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嘉賓 ·
● 劉曉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 肖小跑,Saryafinsoft Co., Ltd 颯亞高頻交易,創始合伙人
· 本期BGM ·
「Confuse」,《COPE》,by Yandi
· 本期內容 ·
維根斯坦說,一切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語言」是非常有力量的武器,它可以解釋宇宙,可以孕育出人類文明,可以發動戰爭,助推冷戰熱戰和輿論戰。在金融市場和經濟世界裡,語言可以改變您的認知,可以憑空產生「共識」,可以決定當下世界該向何處去。
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您需要意識到語言的威力,在當下這個信息複雜混亂的世界裡,「看到」語言發威的過程,將是您的必備技能。
小跑和劉院長對於金融語言的濫用各自有深切的體會。在一個周末的晨時,進行了一場愉快的探討。01
您有沒有下面這些經歷或感覺?
● 一個財經頭條出來,比如:央行決定加息/降息、人行新增貨幣政策工具、聯儲考慮執行「平均通脹目標」等等,您馬上會去翻朋友圈、刷新聞,試圖找到「專家解讀」,試圖找到別人的解釋——這些詞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該怎麼想?
● 您是否喜歡讓專家告訴自己應該怎麼理解,代替自己思考?
● 您是否對層出不窮、更新越來越快的「新概念」、新詞熱詞彙一頭霧水?
● 您是否曾經被一些「創新概念」忽悠過?
02
不要小看語言的威力,它能在您腦子裡生根發芽,甚至決定什麼才是主宰當下世界運行的「共識」。幾個誤讀的例子:
● 比如「印錢」、「放水」、最近的「直升機撒錢」:這些錢真的像一條瀑布一樣從天而降,降到每個人的手裡嗎?
● 當年的「QE」到底應該怎麼理解?為什麼2008年危機後,「QE」這倆字母從伯南克老師牙縫裡擠出的那一刻開始,「放水」和「救市」這兩件事在人們的「共識」中劃了等號?
● 從什麼時候央行變成了那個「無所不能的巨人」?央行讓全世界有了什麼「共識」?為什麼對「放水」結果的錯誤理解反而導致了資產價格不斷膨脹?
● 因為知道「共識」能產生的巨大化學反應,全世界央行行長發展出了一門新的語言藝術:簡潔精煉,質樸自然,模凌兩可,找不著北。要松,要緊,要不松不緊;既要又要還要;噴灌,滴灌,不要漫灌。
● 高速傳播媒體的反作用:七十年代沃克爾老師殺高通脹,九十年代朱鎔基總理祭出「十六條」的時候,沒有推特也沒有朋友圈。但是今天,新聞和謠言在同一時間出現擴散傳播。與「共識」共舞,難道將是央行的一項終身事業?
● 為什麼您對「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的理解一定是錯的?
●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但是「普」字和「惠」字給「inclusive financing"這個理念傳入國內的過程帶來了很多誤讀;誤讀導致監管部門、地方政府、銀行執行的偏差。
● 區塊鏈:此「帳戶」非彼「帳戶」,「可信」是從哪裡來的?「可信」就能放心放貸款?因為「不可篡改」所以就是「絕對真實」?Token翻譯成「代幣」和「通證」,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您的什麼認知?
● 為什麼「民營企業」會變成「弱勢群體」?
03
語言變異和誤讀背後的深層原因:
● 一切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什麼是哲學中的「Gavagai」?
● 有一天,您闖進一個非洲部落,發現每當有兔子跑過時,部落裡的同學們便會跳起來嚷嚷:「gavagai!gavagai!」。這下您大概猜到「gavagai」的意思就是「兔子」。但還得確認一下,所以下次您看見兔子時,也喊「gavagai!gavagai!」。如果部落裡的同學們有積極的回應,就說明您猜對了,「蹦蹦跳跳真可愛的東西=gavagai=兔子」這件事就成了「共識」。
● 對語言的使用越來越表面化,其實是後現代社會的標誌?為什麼我們的語言變得符號化?
● 陳嘉映老師的「包裹比喻「是什麼?為什麼用語言包裝思想,對方卻只收到了「包裹皮兒」?為什麼我們已經習慣了用語言作為歸宿,來規範我們的思維?
● 為什麼小跑是「槓精」?
● 媒體時代的必備技能:識別語言真意。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如何保持清醒?