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戴旭:因為40年不打仗,所以我主張抓住挑釁的機會打一下!
大校戴旭說:「正是因為40年不打仗,所以我才主張,要抓住外部挑釁的機會打一下,鍛鍊一下軍隊,為以後的中國軍事發展,培養一批有實戰經驗的軍事骨幹。」
戴旭,一個敢說真話,而被老百姓評為最喜歡的軍事戰略家之一。戴旭之所以提倡,要抓住外部挑釁來打一下。一方面是為了震懾一下外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我軍的戰鬥素養。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中國現在已經強大了起來,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難免讓我們的警惕性降低。如果長此以往,戰士們對戰爭,可能也會產生畏懼的心理。而我們國人所需要的,是堅韌頑強的抗爭精神,是逢敵必亮劍的精神。所以,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一直戰爭不斷,但最後都因為足夠強大,而打敗了敵人。而近代以來,我們主張和平,雖然受過越南與印度的挑釁,但我們始終是「點到即止」,並未對他們下狠手。可倘若我們一直這樣,會不會讓外國人認為:我們只敢嘴上說說,卻不敢真的動手呢?
所以戴旭覺得,我們應該找個合適的時機,讓他們明白——中國絕對不是好欺負的!不要等到敵人衝進你房間打你,你才知道回擊。受到挑釁,我們就應該讓他們明白,敢惹中國,最終只能是自討苦吃!
第二,我們需要經歷一些實戰,才能鍛鍊出更多的名將。比如《亮劍》中的孔捷,他是「鐵三角」中,唯一上過朝鮮戰場,跟美軍對戰過的軍人。正是那次實戰,孔捷才發現:美軍也並非浪得虛名,他們的武器先進、軍隊反應也十分迅速。
孔捷經歷了這次戰爭,在軍事素養方面,顯然就高過了李雲龍和丁偉。所以,實戰才是提高軍事能力的唯一辦法。
但自從抗美援朝以來,中國軍隊已經很久沒再打仗了。這其實,並不利於提高我軍的戰鬥能力。因為學習再多的軍事理論,卻不能實操,終究是紙上談兵。如果上了戰場,戰士們難免生疏。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歷史,從歷史人物的興衰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勝不驕、敗不餒、懂得居安思危,才是常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