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當地時間12月7日),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航空戰隊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除航母外的主力艦隻幾乎全軍覆沒,數以百計的飛機被毀傷。在此後的幾個月中,「大日本帝國」的疆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
電影《珍珠港》劇照
菲律賓戰役,一代名將麥克阿瑟扔下部隊一個人坐著小汽艇狼狽逃離,包括溫萊特中將在內的11萬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新加坡戰役,8萬英軍向日軍投降;被寄予厚望的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只扛了幾個小時就被日本飛機炸沉……
新加坡的英軍向日軍投降
幾個月內,中南半島、緬甸和整個馬來群島被日本收入囊中,向南兵鋒直逼澳大利亞,向東佔領大量島嶼,幾乎與美國平分太平洋。
日本最大勢力範圍
對美開戰是自取滅亡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有政治眼光的人都看出來,表面風光的日本帝國離滅亡不遠了。珍珠港事件發生後,邱吉爾說,我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蔣介石則跟著西方國家一起對日正式宣戰——仗都打了四年了,非得蹭著大哥才敢宣戰。當然老蔣有他的理由,以後有機會再說。
果不其然,僅僅半年後,日本在中途島慘敗,此後更是失地喪師,節節敗退,直到1945年投降,甚至都看不到半點翻盤的機會。
海戰油畫,美國飛機在攻擊日本航母
人們說,日本人蠢。戰爭爆發時,美國GDP是日本的6倍,而最能體現工業力量的鋼產量,美國是日本的6倍——日本是戰爭年代開足馬力只能生產這麼多鋼鐵,而美國則是和平年代只需要這麼多鋼鐵。日本不自量力挑戰美國,是蚍蜉撼大樹。
殊不知,珍珠港事件並非一個開端,而是一個結果——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必然結果。筆者以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並非始於珍珠港,而是始於盧溝橋。盧溝橋一聲槍響,日本與世界級大國就必有一戰,或者珍珠港,或者滿洲裡,或者美國,或者蘇聯。
明治維新後的「武運長久」
日本是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好學、踏實、一絲不苟,不學個透決不罷休。但日本不是個好學生,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尊師重道都做不到,他們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打敗老師。
有時候,你不能不相信命。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國運是很旺的,擋都擋不住。
甲午戰爭,日本挑戰自己學了一千多年的老師——中國。當時全世界沒幾個人相信日本能贏。人力、物力、資源,中國都比日本高了幾個量級。中國經過洋務運動,前線軍隊都已經用上了進口的德國槍炮,而苦逼兮兮的日本兵,只能寒酸地拿著剛仿製成功的國產貨。然而,日本贏了,贏得徹徹底底。獲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和臺灣、遼東的領土,以及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權。日本開始躋身世界主流國家。
號稱東方第一要塞的旅順一天之內陷落,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
日俄戰爭,近代以來黃種人對白種人的第一場勝仗。這次贏得更加詭異:至關重要的旅順戰役和遼陽戰役,日軍都打得精疲力盡,然而俄軍卻都偏偏早他們一步放棄。對馬海戰,遠道而來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海軍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要知道,俄國海軍的實力哪是北洋水師能比的?
