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爐戰法到底是什麼戰術?為何讓日軍如此忌憚?

2021-03-05 美美歷史觀

歡迎來到「以史論今」,每天更新有意思的歷史趣聞,喜歡的朋友點下關注,一起解讀歷史長河中待人訴說的細節。今天我們要聊的是:薛嶽的天爐戰法是什麼戰術?讓裝備精良的日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憑藉著精良的武器裝備和士兵優良戰術素質,侵蝕著中國的土地。由於我軍武器落後,於是只能憑藉著自己的智慧,運用戰術去打擊敵人。

說起這個天爐戰法就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天爐戰法的特點就是把敵人引進爐中以後,排遣部隊進入敵人的後方,阻擊,側擊,尾擊的特點進一步殲滅敵人,消耗敵人的力量。

其實爐子就是底部的火比較強,四周也有火。在進攻日軍的時候,利用了這個特點,可以全殲敵人。這個方法是薛嶽將軍想出的方法。他發現日軍依仗強大的軍事裝備一路直衝,缺點就是孤軍深入。天爐戰術就是為日軍準備的,可是說效果十分的明顯。下面說說長沙之戰就知道天爐戰法的威力了。在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薛嶽利用了天爐戰術的特點,他把天爐分為了三層。在第一層,即在關王橋、陳家橋、三江口一帶,排遣了第20軍防守;在第二層,即在汩羅河南岸--長沙城一帶,由第37軍防守;第三層也就是「爐底」。爐底是關鍵,爐底就是長沙城,也是日軍最想要攻破的,當時排遣了李玉堂的精銳第10軍防守。

「天爐戰法」的關鍵:第一,前兩層的軍隊,就是假裝順勢兵敗,向後方撤退,這樣才能給日軍留出通道,讓日軍進入爐中。其次,「爐底」是關鍵,不能讓日軍突破,爐底就是長沙城,必須嚴防死守。最後,兩側的軍隊,一起包圍這群「孤軍深入」的日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開始以後,日軍為了攻破長沙城,派出三個師團兵力進攻我軍,憑藉著強大的裝備,突破了天爐戰法的前兩層。我軍後退,退回兩側,這樣日軍才能進攻到長沙城下。長沙城下,孤軍深入的日軍遭到了我軍的強烈抵抗反擊。與此同時,兩側的部隊迅速從側翼展開進攻,伺機形成包圍的局勢。

在長沙會戰時,當時的日軍司令官由於久戰無功,於是就命令下達了全線撤退命令。在撤退的路上,大量的傷員和屍體,日軍真的怕了,日軍傷亡過半,撤退時丟盔卸甲、潰不成軍。長沙會戰的勝利,不僅提高了我軍士兵士氣。還提高了我軍的威望,此戰過後兩年,日軍真的害怕了,沒有再向長沙進攻。這多虧了天爐戰法。

