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中國軍方有一個極度隱秘而權勢無邊的部門,主管對外輿論引導,利用種種宣傳手段迷惑外界。其全稱為「軍事裝備與對外關係研究及輿論引導辦公室」,一般簡稱「戰略忽悠局」。
玩笑歸玩笑,事實上,有史以來各國形形色色的「戰略忽悠局」確確實實發揮了巨大作用——毫不誇張地說,「戰略忽悠局」改變了全世界。
文︱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千裡巖
本文為瞭望智庫特約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我們的先賢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忽悠」在軍事行動中的重要性。古人成功運用「戰略忽悠」的先例不勝枚舉,諸葛亮的「空城計」,古希臘的「特洛伊木馬計」都是經典案例。
隨著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殘酷性越來越強,軍事統帥們對於「戰略忽悠」的偏愛也與日俱增,這在二戰時表現得尤為精彩:
英法想要「禍水東引」,牽著小手合起來擺了史達林一道。「鋼鐵」同志很氣憤,於是希特勒趁虛而入,先滅法國、再炸英倫,最後把蘇聯忽悠得好慘!然而,出來混總要還。盟軍一個「肉餡」行動,不僅使英軍登陸西西里島如入無人之境;一個「衛士」計劃,盟軍從此打開勝利之門。
1
蘇聯的「戰略忽悠局」
大約在30年前,一本叫做《蘇軍內幕》的書風靡一時。作者署名「維克多·蘇沃洛夫」,據說是一名蘇軍上校,曾在蘇聯總參情報部工作過,叛逃西方後著書立說,揭露了蘇軍種種不為人所知的秘密。
其中提到,蘇軍設有一個叫做「戰略欺騙偽裝總局」的單位,當時由蘇軍副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大將兼任局長。
*該部門「極度隱秘而權勢無邊」,專門通過宣傳手段、按照偽造的計劃,向西方展示蘇軍行動的種種細節;
*為忽悠敵人,專門設立無線電臺冒充高級指揮機關的通訊總臺,發射一些稀奇古怪的信號;
*專門設計製造了一些只有空殼的所謂「新型飛彈」,然後把這些冒牌貨當作蘇軍「大殺器」去參加紅場閱兵式。
總而言之,該部門的目的就是要盡一切所能去混淆視聽,使西方對於蘇聯武裝力量的戰略預估得出完全錯誤的結論——讓西方忽略掉蘇軍真正強大的實力所在,而為蘇軍虛構出的優勢傷透腦筋。
「戰略忽悠局」這個機構設置,乍一聽上去有點兒戲,但卻又有相當的合理性:不單軍事鬥爭,所有對抗性行動中都要強調「知彼知己」和「保密隱蔽」這兩個原則,這在二戰時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對決中,表現得更為精彩。
2
納粹德國把史達林忽悠得好慘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以國防軍諜報局為中心,協調調動宣傳部門、外交部門和蓋世太保等機構,針對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略欺騙活動。
戰前,英法明知納粹將發動戰爭,卻始終試圖搞「禍水東引」的把戲,還跑去找蘇聯談判、說要弄個集體安全機制。當蘇聯實實在在地擺出來「我能出動多少個師,多少飛機多少坦克」的時候,英法卻開始推三阻四:一會「哭窮」說兵力不夠,一會說沒能力說服波蘭合作。然而,蘇聯意志很堅定,已經開始準備跟納粹德國死磕到底了。
鋼鐵般的史達林同志
到了最後正式草擬條約階段,蘇聯才發現,英法的談判代表竟然沒有全權證書!換言之,蘇聯政府被當傻小子耍了——這些英法「民間人士」在跟自己搞「學術交流」呢。不用說,史達林定然火冒三丈。
