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戰爭和殺戮

2021-02-23 紅歌會網站

  對秦始皇的另一個最大爭議就是伐無道,誅暴戾,通過遠交近攻,不斷發動戰爭,最終實現「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在短短的十年間,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的消滅了六國的勢力,完成了自己的夙願,一統天下,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而對統一後的秦朝,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直接抨擊,「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戰爭不是起源於秦朝

  歷史地看,戰爭不是起始於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國。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君不見,春秋戰國,戰火紛飛。華夏大地,內亂、分裂,烽煙四起。

  同樣,戰爭在秦始皇之後也並沒有結束。華夏大地,多次因分裂而諸侯混戰,血腥殺伐,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在同一時期的歐洲,自西羅馬滅亡後,逐步進入了碎片化的國家群狀態下的封建社會,大大小小500多個國家因爭奪生存資源和空間,以及絞殺異質文明而發生的戰爭連綿不斷,給歐洲和西亞乃至北非造成了深重災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縱觀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往往不可避免都帶著部落、民族、國家間的徵服。馬克思說,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是人類社會野蠻時代的產物,但是暴力與徵服也可能起到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歷史的每一頁都有血腥的場景,我不知道將來的歷史長河會不會殷紅一片。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也就沒有戰爭了。

  用現代文明來看,誰也不希望有戰爭,當然要抨擊戰爭和殺戮。但如果從全人類的歷史來看,戰爭更可能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必然過程。正如亞里斯多德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也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在中國唯有天下一統才能社會安寧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篇說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我國歷史上,王朝分裂的局面時常發生,而政權之間的對立顯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秦始皇能夠在兩千多年前意識到這一點,並堅持反對分裂,強調統一,這對於今天都具有很高的警示價值。因此,人們讚揚秦始皇的遠見卓識。

  戰爭中濫用暴力,濫殺無辜是任何時代都不可忍受之重。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有兩種,一是反封建統治的戰爭;另一種是反對分裂的戰爭。歐洲人一說統一就要打仗,中國人一說分裂就要打仗。因此,在中國任何搞分裂的圖謀都不會得逞,世界上任何企圖霸佔或者壓迫中國的戰爭都將慘遭失敗。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秦並天下,列國還會苦鬥不休,百姓還會飽受刀兵之苦。聖王德治,制止不了天下大亂,唯有以戰止戰,才能化劍為犁,安定天下。以流血換取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代價很大,但別無他途。因為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孟子的回答就是:天下歸於一統,就會社會安定。

  今天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因為只有在統一的中華文明中,中華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オ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獨立才可能確保。中國封建經濟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迅速發展,並居於世界前列,這與秦的統一有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繫。

  讓和平陽光永遠普照人類星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那裡是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世界。但是直到今天,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仍然是一個真諦。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同樣不能被輕歌曼舞所誤,不能「隔江猶唱後庭花」。有人曾說過,「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只有正視歷史,認真對待歷史,才能給今天的發展和進步帶來動力,更能給未來不重蹈戰爭的可怕覆轍以借鑑和警示。

  正是秦朝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奴隸制和封建秩序的相繼確立,才結束了部落紛爭、「天下擾攘」的時代,避免了相互掠奪和爭奪造成經濟社會秩序的破壞和流離失所。

  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更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失敗。這是歷史規律。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裡。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好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

  不能用西方觀反思中國歷史

  力主大一統的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西漢名臣桑弘羊也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中高度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恰恰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尤其是戊戌維新以後,在反思近代中國何以衰落中,將中國的衰落歸因於專制,而西方的發達源於民主,甚至溯源到古希臘文明。

  由此,我國思想界不斷批判秦政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認為這種制度不僅是暴政,而且也是窒礙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罪魁禍首——正是這種制度扼殺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自由和創新活力;正是這種制度使得很早就在我國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被反覆摧殘,終不能成長壯大。

  現在來看,這樣的反思,並沒有找到真正原因。因為雖然推翻了皇帝,結束了帝制,卻沒有能產生一個權威政府。民主,共和,西方憲政,都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帶來的是軍閥混戰,中國仍然一盤散沙。

  所以不能因為集權存在一些弊端就因噎廢食,一味簡單化地反對集權。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還是社會經濟協調能力提高,都需要一個權力中心進行統籌規劃,因為集中力量可以辦大事。大一統,既是一種思想情感,也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徵服力量,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