相關焦點

  • 薛嶽的「天爐戰法」真的很厲害? 一個缺點很致命, 不過是自吹自擂
    這種戰術僵化的問題從軍閥混戰到抗日戰爭一直到解放戰爭國軍也沒能解決,不過在抗日戰爭中還好,因為日軍的戰術相對來說也極為死板,雖然說日軍裝備遠比國軍為好,但是尚能應對。但是到了解放戰爭中,可就完全吃不消了。
  • 天爐戰法到底厲害在哪?岡村寧次回憶:「被薛嶽打的寸步難行」
    法律到底在哪裡?岡村寧次回憶道:「很難做薛嶽所做的事。第九戰區最常用的戰術是佩奇戰術。
  • 獨家 解碼二戰戰術(2):寸步不讓 !防禦戰很兇險
    而中國軍隊在防禦時,則可憑藉「土木工事+重機槍+迫擊炮」形成局部火力優勢,從而某種程度上化解日軍以「分隊滲透防線,突破後穿插」戰術為主的攻勢。基於「一·二八」抗戰,中日雙方總結經驗,由此形成2種不同的戰術套路。圖為盤踞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 同樣是反坑道作戰, 美軍為何暴打日軍, 在上甘嶺卻對中國無可奈何!
    直到今天韓戰中,中國軍隊在韓戰當中的戰術戰法卻一直是美國重點研究的對象,因為這是美軍栽跟頭的地方,他們想不通為何中國軍隊能在美軍強大的炮火存活下來。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上甘嶺戰役,在面對美軍巨大的火力優勢下,中國軍隊選擇了坑道作戰來抵消美軍的裝備優勢。但對於反坑道作戰美軍在幾年前的太平洋戰場上打得日本軍隊抬不起頭,但是美軍使用同樣的戰術卻對中國軍隊沒有用呢?
  • 日軍的迂迴穿插戰術如此呆板,為什么娘子關還是守不住?
    日軍的戰術是正面牽制,側面迂迴穿插的經典戰術,這樣的戰術也確實好用。但是日軍運用的太過死板了,基本上是萬古不變,基本上就是套公式一樣,太過於僵化與墨守成規,以至於在整個抗戰期間,日軍與國軍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
  • 海賊王,天龍人為何對革命軍如此忌憚?先不說人,這4顆果實就夠了
    海賊資訊天龍人為何對革命軍如此忌憚?
  • 小澤治三郎的穿插轟炸戰術,為何成了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催命符?
    那麼,這場被日軍視為'決勝之戰'的馬裡亞納海戰,為何最終會一敗塗地呢?這事情還得從那位被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新任機動艦隊司令官,素有'鬼瓦'之稱的海軍中將——小澤治三郎說起。比起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日本海軍第一航空艦隊,下轄的航空母艦裡光是主力航空母艦就有六艘,是一股可以左右戰爭局勢的強大力量。
  • 是的,戰術戰法也有「保質期」
    導演部態勢屏幕顯示,空戰攔截、隱蔽突防、對空抗擊等課目緊張展開,配屬紅藍方的10餘支不同兵種力量,在實兵交鋒中探索新戰法訓法、磨礪體系利刃。「任何戰術戰法都有『保質期』,必須通過不斷研究、檢驗與更新,確保戰鬥力始終旺盛。」該基地作戰指揮中心領導介紹,在籌劃新年度訓練時,他們成立戰法訓法研究攻關小組,完善航空兵、雷達、電子對抗等不同作戰單元的戰情研究資料庫。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古代騎兵一、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騎兵機動力強於步兵。行動敏捷,來如天墜,去如雷逝,自邇而遠,俄頃千裡,騎兵在戰略上的優勢也是十足的。在古代的戰爭中,騎兵分兵繞後夾擊使產生包圍錯覺,大嚎敵軍敗了,進而影響全線,古代士兵打仗主要在一個氣勢,如此一嚎,步兵的氣勢便弱了三分,再看四面被騎兵撩起的灰塵,自是無心戀戰。
  • 二戰時期,日軍的刺刀在中國佔盡優勢,為何在美蘇面前卻不敢亮劍?
    那時,侵華日軍的步槍一般裝有長達半米的30式刺刀,而且日軍從將軍到士官都像中世紀武士一樣,攜帶著一把長得不合時宜的軍刀,他們甚至給九六式輕機槍也加裝了刺刀,加裝彈匣和刺刀後的機槍接近12公斤。總之,在二戰中,侵華日軍往往在火炮數量佔優勢情況下,會先進行幾輪炮火覆蓋,然後就發起萬歲衝鋒,充分發揮白刃戰拼刺刀的優勢。反觀當時的中國,在排除雙方的裝備、戰術等原因以外,國軍拼不過日軍刺刀還有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那麼就是國軍士兵的身體素質。
  • 二戰同樣是消滅日軍,為何蘇軍很輕鬆,美軍卻比較吃力
    那麼,同樣是消滅窮兇極惡的日軍,蘇軍和美軍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呢?這一點,就要從美國和蘇聯的作戰對象——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的身上找到答案。說實話,日軍的抗登陸作戰戰術是相當一流的。憑藉著堅固的工事、強悍的單兵戰術和武士道精神的狂熱,日軍能在反登陸作戰中給美軍以較大的傷亡。在佩裡琉登陸戰中,區區5000日本陸軍就給美軍造成了傷亡13000人的巨大代價。在塞班島戰役中,日軍憑藉反斜面炮兵陣地、永久火力點和其他堅固工事拼死抵抗美軍進攻,給美軍造成了16000人的傷亡。
  • 港報:日軍方研討釣魚島作戰兩套戰法
    資料圖:日本的「大隅」級兩棲攻擊艦【香港《亞洲周刊》9月2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題:日軍釣島作戰的兩套戰法 針對釣魚臺(大陸稱釣魚島--本網注)列島的防衛計劃,日軍內部分成兩種意見號稱日軍第一精銳的「第一空挺團」(第一空降旅)雖然隸屬於被視為自衛隊戰略預備隊的「中央即應集團」(中央快速反應部隊),但其擅長的是傘降與機降,兩棲登陸非其主要任務。但當然也可乘一定規模的直升機實施策應性機降登陸。即便如此,日軍近年來持續派出連排級規模兵力,與美軍的海軍陸戰隊進行聯合登陸演習,強化自衛隊各部隊登陸作戰能力。
  • 強大的日本陸軍為何愛拼刺刀?
    儘管陸軍一心一意想要對外擴張,但其自身卻始終無法找到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總體戰」新格局的方法,由於日本自身貧瘠的資源,根本無力供應一場曠日持久的舉國戰爭,陸軍的軍事裝備也長期停滯不前,在物質能力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陸軍不得不刻意強調精神力量的重要性,鼓吹不計代價的「肉搏拼刺刀」戰法,而這些荒謬的舉措只能是讓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付出高昂的損失,並最終導致了日本陸軍的覆滅
  • 薩沃島海戰,美軍死亡人數是日軍的多倍
    原來,島上基本是沒有啥武器的壯丁,所以美軍沒遭到什麼抵抗就直接上了島。更奇葩的是,呼啦啦上到島上一萬多人中的一部分摸索進了叢林,在第二天早上找到日軍快要完工的機場,日本人甚至都沒來得及享受剛做好的早餐就落荒而逃了。
  • 鈴木重秀的「釣瓶擊」戰法是什麼?
    雜賀的首腦同稱雜賀孫市,此人之神秘不下於伊賀上忍,他究竟是鈴木重意〔佐大夫〕、重秀、重次,或者鈴木家族中的其他什麼人,沒有人能夠斷定和證明。  總之,當時雜賀及其附近地區出現了許多以鐵炮為主要武器的割據勢力,同時也是僱傭兵團,包括湯川眾、根來寺,以及雜賀三緘眾等等,其中實力最為厲害的就是孫市統領的雜賀眾。
  • 戰爭機器勢力:鼎爐守衛(上)
    儘管過去幾年內的人員招募讓這支部隊人數有所增加,但鼎爐守衛仍更偏愛經驗豐富的老兵—好一群精英主義分子!有些人會覺得數量不足是很大的弱點,但鼎爐守衛卻以此為優勢。如此整個軍隊都能夠裝備最高質量的武器裝備,同時供應鏈和後勤保障更加容易,這也讓組織在戰略上更靈活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