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之路 ——《脆弱的崛起》讀後感(續)

2021-02-23 維格菜

前言:

一不小心,似乎鴿了很久,還請見諒。

(3)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國家的一些啟示

 

德國位於歐洲中心,在俾斯麥時代,東西有法國和俄國的陸軍壓力,北部有英國的海上壓力,南部則是「費拉不堪」的盟友奧匈帝國。上文提到了本書中闡述了俾斯麥的三大失敗,即:沒有改變德國的落後體制;忽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一味利用民意以至最後反噬。從中可以看出,俾斯麥的最大局限性在於過於現實主義,以至於幾乎沒有長遠考量。但是回到歷史我們卻發現,正是這三點「失敗」造就了俾斯麥的成功,他利用落後的體制大權獨攬,不注重培養接班人使得部下都是任務的執行者,煽動民意來給異己施壓並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俾斯麥憑藉自身的能力造就了他自己個人的、也是德意志國家的不可持續的成功,但同時也給一個新興的國家埋下了隱患。這也便是俾斯麥他個人的局限性。

 

一戰前兩軍事同盟集團地圖

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參考中國歷史上季漢(俗稱「蜀漢」)的諸葛亮時代和後諸葛亮時代。「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儘管諸葛亮個人水準很高,但是把下屬當成是工具人的行為也使得繼任者平庸,人才斷檔給季漢埋下了隱患。與之成為鮮明對比的是英國儘管沒有如同俾斯麥一樣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但是外交水準能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優秀的制度對人的提升作用,即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俾斯麥的繼任者呢?俾斯麥外交處理的手段是「接受不完善的結果」,但是他的繼任者則「事事追求確定性和強調必然性」。換句話說就是過於理想主義。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可能後俾斯麥時代的人們,沉迷於俾斯麥三場速勝戰爭造就的德二帝國,以為德國對他國的戰爭優勢能一直維持下去;亦或是沉迷於俾斯麥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以為他國能一直容忍一個實力高速增長的德國「理所應當」地提出不斷提高的地緣政治訴求。一個統一的德國用不到40年時間就成為歐洲大陸實力最強、技術最強大的國家,很容易讓人有一種錯覺,德國能一直強大下去。

 

但是魯迅先生曾說過:「向來如此,便是對嗎?」更何況,德國的崛起僅僅才數十年。按照馬哲的話來說,「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必然性是通過偶然性來為自己開闢道路的」,「歷史規律是自覺的、有意識的,需要人參與」。德國崛起是必然也是偶然。而且不是自動崛起的,是靠人推動的。不是因為「德國崛起」,所以「德國崛起」。「強者必遭嫉妒」這句話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就需要愈發謹慎。同樣的,日本就是也是一個類似的反面教材,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戰、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當每次賭國運的行為都能夠獲得超乎想像的回報時,盲目樂觀主義就會佔據上風。無視客觀規律的後果就是被客觀規律制裁。依靠「偶然性」的強大往往不可持續,抓住「偶然性」的機遇,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轉化或接近「必然性」,是一個國家需要思考的。

 

(4)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個人的一些啟示

 

闡述完對國家的一些啟發以後,我想談談這本書給人生的一些我的不完善的思考。文中提到,後俾斯麥時代的人喜歡清晰簡單的政策,不喜歡複雜和「不完善」。但是事實上複雜和「不完善」可能才是這個世界的原本面貌。物理學中,對於微觀粒子測量有「測不準原理」,即「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總會有一些不精確的成分。對於統計熱力學我們可以計算大量粒子的平均活動,但是涉及一個粒子我們卻不能確定其諸多參數。所以現在科學前沿興起了「複雜性科學」,很多事物之間的關聯是非線性的。線性的因果關係固然簡單且符合我們的常識,但是更多的未知領域充滿了非線性。遇到複雜我們可以選擇梳理邏輯順清關係,但是切不能以「不可能」或者「不太可能」來否定事物之間聯繫,這是我們需要明白的。

 

除此之外,一戰德國作戰方案制定者施利芬也值得一說,「和前任老毛奇不同,施立芬自豪於他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的計劃完全以軍事為作用範疇,不考慮政治和外交的因素,甚至要求政治和外交為其軍事考慮讓步」。最終他的這個性格也是致使德二毀滅的重要原因。這啟示我們,不要片面的看待問題,尤其是一個重要問題。不要刻意的來迴避自己不知道或者不願意知道的事情,這種關鍵人物的迴避導致的決策失衡造成了國家的毀滅,而我們普通人因此導致的失衡則可能會造成人生的不幸福。