  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我們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秦朝作為偉大的帝國為何很快飛灰煙滅。

  西漢的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顯然有「政治正確」的意圖,譴責秦始皇不施仁政,因此社稷被推翻了,責難秦滅是因為不施仁義。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可能說的更客觀: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 「淮左徐郎,授權紅歌會網發布】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提示:因微信推送機制變化,很多朋友反映看不到本號最新文章,只要將本號設為「星標」就可以啦~

掃碼關注·閱覽每日精彩資訊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相關焦點

  • 如果關東六國聯合,能擋住秦始皇的統一戰爭麼?
    當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時,當時秦國雖強,但是遠沒到六國聯手都不可抗拒的地步,事實上,秦始皇滅趙滅楚都是苦戰連場,滅齊容易是因為以天下攻一國大勢已去
  • 《被遺忘的士兵》|一名普通納粹士兵是如何看待戰爭的?
    在經過短暫的魔鬼訓練之後,薩傑所在的連隊就被命令前往蘇聯戰場,任務是給前線部隊運輸食物和彈藥等戰爭物資,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負責清理沿路的蘇聯遊擊隊。和大多數十七八歲的年輕士兵一樣,薩傑還沒在戰場上品嘗過飢餓、寒冷、恐懼的滋味,他以為軍營裡的訓練已經夠殘酷了,但真實的戰場比他想像的殘酷千百倍。
  • 國際上是如何看待太空武器的?
    在過去30年裡,世界各國軍隊看待和使用太空領域的方式逐漸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這種轉變——尤其是在各國談論太空領域的方式上——已經讓一些人開始擔心太空將被武器化或者太空軍備競賽將開始。雖然關於太空是否或應該被武器化的爭論仍在繼續,但這場辯論背後的許多概念和議題仍然模糊不清。什麼是太空武器?太空武器化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不甚清晰。
  • 秦始皇為什麼相信世上有神仙?因為他親眼見過核潛艇和外星航天員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相信世上有神仙,並且花了大量經費去尋找。
  • 10.秦始皇焚書坑儒及大秦帝國快速敗亡的真實原因
    一、秦始皇的創舉贏政大帝先從一件小事情上開始,那就是他不再稱為國王,而改稱皇帝。不過中國民間卻把贏政大帝的稱號簡化,一致稱他為「秦始皇」。——周王朝有兩種專屬於貴族階級的文字遊戲,第一種是避諱制度,依儒書的規定,地位高貴的人的名字,神聖不可侵犯。地位低微的人必須提心弔膽的不去觸及它,即令同音的字也不允許在文字上出現,有時候更不準說出口,否則便是「犯諱」,凡是「犯諱」的人,輕者要受處罰,重者可能處斬。
  •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世界其他國家在幹嘛?好搞笑!
    如果說中華歷史上最盪氣迴腸的歷史是哪一段,那我一定會選擇戰國末期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戰。
  • 暢談《堡壘之夜》——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對手?
    今日,筆者來和大家探討遊戲中的另一個重要元素:如何看待自己的對手。下面筆者將通過事例幫大家了解該元素在戰鬥中的意義。對於軍事愛好者來說,普法戰爭一場極具研究價值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王國與法國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同時,這場戰爭也是俾斯麥與拿破崙三世之間的較量。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這兩個國家的表現。
  • 首發 | 國際上是如何看待太空武器的?
    原文第七章主要介紹了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近期在太空武器方面的行動和聲明,以及其對太空武器的看法演變。鑑於經濟和軍事對太空的依賴日益增加,反太空武器的發展和擴散也在增加,一些非政府組織已經開始致力於定義和限制太空武器的使用。2016年5月,麥吉爾大學航空航天法研究中心發起了一個項目來編寫一份適用於外太空軍事用途的國際法手冊,即MILAMOS。
  • 5本極品軍事戰爭小說,真勇士直面炮火和殺戮,軍迷不容錯過
    大家好,我是鵬哥,本期分享5本極品軍事戰爭小說,真勇士直面炮火和殺戮,軍迷不容錯過1.
  • 7集伊拉克戰爭片《殺戮一代》:堪稱現代版《兄弟連》,連《使命召喚》都向它致敬!
    》是以2003年伊拉克戰爭為題材電視連續短劇,改編自Evan Wright的同名原著。Noble, Andrea Calderwood, George Faber和Charles Pattinson。 同名小說《殺戮一代》(2004)是一本由滾石雜誌的記者Evan Wright根據親身經歷編寫的自傳,講述了他身為深入戰區的記者,跟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徵軍參與了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經歷。他對海軍陸戰隊生活的闡述最早是在2003年秋天,由滾石雜誌分三期連載出版。