納粹德國十分機敏地捕捉到史達林的心態:感情上,他對英法不地道的做法很生氣;理智上,他不願意蘇聯成為英國的替死鬼。於是,德國湊上去跟蘇聯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後,在蘇聯的默許下,納粹德國一個月內滅了波蘭、火速制服了丹麥和挪威。此前等著看蘇聯笑話的英法,這時候也笑不出來了:在西線「靜坐」了差不多一年的法國終於嘗到了亡國的痛苦,被納粹德國空襲後的倫敦成了一片廢墟。
「靜坐」戰中的法國士兵
此時,在希特勒的徵服歐洲戰略中,餘下的最大障礙就是蘇聯了。這個時期,經過「大清洗」的蘇軍一片混亂,一場芬蘭戰爭打得自己損失慘重。加之之前英國「禍水東引」的幼稚行為,史達林不想捲入戰爭,犧牲自己給英國創造喘息的機會。
納粹再次準確地拿捏到了史達林的心理,一方面,極其秘密地籌備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另一方面,大張旗鼓地宣傳造勢:德國將繼續出動轟炸機,將英國燒成焦土,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希特勒甚至還一本正經地邀請莫洛託夫到柏林討論蘇聯加入軸心國事宜。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籤署
能想到邀請共產主義的蘇聯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這個腦洞得有多大?!然而,當時德國就能提出來!而且忽悠得連日本都信了!
這一時期,對於史達林來說,任何西方國家情報部門透露的德軍對蘇作戰準備都成了企圖「挑撥離間的陰謀」,而西方媒體對此的公開報導簡直就是「明目張胆的欺騙」,必須予以堅決反對——鋼鐵般的史達林同志(史達林的俄語含義就是鋼鐵)施以鐵腕,使得蘇聯情報部門自動「屏蔽」了所有關於德軍的異動信息,而蘇聯宣傳部門更是開足馬力高呼「蘇聯絕對無意與德國交戰」、蘇德和平「大有可為」……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向蘇聯發起猛攻。十萬火急之下,蘇聯邊防部隊使用明碼向莫斯科發報呼救,結果莫斯科回復是「你們瘋了嗎?為啥不用密碼?」邊防部隊在覆滅之前悲憤地回電「德軍大規模越過邊界發動進攻,我們的城市在燃燒,我們的部隊在犧牲,戰爭已經開始了,這不是秘密了……」
「慘重」二字已經不足以形容當時蘇軍蒙受的巨大損失。戰爭第一天,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是在地面被炸毀;德軍10天就拿下了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突入蘇聯境內600公裡左右;一個月後,蘇聯最精銳的西方面軍所屬四個集團軍被分割包圍,幾乎全軍覆滅;兩個月後,西南方面軍的70個師也被基本殲滅,烏克蘭的首府基輔淪陷,西半部分基本被佔領。不到3個月,被俘虜的蘇軍達近百萬之眾,犧牲和潰散部隊數量幾乎無法統計,德軍由此打開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門,整個蘇聯身陷傾國之險。
二戰時期歐洲各國勢力圖
3
一本萬利的「肉餡」行動
同盟國自然不會放棄這種物美價廉的好招數。1943年,英國人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但苦於德國和義大利在這一地區設防兵力強大,如果正面強攻必然導致重大損失。為了讓德意兩國放鬆對西西里地區的警惕,英國情報機關展開了一場代號為「肉餡」的行動。
他們把一個病死的人偽造成海難遇難者,還給該死者捏造出一個英軍統帥蒙哥馬利親信的「少校參謀」的身份——英國人往「少校」屍體上拴了一個公文包,除了各種能夠證明死者身份的各種物品之外,包裡還有他「捎帶」的英軍高級將領之間的不少信函。
