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滅亡的起點不是珍珠港,而是這個地方!

2021-02-23 掌上歷史解密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當地時間12月7日),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航空戰隊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除航母外的主力艦隻幾乎全軍覆沒,數以百計的飛機被毀傷。在此後的幾個月中,「大日本帝國」的疆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

電影《珍珠港》劇照

菲律賓戰役,一代名將麥克阿瑟扔下部隊一個人坐著小汽艇狼狽逃離,包括溫萊特中將在內的11萬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新加坡戰役,8萬英軍向日軍投降;被寄予厚望的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只扛了幾個小時就被日本飛機炸沉……

新加坡的英軍向日軍投降

幾個月內,中南半島、緬甸和整個馬來群島被日本收入囊中,向南兵鋒直逼澳大利亞,向東佔領大量島嶼,幾乎與美國平分太平洋。

日本最大勢力範圍

對美開戰是自取滅亡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有政治眼光的人都看出來,表面風光的日本帝國離滅亡不遠了。珍珠港事件發生後,邱吉爾說,我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蔣介石則跟著西方國家一起對日正式宣戰——仗都打了四年了,非得蹭著大哥才敢宣戰。當然老蔣有他的理由,以後有機會再說。

果不其然,僅僅半年後,日本在中途島慘敗,此後更是失地喪師,節節敗退,直到1945年投降,甚至都看不到半點翻盤的機會。

海戰油畫,美國飛機在攻擊日本航母

人們說,日本人蠢。戰爭爆發時,美國GDP是日本的6倍,而最能體現工業力量的鋼產量,美國是日本的6倍——日本是戰爭年代開足馬力只能生產這麼多鋼鐵,而美國則是和平年代只需要這麼多鋼鐵。日本不自量力挑戰美國,是蚍蜉撼大樹。

殊不知,珍珠港事件並非一個開端,而是一個結果——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必然結果。筆者以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並非始於珍珠港,而是始於盧溝橋。盧溝橋一聲槍響,日本與世界級大國就必有一戰,或者珍珠港,或者滿洲裡,或者美國,或者蘇聯。

明治維新後的「武運長久」

日本是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好學、踏實、一絲不苟,不學個透決不罷休。但日本不是個好學生,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尊師重道都做不到,他們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打敗老師。

有時候,你不能不相信命。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國運是很旺的,擋都擋不住。

甲午戰爭,日本挑戰自己學了一千多年的老師——中國。當時全世界沒幾個人相信日本能贏。人力、物力、資源,中國都比日本高了幾個量級。中國經過洋務運動,前線軍隊都已經用上了進口的德國槍炮,而苦逼兮兮的日本兵,只能寒酸地拿著剛仿製成功的國產貨。然而,日本贏了,贏得徹徹底底。獲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和臺灣、遼東的領土,以及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權。日本開始躋身世界主流國家。

號稱東方第一要塞的旅順一天之內陷落,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

日俄戰爭,近代以來黃種人對白種人的第一場勝仗。這次贏得更加詭異:至關重要的旅順戰役和遼陽戰役,日軍都打得精疲力盡,然而俄軍卻都偏偏早他們一步放棄。對馬海戰,遠道而來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海軍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要知道,俄國海軍的實力哪是北洋水師能比的?

白色為日軍,被稱為神來之筆的「U型轉彎」,反正我是看不懂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加入協約國,與英國一起進攻山東,挑戰佔據青島的德國——日本另一位重要老師。結果經過一周多的戰鬥,兵不血刃地拿下這個中國北方最好的軍港。

九一八事變。關東軍背著日本內閣和參謀本部,對東北軍發動了進攻。當時的東北軍人數遠遠超過關東軍,武器裝備絲毫不落下風,還有一支實力可觀的空軍,結果「民族英雄」張學良一聲令下:「堅決不抵抗!」(張學良自己在各種場合承認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不是蔣介石。)三十萬東北軍退入山海關,日本不到半年就佔領了相當於自己面積三倍且資源豐富的東三省。

甲午、日俄、九一八,日本至少冒了三次外人看來毫無勝算的險,然而次次成功,尤其最後一次,簡直是一本萬利。日本真的相信自己是「神的國度」了。

全面侵華:不作死就不會死

九一八之後,蔣介石寄希望於國際聯盟的幹預。然而西方國家為了讓日本扛住日益崛起的蘇聯,也僅僅讓國際聯盟發了個「不承認偽滿洲國」的聲明。而日本連這都不願接受,索性退出了國聯。

