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送走中國外長,德國就跳出來反華,聲稱經濟上將不再依賴中國】
印度邊境搗亂,捷克議長訪臺,以色列站隊美國,英法澳和歐盟多國公開拒絕華為5G。
就在昨天,一直保持對華態度謹慎的德國突然跳出來反華。
面對這一切,我們要記住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
「儘管喜馬拉雅山和馬六甲海峽遠隔千山萬水,但未來幾十年裡,德國的富裕和地緣影響力能否延續,取決於德國怎樣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合作,那裡將是構建未來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地方。」德國《世界報》4日以「德國的新中國計劃」為題報導,剛送走中國外長,德國政府立刻於2日公布了新的亞太外交新策——「印度–太平洋準則」。德國希望與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志同道合」的國家加強合作,為塑造印太地區的國際秩序作出積極的貢獻。德國政府的相關聲明顯示,德國制定印太準則的目的主要是三個:第一,希望在各個領域與該地區的夥伴國家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包括氣候變化、自由貿易、數位化,法治和人權,以及文化、教育和科學領域的交流。第二,德國在該地區要力求經濟夥伴關係多樣化,以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關係。(這裡的「單一」明顯指的是中國)第三,德國也將與該地區在安全政策方面展開合作。(德國近年來雖然沒有像英國那樣直接參與美國遏制中國政策,但也正悄悄參與到南海等事務之中,並正與法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國家打造所謂的「多邊主義聯盟」。)「德國聯邦政府希望參與構建國際新秩序,把它建立在規則和國際合作、而不是弱肉強食的基礎上。」馬斯3日在發布會上自信地表示,正因如此,德國正在同印太地區「與我們共享民主與自由原則」的國家緊密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加強多元世界的理念,不讓一個國家成為大國角力的犧牲品「。馬斯還呼籲歐洲能夠更加團結一致,他表示,「在一個包括中國、俄羅斯和我們夥伴美國的巨人世界中,只有我們團結為歐盟,我們才能生存。」就在1日,馬斯在柏林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時,他還說:「我們歐洲人不想成為中美之間的玩物。」未來,歐盟將顯得更加主權和自信。德媒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德國對中國政策的轉向。《世界報》稱,德國很長時間以來對中國的政策都是謹慎克制的,因為商界警告說,德國的工作機會取決於與中國的良好關係,尤其是汽車行業。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寶馬及戴姆勒三分之一以上的銷售依賴中國市場。但是,現在德國政府顯然不想再被貿易「挾持」,一味向中國妥協。(本文選自《今日頭條》)
相關連結:
統一德國功臣——科爾
科爾在德國統一問題上一貫堅持東西德是「一個民族」,「互不為外國」,主張在歐洲統一的前提下通過自決的方式實現德國統一。1989年末,東歐形勢劇變,尤其是當東德(DDR)的局勢越來越顯示出惡化以及柏林圍牆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在未與任何聯盟成員和西方盟國成員提前商議的情況下,1989年11月赫爾穆特·科爾在聯邦議會上提出了關於破除目前處於分裂中的德國、歐洲的「《十點計劃》(Zehn-Punkte-Programm)」。
在解決德國統一的外部環境問題上,科爾於1990年2月9日訪問蘇聯,勸說蘇聯改變對德國統一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取得蘇聯在德國統一的方式、時間、速度和條件等問題應由德國人自己決定的承諾,最終說服戈巴契夫「最終打開了通向德國統一的道路」。
在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選的過程中,科爾首先於3月1日宣布成立由其擔任主席的「德國統一內閣委員會」,隨後又成立了由各黨議會黨團領袖組成的「議會統一委員會」,以利聽取各方意見,實際是要對民德全面開展統一攻勢。更為突出的是,從1990年2月初到3月中旬民德大選,科爾曾六次進入民德發表講話,支持民德的「德國聯盟」在大選中獲勝,最終科爾如願以償。從此,民德新政府按照科爾政府的意圖把統一作為它存在的唯一目標,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
在1990年5月18日與東德籤署了關於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政府條約。針對聯邦銀行主席Karl_Otto_Pöhl的阻力,科爾通過在工資、收入、房租以及退休金領域使東德馬克(Mark der DDR)按照1:1的比例兌換西德馬克(D-Mark)。不久之後,由於這一政策的推出,被證明東德企業承受了沉重的負擔。然後科爾同外交部長Hans-Dietrich Genscher一同合作與二戰四大戰勝國進行了二加四會談(Zwei-plus-Vier-Gesprächen),最終達成了在《二加四條約》(Zwei-plus-Vier-Vertrags)形式下實現兩德統一、北約駐紮在統一後的德國。
德國的統一對科爾之後的總理軌跡起到積極的影響。因為之前,1989年科爾在位於不萊梅召開的黨代會艱難的實現了將黨內「異己」如:Heiner Geißler, Rita Süssmuth und Lothar Späth一一排除的目的。
1990年7月15日至16日,科爾訪問蘇聯,雙方就德國統一後的軍事、政治地位、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限額以及不把北約的軍事結構擴展到民德等一系列問題,達成了很大程度的相互諒解等八點協議。至此實現德國統中的最大外部障礙—統一後的德國的聯盟歸屬問題已基本消除。這樣經過第一個國家條約和第二個國家條約,以及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統一條約,德國於1990年10月3日實現了統一。 1992年9月30日,科爾在其1982年10月1日擔任總理職務10周年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這一期間的艱巨任務是統一。他說道:「我堅持為德國統一作出貢獻的義務,即我們將在德國和歐洲問題上取得進展。完成德國內部統一是我在任時期的一項艱巨任務。我覺得能夠為這個目標努力是一種幸福。」責任編輯:歐陽 審校:大衛
微信美編:晨晨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