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已經就香港問題對中國實施所謂的制裁,但這次德國依舊不跟。當地時間16日,有意角逐下屆基民盟(CDU)主席的德國聯邦議會外事委員會主席諾貝特·呂特根談到相關問題時認為,制裁中國不會有用,因為中國「太大、經濟太強、科技太先進」。
前一天,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也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考慮到可能的經濟後果,德國拒絕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措施」。自2016年起,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16日,呂特根在接受「德國編輯部網絡」(RND)採訪時,將中國和俄羅斯的情況進行了比較。上月底,歐盟繼續以烏克蘭停火協議沒有得到全面執行為由,將針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延長到明年1月31日。對此,外界評論聲稱,德國在面對中國和俄羅斯問題上具有雙重標準。
呂特根 推特圖
不過,呂特根駁斥了這種說法。「我們必須以合適的方式,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在外交政策領域,不同國家有著不同(打交道)的方式。對俄羅斯,我們可以合理使用經濟力量,這確實有用。但對中國,經濟制裁只可能讓形勢進一步升級。」
他強調稱:「中國太大,經濟太強,科技太先進了,我們的制裁沒有任何用。」
此前一天,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在接受美國「Politico」新聞網站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那些呼籲德國對中國實行更嚴厲措施的人,忽略了這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
阿爾特邁爾承認:「我們和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其中很多國家在人權方面的理解,與我們德國不同。」
「Politico」在報導中指出,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的頭號貿易夥伴。2019年,德國向中國出口了960億歐元的商品。另外,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去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德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總額約為1062億歐元,中國連續四年成為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值得一提的是,阿爾特邁爾11日在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採訪中指出,德國不會在香港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在按照西方的模式運作。德國不會中斷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同時,他還表示:「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而在9日,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在參加美國智庫機構布魯金斯學會與歐盟合辦的線上國防論壇時也表示,在面對中國時,「強硬的態度只是讓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在近期有關香港國安法的問題上,許多國家粗暴幹涉中國內政。除了美國已實施所謂制裁以外,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也紛紛跳出來,在香港問題上說三道四。但作為在歐盟中極具影響力的國家,德國在此問題上的態度卻不如這些國家來得激烈。同時,在英國宣布禁用華為以後,德國方面表示,暫時不會把華為排除在5G建設之外。
自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以後,美國和德國之間在包括北約的作用、伊核協議、經貿問題、「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等議題上存在諸多矛盾。德國總理默克爾上月26日就給德美關係敲響了警鐘:雖然有「重要的理由」繼續維護跨大西洋國防聯盟,但如果美國自願放棄其作為世界大國的角色,那麼德國就必須「從根本上好好考慮未來的跨大西洋關係」。
而德國外長海科·馬斯也在上月28日表示:即便川普離任,兩國之間也回不到從前了。
來源:觀察者網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or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微信公眾號ID:hqs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