這是日本最好的戰略機遇期。如果就此收手,休養生息,用心鞏固自己在東北的統治,一步一步在人口上進行滲透和同化,那中國人真的只有哭去了。

日本一些有戰略眼光的人就是這樣想的,比如這兩年被吹上天的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

然而更多日本中高層軍官受了九一八成功的刺激,經不住「建功立業」的誘惑,不斷地搞事情,一步一步蠶食華北,最終導致了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爆發。

「既然東北那麼方便就拿下了,為什麼不索性把整個中國拿下?」他們大概是這麼想的吧。

然而蔣介石不是張學良,日本人也低估了中國人抵抗的決心。蔣介石再次寄希望於西方國家的支持,這次,他的寶終於押對了。

七七事變後一個多月的1937年8月13日,國軍對駐紮在上海的日軍發動了進攻,把戰火燒到了西方國家在華的「核心利益圈」。老蔣一開始的如意算盤是,在上海開戰引來西方幹涉,逼日本就範,短時間結束戰爭。

國軍德械師,可惜絕大多數中國軍隊沒有這種裝備

然而老蔣真是不大會打仗,國軍也真是不大爭氣,西方似乎也還沒弄清楚該怎麼辦,上海丟了,南京丟了,廣州、武漢,一個個地丟了。但是老蔣堅信自己的一個判斷是對的,只要這個判斷對了,那中國的日子再難過,要做的也就是扛住而已。

中國採用了「時間換空間」的策略,國軍雖然節節敗退,但日軍被拖入了持久戰的深淵。

這場戰爭已經讓西方國家在華利益受損,拖下去,西方國家一定會坐不住的——場面難看沒事,只要拖下去。

果然,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了對日本的制裁,並且一步步加重:武器禁運,鋼鐵和礦石禁運,石油禁運……雖然在中國戰場上沒怎麼遭遇失敗,但作為一個幾乎所有資源都只能靠進口的國家,日本知道自己很快要撐不住了。

與虎謀皮,自取滅亡

日本對美國說,我們談談條件。美國說:撤回七七事變以前的位置,我們再談。

那就沒得談了。

日本發動百萬軍隊,死傷幾十萬人,花費大量財力,可不是為了這個「退回原位」的結果。

沒有資源,就搶。

中國短時間內拿不下,而且沒有石油。那還有兩個目標:北進,蘇聯;南進,東南亞。

蘇聯……想想還是算了,1940年以前日本和蘇聯在東北附近地區爆發過兩次衝突,號稱「精銳」的關東軍面對蘇聯不入流的遠東部隊時吃夠了苦頭。

那就只有南邊了,東南亞有橡膠、有石油、有礦石,有日本需要的一切,還有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地,這幾個宗主國都是泥菩薩過江,嗯,還有一個很有錢但是不知能不能打的美國。

要麼,「退回原位」,讓勒緊褲腰帶好幾年的國民發動起義推翻自己,要麼進攻東南亞,獲取更多的資源。當然,這就必須對美開戰。

大概是過去幾十年太順利了,日本人還真以為「武運」會一直在他們身上。

1941年12月8日的奇襲珍珠港,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精彩,最成功的偷襲都不為過。然而不到四年後,日本就只能拜倒在美國腳下,成為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

日本投降後,身穿西裝的日本天皇裕仁登門拜見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對他印象不錯,饒了他一命

總結

為什麼我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始於盧溝橋而非珍珠港?因為如果盧溝橋不開戰,日本大可放心經營東北,在蘇聯和西方之間遊刃有餘。而盧溝橋一開戰,珍珠港事件就是必然結果。

日本在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一目標是「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很快他們意識到這是做夢。

第二目標是逼蔣介石就範,與日本合作。然而蔣介石不會,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不就範,西方一定來收拾日本,日本最終必然就範。

第三目標是逼美國就範——

最終結果只能是自己就範。

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前來籤署投降書的日本代表,炮塔上坐滿了看熱鬧的吃瓜群眾

而東北,在二戰末年超過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大經濟體。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首先在東北開打,大有得東北者得天下之勢,也體現了這塊土地的巨大價值。

