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柄手榴彈真是「山地戰神器」嗎?我國現在還裝備嗎?

2022-02-06 輕兵器

說到我國裝備的殺傷手榴彈,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木柄手榴彈,很長一段時間裡木柄手榴彈已經成為我軍的形象標誌之一。網絡上圍繞著木柄手榴彈有諸多爭論,對木柄手榴彈的評價也呈現兩個極端,要麼一味踩,說木柄手榴彈極端落後,裝備這種武器就是不愛惜戰士生命;要麼一味吹捧,說木柄手榴彈是我軍根據山地環境多的特點有意選擇的,「因為木柄手榴彈不易滾動」。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軍現在還裝備木柄手榴彈嗎?

關於這些問題,還得從新中國建國的時候說起……

新中國建國剛一年就投入了抗美援朝戰爭,此時國內的輕武器生產尚未制式化標準化,部隊仍在使用戰爭年代繳獲的各型雜式武器彈藥,但為了支援前線,多個兵工廠仍擔負起生產手榴彈的任務。此時相關廠都沒有統一的制式圖紙、標準,大致仍按照解放戰爭時期生產過的手榴彈產品圖進行試製,鑄鐵彈體除工廠自行生產外,還發動當地群眾用土法澆鑄生產,以滿足前線急需。

抗美援朝的一張歷史照片,畫面中間一名志願軍戰士正在投擲木柄手榴彈。

20世紀50年代我軍全面向蘇聯學習,軍工生產進入制式化階段。1954年,當時的二機部引進蘇聯RG-42進攻手榴彈、F-1防禦手榴彈的產品圖和技術資料,命名為攻-42和防-1手榴彈。1955年,3xx廠開始試製攻-42手榴彈,1956年2月經二機部二局鑑定,投入批量生產,到1961年共生產300餘萬枚。1956年9月,3xx廠又試製防-1型手榴彈,經過一年的努力,於1957年9月經過二局批准,投入批量生產,到1962年供生產374萬枚。

1958年,二機部又從蘇聯引進RGD-5進攻手榴彈技術資料,經過整理,命名為攻-59手榴彈,於1959年在3xx廠試製生產。由於當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停止供應某些原材料,攻-59型手榴彈一度被迫停產。3xx廠的廣大職工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於1961年5月採用國產材料重新試製,於當年9月通過鑑定,1962年1月投入批量生產,到仿蘇手榴彈停產時共生產了35萬枚。

雖然這三型手榴彈的性能明顯優於革命戰爭時期生產的各種木柄手榴彈,但都需要機加工零件,比如彈簧、鋼珠、衝壓彈體等,這些只有專門的工業企業才能生產。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的國防政策偏向備戰,當時認為手榴彈是一次性消耗品,三種仿蘇產品都依賴成規模的工業企業,一旦戰時工業中心遭到摧毀就會斷供。而老式木柄手榴彈雖然簡陋,性能不怎麼樣,但生鐵鑄造、木柄加工依靠農村小作坊、小企業也能生產,能在最極端的環境下保持生產能力,所以決定停產三型仿蘇手榴彈,重新生產木柄手榴彈,生產的第一個型號叫59式木柄手榴彈

59式木柄手榴彈由彈體和木柄兩部分組成,彈體為圓柱形鑄鐵彈體,外周側面鑄有小方格刻槽,當時認為這能夠產生規則破片,鑄鐵彈體口部和木柄之間通過三顆木螺釘固定。59式木柄手榴彈彈體裝藥為25克TNT炸藥,採用柱裝法,即將TNT炸藥壓成圓柱形,再裝入彈體,並用石蠟和松香調製的固定劑粘固。

木柄由優質木材加工成型,並浸蠟處理提高防潮性能,中空的木柄內安裝銅拉火管和拉火繩,為了防潮,木柄通孔內還塞棉球或蠟紙團,並灌注石蠟和油脂密封,在木柄末端貼有防潮紙,並用金屬蓋密封。

59式木柄手榴彈因為生產時間較早,留下的照片不多,這張老照片上的木柄手榴彈極有可能就是59式木柄手榴彈,特徵是彈體外周有小方格刻槽。

士兵投擲手榴彈前需擰下金屬蓋,劃破防潮紙,將拉環取出套在小拇指上,握緊木柄用力投出,出手的瞬間拉環通過拉火繩拉燃拉火管,點燃延期導火索,經過一定的延期時間後點燃雷管引爆手榴彈。

使用銅拉火管的59式木柄手榴彈經過一段時間使用,發現了一些缺陷,大致有以下幾點:

1、有效破片過少。主要原因是59式木柄手榴彈裝藥為柱裝法,是將TNT炸藥先壓成藥柱再裝入彈體的,柱裝法裝藥因為密度大,爆炸猛度較大,將殼體炸得太碎,所以有效破片過少。

2、斷繩。這類故障在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中暴露較多,在戰鬥中有1/3的拉火繩被拉斷。經實地調查,主要原因是59式木柄手榴彈為防潮,用棉球或蠟紙團封住拉火孔,並灌入防潮劑密封,在高寒情況下棉球蠟紙團、拉火繩和木柄被凝固的防潮劑凍結在一起,導致拉火時拉火繩被扯斷,另外59式木柄手榴彈的拉火繩為棉繩,強度較低也是一個原因。

3、擰不下蓋。59式木柄手榴彈是直接在木柄末端加工出螺紋,再將鐵質保險蓋直接擰在木柄上的,木柄受潮變形後膨脹,保險蓋擰不下來。

67式木柄手榴彈的木柄末端有一個金屬衝壓的螺紋套,保險蓋擰在螺紋套上,59式木柄手榴彈沒有螺紋套,保險蓋直接擰在木柄上。

針對這些情況,兵工廠立即進行了改進,一是將炸藥裝填方式從柱裝改為散裝,即將38克TNT炸藥直接壓入殼體內,適當降低了爆炸猛度,改善了破片性能。二是改變防潮劑配方,選擇凝固點較低的油劑,後乾脆將棉球和防潮劑取消。三是將拉火繩由棉繩改為尼龍,提高了拉火繩強度。四是在木柄末端加裝一個鐵質螺紋套,保險蓋旋接在螺紋套上。此外,為了降低模具成本,原來彈體側面的刻槽被取消,改為光滑的圓柱體,改進後的木柄手榴彈正式定型,被命名為63式木柄手榴彈

63式木柄手榴彈的性能要比59式木柄手榴彈略好,但該彈的發火管仍採用銅拉火管,這種拉火管用紫銅圈制,拉火後為了讓火藥燃氣排出,側面開有排氣孔,平時排氣孔用塗膠綢布密封,拉火後火藥燃氣燒穿綢布,排氣孔敞開向外排氣,讓導火索穩定燃燒。由於需要預留排氣孔,銅拉火管的防潮性能較差,這是固有的缺點。

1963年,某廠試製成功一種全封閉的鉛拉火管,這種拉火管採用鉛銻合金製造,沒有排氣孔,為全封閉式,防潮性能大大提高,拉火後火藥燃氣直接將拉火管側壁熔漲,衝出破口排氣,將這種全封閉鉛拉火管取代銅拉火管裝在63式木柄手榴彈上,就有了63-1式木柄手榴彈,很快投入批量生產。但意外的是,63-1式木柄手榴彈在批產後發生了多次出手炸事故,造成了人員傷亡,很快就停產停用,有關部門隨即對63-1式木柄手榴彈出手炸事故進行分析,終於發現了原因:

原來全封閉的鉛拉火管密封性太好,有時拉火後火藥燃氣無法將管體側壁漲破排氣,導致管內壓力驟增,高溫火藥燃氣從導火索和管內壁之間的縫隙中竄過去,直接點燃了雷管引發早炸事故。

對此改進的辦法是,將全封閉鉛拉火管改為半封閉,拉火管到雷管之間的導火索不包在鉛管內,而是外露,這樣就杜絕了竄火早炸的可能;為了保證拉火後拉火管能被燃氣熔漲衝破,刻意在拉火管側面開了幾道加強筋,加強筋之間有預留的薄弱點,保證火藥燃氣能在此燒穿排出。

改用半封閉鉛拉火管後,既兼顧了防潮密封性,又杜絕了竄火早炸的風險,這種改進後的木柄手榴彈被制定標準圖紙,發往全國各生產廠,統一了國內木柄手榴彈生產標準,這就是大家熟悉的67式木柄手榴彈

67式木柄手榴彈

67式木柄手榴彈從上世紀60年代末一直生產到1983年,生產數量數以億計,幾乎成為大多數人心中「手榴彈」的唯一形象代表。除了解放軍,全國的民兵也都大量配發67式木柄手榴彈,很多在60-70年代當過民兵的人都投過67式木柄手榴彈。除了普通67式木柄手榴彈,還有一種67式加重木柄手榴彈,彈體為平底球形,更重,裝藥量也略大,有效破片略多,主要用於陣地防禦戰。

