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紅軍攻佔天險臘子口後,地面上手榴彈的木柄,鋪了厚厚一層

2021-02-23 愛尚娛樂圈
位於甘肅南部迭部縣城以東120公裡、地處白龍江北岸的臘子口,是紅一方面軍長徵入陝甘根據地的最後一道險關。這條南北走向300米的峽谷隘口,平均寬度僅有8米,東西兩面的懸崖絕壁卻高達500多米。就在這峽口處的兩面峭壁之間,僅有1座以兩根梁木架成的木橋,勉強連接東西兩面的山路。
1935年9月中旬,剛剛經歷了爬雪山、過草地的紅一方面軍到達這裡,前進的路線已別無選擇,只有強行突破臘子口,才能打開唯一的北上通道。可就在10天前,國民黨軍第3軍新編第14師師長魯大昌就已從各地調集兵力,進駐臘子口要隘,其第2旅5團3營駐守橋頭陣地,第2旅6團進駐臘子口外圍的康多等地擔任前哨,構築起一道外圍防線。

紅軍逼近後,魯大昌又急忙調動第1旅旅長梁應奎,命其親率該旅1團前往增防,配備到臘子口橋頭東側陣地,以4 挺重機槍排列在橋頭堡內,構成交叉火力網,嚴密封鎖橋頭地帶,阻擊紅軍的進攻道路。原駐守橋頭的第5團第3營,則被配置在臘子口內的三角形谷地,沿山腳固守工事,並隨時準備增援橋頭陣地。此外,梁應奎親率旅部及預備隊駐紮在離臘子口不遠的一處村寨,擔任全盤指揮。

9月16日,紅軍兵臨臘子口,擔任前鋒的就是曾經飛奪瀘定橋的紅1師4團,其雖然剛剛在茫茫草地中經過了7晝夜的艱苦行軍,但依然士氣高昂,一路翻山越嶺,冒雨行軍,不顧疲勞連續作戰,將駐紮外圍刀扎、黑多兩地的敵第6團第1、3兩營擊潰;消息傳來,駐守康多的團部和第2營立即南撤,經臘子口逃回了原駐地,混亂之中該團團長朱顯榮也失蹤了。

外圍之戰雖然順利,但隨後對臘子口的攻堅戰打得卻著實艱難。紅4團2營擔任正面強攻,趁著夜色連續對防守臘子口的敵人發動多次猛攻,但狡猾的敵人佔據著地利優勢,還有堅固的工事依託。當紅軍射擊的時候,躲在工事裡不還手,但紅軍火力一停,開始向橋頭衝擊時,守軍就立即居高臨下不停地甩手榴彈,攻擊不停止,手榴彈就不停歇。
「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一個個在地上亂轉,炸裂的木柄、彈片和未炸開的手榴彈,在橋頭五十公尺以內的地面上鋪了一層,有的地方已經堆了起來。這樣激戰到半夜,連續衝鋒十幾次,均未奏效。」在此情況下,紅四團決定停止強攻,改組成精幹的突擊隊,全部身掛手榴彈、腰別大刀,分兩路攀援絕壁,偷偷潛至敵人工事上方,發現敵人的堡壘雖然堅固,但畢竟是臨時構築的,頂蓋都沒有;突擊隊員們趁機瞅準敵人的各個堡壘上方,集中投擲手榴彈,炸得敵人紛紛潰散……

▲到達陝北的紅軍

17日拂曉,紅四團正面強攻和迂迴部隊同時發起攻擊,一舉攻克臘子口並殲滅了敵守軍。國民黨殘部撤向第二隘口,企圖利用天然屏障繼續阻擊,紅四團乘勝追擊,一舉擊潰敵縱深守軍,取得了臘子口之戰的勝利。18日,紅軍乘勝佔領了東北方向數十裡的哈達鋪。22日,紅一方面軍在哈達鋪改編為紅軍陝甘支隊。