一戰交戰各國人員死傷統計圖

因為各種原因,德國捲入了一戰並且損失慘重。據說德二皇帝威廉二世在籤署戰爭總動員令時,他曾經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一戰最終導致了德國近250萬人死亡,425萬人傷殘。而一戰據統計總共導致1600萬人死亡,2100萬人致殘。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我們回顧戰爭不是為了引發戰爭,而是為了避免戰爭。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

 

後記:本來打算寫一千字就停筆的,沒想到時隔多年重新動筆就停不下來了,寫了有足足四千來字。最後也祝賀各位看完了我晦澀難懂的書評,如果對本書評或本公眾號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後臺留言提出。

註:部分內容參考《脆弱的崛起》豆瓣書評。感謝張同學、曾同學等人對本文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

相關焦點

  • 鐵血主義與大國脆弱的崛起
    這本書寫的是一戰之前的德意志帝國面臨的困境:它在飛速崛起,但它的安全環境複雜而脆弱。徐先生在這本書裡講述了第二帝國的前世今生,並詳盡地分析了它的興衰成敗的種種緣由。作為一個失敗的案例,第二帝國的故事值得今天的中國人去認真思考。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從現象角度講,「威廉困境」描述的是作為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崛起進程中,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既支持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要求擴張海軍的「龐大海軍計劃」,同時也支持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Alfred von Schlieffen)擴充陸軍的「兩線作戰計劃」。
  • 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究竟如何才能避免一戰並實現崛起?
    德意志第二帝國軍人1870—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老牌帝國、歐洲第一陸上強國法國,掃清了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最後障礙
  • 德國歷史6·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
    戰爭的失敗使得國王開始反思,國內的有識之士也積極發聲、尋求改革,例如:洪堡(教育大臣):主張教育統一是政治統一的前提。使教育成為之後德國崛起的最大資本。 費希特(哲學家):國家高於一切,日耳曼民族優於一切民族。(德國國家主義) 黑格爾:戰爭是永恆的,也是道德的。 施泰因、哈根堡改革:廢除農奴制;建立現代化官僚機制;德國成為紀律和效率的楷模。
  • 德意志帝國的教訓對中國有重大借鑑意義
    中國與德國的不同之處: 1.政治制度的不同: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嫁接物,中國是共和國,民主集中制;2. 德意志民族的浪漫主義(對戰爭有自殺式的浪漫主義色彩。);3. 人口規模不同;人口質量長期看,中國會好;4.
  • 新興帝國:美利堅全球霸業的崛起反思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美國的全球霸業崛起擁有1/5世界人口的中國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停滯以後,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自強之路。中國、歐盟或者其他競爭者,比如印度,會不會超越美國,或者說至少是積聚了足夠的力量來重建一個多極世界秩序呢?美國是否能維持它的超級強國地位,對世界和美國來說都是一個影響巨大的問題。那美國是如何發展為一個強國乃至世界霸主的呢?什麼力量可以導致它的衰落呢?
  • 德意志帝國的教訓血跡未乾 全球觀察
    西方觀察人士喜歡將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與當下的中國作比較,兩者雖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從德意志帝國的覆滅中汲取教訓。德意志帝國的衰落,並非始於一戰,而是過早放棄「韜光養晦」,走上了帝國過度擴張之路。1871年,德意志帝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不過,首相俾斯麥清楚地認識到,德國依然面臨著殘酷的生存環境。
  • 鄭渝川 | 迷失自我並走向解體的德意志帝國
    德國的帝國時期,可以簡單的劃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帝國皇帝與鐵血宰相俾斯麥儘可能避免挑釁英國,相當程度上吸取了拿破崙當年淪為歐洲公敵的教訓,事實上的擴充了帝國影響力,實現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崛起;但在威廉二世繼位之後的第二階段,帝國開始更加魯莽的挑釁歐洲大陸秩序甚至英國的殖民霸權,不理智的先後讓俄國和英國都成為了德國的堅定敵人(至於法國則一直是德國的競爭對手)。
  • 二戰德國為何叫第三帝國?傳承自哪裡?第一、第二帝國又是什麼?
    因其特殊的政治形態、納粹黨的領導,從1933年希特勒掌握最高政治權力起始到1945年納粹倒臺,這一時期的德意志被稱為納粹德國,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是第三帝國,因為希特勒曾吹噓「第三帝國長盛不衰」。第三帝國的稱呼是怎麼來的,這是希特勒的獨創嗎?既然有第三帝國,那麼納粹德國之前的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又是什麼,它們為何徹底瓦解消失在德國歷史長河裡?
  • 從18世紀以來歐洲的紛爭,對美國的崛起究竟起了多大的促進作用?
