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
此後,英美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日態度,開始禁運石油等戰略物資。
1940年6月,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德國人佔領法國,並在南部建立了傀儡政權維希法蘭西。
雖然納粹德國答應維希法國保留海外殖民地,但後者明白都是假的。
9月,一直虎視眈眈印度支那半島的日本開始在邊境集結大部隊。
維希在越南的法國殖民政府無法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抵抗日軍。
如果日本人直接入侵,維希法國無法抵抗。
在這種情況下,維希法蘭西被迫承認無知。
雙方協商並於9月22日達成協議。
維希法國允許日本進入越南北部,要求最多6000人,即使爆發戰爭,也不能超過25000人。
談判過程中,日軍一線部隊迫不及待地先發動攻勢。
9月22日,日軍第5師首先入侵越南,與法國殖民軍、法國外軍交戰,試圖阻擋。
法軍在郎兒與日軍激戰,戰鬥一直持續到25日郎兒被日軍俘虜。
9月22日,雙方達成協議,法國強調,除非雙方同意,否則禁止日本陸海空軍從印度支那發動軍事攻擊。
一些日本將軍認為這個協議是無稽之談。
如果協議得以實施,日本佔領中南半島的意義何在?
因此,日本軍方領導人無視協議,仍然四處攻擊。
26日,4500日軍強行登陸海防南部,法軍略有抵抗。
至此,維希法國別無選擇,只能完全為主。
結果日軍攻佔了河內郊外的內排空軍基地,在雲南邊境老街和北江市火車站駐紮了900日軍,在海防和河內分別駐紮了600日軍。這些行動有效地封鎖了中國,不可能從越南獲得帶入中國的武器裝備。
此時只有一條滇緬公路穿過緬甸,崎嶇不平,交通有限。
為了換取利益,日本於27日與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籤訂了軍事同盟,以示對德國的感謝。
這一舉動表面上是為了阻撓中國,但卻激起了英美兩國的憤怒。
日本人入侵越南,意味著他們開始實行南進政策,盟軍是敵人。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1940年7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對日道德禁運聲明,對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石、廢鐵實施禁運。
1941年1月,日本的盟友泰國軍隊對寮國和柬埔寨發動大規模進攻,在此擊敗法軍,一舉佔領寮國,深入柬埔寨。
1941年5月9日,在日本的威脅下,維希法國通過條約放棄了這片有爭議的領土。法國切斷了柬埔寨馬德望省大部分地區和寮國湄公河以西5.4萬平方公裡到泰國的通路。
日本在印度支那半島肆無忌憚,似乎南下入侵已經開始。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最終決定採取強硬政策。
1941年7月28日,美國宣布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財產,包括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紛紛效仿,英國切斷婆羅洲對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輸送石油。
這對日本造成了決定性的打擊。
當時日本只有大陸、庫頁島等少數地方能產油,產量還不到需求的十分之一。
日本石油禁運,現有石油庫存只能使用一年左右。而日本還在中國大陸激戰,一年後,別說和英美打了,就連和中國的戰鬥也要停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屈服和盲目工作的過程中,選擇了盲目工作,冒險進攻美國珍珠港,從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佔領印尼油田。1943年產量恢復到5000萬桶,約為1940年產量的四分之三,基本滿足需求。但是,這種石油必須通過船隻運輸,並成為美國潛艇追捕的目標。
1944年,日本的石油進口下降到前一年的一半,1945年完全中斷。
有人問,為什麼美國不在1939年甚至1937年對日本實施禁運,迫使其停止侵華?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美國試圖拉攏日本。
自古以來,地緣政治沒有正義和不正義。
為了國家利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二戰前,英美法最痛恨蘇聯,甚至遠遠超過德國。
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利用蘇聯牽制德國,英美仍給予蘇聯高達113億美元的物質援助(當時貨幣價值)。
同理,蘇聯和日本也有過多次武裝交火,比如張鼓峰和諾門坎,都想吃對方。
但蘇聯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德國,而日本則陷入了中國戰爭的泥潭,試圖向南進攻英美法。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不共戴天的敵人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互不攻擊,帶走對方軍隊到其他戰場作戰。
有趣的是,德國投降後,蘇聯第一次撕毀協議,以170萬兵力擊敗日本關東軍。
原因是地緣政治無情,有自己的原則,與感情無關。
當時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在日本明確表示是美國的敵人之前,美國必須盡最大努力爭取自己這邊的勝利。
中日戰爭爆發前,德國與中國關係非常好,向中國出售了大量武器彈藥。
戰爭爆發後,德國選擇與中國斷交,與日本合作。
這並不是說德國對日本有什麼好感,而是沒有人願意找一個弱小的盟友,反而會找一個強大的。
當時的日本是一個擁有世界前三海軍和百萬陸軍的軍事強國。
就美國而言,他不想日本成為敵人,所以他應該努力爭取日本,至少保持中立。
為了一個弱小的中國,美日被迫為敵。沒有哪個政治家會這麼做,美國國會也絕不會同意。
當時日本只有本土、庫頁島等少數地方可以生產石油,產量尚且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日本被石油禁運,現有石油的庫存僅能使用1年左右。而日本還在中國大陸進行激戰,1年以後不要說同英美作戰,連和中國的戰役也要停止了。1941年12月7日,在屈服和盲幹中,日本選擇了盲幹,冒險空襲美國珍珠港,由此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迅速佔領印尼的油田,在1943年恢復產量到5000萬桶,大約是1940年產量的四分之三,大體滿足了需要。不過,這些石油必須通過船隻運輸,成為美國潛艇獵殺的對象。1944年日本進口石油已經下降到前1年的一半,到1945年則完全斷絕。有人問,為什麼美國不在1939年甚至1937年就對日本禁運,迫使它停止侵華呢?自古以來,地緣政治就沒有什么正義或者不正義的說法。二戰之前,英美法是最為仇恨蘇聯的,甚至遠遠超過仇恨德國。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為了利用蘇聯拖住德國,英美仍然給了蘇聯高達113億美元的物資援助(當時幣值)。同樣道理,蘇聯和日本有著張鼓峰、諾門坎等多次武裝交火,都恨不得吃掉對方。但蘇聯有強敵德國,日本則陷入中國戰爭泥潭,還要試圖南下攻擊英美法。在這種情況下,這對死敵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互相不進攻,將對峙的部隊紛紛抽走去其他戰場作戰。有意思的是,當德國投降以後,蘇聯第一時間撕毀協議,使用170萬大軍打垮了日本關東軍。道理就是這樣,地緣政治是冷酷無情的,有著自己的原則,不是講感情的。當時日本是個強國,中國是個弱國,在日本沒有明確是美國為敵之前,美國必須儘量爭取它在自己一方。在中日爆發戰爭之前,德國和中國的關係非常良好,出售給中國大量武器彈藥。這倒不是說德國對日本有什麼好感,僅僅是不會有人希望找一個弱的盟友,都會找強者。當時日本具有世界排行前三的海軍,還有數百萬陸軍部隊,是個軍事強國。就美國來說,他不希望日本成為敵人,要儘量拉攏它,至少讓他保持中立。為了衰弱的中國,強行讓美國和日本為敵,沒有政客會這麼做,美國國會也絕對不會同意。第二,在商務談判中,
美國是一個商業國家。大企業有實力,有政治影響力。他們需要賺錢。
而日本是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顯然不可能中止對日貿易,這將嚴重影響國內經濟。
在和日本保持商業貿易的同時,美國也在和中國做生意,兩邊都賣。
這對美國商人來說並不罕見,他們做生意是為了賺錢。
對於商人來說,沒有盟友,只要能賺錢,就是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