相關焦點

  • 戰場上,要是掛在腰上的木柄手榴彈被子彈打中,結果會怎樣?
    李三萬摘要:木柄手榴彈是重要的單兵裝備,通常是裝在手榴彈袋裡,背掛在腰上。要是在戰場上,木柄手榴彈被子彈打中,結果會怎樣?木柄手榴彈是重要的單兵裝備,通常是裝在手榴彈袋裡,背掛在腰上。要是在戰場上,木柄手榴彈被子彈打中,結果會怎樣?
  • 【互動】木柄手榴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這種m24手榴彈相較於當時其它的手榴彈來說,除了爆炸威力相對大之外,在外形設計上也具有很多的優勢,主要是它木柄式設計,使得步兵在扔手榴彈的時候,用甩的投擲方式可以將手榴彈投擲的更遠,而且這種長柄狀的設計對環境的適應性也有好處,比如士兵在山坡地帶投擲手榴彈時
  • 德國木柄手榴彈,從一戰一直用到二戰,成為德軍形象標誌
    德國木柄手榴彈的歷史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是手榴彈的初創時期,各國都研製過各種奇形怪狀、原理各異的手榴彈。一戰時期的德國裝備過M15、M16、M17木柄手榴彈,結構大同小異,以典型的M17木柄手榴彈為例:該彈用薄鋼板衝壓出圓柱形金屬彈體,為了投擲時用得出力氣裝有一根很長的木柄,發火件的拉火繩穿過木柄,在木柄尾部留出一小段並拴著一個小瓷球,平時用一個金屬保險蓋蓋住。投
  • 中國有最先進的手榴彈,為啥中國部隊還在用木柄手榴彈?
    對於地面部隊來說,在近距離作戰時,手榴彈因為體積小、威力大、攜帶方便,一直很受歡迎。許多國家的軍隊中都裝備著手榴彈。早在戰爭時期,我國的軍隊就喜歡使用木柄手榴彈,直到今天,我國的軍隊中依然可以看到老式的木柄手榴彈。如今的手榴彈已經發展出了多種類型,我國的手榴彈製造技術也已經十分先進,為什麼還要用木柄手榴彈?
  • 中國有最先進的手榴彈,為何中國部隊仍在用木柄手榴彈?
    這種武器就是手榴彈,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榴彈也有了很多更先進的型號。如今中國已經裝備了最先進的手榴彈,但是中國部隊卻依然還在使用木柄手榴彈,這是為什麼呢?手榴彈的歷史非常悠久,甚至在冷兵器時代手榴彈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到今天手榴彈都還是士兵的主要裝備。中國軍隊對手榴彈由於歷史原因更是特別的鐘愛,手榴彈在中國軍隊中裝備數量極為龐大。
  • 中國有最先進的手榴彈 為何中國部隊還在用木柄手榴彈?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曾在歷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中國部隊的手榴彈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國67式木柄手榴彈,中國67式木柄手榴彈是60年代中期研製的,1967年完成設計定型。
  • 【講堂599期】陣地戰的高效武器,詳解德國24型木柄手榴彈
    ,有延遲爆炸引信和方便遠距離投擲的單兵長柄手榴彈,這種手榴彈投擲手感極佳,一出現便成為世界各地戰場上的主要裝備,並一直用到二戰以及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本期武器大講堂就和大家分析長柄手榴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德國24型長柄手榴彈。
  • 解放軍為什麼還在使用木柄手榴彈?這裡告訴你原因
    木柄手榴彈最先產自德國,一戰時期德國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彈對付英法聯軍,不僅讓英法聯軍遭受嚴重的傷亡,而且德國使用的木柄手榴彈給英法聯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種木柄手榴彈的彈頭威力巨大,一炸就傷亡一大片。後來目標手榴彈傳入中國,被廣泛用於抗戰以及其他戰爭,為新中國誕生立下汗馬功勞。
  • 木柄手榴彈真是「山地戰神器」嗎?我國現在還裝備嗎?
    網絡上圍繞著木柄手榴彈有諸多爭論,對木柄手榴彈的評價也呈現兩個極端,要麼一味踩,說木柄手榴彈極端落後,裝備這種武器就是不愛惜戰士生命;要麼一味吹捧,說木柄手榴彈是我軍根據山地環境多的特點有意選擇的,「因為木柄手榴彈不易滾動」。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軍現在還裝備木柄手榴彈嗎?
  • 告別「木柄手榴彈」?一張圖證明解放軍裝備發生巨大變化
    作為解放軍的標誌之一,木柄手雷一直是解放軍步兵的標配,從「一二三四」(一把步槍,兩條腿,三頓熱飯,四顆手榴彈)的徒步步兵一直到現在大踏步邁向機械化的新時代陸軍,從跑步到坐裝甲車乃至直升機,連步槍都換過三代了,官兵手裡還是木柄手榴彈。
  • 寧要木柄手榴彈,也不要三款仿蘇制手雷!是67式手榴彈更順手嗎?