白色為日軍,被稱為神來之筆的「U型轉彎」,反正我是看不懂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加入協約國,與英國一起進攻山東,挑戰佔據青島的德國——日本另一位重要老師。結果經過一周多的戰鬥,兵不血刃地拿下這個中國北方最好的軍港。
九一八事變。關東軍背著日本內閣和參謀本部,對東北軍發動了進攻。當時的東北軍人數遠遠超過關東軍,武器裝備絲毫不落下風,還有一支實力可觀的空軍,結果「民族英雄」張學良一聲令下:「堅決不抵抗!」(張學良自己在各種場合承認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不是蔣介石。)三十萬東北軍退入山海關,日本不到半年就佔領了相當於自己面積三倍且資源豐富的東三省。
甲午、日俄、九一八,日本至少冒了三次外人看來毫無勝算的險,然而次次成功,尤其最後一次,簡直是一本萬利。日本真的相信自己是「神的國度」了。
全面侵華:不作死就不會死
九一八之後,蔣介石寄希望於國際聯盟的幹預。然而西方國家為了讓日本扛住日益崛起的蘇聯,也僅僅讓國際聯盟發了個「不承認偽滿洲國」的聲明。而日本連這都不願接受,索性退出了國聯。
這是日本最好的戰略機遇期。如果就此收手,休養生息,用心鞏固自己在東北的統治,一步一步在人口上進行滲透和同化,那中國人真的只有哭去了。
日本一些有戰略眼光的人就是這樣想的,比如這兩年被吹上天的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
然而更多日本中高層軍官受了九一八成功的刺激,經不住「建功立業」的誘惑,不斷地搞事情,一步一步蠶食華北,最終導致了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爆發。
「既然東北那麼方便就拿下了,為什麼不索性把整個中國拿下?」他們大概是這麼想的吧。
然而蔣介石不是張學良,日本人也低估了中國人抵抗的決心。蔣介石再次寄希望於西方國家的支持,這次,他的寶終於押對了。
七七事變後一個多月的1937年8月13日,國軍對駐紮在上海的日軍發動了進攻,把戰火燒到了西方國家在華的「核心利益圈」。老蔣一開始的如意算盤是,在上海開戰引來西方幹涉,逼日本就範,短時間結束戰爭。
國軍德械師,可惜絕大多數中國軍隊沒有這種裝備
然而老蔣真是不大會打仗,國軍也真是不大爭氣,西方似乎也還沒弄清楚該怎麼辦,上海丟了,南京丟了,廣州、武漢,一個個地丟了。但是老蔣堅信自己的一個判斷是對的,只要這個判斷對了,那中國的日子再難過,要做的也就是扛住而已。
中國採用了「時間換空間」的策略,國軍雖然節節敗退,但日軍被拖入了持久戰的深淵。
這場戰爭已經讓西方國家在華利益受損,拖下去,西方國家一定會坐不住的——場面難看沒事,只要拖下去。
果然,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了對日本的制裁,並且一步步加重:武器禁運,鋼鐵和礦石禁運,石油禁運……雖然在中國戰場上沒怎麼遭遇失敗,但作為一個幾乎所有資源都只能靠進口的國家,日本知道自己很快要撐不住了。
與虎謀皮,自取滅亡
日本對美國說,我們談談條件。美國說:撤回七七事變以前的位置,我們再談。
那就沒得談了。
日本發動百萬軍隊,死傷幾十萬人,花費大量財力,可不是為了這個「退回原位」的結果。
沒有資源,就搶。
中國短時間內拿不下,而且沒有石油。那還有兩個目標:北進,蘇聯;南進,東南亞。
蘇聯……想想還是算了,1940年以前日本和蘇聯在東北附近地區爆發過兩次衝突,號稱「精銳」的關東軍面對蘇聯不入流的遠東部隊時吃夠了苦頭。
那就只有南邊了,東南亞有橡膠、有石油、有礦石,有日本需要的一切,還有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地,這幾個宗主國都是泥菩薩過江,嗯,還有一個很有錢但是不知能不能打的美國。
要麼,「退回原位」,讓勒緊褲腰帶好幾年的國民發動起義推翻自己,要麼進攻東南亞,獲取更多的資源。當然,這就必須對美開戰。
大概是過去幾十年太順利了,日本人還真以為「武運」會一直在他們身上。
1941年12月8日的奇襲珍珠港,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精彩,最成功的偷襲都不為過。然而不到四年後,日本就只能拜倒在美國腳下,成為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
日本投降後,身穿西裝的日本天皇裕仁登門拜見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對他印象不錯,饒了他一命
總結
為什麼我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始於盧溝橋而非珍珠港?因為如果盧溝橋不開戰,日本大可放心經營東北,在蘇聯和西方之間遊刃有餘。而盧溝橋一開戰,珍珠港事件就是必然結果。
日本在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一目標是「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很快他們意識到這是做夢。
第二目標是逼蔣介石就範,與日本合作。然而蔣介石不會,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不就範,西方一定來收拾日本,日本最終必然就範。
第三目標是逼美國就範——
最終結果只能是自己就範。
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前來籤署投降書的日本代表,炮塔上坐滿了看熱鬧的吃瓜群眾
而東北,在二戰末年超過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大經濟體。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首先在東北開打,大有得東北者得天下之勢,也體現了這塊土地的巨大價值。
日本人應該後悔過不該挑盧溝橋的事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