67式加重木柄手榴彈

關於67式木柄手榴彈的性能,網上有一些說法比較誇大,說這是「最適合我軍的進攻手榴彈」,甚至還有德粉將其吹成「德國M24木柄手榴彈的直系後代,威力巨大」,其實單論性能,67式木柄手榴彈既不是合格的進攻手榴彈,也不是合格的防禦手榴彈:

67式木柄手榴彈全重達到600g,裝藥量卻只有38gTNT炸藥,彈體為鑄鐵,無預製破片,爆炸後有效破片只有70片左右,因為破片大小不一,密集殺傷界較小,危險界卻很大,一些大破片會飛得很遠。作為進攻手榴彈,它的裝藥量太少,爆炸衝擊波不足,作為防禦手榴彈,它的破片性能又不理想。只能說在當時的條件下,67式木柄手榴彈能不依賴完備的工業生產設備,用零散小工業進行大量生產,最低限度滿足能扔、能炸、能炸死人、不會炸到自己,僅此而已。你可以說67式木柄手榴彈適合當時的國情,但要說67式木柄手榴彈又多牛逼,那就是吹得太過了。

至於「山地戰條件下木柄手榴彈不會滾回來」這一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67式木柄手榴彈的木柄較短,遇到大斜坡還是會滾,我軍的手榴彈訓練教範都明文規定,禁止向上坡和屋頂投彈!

由於67式木柄手榴彈實在過於簡陋,性能有限,進入80年代後我國就大規模減產,除作為科研目的外,不再批量生產。也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又定型生產了一種77-1式木柄手榴彈,這是我國研製並生產的最後一種木柄手榴彈。

77-1式木柄手榴彈

雖然還保留了木柄,但77-1式手榴彈與67式手榴彈相比有了巨大改進,不再使用鑄鐵彈體,而是採用帶小平底的鋼板衝壓卵形彈體,內側有預製破片刻槽,裝藥量從67式木柄手榴彈的38g提高到70g,爆炸破片數量提高到300片。在小型榴彈上使用鋼板衝壓預製破片在我國屬於首次,為此還參考了越南戰場上獲得的美國M406 40mm低速殺傷榴彈戰鬥部。除了77-1式木柄手榴彈,該系列還派生出77-1式鐵柄和塑料柄手榴彈,手柄改為鋼和塑料製造,大大節約了木材。

2013年中新網照片,正在進行手榴彈實彈投擲的女兵,手中握的就是77-1式木柄手榴彈。

那麼,我軍現在還使用木柄手榴彈嗎?

很多人總是拿軍網上一些解放軍訓練時裝具上插著木柄手榴彈的照片當依據,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木柄手榴彈」沒有保險蓋,沒有發火件,是不會爆炸的教練彈,只作為基礎訓練和訓練負重使用。按照我軍管理規定,67式木柄手榴彈目前已經全部停用,庫存批量銷毀,77-1式木柄手榴彈也逐漸停用銷毀,如今我軍真正在用的已經是各種無柄手榴彈了。

2015年中新網刊登的軍報圖片,畫面中的戰士裝具上插的「木柄手榴彈」是沒有發火件的教練彈,僅用於新兵投彈訓練和負重。

中國軍網2018年的新聞照片,畫面中的士兵投擲的是木柄教練彈,不是實彈。

蘇聯手榴彈:

結構複雜、操作繁瑣的蘇聯RGD-33手榴彈,新手可能會炸到自己

英國手榴彈:

德國手榴彈:

德國木柄手榴彈,從一戰一直用到二戰,成為德軍形象標誌

看過電影《帝國的毀滅》的話,這種手榴彈你一定見過

日本手榴彈:

為什麼二戰時日軍的手榴彈投擲前要先磕一下?