日本人應該後悔過不該挑盧溝橋的事兒吧。


相關焦點

  • 日本偷襲珍珠港絕不是一個愚蠢的行為
    當我們對當時的決策背景,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我們自然會發現,這個決策雖然是、錯誤的、失敗的,但它絕對稱不上愚蠢。日本為什麼能把侵華戰爭,維持到偷襲珍珠港之時呢?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英美等國家,其實一直都在背後支持日本。最簡單而言,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如果英美掐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日本的戰爭機器早就無法運轉了。
  • 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原因真相
    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珍珠港事件是二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襲擊事件,日本聯合艦隊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拉入了戰爭中。對珍珠港事件,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是日本一次「愚蠢」的戰略決策。它將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入二戰,無疑加速了日本的覆滅。
  • 抗戰勝利75周年:日本人說過「三個月滅亡中國」嗎? | 循跡曉講
    其中這個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這個事兒,現在說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中國疆域廣闊,給日本人三個月行軍,能走完嗎?怎麼可能三個月滅亡中國呢?日本人難道都瘋了嗎?那麼,這個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觀點是怎麼來的,這件事是誰提出來的呢?別著急,請接著聽我往下講。
  • 最後的瘋狂 :二戰日本神風特攻隊自殺式攻擊也沒能挽救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1944年10月25日,美軍太平洋艦隊第三艦隊的一支輔助艦隊正在菲律賓雷伊泰灣航行,突然,五架日本飛機向艦隊撲過來,他們不丟炸彈,不發射魚雷,而是徑直向美國軍艦撞來
  •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直接原因並非原子彈,而是這個歷史事件!
    但是根據當時的記錄,日本政府最高委員會討論無條件投降的會議時間要比長崎原子彈爆炸早好幾個小時。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1945年8月9日當天,日本政府最高委員會先召開會議討論無條件投降,過了幾個小時才發生長崎原子彈爆炸。因此可以斷定:長崎原子彈爆炸不是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最直接原因!
  • 福利 | 揭秘日本偷襲珍珠港決策始末——
    關於這一歷史事件,學界長期以來都相當關注日本的「開戰決策」問題。美國的工業發達、資源豐富、綜合國力遠超日本,日本為何要發動這場並無勝算的戰爭?日本統治集團內部是如何論證和做出最終決策的?從歷史的大視角來看,發動太平洋戰爭無疑是日本軍國主義從「貪婪」到「冒險」,再從「冒險」到「瘋狂」的必然結果;但從具體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決策角度來看,其中又有諸多值得研究的細節。
  • 日本為什麼敢襲擊珍珠港,向「巨人」美利堅宣戰?
    另外,雖然德意兩國是日本盟友,但相隔甚遠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們處於不同的戰場,一旦發生戰爭,很難互相呼應。在1941年,美國的鋼鐵、飛機和機動車的總產量已經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所有參戰國的總和。一個渺小的亞洲島國,挑戰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究竟是什麼,讓日本敢於在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襲擊珍珠港,挑起與巨人之間的戰爭?
  • 揭秘: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的真實原因,絕不是為了資源!
    是不是說,日本出牌順序錯了,應該先偷襲珍珠港,佔領東南亞,再來侵略中國,然後再向蘇聯進攻。先啃難啃的骨頭,而且先前國力雄厚容易啃得動,拿下東南亞後,得到了大量的資源補充,再打中國就容易多了。中國和東南亞都拿下了,沒有盟友或盟友弱小的蘇聯根本扛不住,這樣出牌的話現在的地球霸主就不是美國了。
  • 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時,學生們都在幹什麼?網友:他們死的不冤枉
    反對的人認為,原子彈是一種傷痛,雖然威力確實很大,但是是人類走向滅亡的催化劑,也是戰爭的儈子手。然而支持的人認為,是核武器讓世界得到了和平,能夠震懾對手,算是以核武止戰。歷史上原子彈只有一次被用於實戰,就是美國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中投下的那次,很多人都好奇,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時,學生們都在幹什麼?網友:他們死的不冤枉。
  • 珍珠港戰役,消失的一小時:南雲忠一的理智,日本戰略的失敗