做好各種「道具」之後,英軍通過潛艇將這具屍體悄悄的丟在了與納粹交好的西班牙某海岸,意在借西班牙之手將那些書信送到德國人手中。
果不其然,西班牙人發現了屍體和拴在上面的公文包。英國人算好時間,裝作驚慌失措的樣子找到西班牙政府,再三討要屍體和公文包。
這激起了西班牙當局的重視,經過反覆核查,他們在死者攜帶的書信中接收到這樣的信息:英國在西西里登陸的消息,其實是忽悠德國和義大利的,英國人的真實目標是北部的撒丁島等地。
西班牙人忙不迭地把這個「重大情報」告訴了德國人。也許是素來嚴謹的德國人信不過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朋友,德國情報機構又根據死者身上的各種物品仔細地核實這位「少校」的身份。
這一切都在英國情報機關的預設之中。為了打消德國人的疑慮,英國潛艇又跑到撒丁島的海灘上拋下一具穿戴成盟軍偵察兵的屍體。
德國人終於跳進了陷阱,希特勒說服墨索裡尼將原本部署在西西里的重兵調遣他處。英軍輕輕鬆鬆地登上了西西里島,如入無人之境。
西西里登陸
4
盟軍再設「大局」拉足架勢
無獨有偶,1944年,盟軍又幹了這麼一票。
當時,在法國計劃實施登陸的諾曼第附近,德軍能夠迅速集中數個主力裝甲師,可以輕鬆將剛剛登陸的盟軍趕下海去。如果要想在此站穩腳跟,除了加速登陸之外,盟軍必須阻礙德軍、防止其迅速集結大部隊撲向諾曼第。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很顯然,「戰略忽悠」性價比最高。
於是,英美蘇三國發起了代號「衛士」計劃的聯合戰略忽悠行動。英國率先將軍情部門、敵後特別行動部門和保安部門等特工機關整合於一個名為「倫敦監督處」的機構之下。該機構直屬首相邱吉爾領導,權限非常大。舉個例子,「倫敦監督處」可以隨時調動邱吉爾和羅斯福按照自己的意願發表演講。
為了保證「聯合忽悠」的順利進行,艾森豪的司令部成立了「特殊手段委員會」——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戰略忽悠局」,專門負責擬定各種戰略和戰役偽裝,編造假情報,然後故意洩露出去,統一協調美軍情報部門與英國就「衛士」計劃相關合作事宜。
美英與蘇軍合作,拉足了架勢、裝作要先從北歐下手。美英不僅虛構部隊番號、組織無線電通訊網絡發出假消息、採購極地作戰物資,還通過廣播勸告挪威、瑞典兩國公民遠離某些要地的區域,有意無意地透露出配合正在北線作戰的蘇軍的打算,使德軍輕易不敢調走挪威駐軍。就這樣,直到戰爭結束,德軍還在那裡保持了10多個主力師40萬人的兵力。
美英還嫌玩得不夠大,合夥捏造了「美國第一集團軍」想要在加來(而非諾曼第)登陸的信息。在法國加來的對面的英國多弗爾地區,他們請來了好萊塢的道具大師,利用膠合板、紙殼和帆布等材料搭建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基地」,並且派兵日夜嚴密把守。
巴頓將軍
同時,為了把戲做足,「特殊手段委員會」還把巴頓將軍調到此地,天天在當地社交圈裡拋頭露面。這個「戰略忽悠局」本來還想把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元帥也叫來客串,可惜他老人家實在太忙(組織和指揮貨真價實的部隊,以備未來登陸),確實分身乏術。
當然,這難不倒「倫敦監督處」,他們大海撈針一般,終於找到了一個與元帥驚人相似的演員。經過數月的觀察、模仿和化妝,這個經常被安排到當地視察的「贗品」,已經完全可以瞞過司令部裡的大多數人。
蒙哥馬利元帥
英美同樣注意到了無線電通訊等方面的諸多細節,設置了與所謂「集團軍群」相對應規模的通訊網絡,使用來自美國各地的通訊兵操著不同口音討論一些並非保密、但是卻可以反映部隊實力的供給問題。