相關焦點

  • 寧要木柄手榴彈,也不要三款仿蘇制手雷!是67式手榴彈更順手嗎?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到1967年才正式將67式木柄手榴彈定型,而在此之後67式木柄手榴彈便迅速大量投產,甚至在核訛詐的陰影下制定出了"戰士人手40枚,群眾人手1枚"的生產計劃,估計總生產量達到了幾十億枚。
  • 中國有最先進的手榴彈,為啥中國部隊還在用木柄手榴彈?
    對於地面部隊來說,在近距離作戰時,手榴彈因為體積小、威力大、攜帶方便,一直很受歡迎。許多國家的軍隊中都裝備著手榴彈。早在戰爭時期,我國的軍隊就喜歡使用木柄手榴彈,直到今天,我國的軍隊中依然可以看到老式的木柄手榴彈。如今的手榴彈已經發展出了多種類型,我國的手榴彈製造技術也已經十分先進,為什麼還要用木柄手榴彈?
  • 告別「木柄手榴彈」?一張圖證明解放軍裝備發生巨大變化
    作為解放軍的標誌之一,木柄手雷一直是解放軍步兵的標配,從「一二三四」(一把步槍,兩條腿,三頓熱飯,四顆手榴彈)的徒步步兵一直到現在大踏步邁向機械化的新時代陸軍,從跑步到坐裝甲車乃至直升機,連步槍都換過三代了,官兵手裡還是木柄手榴彈。
  • 【互動】木柄手榴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這是一種年代久遠的手榴彈,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木製握柄,這使它看起來像一個木杵,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它與其它手榴彈最大的不同則是它的引信引爆的方式
  • 解放軍為什麼還在使用木柄手榴彈?這裡告訴你原因
    二戰德國m24木柄手榴彈二戰之後,各國都普遍淘汰木柄手榴彈,比如美國M57式、M67式、M68式無柄手榴彈、德國的PRB423式無柄手榴彈,從裝備上來看,世界上主要軍事強國都已經很少使用木柄手榴彈了,這些國家認為木柄手榴彈的裝藥量太低
  • 中國有最先進的手榴彈 為何中國部隊還在用木柄手榴彈?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曾在歷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中國部隊的手榴彈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國67式木柄手榴彈,中國67式木柄手榴彈是60年代中期研製的,1967年完成設計定型。
  • 中國有最先進的手榴彈,為何中國部隊仍在用木柄手榴彈?
    手榴彈的歷史非常悠久,甚至在冷兵器時代手榴彈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到今天手榴彈都還是士兵的主要裝備。中國部隊中將大量的木柄手榴彈用於士兵的訓練,對木柄手榴彈的獨愛主要是因為木柄手榴彈使用的時候安全性要高於許多其它類型的手榴彈,用於新兵訓練是在合適不過。
  • 戰場上,要是掛在腰上的木柄手榴彈被子彈打中,結果會怎樣?
    李三萬摘要:木柄手榴彈是重要的單兵裝備,通常是裝在手榴彈袋裡,背掛在腰上。要是在戰場上,木柄手榴彈被子彈打中,結果會怎樣?木柄手榴彈是重要的單兵裝備,通常是裝在手榴彈袋裡,背掛在腰上。要是在戰場上,木柄手榴彈被子彈打中,結果會怎樣?
  • 德國木柄手榴彈,從一戰一直用到二戰,成為德軍形象標誌
    這是一張二戰時期德國軍隊非常有名的宣傳照片,照片右側的德軍士兵拿著一枚木柄手榴彈正準備投擲。這種木柄手榴彈很多人都知道叫M24木柄手榴彈,是二戰中德軍的制式裝備,而且因為獨特的外形已經成為德國軍隊的形象標誌之一。
  • 【講堂599期】陣地戰的高效武器,詳解德國24型木柄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投擲手感極佳,一出現便成為世界各地戰場上的主要裝備,並一直用到二戰以及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本期武器大講堂就和大家分析長柄手榴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德國24型長柄手榴彈。▲講堂599期視頻影響二戰戰爭的木柄手榴彈24型長柄手榴彈是德國陸軍從一戰用到二戰末期的手榴彈,這款手榴彈發展於德國15型手榴彈,木柄式的手榴彈在1915年就開始在德軍的實驗室中誕生。
  • 你知道CA中為什麼沒有手榴彈嗎?
    ↑↑↑↑↑↑一下嗎?手榴彈,能造成大規模殺傷性的致命武器,在每次的現代戰爭中都能看到它的存在,遊戲中同樣如此。 在現實中,我們喜歡把帶木柄的叫手榴彈,把圓形鐵球的叫手雷,其實手榴彈跟手雷是一種武器的不同叫法,手雷是中國民間的叫法。官方的叫法都叫手榴彈。
  • 20億枚67式手榴彈,2萬節車皮拉都拉不完