    作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日本曾經發動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航空母艦不在港口的情況下,南雲忠一選擇了轟炸軍港和機場,而不是油料庫這種後勤設備,因為日本向來關注珍珠港內的軍事力量。  但是有句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戰爭中,後勤保障可靠與否往往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 偷襲珍珠港解讀
    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少是日本一直以來都面臨的困境。在日本最開始發動「侵華戰爭」之初,所宣傳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面上是日本對其軍事能力的自信,實際上也是日本無奈之下給自己定的「目標」。因為在日本軍部看來,如果三個月沒能快速的滅亡中國,受本國國力的制約,日本將在侵華戰爭中失敗。
  • 老師不會告訴你,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是被逼無奈下的選擇
    你覺得日本人真有那麼傻嗎?他們就沒有考慮過美國參戰之後的影響?日本人很清楚,惹上美國,絕對是一個大麻煩。但當時的日本面臨的困境,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首先,由於連年的戰爭,特別是在中國戰場上的消耗,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已經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 帝國夢的破滅:大和號的滅亡
    然而作為承載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艘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從而使原本就入不敷出的日本勒緊褲腰帶傾盡國力所打造的鋼鐵圖騰,最終卻加速了日本的失敗,而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其實是敗於那個早已被時代所淘汰的迷夢。
  • 關注 日本首相首訪珍珠港 「不謝罪」背後有何深意?
    此外,新華社報導指出,日本共同社日文報導沒有像英文報導那樣介紹珍珠港事件背景。75年來日本首相首次正式訪問珍珠港 強調「不是謝罪」無論日本此前對珍珠港事件作出了何種解讀,安倍此訪,畢竟是75年來,日本首相首次與美國總統一起訪問珍珠港。正因如此,日本政府如何看待此前發生的戰爭,也成為此訪最受關注的話題焦點。
  • 原創: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四)
    於是就開始在當時日本的擇捉島單寇灣這個地方進行訓練。這個地方的水文,港口很多情況類似珍珠港,所以在這模擬,高強度的訓練,準備偷襲珍珠港。當時山本五十六已經就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成為日本海軍三駕馬車之一,日本海軍是以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這三個人被認為是日本海軍的三主官。於是山本五十六就開始設計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偷襲珍珠港。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做了些什麼讓日本差點遭到滅頂之災?
    ,又名偷襲珍珠港或珍珠港事變,是日本海軍於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1947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偷襲珍珠港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 二戰期間,日本明知不是對手,為什麼還要偷襲珍珠港
    (對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以及二戰的規模達到了最大化,今天我們來介紹下珍珠港事件。上文中提到了山本五十六這個人,當然這個人的名字現在成為了一個梗,二戰時,他是日本的海軍大將,策劃並實施了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島海戰,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名把運氣看得比日常生活還要重要的人,也可以說他是一名賭徒,和朋友賭、和部屬賭甚至和藝妓賭,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曾經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情和他的好朋友堀悌吉,是一名日本的海軍中將賭了
  • 《永遠的零》: 進化中的軍國主義「淚彈」
    用這兩個「情意結」去套,可以解釋當今日本大部分與戰爭有關的、讓人大跌眼鏡的舉動。  在日常生活中,不給別人添麻煩一向是日本人固化的特性。但日本二戰題材電影裡,那場侵略戰爭在亞洲造成的何止是麻煩,而是生靈塗炭。然而日本一手在他國領土上造就的毀滅性災難,從來都不是日本作者關注的重點,甚至是有意無意間要避開的。
  • 日本軍國主義何以如此頑固
    日本與德國反差何以如此之大一是武士道、軍國主義傳統與弱肉強食、侵略合理的流毒在日本深入人心。古代日本雖然以中國為榜樣,但日本文化的實質與中國大相逕庭:中國崇尚和平,日本則崇尚武力,他們把儒家倫理道德改造為武士道,形成了以武士道為核心的倫理規範,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軍國主義傳統,這種傳統使得日本民族明顯比中國人強悍尚武。
  • 安倍要去珍珠港騙鬼?我來扒一扒日本的「慰霊」
    日本共同社報導,在珍珠港事件75周年之際,日美將於12月8日聯合紀念珍珠港。隨後安倍將於12月26日訪美,並與歐巴馬一同悼念美軍官兵。以前日本官方對於美國的珍珠港紀念活動,基本都是「裝傻」甚至「裝死」而已。此前在歐巴馬訪問廣島,美方提出要求安倍回訪珍珠港的時候,安倍是明言拒絕的,而這次主動提出官方聯合紀念,還上趕著去悼念,事情就有點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