    在確保了國家的絕對安全後,美國可以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經濟發展,不用在國家發展早期在軍事開支上耗費過多資源,這也是後來美國在19世紀末率先發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功躋身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原因之一。美國崛起的原因很多,我個人認為美國從當年獨立戰爭開始,一直到後來成為全球第一強國,是因為從18世紀以來歐洲諸強國之間的紛爭,加快了美國的崛起。那我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 德國十二講·普魯士的崛起
    與德意志歷史上的眾多邦國相比,普魯士的興起是相當晚的。    它也是在歐洲東北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環境中誕生的。    雖然歷經波折,但普魯士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崛起,並且最終成為德意志諸邦國中的最強者。
  • 蕭瀚:政治海洛因:帝國崛起的幻覺 微思客
    一個國家會不會強大與權力安排方式的制度之間未必關係密切,民主的共和國和專制的帝國既可能成為周邊國家威脅的強大國家,也可能弱小而未能成為國際禍害。在「憲法這頭獅子」和「帝國崛起病」這兩篇裡,黃鐘通過美國的有限對外戰爭與日本走向滅亡的兩個案例表明,並沒有可靠證據表明共和國就意味著一定不會產生帝國行為,比如當年的美西戰爭,黃鐘強調兩種不同政體的制度安排,差異體現在別的方面,這遠比是否會發生帝國行為要深刻得多。
  • 二戰納粹德國為什麼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都是誰?
    不過當時的納粹德國為什麼會被稱為第三帝國呢?如果納粹德國是第三帝國,那第一、第二帝國又是誰呢?其實這些稱號並不是什麼好的詞語,德國在一戰、二戰中都嚴重違背了國際人道主義,主動挑起戰爭,這些稱號也是給德國當時做出種種出格行為的一種繼稱。
  • 近代戰爭14 普法戰爭:德國與法國的宿命對決,法蘭西崩潰德意志崛起
    在民主思想的推動下,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氛圍空前高漲,原本德意志民族結成的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聯邦已被拿破崙搗碎的一乾二淨。因此,1815年,德意志民族重新結成了新的德意志邦聯,經過了約半個世紀的融合發展,德意志邦聯已實現了諸多方面的統一,但要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德意志人民還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 【原創連載】普魯士的崛起——普魯士統一德意志之路
    還是來看看那個時候的德意志大地吧。  三十年戰爭後,德意志遭到了驚人的破壞,這裡到處都遭受到了歷史上最沒有紀律軍隊的蹂躪。  戰爭過後,德意志有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摧毀,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捷克和薩克森的礦山全部被破壞,工商業急劇衰退,工場手工業生產遭到摧殘,農民變得一無所有。  整個國家,無疑就是人間地獄。
  • 中國不應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老路
    中國當下做的一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個多世紀前都做過。一帶一路,突破馬六甲?
  • 德意志第二帝國曾想入侵美國?
    19世紀末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也是在這年開始進入高速擴充階段。此前的他們,對於擊敗同樣正在擴軍的美國艦隊沒有必勝把握。當西班牙人向西奧多·羅斯福交出古巴和波多黎各的控制權,第二帝國的加勒比擴張方案就顯得毫無意義。在杜威的艦隊橫掃馬尼拉灣之後,美國也控制了菲律賓和關島。同年,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德國的太平洋勒索夢想也遭遇重挫。
  • 日本、俄國兩強的衰敗,是現代中國崛起的地緣前提嗎?
    在直系軍閥統治下的北洋政府變得強勢後,日本對張作霖又給予了鼎力支持,卻同時反對他對內地的擴張;在蔣介石政府逐漸得勢的時候,日本又直接出兵東北,支持兩廣分裂力量,以加劇中國的分裂。同樣,俄國在新疆的存在,使得當時中國政府試圖控制西北的努力多次遭到重創,而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和戰後東北蘇聯勢力的處置不當及反噬,實際上也是國民政府在對俄外交重大災難的體現。
  • 遊啟明:"群體性崛起"背景下霸權國的威脅評估研究
    作為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法國一直與英國進行著殖民競爭。特別是在非洲,法國一直在威脅著英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在海洋層面,法國擁有世界第二大海軍,能夠對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施加重要影響;1894 年的法俄同盟更是加強了法國的實力。所以,索爾茲伯裡(Salisbury)說 "僅僅鑑於它是唯一一個能夠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的國家,因此法國是而且永遠將是英國最大的威脅"。
  • 獨裁國家一旦崛起,必將是人類的災難.
    德國的歷史表明,國家需要發展,但為了發展崛起不能不擇手段,否則富強一旦成了簡單的無條件追求,不但是一種國內危險,也是一種世界性的危險。1945年4月30日,56歲的希特勒自殺。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個月的第三帝國,籤下了無條件投降書。5月8日午夜,鏖戰了五年八個月零七天的歐洲迎來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