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日本的「大隅」級兩棲攻擊艦
【香港《亞洲周刊》9月2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題:日軍釣島作戰的兩套戰法 針對釣魚臺(大陸稱釣魚島--本網注)列島的防衛計劃,日軍內部分成兩種意見。一種主張應該在釣魚臺列島派駐實戰部隊,另一種主張應該採取「先失守再奪還」策略。
派駐實戰部隊的構想主張在列島部署數千人組成的部隊,以此來阻礙直接武力入侵。不過,派駐部隊所衍生的問題在於後勤方面。必須不斷地運補維持戰力。屯駐必會耗費經費,恐會拖累財政。
在嚴苛的小島環境中,要屯駐數千人真有困難。就算不惜成本,以大量運補來支持,但精神士氣就很難維持了。另外若是真的直接派駐自衛隊,恐直接觸怒臺海兩岸,直接造成臨戰的緊張態勢。駐軍恐怕也是釣島會爆發戰爭的最大因素。
另一種「先失守後奪還」構想則是,與其花費大量經費與人力維持駐軍,倒不如培養迅速反擊與奪回釣島的能力。而這也符合新防衛大綱提倡的「動態防衛力」觀念。
「先失後奪」更為有效以單純的釣島防衛來看,不直接駐軍,改在遭受侵略之後迅速動員自衛隊反擊,是比較實際且有效率的做法。然此法亦有缺點,也就是日本必須先承受喪失釣島所帶來的政治衝擊與士氣打擊。
但「先失守後奪還」方針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就是不需花費太多駐軍軍費與人力,第二則是正好符合自衛隊「自我防衛」的組織概念。日本由於憲法因素,自衛隊無法採取防衛性的先制攻擊,只能等到國土受到侵略後反擊,將敵人逐出領土之外。
根據上述作戰構想,日本釣魚臺作戰計劃首重「機動性」,也就是如何在外國佔領釣魚臺之後迅速動員部隊,將其逐出。海軍在釣島防衛中的機動能力,便是如何快速並且安全地把地面部隊與後勤送達釣島海域。
一如所有的登陸作戰,自衛隊的「奪島作戰」必須要靠陸海空的三個軍種的聯合作戰才能達成,空軍必須確保「奪島作戰」目標島嶼的空優,海軍則必須掌握該區域的制海權,維持後勤補給航線的安全,而在自衛隊沒有專精於兩棲作戰的陸戰隊兵力編制情況下,實際登陸任務將由陸軍擔綱。但在未登陸之前,一場海空惡戰恐已無法避免。
原衝繩「第一混成團」近年來正式擴編為「第十五旅團」,擁有2100名兵力,轄有一個輕裝普通科連隊(步兵團),以及高射特科群、偵察隊(連)、後方支持隊(後勤營)等支持單位。其編制與其他自衛隊的旅團編制不同,以西南諸島特殊的地理特性為基礎,編成所謂的「離島型旅團」,以強化該旅對於奪島任務的適應性,並以其地緣特性直接執行任務。
號稱日軍第一精銳的「第一空挺團」(第一空降旅)雖然隸屬於被視為自衛隊戰略預備隊的「中央即應集團」(中央快速反應部隊),但其擅長的是傘降與機降,兩棲登陸非其主要任務。但當然也可乘一定規模的直升機實施策應性機降登陸。
即便如此,日軍近年來持續派出連排級規模兵力,與美軍的海軍陸戰隊進行聯合登陸演習,強化自衛隊各部隊登陸作戰能力。日本遂行「奪島作戰」的最大限制,仍在於投射力量不足。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