英國保安機關還利用被其策反的德國間諜向德國情報機關發去大量當地所謂的「第一手情報資料」,而敵後偵察機關則故意向一些新手特工布置了所謂偵察「未來登陸地點情況」的任務,隨後,直接把他們空投到蓋世太保的陷阱裡。為了防止萬一,按慣例配備給特工自殺用的的氰化鉀藥片都被換成了阿司匹林,這些新手求死不得,面對德國人的嚴刑拷打,最後不得不「招供」了。
於是,蓋世太保得知盟軍即將在法國加來登陸。
接下來,英美繼續對著德國在加來海岸留下的幾個雷達站和無線電偵聽設備「表演」:漁船拖著裝載電磁波反射器的巨大氣囊在海上遊弋,無線電通訊網絡異常繁忙地傳達各種指令,歐洲各國流亡政府的領導人紛紛講話……一切都在暗示著此處即將爆發更大規模的戰鬥。
5
希特勒患上「肉餡」後遺症
諾曼第登陸(綠色為「忽悠」方向)
儘管盟軍下血本做足了準備,還是被德軍資深將領龍德施泰特元帥看出了端倪——在諾曼第登陸第一時間,他就判斷出了盟軍的真正進攻方向。
這怎麼可能是假的呢?想想看,盟軍在諾曼第的第一波攻擊部隊就有8個師,後續擴大登陸和用於縱深突破的部隊得有多少!?當時的英軍加上各國流亡部隊,都只能算是貧下中農水平,就是土豪到流油的美軍,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來這麼大的本錢來演戲,這必定是主攻方向啊!
龍施泰特元帥
然而,希特勒及其參謀班子就這樣被盟軍聯合起來忽悠住了。
1943年的「肉餡」計劃似乎使希特勒患上了「肉餡」後遺症。在看到完整的盟軍諾曼第登陸作戰計劃之後,吃過大虧的希特勒堅決不肯相信這是真的——很湊巧,這份文件是德軍在諾曼第海灘上找到的,來自兩個死去的美軍軍官的隨身物品。
瘋狂的希特勒
因此,希特勒死活覺得英美會在加來方向發動更大的攻擊,堅決不許調動作為德軍反擊主力的裝甲部隊去增援諾曼第。
可以說,如果沒有二戰中的這些「戰略忽悠」,蘇德未必會在1941年開戰,蘇聯未必會被德國打得那麼慘,而義大利也未必會那麼早投降,諾曼第登陸未必成功……如此推論下去,戰爭究竟在什麼時候結束不得而知,美蘇英的力量格局可能發生改變,戰後的「雅爾達體系」也許是另一番面貌,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可能會大大不同。
「戰略忽悠局」真真切切地改變了這個世界。
6
告訴你一個真相
二戰結束後,在談及與蘇軍打交道的事情時,英美負責「戰略忽悠」的軍官普遍認為,蘇聯情報和安全機關的偵察和保密工作做得很不錯,但是並未意識到進行「戰略欺騙」的重要性,直到上世紀70年代,叛逃的原蘇聯軍官所撰寫的《蘇軍內幕》在西方引起轟動。
對於《蘇軍內幕》中的種種細節描述,曾有西方讀者表示質疑,但是,更多的人堅持認為這本書是非常具有情報價值的。我國也有許多軍迷讀此書後對蘇軍深感崇拜。直到蘇聯解體、一切大白於天下,大家才發現那本書中充滿了虛構和誤導性信息。
說到這裡,想必大夥已經了解這個化名「維克多·蘇沃洛夫」的傢伙目的何在了吧?嗯,你們猜對了,這本書就是寫來忽悠讀者的。
學術合作聯繫人:周邦民(微信號:i8706276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職稱+單位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為庫叔提供下圖所示書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經濟類書籍贈予熱心讀者。每天都送,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每條文章都可以評),點讚最高者(數量超過三十),庫叔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得獎。當然,評論的質量庫叔會進行把控的。想和庫叔聊天請添加庫叔微信號(lwzkkushu),合作請聯繫微信(185142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