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到1967年才正式將67式木柄手榴彈定型,而在此之後67式木柄手榴彈便迅速大量投產,甚至在核訛詐的陰影下制定出了"戰士人手40枚,群眾人手1枚"的生產計劃,估計總生產量達到了幾十億枚。它們對後續步兵單兵攜行具產生的影響更是廣泛:不光影響了我國邁入小口徑步槍前的所有單兵攜行具,甚至在91式攜行具上也能看到為了適應木柄手榴彈的攜帶而不得不預留的位置。
而木柄手榴彈這一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不光是在67式手榴彈上能看到,就連77式手榴彈仍然採用了木柄的結構——很顯然,這種結構早已經過時。它們的劣勢更是相當明顯:體積大不說,其殺傷甚至需要取決於鑄鐵殼的厚薄(曾有彈片飛出200米外仍具殺傷力),根本談不上先進。
從建國的1949年到1967年67式手榴彈正式定型間有著一段長達8年的"空窗期"嗎?顯然不是。建國前解放軍手裡的手榴彈種類顯然不少:從"鞏造""邊區造"等一系列各地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再到繳獲的日制手榴彈、美制手榴彈,型號相當雜亂。建國後,解放軍就開始謀求機會統一手榴彈的庫存。
先是從引進蘇聯的手榴彈下手。首先是最便於生產、酷似一個罐頭瓶的RG-42無柄手榴彈:當年研製出這一無柄手榴彈是為了節省工時,所以它的彈體完全是用薄鐵皮衝壓、製成的一個圓柱形罐頭。為了增強威力,還在罐頭的內壁增加了一個鋼製預製破片套,其後才是炸藥和引信。這種手榴彈在當時顯然挺適合中國的國情的,因此第一個成功仿製的手榴彈型號是它,被稱為42式手榴彈。
雖然這個"罐頭"不怕被誤食,但它仍然存在著根本改不了的問題:手榴彈彈體沒有防滑設計,在戴手套時或者手心有汗、水等液體時投擲相對危險,也極容易滾動。其次,它的重量也相當大——重量比F-1型手榴彈還要大一點且彈體粗壯,這顯然對於手較小的東方人來說相當不友好。
其次是蘇聯的F-1型手榴彈。以刻有預製破片槽的鑄鐵作卵形外殼,重達600多克,和美軍的MK II也是一個水平。而即便是蘇聯士兵,其使用F-1型手榴彈時一般投擲距離在30米以上、45米以下,而它的有效殺傷半徑剛好達到30米。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掩體/投擲距離剛好在30米出頭,使用這種手榴彈是相當容易受傷的。中國仿製版本的F-1被稱為"防-1型無柄手榴彈"。
不消說,這種手榴彈最後也沒被大量生產。直接原因倒不是它的威力過於粗暴,也不是重量過大,而是UZRGM引信相對難以生產。比起鞏造手榴彈的拉火管,UZRGM引信的擊針式擊發顯然要複雜得多。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放棄了對UZRGM引信的大量生產,防-1型手榴彈和42型手榴彈的大量裝備自然也被擱置。
在1959年,中國還在蘇聯的RGD-5型無柄手榴彈上推出過仿製產品:攻59式手榴彈。不過相比上面兩個,RGD-5型使用的既是UZRGM引信,彈體的工藝還相對複雜了一些:使用兩個半球的鋼製件組合,雖然威力強勁但根本不適用於工業基礎薄弱,卻有極大量的手榴彈裝備缺口的中國。所以,這三款先進無柄手榴彈的仿製生產工作就因為與國內工業不匹配而不得已下馬,產量也僅能滿足供部隊試用而已。
在此之後,中國基本上取消了對蘇手榴彈仿製的計劃,而是立足於本國工業基礎、開發適合本國的手榴彈。那麼也就有了神器——67式木柄手榴彈的出場。它在63式木柄手榴彈和65式木柄手榴彈的基礎上綜合改進而來,綜合性能相對安全、威力也夠用,最重要的生產工序少、生產便利且廉價。
所以在日後,67式手榴彈成了那年應對國際形勢的神器。在"7人背"生產線就能生產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成了頂梁柱。況且鑄鐵的來源極為廣泛,炸藥甚至可以通過土法煉製得來,這也就不難解釋它為什麼生產了數十億枚,生產截止年份可能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甚至以後——2000年時,總後曾下達過銷毀1986年前生產的67式手榴彈的命令。
雖然67式木柄手榴彈談不上先進,也談不上好用,但在那時候確實是一款最為適用的手榴彈。至於F-1型無柄手榴彈、RGM-5型無柄手榴彈,它們的實力也在日後的各大戰爭中彰顯:它們甚至被評為"手榴彈中的AK-47",也算得上是蘇系手榴彈的代表作。迄今為止,它們也仍然活躍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