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不小心,似乎鴿了很久,還請見諒。
(3)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國家的一些啟示
德國位於歐洲中心,在俾斯麥時代,東西有法國和俄國的陸軍壓力,北部有英國的海上壓力,南部則是「費拉不堪」的盟友奧匈帝國。上文提到了本書中闡述了俾斯麥的三大失敗,即:沒有改變德國的落後體制;忽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一味利用民意以至最後反噬。從中可以看出,俾斯麥的最大局限性在於過於現實主義,以至於幾乎沒有長遠考量。但是回到歷史我們卻發現,正是這三點「失敗」造就了俾斯麥的成功,他利用落後的體制大權獨攬,不注重培養接班人使得部下都是任務的執行者,煽動民意來給異己施壓並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俾斯麥憑藉自身的能力造就了他自己個人的、也是德意志國家的不可持續的成功,但同時也給一個新興的國家埋下了隱患。這也便是俾斯麥他個人的局限性。
一戰前兩軍事同盟集團地圖
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參考中國歷史上季漢(俗稱「蜀漢」)的諸葛亮時代和後諸葛亮時代。「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儘管諸葛亮個人水準很高,但是把下屬當成是工具人的行為也使得繼任者平庸,人才斷檔給季漢埋下了隱患。與之成為鮮明對比的是英國儘管沒有如同俾斯麥一樣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但是外交水準能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優秀的制度對人的提升作用,即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俾斯麥的繼任者呢?俾斯麥外交處理的手段是「接受不完善的結果」,但是他的繼任者則「事事追求確定性和強調必然性」。換句話說就是過於理想主義。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可能後俾斯麥時代的人們,沉迷於俾斯麥三場速勝戰爭造就的德二帝國,以為德國對他國的戰爭優勢能一直維持下去;亦或是沉迷於俾斯麥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以為他國能一直容忍一個實力高速增長的德國「理所應當」地提出不斷提高的地緣政治訴求。一個統一的德國用不到40年時間就成為歐洲大陸實力最強、技術最強大的國家,很容易讓人有一種錯覺,德國能一直強大下去。
但是魯迅先生曾說過:「向來如此,便是對嗎?」更何況,德國的崛起僅僅才數十年。按照馬哲的話來說,「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必然性是通過偶然性來為自己開闢道路的」,「歷史規律是自覺的、有意識的,需要人參與」。德國崛起是必然也是偶然。而且不是自動崛起的,是靠人推動的。不是因為「德國崛起」,所以「德國崛起」。「強者必遭嫉妒」這句話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就需要愈發謹慎。同樣的,日本就是也是一個類似的反面教材,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戰、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當每次賭國運的行為都能夠獲得超乎想像的回報時,盲目樂觀主義就會佔據上風。無視客觀規律的後果就是被客觀規律制裁。依靠「偶然性」的強大往往不可持續,抓住「偶然性」的機遇,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轉化或接近「必然性」,是一個國家需要思考的。
(4)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個人的一些啟示
闡述完對國家的一些啟發以後,我想談談這本書給人生的一些我的不完善的思考。文中提到,後俾斯麥時代的人喜歡清晰簡單的政策,不喜歡複雜和「不完善」。但是事實上複雜和「不完善」可能才是這個世界的原本面貌。物理學中,對於微觀粒子測量有「測不準原理」,即「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總會有一些不精確的成分。對於統計熱力學我們可以計算大量粒子的平均活動,但是涉及一個粒子我們卻不能確定其諸多參數。所以現在科學前沿興起了「複雜性科學」,很多事物之間的關聯是非線性的。線性的因果關係固然簡單且符合我們的常識,但是更多的未知領域充滿了非線性。遇到複雜我們可以選擇梳理邏輯順清關係,但是切不能以「不可能」或者「不太可能」來否定事物之間聯繫,這是我們需要明白的。
除此之外,一戰德國作戰方案制定者施利芬也值得一說,「和前任老毛奇不同,施立芬自豪於他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的計劃完全以軍事為作用範疇,不考慮政治和外交的因素,甚至要求政治和外交為其軍事考慮讓步」。最終他的這個性格也是致使德二毀滅的重要原因。這啟示我們,不要片面的看待問題,尤其是一個重要問題。不要刻意的來迴避自己不知道或者不願意知道的事情,這種關鍵人物的迴避導致的決策失衡造成了國家的毀滅,而我們普通人因此導致的失衡則可能會造成人生的不幸福。
一戰交戰各國人員死傷統計圖
因為各種原因,德國捲入了一戰並且損失慘重。據說德二皇帝威廉二世在籤署戰爭總動員令時,他曾經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一戰最終導致了德國近250萬人死亡,425萬人傷殘。而一戰據統計總共導致1600萬人死亡,2100萬人致殘。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我們回顧戰爭不是為了引發戰爭,而是為了避免戰爭。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
後記:本來打算寫一千字就停筆的,沒想到時隔多年重新動筆就停不下來了,寫了有足足四千來字。最後也祝賀各位看完了我晦澀難懂的書評,如果對本書評或本公眾號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後臺留言提出。
註:部分內容參考《脆弱的崛起》豆瓣書評。感謝張同學、曾同學等人對本文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