    當然,國內的稱呼習慣是,帶有長柄的為手榴彈,無柄的則為手雷,在西方人眼中,其實都是手雷。早在千年之前,火藥的發明讓我國歷史長河的武器中出現火藥球這種武器。到了近代,西方國家將大量的熱兵器研發製造出來,其中就包括用於對付戰壕,堡壘狹小戰場的手榴彈。在紅軍時期,我軍就開始製造手榴彈,最初的馬尾手榴彈由一根麻繩和彈體組成,更像是古代的流星錘設計,但此種手榴彈性能極差,並且不易起爆。
  • 也談手榴彈的無柄和有柄——德棍與牛蛋的百年恩怨
    誰扔完手榴彈還傻啦吧唧站著不隱蔽等著破片崩回來?喊一句「fire in the hole」又不花錢。手榴彈這種廉價的低端武器,用處越來越小,簡單可靠就行,搞這麼複雜純粹是自找麻煩。此後各國的制式手榴彈中,這種設計的比例很小,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只裝備一種手榴彈,但是會儘可能的提高破片均勻性,採用高速小破片,增加近距離殺傷力的同時減小危險界。
  • 用手雷炸翻坦克和飛機真的可能發生嗎?
    從黑火藥發明以後就有無數種手榴彈出現在戰場上,一戰中由於戰壕的出現,手榴彈隨即得到廣泛運用,當時最出名的就是德國擲彈兵手中的木柄手榴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手榴彈不僅備受重用,而且得到了加速發展。手榴彈是早期的單兵武器,俗稱手雷,主要靠裡面的裝藥和彈片起到毀傷力。對軟目標的攻擊效果較好。對大型的機械設備效果不是很明顯的。手雷是後來才有的,可以說是手榴彈的升級型。現在部隊裝備範圍很廣,對於單兵作戰效果更實用。
  • 長徵紅軍攻佔天險臘子口後,地面上手榴彈的木柄,鋪了厚厚一層
    當紅軍射擊的時候,躲在工事裡不還手,但紅軍火力一停,開始向橋頭衝擊時,守軍就立即居高臨下不停地甩手榴彈,攻擊不停止,手榴彈就不停歇。「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一個個在地上亂轉,炸裂的木柄、彈片和未炸開的手榴彈,在橋頭五十公尺以內的地面上鋪了一層,有的地方已經堆了起來。這樣激戰到半夜,連續衝鋒十幾次,均未奏效。」
  • 為何我國遲遲不裝備槍榴彈和榴彈發射器?一個小零件沒搞定!
    但榴彈發射器在我國軍隊裝備的時間非常晚,直到1997年,我國駐港部隊才首批裝備了87式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以及97式自動步槍的槍掛榴彈發射器。與長期使用木柄手榴彈、未大量列裝卵形手榴彈的原因相似,我國遲遲未大量列裝槍榴彈和槍掛榴彈發射器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軍方不重視,也不是軍隊不需要。
  • 二戰手榴彈——蘇聯篇
    這就是蘇聯裝備的RGD-33手榴彈:該彈在設計時專門設置了一個固定在內筒上的靴形體, 其下端擋在擊針座上, 因而即使引信管失靈,也能防止下端的火帽與擊針接觸,同時它還擋住了整個擊針座, 使全彈處於保險狀態(看起來還真是安全)。光看到上面這一段想必各位就已經不想使用這種「喪心病狂」的手榴彈了。
  • 手榴彈的原理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曾在歷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現代手雷或者是手榴彈一般都採用延時引信,落地後有一定的時間才會爆炸就是延時引信了,也有老兵會計算延時的時間過一秒到兩秒在投出,可以減少敵人的反應時間,也有一定的機率在敵人頭頂上爆炸增加殺傷威力。    那麼延時手榴彈的原理是什麼呢?
  • 德棍標配,二戰德軍M24柄型手榴彈詳解
    之所以用棍這個詞來描述德國人我想和二戰時期德軍腰間揣著的M24柄型手榴彈不無關係,狗子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德國人最早開始用柄型手雷是1915年,但關於這類手雷的歷史後邊再說。它的結構上依舊很簡單,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1、戰鬥部2、木柄以及拉繩、安全蓋3、拉火裝置4、雷管一個個盤,戰鬥部整體構造挺簡單的,就是一個薄鐵皮外殼和炸藥,
  • 日軍的手榴彈為什麼要敲一下才能引爆?不嫌麻煩嗎|軍武問答
    抗日戰爭時期常見是日本91式手榴彈和97式手榴彈,91式手榴彈重量0.52公斤,與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67式木柄手榴彈重量相當。彈體主裝藥為60克 TNT炸藥,殺傷半徑7~10米。該彈使用10年式延期引信,由發火組件和延期藥管兩大部件組成,發火組件由慣性體、擊針、保險銷和火帽組成,延期藥管是在銅管內壓上延期藥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