國軍幾十萬大軍在長城一線阻擊日軍向華北平原推進。1936年11年,綏遠抗戰,傅作義部粉碎了日偽軍入侵中國西北的企圖。以上事件看似雜亂,實則是一串連鎖反應。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
    一提到旅遊,許多人都會想到此生一定要去一趟長城,北京故宮,秦始皇兵馬俑,西藏布達拉宮,麗江古城,鳳凰古城等等。其建築雄偉壯麗,各有千秋,各有千秋,歷經千百年的滄桑,留下歷史的痕跡,見證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的沉澱與傳承。
  • 《長城》無影禁軍特輯
    此前最引人猜想的長城守護者也被解密,特輯「無影禁軍」介紹了這支由五種不同兵種組成的精銳部隊,他們默默為人類鎮守雄關,抵禦饕餮,但卻不被史書提及,不求功名利祿。正如特輯中所言,「無私,無畏,無影,無名,是為無影禁軍」。
  • 緬族的野心與中國的碰撞:古代中國為何無法徵服緬甸直抵印度洋
    每天從該海峽經過,以中國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油輪貨船不計其數,但是因為歷史和地理原因,這個海峽被美國軍事上的盟友新加坡牢牢控制著。要繞開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扼製作用,就需要在印度洋上需找一個港口可以直接通過雲南省將資源輸入輸出中國的廣闊腹地。翻開地圖冊可以發現,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國家是無法繞過的,那就是擋在雲南和印度洋之間的緬甸。
  • 【竇光明專欄】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及重要古關隘軍事分析(二十四)
    [前言]本文共分為四大部分:1.中國古代軍事地理概述;2.中國歷代新興王朝從西向東、從北向南進行戰爭統一的歷史;3.中國歷代新興王朝,從西向東、由北向南進行戰爭統一的原因分析;4.中國重要古關隘軍事分析。由於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認知力有未逮,錯誤和不足定在所難免,恭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本人不勝感謝!
  • 古代軍事武器小知識
    (古代攻城武器)冷兵器時代約為——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發展歷史中,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    火    藥    在中國古代,火藥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當氣候正常時,遊牧民族可以維持畜牧和人口的平衡發展,但是當出現異常氣候時(乾旱),由於草料的短缺,直接導致了人口糧的減少。襲掠周邊的農業民族,似乎成了遊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在一切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有大量的文獻記載表明,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進攻與當時氣候異常變動所造成的經濟危機緊密相關。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老外:斯巴達300勇士撐不了1分鐘
    歐洲的古代就是一個城堡時代,由於實行的分封制,每個貴族都有自己的城堡,直接導致中世紀的戰爭也是城堡之間的戰爭。
  • 中國古代機關術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