  • 死傷30萬人,只為攻下莽荒之地,秦始皇被罵千年,而今才知其偉大
    從公元前221年開始,秦始皇就先後發動了三次南徵百越的戰爭,此次戰爭歷時十三年之久,國庫被消耗一空,死傷士卒多達30萬,最終將百越之地收入大秦治下,此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塊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始終沒有被劃出過中國版圖。要說秦始皇為什麼要南徵百越?
  •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地球上的其他國家在幹嘛?日本就比較呆萌了
    繼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後,這塊土地已經硝煙瀰漫、四分五裂,長時間處於分裂的狀態,各國兼併戰爭不斷,使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百姓也飽受戰亂之苦
  • 日本人竟然是這樣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的
    然而戰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戰爭劇目裡,扮演中國士兵的日本舞臺劇演員一登場,就有觀眾向其扔花生殼和桔子皮,有的演員忍無可忍,甚至在舞臺上對著觀眾大喊,『我們也是滿懷愛國心的日本人。』」  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內村鑑三在《日清戰爭之義》中認為:日本和中國分別是「代表新文明之小國」和「代表舊文明之大國」。
  • 如果亞歷山大軍團遠徵遇上秦始皇軍隊,誰才能夠笑到最後?
    我們往往和國外進行古代軍事力量對比時,同一時期的東西方誰最強大的往往會發生爭論,畢竟你有秦始皇,我有馬其頓,當時都是稱霸一方的強國,武器裝備、戰術戰法皆不相同,誰也不會服誰。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它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
  • 大使專訪:巴基斯坦如何看待塔利班回歸?
    the so called "War on Terror" began 20 years ago.And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shares a long border, over 2,000 kilometer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as many as half a million people could flee Afghanistan in the future.
  • 印度如何看待1962年慘敗?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
    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那場印度的慘敗的?曾在印度居住多年筆者今天給你講講這其中的故事。文 | 恆河沙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俠客島」(ID:xiake_island)。澳大利亞記者馬克斯韋爾在中印戰爭期間是一名常駐印度的記者。他在《印度的中國戰爭》一書中寫到,戰時印度空前團結,以至於印度政府推遲成立了原本用於推動民族融合的委員會,它認為中印戰爭已幫自己實現了民族融合。無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劑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僅不願意忘記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並不停製造新的仇恨和對立。
  • 秦朝滅亡時,五十萬大軍按兵不動,只因之前秦始皇下了一道死命令
    野史記載,那支正規的秦軍共有50多萬人,被秦始皇派往南越大地,去那裡平定蠻夷,並且秦始皇命令,無論中原發生什麼事,都不準北上。當時,中原實現大統一,但南越各地還沒平定,秦始皇如果不儘早收復百越,那麼,南越必將給王朝帶來隱患。
  • 幹戈玉帛——青銅兵器介紹(一)起源和演化
    不難想像,它們是為了滿足原始的採集和狩獵的需要,而且往往都有一物多用的功能。儘管這些工具被用於生產,但在實踐過程中,其殺戮能力也逐漸被認識。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氏族社會的建立,個人與個人之間、氏族與氏族之間或是氏族內部都會因為保護和爭奪生存環境和資源而發生鬥爭,這種鬥爭往往都涉及暴力,雖然和以後形成的戰爭本質不同,但從表現形式上看有很多相似之處。
  • 戰略還是權宜:伊朗如何看待中伊全面合作?
    顯然,他也更多地是從權宜角度看待中伊合作的。他在表達對中伊25年合作計劃時通過蓄意醜化中國合理合法的穆斯林政策來質疑同中國展開合作的合法性,他說:「先不說中伊25年合作文件的內容,在籤署它之前,我們必須明確該如何解決中國200萬穆斯林在集中營遭受酷刑以放棄他們的信仰和文化以及他們的清真寺被毀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