    它們對後續步兵單兵攜行具產生的影響更是廣泛:不光影響了我國邁入小口徑步槍前的所有單兵攜行具,甚至在91式攜行具上也能看到為了適應木柄手榴彈的攜帶而不得不預留的位置。而木柄手榴彈這一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不光是在67式手榴彈上能看到,就連77式手榴彈仍然採用了木柄的結構——很顯然,這種結構早已經過時。
  • 從行軍速度看紅軍長徵在西南的幾次急行軍
    到了川西與四方面軍會師後,又受到張國燾的影響,逡巡不進。因此考慮,計算紅軍的行軍速度,應該主要看三個路段的數據,即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後,從突破烏江到金沙江皎平渡,從會理到兩河口,從哈達鋪到吳起鎮。下面是從書中取得的數據:因此考慮,計算紅軍的行軍速度,應該主要看三個路段的數據,即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後,從突破烏江到金沙江皎平渡,從會理到兩河口,從哈達鋪到吳起鎮。
  • 戰鬥民族歡樂多:蘇聯紅軍歷史上那些獨特的玻璃炸彈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形容俄國人在喝了伏特加酒以後的各種不符合規範的狀態;二是指這個民族比較善於在戰爭中總結和創造。戰鬥民族在歷史上還生產過許多獨特而又簡易的彈藥。1939年11月30日,紅軍入侵芬蘭。9架SB-2轟炸機掛著RRAB-3撒布式燃燒彈對赫爾辛基進行了無差別空襲,炸死91名平民、炸傷240餘人。
  • 德棍標配,二戰德軍M24柄型手榴彈詳解
    之所以用棍這個詞來描述德國人我想和二戰時期德軍腰間揣著的M24柄型手榴彈不無關係,狗子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德國人最早開始用柄型手雷是1915年,但關於這類手雷的歷史後邊再說。它的結構上依舊很簡單,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1、戰鬥部2、木柄以及拉繩、安全蓋3、拉火裝置4、雷管一個個盤,戰鬥部整體構造挺簡單的,就是一個薄鐵皮外殼和炸藥,
  • 手榴彈的原理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曾在歷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現代手雷或者是手榴彈一般都採用延時引信,落地後有一定的時間才會爆炸就是延時引信了,也有老兵會計算延時的時間過一秒到兩秒在投出,可以減少敵人的反應時間,也有一定的機率在敵人頭頂上爆炸增加殺傷威力。    那麼延時手榴彈的原理是什麼呢?
  • 紅軍長徵中的最後一道關口
    激戰臘子口(油畫)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徵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承擔奪取天險臘子口任務的是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紅軍先後多次對敵發起猛攻,但因地形狹窄,無法展開大規模進攻,敵人以逸待勞,憑藉地形優勢,用機槍封鎖獨木橋,等到我軍戰士接近橋邊時就投手榴彈,我軍接連幾次進攻,都無法接近橋頭,正面進攻一直沒有進展。半夜時分,部隊決定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方案。
  • 紅軍小鬼·戰鬥英雄·百歲司令
    懷著「推倒三座大山,打倒剝削階級,過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何志聰毅然參加了紅軍。1935年5月,何志聰跟隨紅軍從通江出發,開始了長徵,當時的他尚不滿18歲。雪山上空氣稀薄,缺氧嚴重,戰士們穿著單衣艱難前行;縱橫300多公裡的大草地,到處是野草叢生的沼澤和散發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方圓數百裡連鳥都很少看見。
  • 唯一經歷過長徵的一門山炮
    1935年2月,湘鄂兩省國民黨軍調集80多個團11萬餘人的兵力,向湘鄂川黔蘇區的紅軍發起進攻。紅軍與國民黨軍激戰近2個月後,決定退出湘鄂川黔蘇區,北渡長江創建新的蘇區。1935年4月,國民黨鄂軍縱隊司令兼第五十八師師長陳耀漢企圖切斷紅二、六軍團北移的通路,令第一七二旅從湖南桑植出發截擊紅軍。紅軍抓住有利時機,在陳家河將該旅全殲。
  • 十問紅軍長徵:毛澤東在長徵中的作用有多大?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今天是長徵八十周年紀念日,關於長徵,你了解多少?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長徵?強國論壇採訪了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軍事學博士、空軍大校舒健解答關於長徵的十個問題。一、長徵究竟出發於何時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